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2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技术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452.00 KB
- 文档页数:28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稿)(摘要)郑州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二条在城乡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编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乡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
各项建设用地必须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内选址定点。
严格控制在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又无有效措施的地区安排新建、迁建项目。
第六条在城乡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七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建设项目名称、性质,用地与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输方式与运输量,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1、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2、建设项目与城乡规划布局的衔接与协调;3、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4、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生活居住及公共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5、建设项目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以及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协调。
(三)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第八条自建设单位申请选址之日起,经审查符合城乡规划的,在三十日内办理完毕,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予以书面答复。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后,各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确保规划选址方案落实。
郑州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规定所称的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市政工程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整治江河湖渠、改变地形地貌等活动。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第四条郑州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 总则1.1 【目的与依据】为了推进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郑州市总城市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
1.3 【实施要求】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1.4 【适用原则】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尚无经批准的城乡规划或者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1.5 【内容组成与效力】本规定的附录是条文内容的组成部分,须一并遵守执行。
1.6 【授权解释】本规定施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定期组织本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
2 建筑规划设计2.1 【建设工程定义】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建设工程。
2.2 【规划资质】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2.3 【多方案比选】城市重点控制地区内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建设用地大于5公顷的成片开发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设计方案,2万平方米以上重要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方案,一般应委托两个以上相关资质甲级的设计单位做出不少于三个方案,报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程序审定方案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3 建筑间距3.1 【一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防灾、消防、环保、国家安全、管线敷设、建筑保护、建筑节能、视觉卫生以及空间环境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
3.2 【日照标准】住宅建筑间距应符合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其中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要求。
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六章临时建筑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第八章附则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计算规则附录4 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筑工程。
农村个人建房以及城市旧城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各项建筑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五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
第七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一)、建筑总平面规划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总平面规划图:⑴周围道路名称、规划红线;⑵用地界线;⑶相邻用地建设情况;⑷新建建筑的名称、编号、外轮廓尺寸、形状、层数以及高度;⑸建筑与道路、河道、高压走廊、用地界线及周边现状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定位坐标;⑹停车场、广场、绿地位置及数量;⑺配套设施、辅助用房及构筑物的布局;⑻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⑼出入口位置及交通流线组织;⑽技术经济指标;⑾拟拆迁建筑的名称、位置、层数、外轮廓尺寸;⑿比例(1:500或1:1000);⒀指北针。
2、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3、日照影响分析报告;4、交通影响分析报告;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竖向规划设计;7、文字说明;8、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资质章以及注册师章。
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1第一节建筑规划设计.............................................1 第二节建筑间距.................................................2 第三节建筑物退让...............................................5 第四节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7 第五节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8附录..............................................................10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郑州市城市规划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郑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和建设活动,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规划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区域;本规定所称的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市政工程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以及整治江河湖渠、改变地形地貌等建设活动。
第二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一节建筑规划设计第四条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郑州市城市设计编制暂行规定(评审稿)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1月前 言根据郑州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相关指令和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了本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3.特色意图区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4.街坊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5.城市设计的编制组织、审查与应用;6.附件(条文说明)。
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1制定本规定的目的 (1)2适用范围 (1)3城市设计的定义 (1)4城市设计编制层级与内容 (1)5城市设计基本原则 (2)第二章 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 (3)1适用范围 (3)2编制任务 (3)3主要内容 (3)4成果要求 (7)第三章 特色意图区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 (9)1适用范围 (9)2编制任务 (9)3主要内容 (10)4成果要求 (15)第四章 街坊城市设计的编制要求 (17)1适用范围 (17)2编制任务 (17)3主要内容 (17)4成果要求 (19)第五章 城市设计的编制组织、审查与应用 (20)1城市设计的编制组织 (20)2城市设计的审查 (21)3城市设计成果的应用 (21)附件: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1名词解释...........................错误!未定义书签。
2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3特色意图区城市设计的适宜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4关于城市设计任务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5城市设计成果审查审批流程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郑州市城市设计编制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1制定本规定的目的为规范郑州市各类城市设计的技术要求与内容深度,提高城市设计的编制质量,加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规范化,引导和提升郑州都市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郑州市城市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定。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2012年度河南省省
级工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13.01.24
•【字号】豫建建[2013]5号
•【施行日期】2013.01.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2012年度河南省省级工法
的通知
(豫建建〔2013〕5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
根据《河南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实施细则》(豫建建〔2005〕207号)的规定,我厅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工法进行了评审,其中85项通过审定,批准为2012年度河南省省级工法。
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1.2012年度河南省省级工法名单
2.2012年度河南省省级工法(升级版)名单
2013年1月24日附件1:
附件2:。
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六章临时建筑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第八章附则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计算规则附录4 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筑工程。
农村个人建房以及城市旧城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各项建筑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五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
第七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一)、建筑总平面规划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总平面规划图:⑴周围道路名称、规划红线;⑵用地界线;⑶相邻用地建设情况;⑷新建建筑的名称、编号、外轮廓尺寸、形状、层数以及高度;⑸建筑与道路、河道、高压走廊、用地界线及周边现状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定位坐标;⑹停车场、广场、绿地位置及数量;⑺配套设施、辅助用房及构筑物的布局;⑻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⑼出入口位置及交通流线组织;⑽技术经济指标;⑾拟拆迁建筑的名称、位置、层数、外轮廓尺寸;⑿比例(1:500或1:1000);⒀指北针。
2、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3、日照影响分析报告;4、交通影响分析报告;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竖向规划设计;7、文字说明;8、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资质章以及注册师章。
郑州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用地规划控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2、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4、第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3、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设施用地;4、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5、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7、文物古迹用地(C7),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出炉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4年03月31日来源:郑州市政府郑州都市区划分九大功能片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未来15年郑州的发展定位确定。
2011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引导郑州都市区发展建设,郑州市进行了方案征集,通过多轮技术讨论,最终确定了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方案。
战略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经济格局的战略支点“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陆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结合战略规划,进一步确定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城),即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确定都市区的战略格局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一带、两翼、三轴”,建立“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若干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主”即主城区,为都市区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为“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城”就是航空经济新城。
“三区”即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新城区,主要承担新的城市功能,并疏解主城区人口和功能。
其中东部新城为“省级公共文化行政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南部新城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西部新城为“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新材料生产基地”。
“四组团”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四个外围组团,主要承担次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
其中巩义为“铝及铝精深加工基地、文化创意旅游区”,登封定位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都市区文化、旅游服务主体功能区”,新密定位为“都市区能源、建材、原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新郑定位为“炎黄历史文化展示区、食品制造基地”。
26个新市镇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职能,发展特色产业。
新型农村社区为都市区最基层的社区单元。
发展目标优化布局,组团发展。
按照产城互动、组团发展的空间开发原则,重点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快宜居城市组团建设,以便捷交通为纽带,以绿色生态为基础,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成为千万人口城市。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 (3)第三章城市规模 (5)第四章空间管制 (5)第五章空间发展与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7)第六章非建设用地总体布局 (10)第七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1)第八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第九章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 (20)第十章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二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3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四章分阶段发展指引 (47)第十五章近期行动计划 (4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2)第十七章附则 (53)附表 (54)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生态都市,郑州市政府组织进行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案征集。
发展战略规划对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空间结构以及近远期发展指引等方面均作了详尽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优化郑州都市区空间格局,深化完善《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指导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建设,引导都市区功能分区、交通导向、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2012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二条指导思想贯彻十八大“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确定本次规划的三大指导思想:1.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探索“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突出“三化”协调发展,构建郑州都市区现代城镇体系。
2.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突出全域规划理念,整合都市区内部发展要素,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都市区内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均衡发展。
3.强化规定性和控制性内容,注重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郑州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用地规划控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2、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4、第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3、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设施用地;4、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5、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7、文物古迹用地(C7),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六章临时建筑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第八章附则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计算规则附录4 离界距离图示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筑工程。
农村个人建房以及城市旧城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各项建筑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五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
第七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一)、建筑总平面规划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1、总平面规划图:⑴周围道路名称、规划红线;⑵用地界线;⑶相邻用地建设情况;⑷新建建筑的名称、编号、外轮廓尺寸、形状、层数以及高度;⑸建筑与道路、河道、高压走廊、用地界线及周边现状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定位坐标;⑹停车场、广场、绿地位置及数量;⑺配套设施、辅助用房及构筑物的布局;⑻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⑼出入口位置及交通流线组织;⑽技术经济指标;⑾拟拆迁建筑的名称、位置、层数、外轮廓尺寸;⑿比例(1:500或1:1000);⒀指北针。
2、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3、日照影响分析报告;4、交通影响分析报告;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竖向规划设计;7、文字说明;8、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资质章以及注册师章。
郑州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技术规定(试行)一、为加强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管理工作,规范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计算方法,保障各类建设项目配套绿化指标依法依规落实,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00号令)、《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国家园林城市遥感调查与测试要求》的有关规定,参照北京、上海、武汉、苏州等城市有关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方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郑州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配套绿地面积的计算。
三、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的基本原则:1. 配套绿地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公共)绿地、宅旁(宅间)绿地、组团绿地和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硬地空间种植的树木等。
2. 配套绿地面积不得按山坡地的表面积计算,应按山坡地的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3. 各种类型的运动场地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4. 建设用地内的独立旱喷、游泳池、消防水池,以及城市规划控制的自然溪河等水体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5. 阳台绿化、嵌草砖铺装的广场、停车场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6. 以容器形式种植的树木、植被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7. 临时性绿化、无法持久保存的绿地,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8. 藤本植物、攀爬植物等独立垂直绿化,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9. 建设项目内配套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绿地单独核算绿地指标,不计入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
四、集中绿地的计算方法:1. 集中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不小于集中绿地总面积70%的,按100%计算绿地面积,布置在其内的亭、台、榭、廊、雕塑、人行步道、硬化广场等硬质景观,按占地面积计算绿地面积;植物种植面积小于集中(公共)绿地总面积70%的,按实际种植面积计算绿地面积,布置在其内的亭、台、榭、廊、雕塑、人行步道、硬化广场等硬质景观占地面积,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2. 单块集中绿地应符合以下要求: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宽度大于8米。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 (3)第三章城市规模 (5)第四章空间管制 (5)第五章空间发展与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7)第六章非建设用地总体布局 (10)第七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1)第八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第九章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 (20)第十章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二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3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四章分阶段发展指引 (47)第十五章近期行动计划 (4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2)第十七章附则 (53)附表 (54)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生态都市,郑州市政府组织进行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案征集。
发展战略规划对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空间结构以及近远期发展指引等方面均作了详尽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优化郑州都市区空间格局,深化完善《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指导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建设,引导都市区功能分区、交通导向、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2012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二条指导思想贯彻十八大“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确定本次规划的三大指导思想:1.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探索“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突出“三化”协调发展,构建郑州都市区现代城镇体系。
2.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突出全域规划理念,整合都市区内部发展要素,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都市区内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均衡发展。
3.强化规定性和控制性内容,注重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郑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评审办法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鼓励施工企业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树立先进典型,比学创优,促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全市建设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依据及申报条件(一)评审依据郑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评审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河南省安全文明工地评审办法》(豫建建〔2005〕172号)及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标准、规程、规定进行检查评审。
郑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由建筑业企业自愿申报。
市区内房建工程由郑州市建设安全监督站巡检科室,市区内市政地铁工程由郑州市建设安全监督站市政地铁科,郑州新区建设工程由郑州新区分站巡检科科室,县(市、区)建设工程由所在地县(市、区)建设局分别择优推荐,市建设安全监督站组织评审,报市建委核准发文公布。
郑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授予建设项目主要承建单位和主要参建单位及监理单位。
- 1 -(二)申报条件1.申报郑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为郑州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各类建设工程(含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程规模达应到下列标准之一:1.1单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建安工程量300万元以上新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1.2总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并且由一个施工单位总承包;1.3由建筑企业承建的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各类桥梁、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1.4 在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备案许可的各类市政道路、下穿隧道、轨道交通工程;1.5个别建筑面积和规模达不到上述标准要求,但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而且施工安全难度大、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高的工程。
郑州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用地规划控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2、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4、第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3、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设施用地;4、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5、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7、文物古迹用地(C7),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2012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 总则1.1【目的与依据】为了推进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郑州市总城市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
1.3【实施要求】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1.4【适用原则】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尚无经批准的城乡规划或者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1.5 【内容组成与效力】本规定的附录是条文内容的组成部分,须一并遵守执行。
1.6 【授权解释】本规定施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定期组织本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
2 建筑规划设计2.1【建设工程定义】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建设工程。
2.2【规划资质】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2.3【多方案比选】城市重点控制地区内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建设用地大于5公顷的成片开发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设计方案,2万平方米以上重要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方案,一般应委托两个以上相关资质甲级的设计单位做出不少于三个方案,报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程序审定方案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3 建筑间距3.1【一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防灾、消防、环保、国家安全、管线敷设、建筑保护、建筑节能、视觉卫生以及空间环境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
3.2【日照标准】住宅建筑间距应符合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其中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要求。
新建建设项目对周边现状建筑日照影响,仅考虑与新建建设项目基地直接相邻现状有日照要求的建筑物,以下两种情况除外:(一)新建住宅由于建筑布局、建筑体型和建筑艺术处理的需要而造成的自身日照遮挡,局部不能满足日照标准的住宅,不再做日照要求。
(二)违法建筑、临时建筑以及已办理拆迁手续的拟搬迁住宅建筑不视为被遮挡日照的建筑,其间距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核定。
日照分析报告中如有居住类建筑不满足居住区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相关利害关系人可协商解决,并将相关协议材料作为日照分析报告的要件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3.3【具体要求】住宅建筑间距除应满足3. 2日照标准要求外,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图示参见附录B):(一)多、低层住宅间距1.多、低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最小控制距离南侧为多层时,间距不应少于20米。
(2)主朝向为东西向时,应满足日照要求,同时按卫生间距20米的要求控制。
2.多、低层住宅建筑垂直布置(1)最小控制间距:山墙开窗时,应按不少于13米的要求控制;山墙不开窗时,建筑物的间距应不少于10米,同时应保证消防、管线敷设等要求。
(2)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3米;大于13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3.多、低层住宅建筑并列布置的间距(1)山墙不开设窗户的,最小控制间距多层为6米,低层为4.5米。
(2)山墙开有居室窗的,其山墙间距应适当加大。
4.多、低层点式住宅次要朝向开有居室窗时,其间距应按不小于13米控制。
5.多、低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按照附录B 要求执行。
(二)高层住宅与高、多、低层住宅的间距1.高层塔式住宅与高层塔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应按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不得小于表3.3.1所列要求:2.高层板式住宅与高层板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应按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不得小于表3.3.2所列要求:3.高层板式住宅与高层板式住宅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不得小于表3.3.3所列要求:垂直布置的高层住宅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
4.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并列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不得小于表3.3.4所列要求:5.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按照附录B要求执行。
6.高层住宅与多、低层平行布置(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新建高层住宅位于南侧时,除应满足相关退界要求及日照要求外,北侧相邻现状建筑退地界满足相关规定时,建筑物间距应满足表3.3.1规定;北侧相邻现状建筑退地界不满足相关规定时,在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下,新建建筑间距可适当减少。
(2)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新建高层住宅位于北侧时,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控制建筑物的间距。
7.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不得小于表3.3.5所列要求,并应满足日照要求。
8.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卧(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
9.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按附录B中对应标准执行。
10.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住宅与各种层数住宅的最小控制距离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三)中高层住宅(7-9层中高层建筑)最小控制间距中高层与中高层平行布置时,主朝向为南北向时,建筑间距应不少于25米;主朝向为东西向时候,建筑间距不少于20米。
中高层与中高层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应不少于18米。
中高层与中高层并列布置时,建筑间距应不少于15米。
中高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按附录B中对应标准执行。
3.4【特殊日照要求】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的生活用房、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幼儿园、托儿所的生活用房和教学用房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3.5【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之间距离参照3.2、3.3执行。
非住宅建筑之间间距按相关专业要求进行控制。
3.6【建筑长边成角度布置的间距】应按附录B中长边成角度布置形式中的对应标准执行。
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30度小于等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的0.8倍控制。
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3.7【日照分析中的相对高差】当相邻建筑所处场地有地形高差时,日照影响分析中应增加或减去地形相对高差。
住宅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
3.8【特殊要求】本节规定以外的建筑类型和布置形式的建筑间距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4 建筑物退让4.1【退地界距离】沿用地边界建筑物,其退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当退界距离小于消防要求时,应按消防要求控制。
(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建筑用地界线起计算退界距离,退界距离不得小于表4.1所列要求:各类建筑退地界表4.1(二)界外为住宅建筑,除应满足表4.1退界距离规定外,应同时满足3.2建筑间距的有关要求。
(三)地下建筑物的最小退界距离为6米。
(四)多、低层住宅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3米、高层住宅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6米时,退界距离按主要朝向控制。
(五)在双方相邻产权人协商达成协议后,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退界距离可适当调整。
(六)当北侧相邻地块未编制修建性详规时,建筑物退地界应满足其大寒日2小时日照阴影线超出地界不应超过自身大寒日日照阴影线的1/2。
4.2【退道路红线】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4.2所列要求。
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控制距离表4.2(一)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或建筑长度大于6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二)建筑次要朝向后退距离按表4.2所列指标的0.8倍控制,且不得小于周边主要现状建筑退界距离,最小值为6米。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后退道路转角红线距离按表4.2所列较宽道路指标的0.4倍控制,且最小值为6米。
(四)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附属设施,退让规划道路红线最小距离为3米。
(五)拟建设地块已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并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后,因道路红线调整,建筑物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调整。
4.3【临街商业控制】规划红线不超过25米的道路两侧,住宅项目内不得设置临街商业裙房和商业门面房。
商业建筑应具有独立用地,不宜与住宅混建。
4.4【大型公共建筑退红线】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型商场、宾馆、较大公共建筑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满足停车、人流集散的要求,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2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4.5【围墙大门退红线】围墙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1米,大门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6米,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退红线距离可适当增加。
4.6【旧城区退红线】旧城区及传统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前提下,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确定。
4.7【退绿线、蓝线】各类建筑退城市绿线的最小距离为3米,设有底商的不小于5米;市级公园周边新建建筑物退公园地界应符合表4.1退界距离规定。
沿河(渠)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的建筑其后退河(渠)道规划蓝线的距离,应结合生态水系与专项规划进行合理控制,不得小于5米。
4.8【架空电力线路】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
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一)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导线边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还应依据市政工程部门的相关要求控制。
(二)中心城和郊区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5 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5.1【一般要求】建筑物高度除应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人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节规定。
5.2【净空限制】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5.3【文物保护】在涉及文物保护的区域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筑工程,其建筑形式、高度的控制应符合文物和历史、古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
5.4【长度控制】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80米,高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