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苔藓植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生苔藓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b. 掌握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
c. 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b.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自主设计并完成苔藓植物的实验。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b.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 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长环境。
2.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苔藓植物的实物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观察苔藓植物的实验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苔藓植物,引导学生关注苔藓植物的独特形态。
2. 提问:“你们对苔藓植物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苔藓植物的知识和印象。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无根、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等。
2. 讲解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
3. 阐述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如监测空气污染、生态修复等。
三、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苔藓植物标本和实验材料。
2. 引导学生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苔藓植物的生长习性,如浇水、光照等对苔藓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和繁殖方式。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苔藓植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3.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组织发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讲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分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增强对这类植物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分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3. 分类卡片,用于实践环节的学生分类活动。
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初一生物教案苔藓植物是一类古老的植物,它们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通常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植物。
但是,苔藓植物却有着多种经济价值,不仅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食品、饮料的原料和丰富的营养源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并探讨它们对人类的意义。
一、生物医学价值1.制药苔藓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治疗功效,如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等。
迷迭香酸具有抗菌、抗氧化、解热镇痛等功效,可以治疗常见的感冒、病毒感染等疾病;芦丁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槲皮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因此,苔藓植物提炼的这些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
2.修复组织苔藓植物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如海藻酸、半乳糖醛酸等,具有修复组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例如,海藻酸可以增强皮肤的保湿效果,并具有良好的消炎、抗过敏的功效,可以用于护肤品的制作;半乳糖醛酸则可以帮助组织修复,并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创伤和皮肤病。
二、环境保护价值1.生物环境分析苔藓植物可以用于生物环境分析,如空气污染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等。
苔藓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够展现出吸附污染物的含量,对于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苔藓植物常被用于环境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
2.生态修复苔藓植物能够在不良环境中生存,生长繁殖较快,有很强的耐盐碱、耐污染等能力。
因此,苔藓植物可以用于生态修复,帮助恢复生态环境。
比如,苔藓植物可以被引入到污染区域,对于土壤复合、重金属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营养价值苔藓植物是一种天然的营养源,含有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成分。
因此,苔藓植物可以用于食品、饮料的制作,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
总结苔藓植物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食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苔藓植物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人们对于它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
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是不结种子的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与农村生活较为贴近且知识点明确,知识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农村生物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性的构建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安全是我们预先要考虑周全的问题。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偏于胆小不善表述的特点,让他们尝试自己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述,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七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教师要预先务设好一些人选,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当“小老师”的情况下,可采用提名推荐。
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的预设,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药用了解较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调动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生物学学习方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作为一名农村生物教师要不断积极探讨和思考的课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对苔藓植物的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难点:苔藓植物的生殖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标本、实验材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苔藓植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提问“苔藓植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分析苔藓植物的特征。
3. 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讲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特点等,引导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
4. 探讨苔藓植物的生态作用:讲解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苔藓植物的重要性。
5. 生殖特点讲解:讲解苔藓植物的生殖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苔藓植物的生殖特点。
6.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苔藓植物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思考苔藓植物的保护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总结苔藓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寻找身边的苔藓植物,亲身体验其生活环境。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苔藓植物的研究成果和保护现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类植物的学习,学生将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分类、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常见植物的名称,但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尝试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分析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分析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讲解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差。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生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观察日记,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参观当地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长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初一生物:苔藓植物实验教案设计苔藓植物实验教案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了解苔藓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并初步掌握苔藓植物的培育方法。
二、实验器材苔藓植物、玻璃坩埚、塞子、喷壶、放大镜、显微镜、蚊香灰、石棉网、滤纸。
三、实验流程步骤一:制备苔藓培养基将1g蚊香灰与50ml蒸馏水混合搅拌均匀,过滤得到澄清的蚊香灰溶液。
取适量的澄清蚊香灰溶液放入玻璃坩埚中,加入一些滤纸碎屑,用塞子将玻璃坩埚口封闭,加热至120℃,烘烤3小时。
制得的蚊香灰处理过的培养基为组织培养适宜基础培养基。
步骤二:取材观察苔藓植物在一棵成熟的苔藓植株上,选取一个片体,用显微镜以20倍至40倍的放大率观察其形态特征,如苔藓叶片结构、叶形、叶缘及叶背棕色细胞等。
步骤三:苔藓植株培育将玻璃器皿洗净后,放置石棉网上,滴入一些培养基。
选取1-2个苔藓片体,在显微镜下取出预备好的苔藓片体,将其作为培养物放置于培养基上,密闭培养器内,于暗处调整温度,待苔藓植株生长得到1-2cm高度后,进行观察。
步骤四:观察苔藓植株生长情况在苔藓植株培育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苔藓植株的生长情况,如叶面、叶缘、根的生长状况等,以此来理解苔藓植物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原理1、苔藓植物的简介苔藓植物,是一种低等植物,具有约四亿年的漫长生命历程。
其性状特殊、生态复杂,是了解陆地植物的进化、适应、生长规律的重要对象。
苔藓植物是绿色植物界中最原始的植物之一,具有原始性的生长形态和比较完整的生殖生活史。
2、制备培养基通常人们所说的苔藓培养基指用于培养绿色植物,特别是苔藓植物的培养基。
而苔藓培养基的制备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本土环境来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蚊香灰制得的基础培养基可加入不同的激素成分,如植物生长素、生长抑素、细胞分裂素等,具体需根据苔藓植物所适应的环境和生长特性来选择添加。
3、苔藓植株培育苔藓植株的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及培养基的质量等条件,这些条件的不同会对苔藓植物的生长状况产生影响。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
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
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节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二、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苔藓植物: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观赏、食用、药用、做肥料或饲料、与煤的形成有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3. 通过对苔藓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苔藓植物的生殖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苔藓植物的图片、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特征等。
3. 准备问题卡片,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苔藓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类植物。
2. 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提问学生,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苔藓植物的特征。
3. 案例分析:介绍苔藓植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监测空气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苔藓植物的生殖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苔藓植物,了解其生活环境,提高观察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苔藓植物的分类及其特点2. 苔藓植物的生态习性3. 苔藓植物的分布与适应性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苔藓植物的分类及其特点: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苔藓植物,如叶状体、丛状体等,并分析其特点。
3. 讲解苔藓植物的生态习性:介绍苔藓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态习性,如阴湿、耐寒等。
4. 讲解苔藓植物的分布与适应性:分析苔藓植物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苔藓植物的分类、生态习性、分布与适应性等内容。
2. 运用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初一生物苔藓植物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植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苔藓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苔藓植物。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1)介绍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叶结构简单。
(2)讲解苔藓植物的生长环境:喜阴、喜湿,适宜生长在湿润、阴凉的地方。
(3)展示苔藓植物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1)讲解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靠水分、空气中的水分和土壤中的水分生活。
(2)引导学生探讨苔藓植物与水分的关系,理解苔藓植物为什么喜湿。
4.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讲解苔藓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净化空气、保持土壤水分等。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苔藓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空气清新剂、绿化环境等。
5.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观察苔藓植物,记录其生长环境、特征等。
(2)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对所观察到的苔藓植物进行分类。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望。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观察身边的苔藓植物,记录其生长环境、特征等,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苔藓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苔藓植物的认识仍较片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拓展。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苔藓植物的特征:通过讲解与实物观察,让学生理解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叶结构简单的特点。
苔藓植物生物教案苔藓植物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通过观看常见的苔藓植物的形态构造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力量目标1、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看试验,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及试验力量。
2、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拟,培育同学的分析、比拟、归纳、综合等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同学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同学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一、本节学问构造二、教材分析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构造等特点,是同学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根底,同时能使同学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旧比拟低等。
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构造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同学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局部学问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法建议假设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同学采集四周环境中生活的苔藓植物。
教师也应当预备葫芦藓或小墙藓的实物或浸制标本、挂图、照片等。
围绕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构造等内容组织同学学习和商量。
除了利用挂图以外,还应当指导同学用放大镜观看苔藓的实物,如:植株的形态和颜色、茎的长度〔留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
然后要求同学拨开土粒,查找苔藓植物的假根,让同学描述它的形态。
观看完毕后,让同学凭借已经学过的学问,说出茎、叶和假根的功能。
要特殊关注苔藓植物的假根只有固着土壤的作用,它不能汲取水和无机盐。
要认真观看苔藓植物的叶的厚度,最好能将其与种子植物的叶进展比拟,以理解苔藓植物的叶除了进展光合作用外,还兼备从环境中汲取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教师关心同学分析出苔藓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与它生活的阴湿环境是相适应的。
商量苔藓植物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引导同学自己收集资料,全面分析问题,让同学逐步建立这样的观念,即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人类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护。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界中的非种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本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它们的进化趋势。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藻类、苔藓植物实物、图片以及生活环境资料等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能力,归纳、概括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殖方式,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对藻类、苔藓植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分析,认识到生物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3.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说明藻类、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出示黄花蒿图片】1971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摸索出提取青蒿素抗疟成分的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提取来自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黄花蒿。
你知道与生物柴油制造有关的微藻吗?你知道与土地沙漠化治理有关的生物结皮吗?你知道现在燃烧的煤与哪种植物有关吗?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不同的类群,才能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生活现象的列举,引发学生对藻类和不同类群植物重要作用的认同,同时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展开对藻类和植物类群的学习。
一、藻类【出示实物与照片】展示换水后,温暖阳光照射下长了藻类的鱼缸。
【提问】实例分析,归纳藻类的特征及作用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些绿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首诗在描述春日景色的同时,也都描述了水体颜色的变化。
哪类生物又与自然界中水体颜色的变化有关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藻类。
【出示照片】出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滴水中的照片。
初中生物学苔藓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苔藓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苔藓植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3. 理解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苔藓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2. 苔藓植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 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苔藓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2. 实物展示:苔藓植物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展示的苔藓植物标本,让学生描述其外观特征,引起学生对苔藓植物的兴趣。
二、讲授内容
1. 苔藓植物的特点和分类:介绍苔藓植物的特点,如多为小型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有特殊的繁殖器官等,并简要介绍苔藓植物的分类。
2. 苔藓植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详细讲解苔藓植物的结构,包括叶状体、茎状体、生殖器官等,并介绍其生活习性,如需在湿润环境中生长等。
三、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维持土壤的湿润度、减轻土壤侵蚀等。
四、讨论互动
开展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苔藓植物的认识、对其生态作用的理解等,加深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理解。
五、小结归纳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苔藓植物的特点、结构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苔藓植物为话题,撰写一篇关于苔藓植物特点和重要作用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苔藓植物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加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苔藓植物的重要性。
第二节苔藓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
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
(3)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来说明它为何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葫芦藓生殖过程的教学,可采用剪贴图或投影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来进行。
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带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芦藓植株的图(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对照图观察
同一棵葫芦藓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从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给学生分别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图,使学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许多带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动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一个球形的、不能运动的卵细胞、植株在湿润的条件下,精子游动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
这一受精过程可通过复合投影片给学生展示。
当学生了解了受精过程后,根据前边所学过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回答出: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再由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最后提出问题:“葫芦藓生殖过程有什么特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它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这也就决定葫芦藓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其他的苔藓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墙藓和地钱来进行(可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片或录像)。
在观察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①墙藓、地钱的生活环境与葫芦藓有无不同?②地钱的形态有什么特点?③苔藓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
①一般具茎和叶,但无输导组织。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4.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选择有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如有录像更好),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成片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林下、山野阴湿环境中,这会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经讨论后明确苔藓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
至于苔藓植物对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师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的状况加以讲解。
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到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故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复习巩固时可选择以下题目供学生在课上练习:
题目:请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与葫芦藓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茎和叶内有发达的机械组织④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⑤葫芦藓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过程不需要水⑦受精过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内发育形成胚。
【板书设计】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一、葫芦藓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1)矮小
(2)有假根:固着
(3)有茎和叶:含叶绿体,无输导组织
3.生殖:
二、其他苔鲜植物
墙藓地钱
三、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监测空气污染
小资料
地钱的培养
一、方法步骤:
1.7~8月间,到林间、山地岩石阴面、木桥底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钱。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孢蒴将要开裂,就可用镊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广口瓶,盖严封好,放到避光处,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应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筛过后拌匀,装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压实,用清水淋透,放在窗台上。
十余天后,表土层变硬,即可接种。
3.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细针挑破孢蒴,把里面鲜黄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层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让孢子得到萌发的适宜湿度。
4.把花盆移到离窗稍远处,每天都淋几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土层龟裂。
10天左右,当小地钱长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台,在其前方放几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阳光直射,又能得到适当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实验结果:
培养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长出星散的绿色小地钱。
这些小地钱长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见。
2个月后,地钱背面出现胞芽杯。
第2年6月份长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下地钱胞芽杯放入园土,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