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教学方法:读、讲、议、练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课堂学习和竞赛,并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
为激励竞赛,规定课堂竞赛得分少的一组要表演节目。
)引导学生读图13、7欧洲的地势和欧洲西部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并思考问题: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
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
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
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
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
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
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成因:西欧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沿岸,强劲的西风把暖湿气流输送到大陆内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水汔进入内陆。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
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15篇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3)记住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重难点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热带气候类型1、介绍热带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区域)2、热带雨林气候a、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曲线与月降水量柱状图b、通过看图教学生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全年高温多雨c、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图d、通过看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来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域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期中以亚马孙平原雨林气候面积最为广阔,并介绍“地球之肺”。
e、看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图加深对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印象。
3、用以上的方法讲解热带地区的其他几种气候类型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明天大风降临;——天气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要素和类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气候的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气候的相关资料和实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对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气候的相关资料,呈现气候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图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气候与天气相比,更具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直观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气候图像和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气候图像、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数据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主要因素,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气候数据和图像,展示气候的差异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以亚洲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3)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气候的形成因素;(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和运用;(2)气候类型分布和特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气候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地图和图表;(3)准备案例素材和教学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气候相关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教师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3)教师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做好笔记。
5.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设计说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
气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节课通过与气温有关的两个情境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1.阅读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难点: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学习任务模块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气温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不同温度带内,各地冷热状况不同,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设计说明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
因此,在学习完气温之后,教材安排了降水分布的有关内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本节课通过外国游客在中国的奇遇故事引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探索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目标1.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简要归纳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教学设计。
气候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形成因素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实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类型和形成因素,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
2.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气候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候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同时,分析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这一节主要讲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天气、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内容,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3.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的形成、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
在教材分析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气候的知识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导他们从天气走向气候,理解气候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和类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2.难点: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气候现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气候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准备板书设计,突出气候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影响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数据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气候现象的体验较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理解气候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气候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候概念。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例分析的材料。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气候知识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呈现气候的定义、特点和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以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候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例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不同纬度、海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分析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理解气候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3. 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挂图、地球仪。
2.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类型?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象现象的总和。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根据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以及干旱、湿润和过渡性气候。
3. 讲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b.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c.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e.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
f.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g.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和华北地区。
h.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云南省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四个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符号表示方法。
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变化的原因等内容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生活经验不足的情况,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影响因素3.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4.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手册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景观不同?学生可能回答到气候、温度等因素。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气候这一节,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呈现(10分钟)1.气候的定义:教师通过PPT呈现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气候类型:教师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引导学生了解和区分不同的气候类型。
第二节气候(2课时)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多媒体展示)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全国五个不同地方小朋友的描述,你能猜出他们各自是如何描述的吗?试着帮他们连线。
教师:要想知道自己连得对不对,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他们家乡的气候类型、特点……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对。
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五个小朋友家乡的气候类型。
学生:来自吐鲁番的小朋友,她的家乡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30~41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活动一: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
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3.综合气温和降水图,说出漠河的气候特点。
4.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5.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学生:1.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温暖且短促。
2.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多冬少。
3.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4.海口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吐鲁番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五道梁气候特点:高寒气候,全年低温,降水较少;南京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5.漠河气候寒冷,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发展滑雪大赛、冰雕艺术展等冬季旅游项目;海口气候炎热,水分充足,适合开发越冬旅游、海上乐园等项目。
教师:各种气候类型有着各自的特征,各不相同,变化各异。
在一种气候类型区域中,他们的气候特点是不是就一样呢?试以漠河和北京为例说明。
学生:不是全都一样。
两者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北京的气温要比漠河高,年降水量比漠河的多。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同一气候类型的内部,气候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我国气候有着复杂多样的特征。
阅读教材38页图2.25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
教师:你能根据植被说出不同高度所属的热量带吗?学生:从山脚到山顶,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逐渐过渡的。
教师:气候在山区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让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了。
因此,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阅读教材38页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教师:我国的气候类型中,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哪些季风气候?学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类型齐全。
小结: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来自全国五位小朋友对自己家乡的表述,现在大家应该有正确答案了吧!教师: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的气候的呢?下面请阅读教材40页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阅读教材41页图2.29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以南地区位置与景观比较,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又如何呢?阅读41页活动2,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这种特征的优势在哪呢?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气候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影响气候的两个方面是什么?学生:气温和降水。
教师:联系上两节课所讲的内容,全班分三组,分析来自漠河和海口、北京和吐鲁番、五道梁和其他四位小朋友家乡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回答。
学生1:来自漠河和海口的小朋友家乡气候不同是由于我国气候南北气温差异大,其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学生2:北京和吐鲁番的降水量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离海洋的远近,夏季风的影响造成的,所以其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学生3:五道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板书设计一我国气候的特征影响影响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温、降水→气候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展示图片,这是吐鲁番的荫房,将葡萄挂在里面,可以自然风干。
枣阳也产葡萄,我们的葡萄挂起来,能风干吗?这说明吐鲁番哪方面的自然环境与枣阳差异很大?再展示两个地方的民居。
教师:你能看出这两地的民居有哪些差异吗?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回答。
民居差异的背后是降水的差异,那么,如何知道我国降水地区分布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30~41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内容一降水的地区分布(一)认识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教师讲述:如同气温一样,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降水的空间分布。
不同的降水范围着上一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特定的降水范围,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降水分布特点。
下面我们用教材34页2.18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来研究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是哪,并指出其降水量。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3.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想一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份哪条等温线接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总体上,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其中,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份0℃等温线接近,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在图上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台湾的火烧寮和新疆的吐鲁番。
新疆的吐鲁番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所以才有“荫房”,葡萄可以自然风干。
(二)探究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成因(承转)为什么我国降水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想一想,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降水不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我国降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但有个别地区并不符合这个规律。
你能在图中指出在降水普遍较少的西北地区,有哪些多雨区吗?教师举例:乌鲁木齐以西的多雨区。
想一想,这里是什么地形区?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天山是地势高峻的山脉,能抬升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造成该地比周围降水多。
你还能找出其他类似的多雨区吗?学生找出其他多雨区,并说明这里所处的地形区。
方法归纳:一般来说,呈点状分布的多雨区,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方法运用:运用欧洲地形图和欧洲降水量图,找出受地形影响的例子。
(承转)降水对民居有什么影响呢?刚才我们已经看过了甘肃某县和浙江绍兴的传统民居,我们再欣赏例子,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看课件中图片风雨桥和窑洞,感悟降水对民居的影响。
内容二降水的时间变化(承转)除了降水的空间分布外,降水的时间分配也对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那么,如何表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呢?学生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以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为例,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首先,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定位,找出这四个城市。
一般来说,一个月的降水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是雨季。
读教材35页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完成下面的思考题:1.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雨季分别是哪几个月?2.根据这四座城市的位置,归纳南北方雨季开始、结束的早晚和雨季长短。
3.尽管这几座城市的雨季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同,但有共同的规律,看看四地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学生读图完成这些问题。
教师小结。
思考:降水的这种分配规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承转)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那么,不同的年份,降水差异大不大呢?不同的年份降水的差异,我们称为降水的年际变化。
阅读教材35页,以北京为例,读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说说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思考:降水年际变化大,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少雨年份容易导致旱灾,多雨的年份极有可能导致涝灾。
内容三干湿地区教师讲述: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
根据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这四类干湿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页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完成下面问题1.四类干湿地区总体演变方向是什么?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2.对比降水量与干湿地区图,指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分别相当于几百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据此归纳各干湿区大致的降水范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四类干湿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得干旱,可见,影响干湿地区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承转)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属于哪类干湿地区?长白山除少数地区外,降水量低于800毫米,为什么这里会成为湿润地区?教师提示:干湿地区的分布除了受降水影响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受纬度位置和地形的影响,这里的气温如何?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纬度高、地势较高,所以气温低,蒸发弱,成为湿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