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必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的。
”他倡导“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笔者结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低年段的相关教材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从“以文本为事件,在活动中学”“以文本为途径,在模仿中思”“以文本为媒介,在情境中悟”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活动中学;模仿中思;情境中悟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论。
生活教育必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的。
他倡导“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教学做是一个共同体,在做上学,在做上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那么,什么是“做”,怎样去“做”尤为关键。
下面笔者就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文本为事件,在活动中学陶行知说“做”有三种特征:①行动;②思想;③新价值的产生。
也就是“劳力上劳心”。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教材,不能为教教材而教课文,而是要将教材所提供的课文作为某个事件的主题或核心,进而针对这一主题开展相对应的活动。
例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
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了一次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听春风、用鼻子闻闻花香,用小手摸摸春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春风藏在树叶里,它一跑,叶子就哗啦啦地响。
”“春天是最美的香水,有桃花香,有梨花香,还有杏花香味。
”“春姑娘真漂亮,柳枝是她的辫子,草地和鲜花装扮她的裙子。
”……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各自直观的、独特的体验,最后这些体验又以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与做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从接触这一理念以来,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教学做合一》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内涵1.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2. 教学做合一的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合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实践为基础。
教学做合一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使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
(3)注重师生互动。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同参与实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教学做合一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1. 改革教学方法(1)注重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倡导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2. 改善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关爱学生。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做合一对我个人的启示1. 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做合一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育素养。
因此,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是他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作出的科学总结,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
陶行知把“做”作为教与学、知与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践与理论等等之间的中介而予以充分重视,尤其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学习者实践主体地位的尊重。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在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做合一”中“做”的中心性位置,不仅提供了学习者展现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各种机会和舞台,而且张扬了学习主体的实践精神,学习者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因此有了真正确立和实现的可能。
第二,“教学做合一”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特性。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的唯一来源,是创造活动的基础,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
“教学做合一”主张现代教学应因地制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实地训练人才,这对脱离社会实践生活的传统知识教学是一个积极补正,因为学生只有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检验并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对学生而言,“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是一种以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做”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一种新价值的产生,即学生主体真实意义上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要更好地生活,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而人生有多长,教育也就应该多长,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类社会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终身性,人类生活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的全程性。
教学做合一——作文教学的支点——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写作教学的启发福建泉州丰泽区实验小学蔡莹莹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从而学生只会亦步亦趋的遵从某些固定的章法,缺乏多层面,有深度的思考。
“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鉴于此,我努力感悟,认真,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学做合一”为基准作了尝试,受益匪浅.一、精心命题,指导摸清思路如何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是指导写作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发掘写作题材的思路.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多样化思维,同一事物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向去观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结果.不断的转化思路,进行多角度和多方向思考,探求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无疑将会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此种训练,其关键是引导学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围,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重在求“变”。
例如,以“感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取材。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们要感谢的有许多: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我们困难时,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将我们丢失的西归还;有人为我们种出粮食、蔬菜……我们要感谢的事物有许多:书籍给我们带来知识;电脑、电视让我们快速地了解世界;夜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宁静……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无形的西,如挫折、贫穷等等。
丰富写作题材,打开写作思路。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发掘题材十分重要。
题材哪里来的?我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活跃他们的课余生活,开展创造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第1篇一、引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本文将结合本人参与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中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积极参与了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以下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
三、实践过程1. 理论学习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我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了解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原则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教学设计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我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
在课程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同时,我还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我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我将课程设计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
我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4. 教学评价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我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外,我还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也就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强调实践。
笔者以“教学做合一”在知网上查询,阅览所有的文章后发现,目前对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对教、学、做三者关系的分析,以及当前应该形成何种新型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
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将其具体的思想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是相对贫乏的。
由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中较少而且比较分散。
所以本论文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以调动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一)有利于对小学语文课教学实践的指导从古至今,所有的新出的、优秀的教学理念都必须经过多次实践,才能被人们接受,才会在教学中使用。
这样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以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堂课中老师总有千言万语,学生只在课堂中埋头做笔记。
这种讲课模式下,两方对话少之又少,忽略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交流,生生地把知识从生活中隔断了。
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学生也不会应用学得的知识。
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想要取得老师们估量的成绩是非常难的。
而“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对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的实践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确切阐述,教学实践的关键体现是“做”,唯有把“做”作为焦点,才可以把“教与学”准确的链接起来,才能一直完成三者的循环推进,才是真正地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做到知行统一。
这种思想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实践的角度上,科学的审视小学语文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 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向引导型转变古往今来,孩子都被灌输要听老师的话,不能忤逆老师,必须尊重老师的观念,被灌输要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艺必须先拜师的观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学要贴近生活实践,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来学习,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要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必须融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1.2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恐语症”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呈现方式雷同等问题,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善和提升,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做合一——浅谈教与学与做摘要:“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关键词:教是先生;学是学生;“以教人者教已”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效一、教学做合一的概念教学做合一是“做”和“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做”,即实践、活动。
通过做,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实际的运用,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而“学”,则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和引导。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学”,即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具体体现可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文学阅读、语文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下面我们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以及情景教学等方面来探讨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课堂教学2. 课外拓展3. 情景教学三、教师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
作为教学做合一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扮演以下几种角色:1. 活动组织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2. 学习引导者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语文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地教学等形式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文学阅读、文化体验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师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教学做合一”非常适合于小学语文中学生的学习,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具体为以下几点:一、“教学做合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是语文课堂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一起猜个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然后让学生联想到下雪了,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
接下来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让学生们和他们打打招呼,这样课堂的学习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纷纷都想参与学习了。
有了如此有趣的导入,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又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很难接触到蚕这种昆虫,我便运用了绘图的方法给孩子们创设有趣的情景。
首先我领读课文,在我读之前,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白纸,这时孩子们还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便纷纷好奇的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
于是,开始领着孩子们用朗读走这一趟蚕的生长过程。
当读到“又黑又小”时,我就在白纸上画上许多黑色的小点,读到“又黄又瘦”时再画上,一直画到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然后再用箭头把这些图画连起来,就形成了蚕到蛾的整个蜕变过程。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内涵“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3.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的应用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语文课时,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4. 强化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5. 拓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做合一写作文《教学做合一》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光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然后拼命抄笔记、做作业吗?才不是呢!在我看来呀,真正的学习是“教学做合一”。
啥叫“教学做合一”?这就好比我们搭积木。
老师教我们怎么搭,给我们讲方法、讲技巧,这是“教”。
我们呢,坐在下面瞪大眼睛认真听,这是“学”。
可要是我们光听不练,能搭出漂亮的城堡吗?当然不能!所以听完老师讲,我们自己动手去搭,这就是“做”。
只有把教、学、做这三样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学会搭积木,才能搭出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东西。
就像上次上手工课,老师教我们做纸飞机。
她一步一步地演示,告诉我们怎么折,怎么调整角度。
我们都竖起耳朵听,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了哪个关键步骤。
这时候,“教”和“学”都有啦。
接下来,轮到我们自己动手做啦。
我一开始可紧张了,心里直犯嘀咕:“哎呀,我能折好吗?要是折不出来多丢人啊!”我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师教的步骤折,可是这纸好像故意跟我作对,怎么都折不整齐。
我急得满头大汗,同桌看到了,笑着说:“别着急,我来帮你看看。
”在同桌的帮助下,我的纸飞机终于折好了。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喊着:“我成功啦!我成功啦!”这不就是“教学做合一”的魔力吗?再想想我们学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公式,讲例题,这是教。
我们在下面努力理解,认真思考,这是学。
可如果课后我们不去做练习题,不去实际运用这些知识,那考试的时候不就抓瞎啦?就像学骑自行车,别人告诉你怎么保持平衡,怎么蹬脚踏板,你听得再明白,不上车去骑一骑,能学会吗?“教学做合一”多重要啊!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如果只是老师教,我们学,却不去实践,那知识不就成了空中楼阁,好看却不实用?所以呀,同学们,咱们以后学习可不能光听光看,一定要动手去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厉害!你们说,对不对?。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指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他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去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1.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诗意的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和体验。
2. 结合故事教学,增强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理解道德,培养审美情感。
通过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情感。
3. 进行实践写作,培养语文能力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实践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语文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日记写作、游记写作、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5. 开展语言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成语接龙、语言俏皮话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小结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让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进来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
陶行知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当围绕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诗歌和课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思考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物。
在教学《柳宗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古代故事、观赏唐诗宋词,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对柳宗元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例子,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学习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知识,通过亲身参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古诗三首》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朗诵古诗,制作相关的手工作品,通过这些活动,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当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自信心。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小时候迷路的经历,再与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教学做合一》读书心得体会教师《教学做合一》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师《教学做合一》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开始拜读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论著作,总觉得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他的理论真有一定高深,初读的理解不是甚深。
一点心理体会感悟也是很不够精准。
但是我还是想把一些读书体会付诸于笔尖。
陶老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列举了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这不正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追求的新目标吗。
陶先生的深邃的教育思想让人叹服!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以学定教”的思想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在的课堂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倾听、归纳总结、进步。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难道不会提高?回头想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前我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领着学生走,他们可以少走些弯路。
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讲,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
等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不会思辨,考试时老师没讲过的、平时没做过的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主张教学与做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和文字阅读的能力。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强调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才能深刻地了解所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而知之,学而行之”的效果。
1. 语文教学注重实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模仿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美好,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陶行知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依存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又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学习和生活结合陶行知强调学习与生活要结合起来,学生要通过学习的活动来感悟生活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体验式教学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进行体验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培养”是一体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应该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关系。
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要使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情感激情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学做合一”还要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思想、审美情感和交际技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知文学之美,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语文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优质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四维全面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体现“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和学习融为一体。
探索篇•教学研究在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进一步提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为推进教学全面改革提供了关键的理论。
初中语文教师在改革教学时,应该从教、学、做这三方面出发,不仅仅是把这三者做一个简单的拼接,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做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质课堂。
一、教———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中,“教”明显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教”这一过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关键,决定了学生对知识汲取的程度,是教学这一行为中最基础的部分。
因此,每位教师都特别重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不是单纯地指向教师单方面的“教”,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应该坚定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在教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的情况。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为例。
这篇课文的生词僻义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在课下预习,给予学生预习的自主权利,让学生学会预习并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
在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诗人贺敬之写这篇诗歌的背景,给学生提供了解作者情感的材料,使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内心,用自己的感情理解并朗读诗歌,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朗读。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表扬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应该给出委婉的建议。
同时,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把自己的地位放得高高在上,而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二、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倡导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扭转过去的“死记硬背”“尽信书”的学习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新知识。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以期为语文教育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学习过程。
他认为,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陶行知还提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群体,他们对语文教育的接受和反应与其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真实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学作品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情感上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引导他们用语文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贴近生活实际小学生是生活的新手,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故事、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情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一、设计理念多渠道训练思维多样性(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他又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这就要求我们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学生学练,而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劳心劳力”。
因此作为教学双边互动学习中的主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即知识、才能、品德、人格的力量,调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确立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思路。
不仅让学生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还要学生懂得学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实践“在做上教”,实现“真教”。
针对当前学生作文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是问题的关键。
由此笔者常常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树木、森林、气候》文题是由三个概念组成,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抓往了说理的关键,把概念间的关系说清楚了,问题也就分析透彻了,而三者的关系又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系统地阐发出来,做到既有理又有据,此类题材练习还可以引发为“逆境与成才”“自卑、自信、自强”为主题的作文,通过此类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二)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
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
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的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方法的解决问题,多结果的表现问题。
就下则材料,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
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意后便知,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联想。
最后统一了认识,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交流谓“和”,只有同一色彩,同一风格,意见苟同;不允许有异有补谓“同”。
有同无和,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和无同,集体就无正气,一盘散沙。
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联想,就可立意广,思路宽:可涉及以下一些观点:A.人才的差导性 B.不拘一格降人才 C.万紫千红总是春 D.和谐与同一 E.求同与求异 F.有异有补、相得益彰 G.人云亦云与群策群力 H.集团结构的优化组合 I.万马奔腾与万马齐喑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
“四面八方的想”得越多,发散点就越多,文思就如汨汨之泉涌,顺畅而又自然。
(三)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
侧向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
学生中存在一种写不下去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跟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同向的联想,在相同或相似事物之间进行。
如笔者就拿教材中的课文作范文,讲授。
延伸出去,拿王蒙《落叶》作例。
“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天长地久,聪明的商家把假花作成半凋谢状,真是巧夺天工。
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了,生命与凋谢同在,幸耶?悲耶?”由此得出,作者由鲜花和人造花对比联想中,感悟生命。
让学生领悟要善于联想,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
不仅要搜集生活中的见闻,还要用心探究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样就可以,就可以写出如教材中范文一般精致,又具真情实感的美文。
(四)设计反叛性作文练习训练逆向性思维能力“反叛性”是创作中的个性体现,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追求。
美国丹尼尔曾说:“有个性的人一定有创新,能创新必有个性”。
学生喜“新”求“新”,逆反心理批判性使他们具备了创造的潜力,而如何使学生的创造潜力转化为创造力,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深刻的文章。
则更是思维驳论文训练的首要。
对《第一个捕蛇的人是英雄》的命题。
可作如下设计:提出疑问,第一个捕蛇的人一定是英雄吗?学生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也许在彼时彼地,他不捕蛇就生存不下来,为了自己的活命而捕蛇,这样就不宜给他戴上英雄的桂冠。
结果发现,此命题有特例。
其他类似的可以引导学生对“近墨者黑”“开卷有益”等“定论”做逆向性深入的思考。
写出“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的议论文。
二、发挥主体潜能提高批改效益以上是讲在“做上教”的一方面。
下面再说说“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我们觉悟到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
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其实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思想和生活的结合,亦即不单要“劳力”,同时也要“劳心”。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如何运用最佳的“做”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令人深虑的。
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计较老师批语的好坏属于哪个等级,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整体优化增加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实际。
”“跟别的工作相同,改作文也要讲效益,你改了,他不看,效益等于零。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
总之,教师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面批面改励优促差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
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
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
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
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自改互改共同进步魏书生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
”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
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
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
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
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
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
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范文例文学做之楷模在互动中求真知。
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
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
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
通过诵读、评点。
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
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的作文教学教法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只有在“教学做合一”原则指导下“真做”、“实学“,才能真正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新法。
作文教学唯有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才有新的生机,才有美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