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继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论断。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首先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其次在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现代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它通过向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广泛、深入的渗透而改变这些要素的质和量,改变由这些要素的结合形成的既定结构和既定功能,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或改变其性质。
技术作为科学的物化,作为联结科学与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和性质。
历史表明,科学的应用、新技术的发明已成为近代以来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事实。
这个论断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所以,把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和实践这一思想看作为一种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任意张扬是不正确的。
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会导致科学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这就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技术决定。
科学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在理解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把其发挥作用的形式简单化和把作用本身绝对化的观点体系。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理论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
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统一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学技术问题的看法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科学技术问题的看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生产效率的增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为劳动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的应用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的应用方向,应服务于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不能盲目追求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公益。
三、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科学技术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和和谐稳定。
五、科学技术应用中的社会主义伦理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遵循社会主义伦理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加强对人的保护和安全,防止科技发展对人的伤害和滥用。
马克思在何意义上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涵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
而且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因素的作用越重要。
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越是深刻地渗透到生产力的要素中,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各因素之中。
生产力的各构成因素都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会引起它们的优化。
如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可革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可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或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主要阐述了两个基本内容,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1封闭和自我孤立造成落后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
近些年来我国的落后是由于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历史的前进而改变。
我们封闭了二十年,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了二十年。
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封闭孤立,而是要与时代接轨,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他进而指出,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
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
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奋起直追的重点环节,看到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2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但是这仅仅是针对生产力的简单要素而言的,而更复杂、更高级一些的要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还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这里科学技术显然被当做生产力的要素了。
况且马克思直接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促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促使他敏锐地发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综合测试卷(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C 4.B 5.C 6.C 7.C 8.A 9.D 10.A11.D 12.A 13.C 14.B 15.C 16.D 17.B 18.D 19.C 20.D21.A 22.C 23.A 24.A 25.D 26.B 27.A 28.D 29.B 30.C二、多项选题1.AD 2.BCD 3.ABC 4.ABCD 5.ABCD6.ABD 7.ACD 8.ABCD 9.ABCD 10 .ABCD三、辨析题1.错误。
(2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1分)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1分);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分)2.观点片面。
(2分)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1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如果—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1分)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分)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他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对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他也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能仅仅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进步本身。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而不是成为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滥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工具,使人们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
他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技术的公有化,使科学技术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为目标。
他主张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能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借鉴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做出贡献。
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就是指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第一,二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第二,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点。
两大理论成果不仅一脉相承,而且是与时俱进的:第一,二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但从二者历史联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进行了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答:(1)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2)这一理论体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当代中国,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能够解决中国当代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怎样?答:邓小平辩证地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概论作业概论》作业学院:xxx班级:xxx学号:xxx姓名:xxx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调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成为第一生产力首先是由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科技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
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
在生产领域中,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各个生产过程,并且能够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从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新技术、新革命才有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方式。
无论是在发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推动生产都显得尤为重要。
从古老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到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生产,是飞跃性的进步。
新技术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创造了新的生产工具。
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在进步的基础上进步,我们不得不归功于新的科学技术。
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人们从事各项活动。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生产力的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在当今社会,每天都有新的图书、杂志、报纸刊物等资料了出版印刷。
每册书上都有新的理论知识的出现,先进的理论是知识可以作为人类的指导指导思想。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界,人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时时保持一颗积极学习的心态特别重要。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
因此,我们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知识、拥有最先进的理论武器、并且能够不断创新,我们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深邃且富有洞见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从农业的机械化到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变革。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着社会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不平等。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采用落后的、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科学技术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还关注到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进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 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依据当代生产力进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继在1978 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论断。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制造性进展,也是进展我们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心领导集体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首先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和功能, 其次在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一现代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是现代生产力进展的基础。
它通过向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广泛、深化的渗透而转变这些要素的质和量,转变由这些要素的结合形成的既定结构和既定功能,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或转变其性质。
技术作为科学的物化,作为联结科学与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和性质。
历史表明,科学的应用、新技术的创造已成为近代以来推动生产进展的主要力气, 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事实。
这个论断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以来,特殊是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亲密联系。
所以,把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和实践这一思想看作为一种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任意张扬是不正确的。
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会导致科学技术打算论和技术万能论?这就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技术打算。
科学技术打算论是一种在理解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把其发挥作用的形式简洁化和把作用本身肯定化的观点体系。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A、党的十三大B、1992年南巡谈话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党的十三大3、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4、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本质B、优越性C、目标D、基本特征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B、发展科技和教育C、发展生产力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7、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D、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8、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0、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11、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A、实行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生产力高度发达1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A、能否消除剥削现象B、能否实现社会公正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能否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1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A、坚持治理整顿B、发展经济C、发展科技和教育D、发展民主14、“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A、姓“资”姓“社”的标准B、姓“公”姓“私”的标准C、真理与谬误的标准D、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5、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改革B、开放C、发展D、稳定参考答案:1、C2、B3、D4、A5、D6、C7、D8、C9、C 10、B 11、D 12、C 13、B 14、D 15、C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E、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A、已经搞清楚B、没有完全搞清楚C、什么也不清楚D、不是完全清醒的E、处于摸索之中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E、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C、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革命D、突破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E、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阶级斗争的需要E、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6、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曾经提出()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E、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7、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等富裕B、同步富裕C、两极分化D、平均发展E、“先富”带“后富”8、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E、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9、“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B、前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D、前者搞计划经济,后者搞市场经济E、前者高度集中,后者自由放任1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A、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C、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E、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12、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
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4.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五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性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理论,对于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繁荣。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原则相统一,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不断强化道德约束,确保科学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避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最后,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和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驱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主张科学技术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C.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A.刘少奇B.毛泽东C.陈云D.周恩来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断()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要求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C.是社会主义的最低纲领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B.优越性C.根本目的D.根本动力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党的领导C.发展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8、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C.发展经济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D.姓“资”姓“社”的问题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B.揭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10、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强大的人民政权B.强大的人民军队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自己的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这说明()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D.邓小平理论是万能的,不需要其他的理论了E.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E.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优越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充分体现3、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内容E.反对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4、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国富民强的要求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E.发展必须依靠自己5、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必须()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和深化改革C.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E.加快现代化进程6、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E.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目标7、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步富裕B.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C.两极分化D.“先富”带“后富”E.、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8、把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D.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E.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9、社会主义应该是()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B.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C.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D.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E.平均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0、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A.充分认识国情和世情B.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不照搬外国模式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D.解放思想,大胆实践E.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辨析题1、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观点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进步可以改变社会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方式的革新,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观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而科学技术则是智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是孤立的自然过程,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推动。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的追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受到资本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制约,容易出现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与经济建设相紧密结合,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注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大的力量,帮助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9经院8班姚敏婷 2009020456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靠资源量增加,如劳动力、土地等自然资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依靠技术进步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上升。
我们假定劳动(N)和资本(K)是仅有的重要投入。
下面方程显示产出(Y)取决于投入和技术水平(A)。
Y=AF(K,N)
经过一系列的换算,我们可以得出投入的增长和技术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Y/Y=[(1-θ)×△N/N]+(θ×△K/K)+△A/A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θ为资本份额,美国约为0.25,(1-θ)为劳动份额,一般为0.75。
由此我们可以从公式中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即技术的进步直接带动产出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
在19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年到30年之间,到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集成电路只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
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有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当代一般为60%-80%,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明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
美国微软公司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