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

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其次,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及其自我经验、知识阅历都会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接受和理解等。再次,课堂的师生关系、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与教学。

3、论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答、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代表着现阶段我国课程设计的方向。其主要特点是:

(1)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在课程设计的体制、模式上注重吸取课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主要表现为:(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答、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体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重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甚至

倒退;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直到1992年公布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修改各科教学大纲,以及2000年对义务教育大纲的修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允许少数地方自行设计课程计划,鼓励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开始尝试实行“一纲多本”。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次课程改革试图体现一些新的理念,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式。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目前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真切体验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新含义: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性目标。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亚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亚类。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有利于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

但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层次过多、分类过细,其实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如文学、艺术等较难适用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

答;(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后,—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横向组织的问题:任课老师难以精通和熟悉各科内容;学校现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可以看出的。(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改革越复杂,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了解改革的实施,以及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复杂性可能是由于要改变的东西太多,有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太大造成的。改变的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实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实施者的理解和接受。(二)学校内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2)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三)学校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学校改革受社区的影响很大,校区的改革经验和舆论是重要的因素,以往改革的成功,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接受新的改革。家长更是一个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和直接的因素。(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3)社会团体的力量。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答: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地方特点指定地方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课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陈旧。再如我国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制定各项课程相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件、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P191—192

答: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如下: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

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苏教版语文第二册《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2、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先举事例)

答案:略,无标准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 ?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 ?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 ?讲授法的类型()。 A .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 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书本中心 D .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 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 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 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礼记》,)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 5.(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运行)和(发展)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C.多媒体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 3.讲授法的类型(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均衡性C.综合性D.选择

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A.教师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A.①②③④⑤)。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B.业务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 能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 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X(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答:.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201307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塔巴B.惠勒 C.泰勒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A.知识、技能、技巧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A.课程目标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 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 W.)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指同一套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这主要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各个领域或各门课程在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陈述方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全国2014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史上最全复习资料全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研究对象】现象论活动论关系论、 规律论(前联和我国认可)、要素论(西方学者认可) 【研究任务】揭示问题;确立价值、观察现象;优化技术。【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夸美纽斯教学思想】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2)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3)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4)直观性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确实的知识,必须由实际观察去获得。(5)“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删减不必要的、不合适的容,开设物理、地理、自然、历史等科,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6)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普通教育学》】 1教学心理化思想:【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涵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称为统觉,统觉的进行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注意、兴趣与统觉联系起来:注意也是观念的一种活动,是使现有观念扩大的一种努力。兴趣是教育的支柱,是传授知识、形成新观念的条件。 明了(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后人评价】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的“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两个“三中心”的对立】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凯洛夫】概括出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1在教学目的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2在课程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3在教育时机上主早期教学“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4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适应关系平行关系超越关系 【西德根舍因的例教学理论】 ▲教学容上坚持三个特性:1是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容应该选择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规律,需少而精,反对多而杂; 2是基础性,要求教学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水平。既反对过高过难,又反对过于容易。 3例性,是指教给学生的务必是经过精选的,能起例作用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基本性、基础性、例性 ▲教学程序遵循四个阶段:1例地阐明“个”的阶段。即由典型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例地阐明“类”的阶段。即通过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通特征。 3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4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即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自觉性。 【教学目的的四个统一】1教育与德育的统一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4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理论法;行动研究法 【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理论联系实际,一 . . . .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 (D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 A.经济危机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社会效率运动 ( D )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A ) 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 B )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 )5.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B.活动分析C.目标分析D.工作分析 ( A )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D )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学生兴趣B.学科兴趣C.实践兴趣D.技术兴趣 ( D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泰勒B.费尼克斯C.布鲁纳D.施瓦布 ( C )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 A.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吉鲁 ( B )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这个概念。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A )11.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 C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B.调查C.审议D.实验 (A )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 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D经验理性. ( B )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 A.博比特B.吉鲁C.施瓦布D.查特斯 ( C )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_的追求。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都不对 ( C )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B.斯腾豪斯C.拉特克D.夸美纽斯 ( A )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 ( A )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 ( A )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B )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二、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 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 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 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 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工具媒体 4.对抗 5.功能目标 6.副语言眼神 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容()。A.全班上课B.班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个别教学2.教学媒体分为()。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3.讲授法的类型()。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可以归结为()。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 ③④⑤D.②③④⑤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三.判断题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四.简答题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4.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六.材料题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案一.填空题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礼记》,《学记》3.《大教学论》4.军事,文雅5.布鲁纳6.《课程》7.理智训练的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8.教学过程运行发展9.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10.教学背景教学任务学习者二.选择题1.C2.ABC3.ABCD4.ABCD5.ACD6.ACD7.BCD8.A9.BDE10.ABCD 三.判断正误1.√2.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4.√5.X (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四.简答题1.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2.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性的统一4.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②以课程容或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一)目标分解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1 .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教学是否优化,还应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评判,即考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是否科学、道德和有艺术性。过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应体现真善美的精神.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教学目标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局部,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1.1956年出版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奥苏泊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抽象符号学习。主要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各层次学习的重要基础。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阐释两个要素之间按的相互关系,4.发现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

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1.制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2.选择和应用教学模式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第二个阶段:对了解和掌握的各个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额探究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和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的总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认任务和内容,向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