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8课咬文嚼字Word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9.50 KB
- 文档页数:19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课时作业8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箭镞.(zú) 蕴藉.(jí)斟酌.(zhuó) 咬文嚼.(jiáo)字B.岑.(cén)寂词藻.(zǎo)烟榻.(tà) 深恶.(wù)痛绝C.尺牍.(dú) 锱.(zī)铢王嫱.(qiánɡ) 不即.(jì)不离D.下乘.(chénɡ) 香茗.(mínɡ)胸襟.(jīn) 推心置腹.(fǔ)解析:A项“藉”读“jiè”,C项“即”读“jí”,D项“腹”读“fù”。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援例清沁肺腑各行其是点铁成金B.垂涎粗枝大叶共度难关才高八斗C.流弊一川烟草出神入化无尚光荣D.俗滥索然无味要言不繁推陈出新解析:B项,“度”应为“渡”,C项,“尚”应为“上”,D 项,“繁”应为“烦”。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________,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
②在众多的证明中,所述的这个证明极其________明了。
③说话________,不带冗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反映。
A.推敲简捷简洁B.推求简洁简捷C.推求简捷简洁D.推敲简洁简捷解析: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注重的是结果。
推敲:比喻反复琢磨,斟酌字句,注重的是过程。
①句“从概念上”是已知的条件,“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是探索的结果,因此①句选填“推求”。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多用于方法。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多用于“说话”。
因此,②句选“简捷”,③句选“简洁”。
答案:C4.下列各项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第8课咬文嚼字“无不例外”与“无一例外”2011年12月17日《法制文萃报》第12版右下角《结语》中写道:“‘骄奢思淫欲,酒色丧官德’。
色欲熏心的‘淫才’,无不例外都‘栽’在了欲壑难填、尽情泄欲上。
”其中,“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确定,即“没有一个不”,表示全都。
“无不例外”当然是“全都例外”。
把这个意思放进上述语境中,意思就成了:色欲熏心的“淫才”,全都例外地“栽”在了欲壑难填、尽情泄欲上。
好像按例不该“栽”似的。
这明显不是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不难看出,“无不例外”改为“无一例外”才是文中要说的意思。
——摘自《咬文嚼字》2021年合订本,作者:陈瑞作者简介相关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机敏、笔调轻松、富好玩味性的文学样式。
随笔很留意内容的学问性,留意规律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好玩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谈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任凭,深化浅出。
注音(1)单音字。
倒涎.( ) 锱铢..( ) 岑.寂( ) 付梓.( )王嫱.( ) 憎.恶( ) 没镞.( ) 烟榻.( )清沁.肺腑( )答案:xián zīzhūcén zǐqiáng zēng zútàqìn(2)多音字。
嚼⎩⎨⎧咬文嚼.字()倒嚼.()咀嚼.()漂⎩⎨⎧秀丽..()漂.洗()漂.泊()乘⎩⎨⎧下乘.()千乘.之国()藉⎩⎨⎧狼藉.()蕴藉.()隽⎩⎨⎧隽.永()隽.秀()鲜⎩⎨⎧鲜.活()寡廉鲜.耻()答案:jiáo jiào juépiào piǎo piāo chéng shèng jí jièjuàn jùn xiān xiǎn(3)形近字。
⎩⎨⎧辑.录()作揖.()舟楫.()通缉.()⎩⎪⎨⎪⎧尺牍.()牛犊.()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蝉.联()婵.娟()肆无忌惮.()殚.精竭虑()⎩⎨⎧涓.涓细流()娟.秀()手绢.()答案:jí yī jí jīdú dú dú dú dúchán chán dàn dānjuān juān juàn“歹”读作è,是个会意字。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目标重点】 i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自知自疑自学在前Q 语言积累1. 读准字音⑴憎恶(z e n)g⑵逻辑(j ) [ (3)锱铢(z z h 0 ⑷斟酌(zh en zhu ©(5)岑寂(c <n) (6)意蕴(y tn) (7)付梓(z ) (8)尺牍(d 帀(9)俗滥(1同 2.理解词义(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3)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⑸不即不离: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⑹点铁成金: 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9)学富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10)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O 品读感悟1.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第三单元 第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咬文嚼字答案⑴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 《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 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 •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 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说明】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惟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套板反映”,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文指出,“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
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作者说:“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
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jiáo咀嚼.嚼.舌嚼.蜡咬文嚼.字B.xián涎.水盛筵.舷.梯娴.熟C.zī锱.铢缁.衣辎.重淄.水D.qiánɡ王嫱.风樯.墙.垣稼穑.【答案】C【解析】A项,“咀嚼”中“嚼”读“jué”。
B项,“盛筵”中“筵”读“yán”。
D项,“稼穑”中“穑”读“s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玩索剥琢有声斩截刻苦自励B.因缘打破岑寂鲁莽清沁肺腹C.俗滥推陈翻新流涎索然无味D.平添不即不离凝练锱铢必校【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为了让自己的提案——《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更加科学严谨,他经过几天反复地调研和思考,又地进行了五次修改。
②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的,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③《大连故事》剧组人员认真研究剧本,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力求真实、全景式地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
A.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字斟句酌B.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咬文嚼字C.精雕细刻字斟句酌咬文嚼字D.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答案】D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08课咬文嚼字(第2课时)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有的处于舆论旋涡的职能部门,面对公众追问,要么使用外交辞令绕圈子,要么咬文嚼字、避重就轻,要么文过饰非,试图以狡辩来搪塞公众。
()(2)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并不是媒体和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锱铢必较,而是媒体和企业基于某种利益勾连的一团和气。
()(3)科学发展的新山东,在一脉相承于历史时,并无孤芳自赏的自鸣得意。
无论山东几届领导班子更迭,其延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从未改变。
()(4)我们不要把《葫芦兄弟》的故事讲得太走样,不要把一部好看的片子搞得点铁成金。
()(5)小说中穿插着40多首现代新诗,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深恶痛绝的性格立场,这也凸显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并不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整个人生态度上面,甚至于在运思布局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理由:)“咬文嚼字”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符合语境。
(2)√(理由:)“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符合语境。
(2)(病因:)介词残缺。
“从……”应为“从……中”。
(请修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第三单元第八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答案】D(“梓”读zǐ。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答案】 D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答案】 B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答案】 A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好诗不厌千回改,意境多从推敲出。
看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人从推敲中独享一番情趣;看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从斟酌中获得一种体验;读卢延让“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诗人从咬文中看到一种风景。
总览这些诗句,它们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看来,要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美字斟句酌为平仄,泼墨挥毫成丹青字体赏美文有感于“2015十大流行语”刘巽达努力,至少是要让这种粗鄙化趋势遏制住。
一方面,看到语言流水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糅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也要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和剔除,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自惭形秽自甘灭亡。
当然,“雅语雅风”如何蔚然成风,这是旷日持久的工作。
在这儿,特别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媒体——由于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覆盖力,其自身语言的优雅具有极强的引导性,美化和纯洁语言需要营造全民崇尚优雅语言的氛围,如果媒体责无旁贷地先“优雅”起来,就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操持的是同样的汉语,但在表达上,往往显示出雅致委婉的特质,到处可见“谦谦君子”。
假如我们的“流行”和“创造”,能够建筑在优雅的品格和风范之上,想必更加令人欣慰。
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入选的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之类,好玩则好玩矣,但说有什么文化含金量,差矣。
还是要赞扬《咬文嚼字》的“及时颁布”。
一份以“汉字权威”著称的杂志,用专业、明晰、健康的标准剔选的流行语,总比其他媒体推出的版本显得更合适。
既彰显了一份使命感,也用准确的抓手铸造了杂志的品牌。
相信这份努力,对汉语言的纯洁健康,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课内素材“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8字斟句酌一、语基落实1 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婵娟(chán).援例 (yuán) .B.憎恶 (zēnɡ).剥啄.(zhu ó) C.岑寂 (cén).灞桥 (Bà).D.商酌 (zhēn).镞没 (cù).垂涎.(xi án)咬文嚼字 (ji áo).蕴藉.(ji )è清沁肺腑 (qìn).尺牍.(dú)不胜列举 (shèn ɡ) .付梓.(zǐ)下乘作品 (shèn ɡ) .思路分析 D 项,“镞”应读“zú”,“乘”应读“chénɡ”。
答案 D2 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1) 检察机关不只需做好本员工作,发挥法律监察机关的效能,还要亲密关注民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民众的犯法和发生在民众身旁的职务犯法“消逝殆尽”。
(2) 各车间依据自己实质状况,像花自己家的钱相同珍惜花费,频频考量 ,,展开了标新立异、各具特点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此次操练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评论,并重申指出 :一要一致思想 ,提升认识 ;二要加强举措 ,。
A.痛心疾首锱铢必较未雨绸缪B.疾恶如仇锱铢必较防微杜渐C.痛心疾首锱铢必较未雨绸缪D.疾恶如仇锱铢必较防微杜渐思路分析“痛心疾首”,憎恶、怨恨到极点。
“疾恶如仇”,恨歹人坏事像怨恨仇家相同,不可以带宾语。
“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都十分计较 ,原形容做事特别仔细,谨小慎微 ,现多形容过于小气或肚量小。
“锱铢必较”形容过分计较细小的利益或没关紧急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2) 句中重视于珍惜钱财 ,应用“锱铢必较”。
“未雨绸缪”指在事故或灾祸还没有发生时采纳预防举措。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实时遏止,不让它发展。
依据句意选“未雨绸缪”更适合。
课时达标训练8 咬文嚼字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婵.娟(chán) 垂涎.(xián)援.例(yuán) 咬文嚼.字(jiáo) B.憎.恶(zēnɡ) 蕴藉.(jiè)烟榻.(tà) 套语滥.调(làn) C.岑.寂(cén) 尺牍.(dú) 灞.桥(bà) 不胜.枚举(shèn ɡ) D.斟.酌(zhēn) 付梓(zǐ)镞.没(cù) 下乘.作品(shèn ɡ) 解析:D 项,“镞”应读“zú”,“乘”应读“chén ɡ”。
答案:D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玩索 剥琢有声 斩截 刻苦自励B.因缘 点铁成金 鲁莽 清沁肺腹C.俗滥 推陈翻新 流涎 索然无味D.胸襟 不即不离 凝练 锱铢必校解析:A 项,“琢”应为“啄”;B 项,“腹”应为“腑”;D 项,“校”应为“较”。
答案:C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解析:“坏习惯”和“不很好”,不是转折关系,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一个空填“所以”。
“必须”表示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做到;“必需”表示一定要有的,常指需要的东西。
所以第二个空填“必须”。
从搭配使用上来看,第三个空填“表现”。
“思想”应“透彻”,不能“精确”。
“精确”指非常准确,非常正确。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知背景]文学也称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朱光潜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常识]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
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
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
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箭镞.(zú) (2)岑.寂(cén) (3)倒涎.(xián) (4)锱(zī)铢(zhū)必较 (5)付梓.(z ǐ) (6)清沁.肺腑(qìn) 2.多音字(1)因词而异①嚼⎩⎪⎨⎪⎧ 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é) ②鲜⎩⎪⎨⎪⎧屡见不鲜.(xiān )寡廉鲜.耻(xiǎn )③恶⎩⎪⎨⎪⎧ 恶.心(ě)邪恶.(è)厌恶.(wù) ④藉⎩⎪⎨⎪⎧狼藉.(jí)蕴藉.(jiè) (2)一言辨异⑤由于大海上的颠簸,加上这段时间的疲劳,他晕.(yùn)船了,有时候觉得天晕.(yūn)地转,有些说不出来的滋味。
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婵.娟(chán)垂涎.(xián)援.例(yuán)咬文嚼.字(jiáo)B.憎.恶(zēnɡ) 蕴藉.(jiè)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C.岑.寂(cén) 尺牍.(dú)灞.桥(Bà) 不胜.枚举(shènɡ)D.斟.酌(zhēn) 付梓.(zǐ)镞.没(cù) 下乘.作品(shènɡ)思路解析:D项,“镞”应读“zú”,“乘”应读“chénɡ”。
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检察机关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效能,还要密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群众的犯罪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消失殆尽”。
(2)各车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像花自己家的钱一样珍惜费用,反复考量,,开展了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此次演练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强调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强化措施,。
A.深恶痛绝斤斤计较防患未然B.疾恶如仇锱铢必较防微杜渐C.深恶痛绝锱铢必较防患未然D.疾恶如仇斤斤计较防微杜渐思路解析:“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不能带宾语。
“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2)句中侧重于珍惜钱财,应用“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根据(3)句句意选“防患未然”更合适。
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不求甚解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一、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文意,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例证方法。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并吸收借鉴。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二、作者连线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
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
后来赴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
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三、背景探寻提倡咬文嚼字,提高语言修养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
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四、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五、归纳整理1.字音①婵.娟(chán ) ②憎.恶(zēng ) ③没镞.(zú) ④锱铢..(zī zhū) ⑤岑.寂(cén ) ⑥尺牍.(dú) ⑦付梓.(zǐ) ⑧剥啄.(zhuó) ⑨垂涎.(xián ) ⑩援.例(yuán ) 2.字形 ⎩⎨⎧婵(chán )婵娟蝉(chán )蝉联惮(dàn )肆无忌惮殚(dān )殚精竭虑⎩⎨⎧牍(dú)连篇累牍渎(dú)亵渎椟(dú)买椟还珠黩(dú)穷兵黩武 ⎩⎨⎧涎(xián )垂涎三尺诞(dàn )荒诞不经 ⎩⎨⎧斟(zhēn )斟酌勘(kān )勘误 3.词语(1)捉摸·琢磨 【辨析】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读“zuó mo ”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 mó”时,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运用】 ①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 。
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②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 ,需要积极顽强应战。
答案 ①捉摸 ②琢磨(2)简洁·简捷【辨析】“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②简便快捷。
二者区别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简洁”突出事物的洁净,没有多余成分;“简捷”突出直截明快,不拖沓啰嗦。
【运用】①他的描绘而生动,把中国画的韵味显示出来了。
②试试这些快速的食谱,它们可以帮你逃离厨房,拾回清闲。
答案①简洁②简捷4.成语(1)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2)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鸣,表示。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6)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文中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一、合作探究1.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答:答案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2.对“咬文嚼字”四字的理解,作者能从庸常的理解中,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赋予它以文学的谨严精神。
作者是如何进行严密的论证的呢?答: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
在论证“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这一观点,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
②喻证法。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通过喻证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3.本文运用材料信手拈来,说理举重若轻、流畅生动,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进行说理的。
答:答案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有:①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②《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③《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④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⑤“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可以概括为:①②③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④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⑤⑥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⑦是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去咬文嚼字。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答:答案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5.学习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答:答案①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②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③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④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⑤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⑥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⑦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⑧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6.朱光潜先生倡导读书要“咬文嚼字”,“好读书,不求甚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我的观点:观点一:我觉得,必须先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
朱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我看来,就是要求我们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古人说得好,读书要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观点二:要知道“不求甚解”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马先生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