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阅读自然 经典事例作文素材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59.04 KB
- 文档页数:2
2020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示例庄子的智慧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
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
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
”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
“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
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
”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
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
“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
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
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
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
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
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
“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
”我俯下身子。
“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
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
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
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
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
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
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芦花开在故乡里•是秋天了。
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
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
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
——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
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
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
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
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
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
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
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
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
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
杨朱算账
战国初期魏国哲学家杨朱有一位朋友,成天患得患失,心情很不愉快,日子过得忧烦痛苦。
杨朱为了帮助他解脱痛苦,使他达观一些,便给他算了一笔生命长度的账。
他说:
“朋友!活一百岁,可以算是长寿了吧?能活百岁的人,一千个人里也难遇到一个。
假若有一个能活百岁的人,他从襁袍之中长大,到晚年老眼昏花,这幼年和老年,几乎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
人是要睡觉的,晚上和白天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一辈子有一半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再加上生病、生气、忧愁,患得患失的痛苦,又占去其余时间的一半!在人的一生中,能欢欢乐乐,一点儿忧虑都没有的日子,能有几天?恐怕很难找到一天是真正快乐无忧呵……那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什么欢乐呢?成天纠缠在名利之中,像犯了重罪的囚犯戴上层层枷锁一般,这又何苦呢?”
这位朋友听了杨朱的话,恍然大悟。
从此以后,他变得开朗乐观,心胸豁达,再也不沉浸在痛苦之中。
【大视角】
任何生命,都免不得生的跌宕,心的挣扎。
要害只在于,从得失沉浮的漩涡中跳出来,坦然地面对,积极地动作。
烟火味•冬日回老家,见父亲端坐在火桶上看电视,他老人家安逸自在的神情,让儿子我安心踏实。
父亲坐的这火桶是我买的,是我在江南实习时买的,为的是给怕冷的父亲取暖,也算是尽儿子的一点孝心。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这火桶已被烟熏火燎得漆黑,且桶上有不少疤痕,然而由于父亲精心呵护,它坚固如初。
无论谁坐在上面,仍纹丝不动。
脚插进去,袄子盖严实了,会通体暖和,心生灿烂。
高龄父亲有支气管炎,他就靠着火桶这老伙计的关怀与严寒强力地抗争,把冬日过得生气活泼。
每日清晨,母亲生火熬稀粥,有意地往火灶里添些硬柴,这样潜入火盆里的碳火就旺盛些。
粥熬得差不多时,母亲费力地坐火桶里拔出火盆,把灶里的炭火夹入底层,覆上一层闪着火星的薄灰,母亲把火桶放回原位,用棉絮搭上,火桶便成为温暖如春的世界。
大功靠成,母亲长吁一口气,脸上挂满得意,像得胜的将军。
我明白,母亲如此欣慰,是因她为父亲办了一件实事;母亲的满足,是她自觉对父亲的呵护落到了实处。
父亲起来了,孩子样的坐在火桶里,身体不再颤栗。
喝着母亲熬的滚烫的稀粥,暖和身子的父亲脸上流淌着光彩,夸奖起母亲来:“老婆子,你熬的稀粥好吃!”母亲假装不满:“光稀粥好吃呀?还有火受用吧!”“是哩!是哩!真好了你,不然我都不敢起来。
”父亲给力地赞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更加的给力——为父亲夹了一大筷头的热菜。
上午闲的时候,父亲会招呼母亲:“老婆子,快过来,烘火筛!”母亲脚插进火桶里,父亲会把自己滚烫的大脚轻轻地搭在母亲脚背上。
这微小的举动,我想应该是粗中有细的父亲对母亲细腻的肢体回报。
中饭烧好了,母亲又开始炭火。
母亲操作时,大意了一点,碳火桶里冒出了青烟,呛得父亲剧烈地咳嗽。
母亲一个劲地抱歉,把未燃尽的炭头子夹掉,一通忙碌,满身烟灰,父亲小心地把母亲发梢上的灰尘拍掉。
我站在父亲面前,父亲招呼,母亲催促:“快进火桶,里面暖和!”我把脚插进火桶里,闻到了一股烟火味。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渗透了乡情亲情的烟火气息,进入骨头间血脉里,畅快之极。
2020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聆听大自然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聆听大自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范文】聆听大自然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
所谓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脱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和文化的产生。
然而在人类及人类文化产生以后,人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
时至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更在加剧,以至众多人们只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去感知自然,从中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知悉生物的纲目属种。
然而,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并非自然本身。
因为,你可以从天气预报得知本地有雨,那雨点却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从网上看到一朵鲜花开放的过程,那花香却飘不进你的鼻孔。
然而许多人却满足于借助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
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将自然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和个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则,诚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今天的人们则普遍视自然为身外之物,对天光云影、鸟语花香多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
其结果,人们的感官钝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润,心态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变成“机器人”。
出现这种局面,和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不正确认识有关。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日益朝着功利化的途径发展。
青春·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题记荒凉的戈壁滩,沙和卵石铺就的广袤世界。
那里没有生命的迹象,满目苍凉。
地表热浪推涌,晃动出似水的虚幻与飘渺。
就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只有胡杨,拥有着坚强不屈顽强不倒的性格的胡杨,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傲立于戈壁滩上。
它奉献着一片绿色,在昏黄的沙漠中给人以憧憬与希望。
这正如我们的青春,有时迷茫、痛苦就像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使自己不深陷其中,这就是青春与胡杨所共通之处。
而且青春,亟需胡杨精神。
尺蠖之行,以屈求伸。
正所谓一时的隐忍不等于永远的退让,一时的卑微不等于永远的低下。
司马迁受父亲教育的影响,历游大江南北。
忍辱负重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李时珍从小打下扎实基础,询问百家,或以身试毒,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典籍———《本草纲目》。
李白少时努力不屈的性格,造就了一代“诗仙”。
方仲永虽有奇才,但少时不及时地学习,使他最终成为后人嗟叹的对象。
鲜花经过一冬的禁锢,开出了美丽的花朵,那花朵代表着消亡。
胡杨经历戈壁滩的层层考验,承受巨大压力向大地贪婪地吮吸着养分,为未来的发展壮大做准备。
青春就如同一个储蓄的过程,在这之中有着许多的酸甜苦辣,它们装饰了青春,丰富了青春。
不经历过挫折洗礼的青春不叫青春。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年轻时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至于他不得不去干苦力以维持生计。
后来经历许多波折,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并发表,从此一举成名。
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当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
然而拜伦从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回应那个诽谤者。
他们都是具有胡杨不屈精神的人。
就像是经历了严寒酷热炙烤过后那叶已经泛黄的胡杨,只因年轻富有生命力有朝气,才敢于在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不卑不亢,以最坚强的一面向着前方砸来的一切困难,挺直腰杆,最终成为自己的王者。
“野草”带来的财富•陈杰被公司炒了鱿鱼,心情很郁闷,便独自跑到山里散散心。
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听着山泉叮咚叮咚的欢唱,闻着野花发出阵阵的清香,感受着山风带来的清凉,让他心中的烦闷顿时烟消云散,心情也变得舒畅多了。
在一处山泉边,陈杰喝了几口甘甜的山泉水后,开始冷静地分析自己今后的打算,他觉得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得自己干一番事业。
给别人打工,实难有出头之日,并且时时担惊受怕,唯恐炒鱿鱼的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职场中的一些潜规则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也让他不胜其烦,相比之下还是自己创业为好。
他想自己上大学时学的是植物专业,便想从所学的专业上寻找方向。
目标大概确定了,他心里就如同放下了一块石头,显得轻松多了,不由得哼起了歌儿,背着背包继续向前走去。
走了一会儿,在他面前出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而且草地上还开着星星点点的花朵,散发着阵阵幽香。
他走近一看,眼睛立刻就瞪圆了,急忙放下背包,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棵草,然后仔细地观察着。
最后他确认,这不是普通的草,而是一种兰花,并且是极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他决定挖几棵回去让自己的老师看看,确认一下。
他在周围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挖兰花的工具。
他看到山脚下有几户人家,就急忙向那几户人家走去。
他来到一户人家,看到一位老农刚刚从地里回来,肩上扛着镐头,就对老伯说:“老伯,我可以借你的镐头用用吗?”老农看着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笑呵呵地说:“怎么?想用我的镐头挖人参吗?”陈杰听了老农那调侃的话,也笑着说:“虽然我要刨的不是人参,不过比人参也差不了哪去,那可是一种名贵的兰花呢。
”说着还故作神秘地向老农眨了眨眼。
老农一听,也很好奇地说:“那我和你一起去吧,我倒要看看你说的是什么宝贝?”说着,两个人一前一后来到了那片草地。
老伯一看陈杰所说的名贵兰花,不由得大笑起来:“年轻人,这哪是什么兰花啊,不就是普通的野草嘛,我们这里多的是,这种草什么用也没有,连牲口都不吃。
你们城里人可能没见过这种山里的野草吧?所以把它当成名贵的兰花了?”陈杰耐心地跟老伯解释说:“这确实是兰花,而且是一种很珍贵的稀有品种,我没有骗你。
广东2020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感知自然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知自然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范文】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
”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
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
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
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2020高考语文高分素材:谁也不准动这棵青菜
一次,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和众人到菜园摘菜,他忽然拿起树枝,在一棵青菜周围画了一个圆圈,告诉大家:“任何人都不准动这棵青菜!”说完便离开了。
菜头师巡菜园时大喜:“把这棵菜拔起来,明天中午煮来吃。
”马上有人说:“这是禅师的旨意,你敢动吗?”菜头师一听,被吓住了。
库头师也说:“这菜只是长在那里,有什么意思?不如煮给大家吃吧!”众人群起而攻之:“这是禅师的意思,你敢动吗?”库头师就不敢开口了。
就这样,没人敢动那棵菜。
过了一段时间,智常禅师又来到菜园,看到菜还在圆圈内,立刻举起手中的拐杖,向两旁的人挥去,并大声喝斥:“你们这群死脑筋的蠢汉,任由菜生长也不敢取来食用,这里竟然没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僧人说:“这是您的指示,大家不敢违背啊!”智常禅师说:“一个圈、一句话,就不能改变吗?”说罢,他拽起那棵莱,头也不回地走了。
面对一棵成熟的青菜,禅师画圈其实是在考验弟子,看他们能否离开一切诸相,离开一切法则,自己寻找另外一个光天化日。
【素材点拨】禅师禁食青菜的言行荒诞不经,然众弟子畏于禅师权威竟能恪守执行更显得盲从盲信、不可理喻。
对世俗权威与通行法的盲目信从使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理性思辨的能力,真理与真相的最终发现则有待于不为权威、流俗所鼓动、迷惑的智者。
【适用主题】打破权威偶像,破除陈规陋习;独立思考;理性思辨……。
2020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绿水青山图北京一考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你踏着微湿的土壤,淡绿色的裙摆轻拂过大地的发梢,轻转回眸,身后一片碧绿,硕果生机。
望着自己的杰作,你展颜一笑,皓眸红唇,晃得娇美的樱花在微风的渲染下,静静飘落在你的头顶,在你柔顺的发丝里,留下一抹清香。
他们说,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总会牵着春姐姐的手,漫步在山间田野里,嗅着花儿的芬芳,用晶莹的露珠涤尽尘埃;你也会跟在夏哥哥的身后,左瞧瞧又看看,用红唇亲吻娇艳欲滴的荷,为受太阳炙烤的蚂蚁遮挡阳光;你常常伏在秋姐姐的肩头,趁她不注意掀起一群落叶,或是在红彤彤的果子里择一个吮着汁液的美好;当冬哥哥来了,你总会整个身子倒在雪地里,享受着冰凉与纯洁的雪,从指尖划到耳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用文字来雕饰你的美丽。
自幼酷爱书卷的你,当然是喜去采撷。
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
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
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的范本。
春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词调闯入了你的梦境,你忽的醒来,轻嚼着诗的韵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心随着白居易的步伐闯入春的世界。
读多了诗,你渐渐学会了体味其中的意境。
心潮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
高兴得意时,你会吟一句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伤感时,你会用袖子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微微笑着诵一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慨着世事变迁,你呢喃出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的诗作感染了你,让你不自主地投入,高兴他们的高兴,悲痛他们的悲痛。
夏夜,你感慨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世美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画卷,你吃吃的笑了起来。
夏夜的湖水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为镜,目视着自己姣好的容颜。
你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阅读自然:经典事例
1845年春天,梭罗来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自耕自食,沉思写作,崇尚心灵的自由与闲适,忠实记录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在他笔下,自然、人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
梭罗于1854年发表了记叙这段经历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几个世纪以来,书中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文字,赢得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读者共鸣,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传世经典。
吉林省有一位伐木工人叫赵希海,他从1962年起从事林业生产建设。
20多年里,他伐过多少棵树,留下多少根桩,连他自己都没有计算过。
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
此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的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
”
赵希海把“偿还”当做对大山的承诺,当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责任。
他背起铁锹干粮,踏上了义务植树的征程。
大山见证了赵希海18年间开拓出的绿色事业。
18年,他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11万多株。
这11万“救赎”树,谱写了一个老伐木工人感人至深的偿还“环保心债”的故事。
2020年,一夜之间“森女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森女”又称“森林女孩”、“氧气女孩”,她们自然、简约、舒畅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她们成为身体力行的低碳生活推广者。
“森女族”的最初定位是指二十多岁的女孩,她们摒弃奢侈浪费的名牌生活,身穿棉布长裙,拒穿皮草,注重环保,推崇“裸妆”,这种犹如森林般清新宜人的大自然生活很快被更多的家庭主妇所青睐,不同年龄的女人,在生活细节上极致发挥着“森女”的精华,因为爱护家园、呵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美国作家丽莎·茵·普兰特早在十多年前就写过一本倡导绿色生活的书——《简单生活》,此书告诉每位读者,享受简单自然的生活更悠闲,更健康,因为我们需要的物质其实真的很少。
温暖的阳光、清新的雨露、舒畅的空气、健康的体魄,是生命中最基本的财富。
我的快乐来自与天地相始终的大美。
它就藏在岩间,附在树上,它与那原始的野性密不可分,它诞生于每一处芜杂与缺陷,它与鹰隼一同栖落在橡树的枯桩上,乌鸦将它从翅上抖落,把它织入用粗枝败草措建的巢中,它在狐狸的嗥吠中,在老牛的哞声里,它隐身于每一条幽幽山径。
我不是它的观众,而是它的一部分。
它的美不在于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之中……
——约翰·巴勒斯《自然之门》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
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阅读自然,是一种直接的心情体验。
只有自然的“风霜重重恶”,才能成就菊花的“性与凡草殊”、“风霜奈其何”的豪气;只有自然的“隆冬到来时”,才能成就“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的风格。
即便是“怒发冲冠”,那也是在“潇潇雨歇”后由恨而生;纵然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那也要先触景尔后方能生情。
阅读自然,就是在收获心情。
不正是因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瑰丽月夜,才有了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惜别之情吗?不正是因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绚烂美景,才有了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憧憬吗?不正是因为那“似花还似非花”,才有了那“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伤春惜花之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