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30.74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
以下将从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药物运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互补性,五行学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克关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通过经络进行,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器功能的理论基础。
2.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闻问切,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不同的面色、舌苔、舌质和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2. 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呼吸等声音来判断病情。
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和病机的转变。
3. 问诊中医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沟通和询问,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体质等方面的信息。
询问的内容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的出现规律等。
4. 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紧等不同的状态,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病情和用药。
三、中医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最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中药是一种通过中药材的组方运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药根据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滋补药、清热药等,不同的中药组合可以用于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另一重要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恢复健康。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治疗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
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来实现。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
其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进行。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组成。
四诊法•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部位的变化,判断疾病的位置、性质、程度和预后等。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和呕吐的声音等,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往病史、家庭病史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切诊: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特征,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体系中医体系主要包括“五行”、“阴阳”、“经络”、“气血”、“精神”、“脏腑”等。
•五行:中医学的一种理论,包括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
•阴阳: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人体内部运动和代谢活动的均衡状态,阴阳之间互生互化,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是在人体内部布置有特定的路径和穴位,负责输送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健康。
•气血: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精神:精神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基础,精神失常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把人体根据其功能分成五脏六腑,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式中医治疗方式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气功、食疗、养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它依据中医理论,采用天然植物和矿物等中药材制成,施以口服或外用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易用、通用于内外、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耐药性等特点。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用特定的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刺激或抑制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防病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核心,拥有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汇总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知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学知识,以满足各种需要。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包括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病因学说、诊断学说和治疗学说等方面内容。
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为指导,分析疾病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因两类。
外感病因指外界的环境因素如风、寒、暑、湿等直接侵袭人体,引发疾病。
内因则是指人体的内在原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不良习惯或不良状态,导致身体失调。
三、中医学的诊断学说中医学的诊断学说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情况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收集病史和症状信息。
最后,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四、中医学的治疗学说中医学的治疗学说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推拿等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通过使用不同草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
中医推拿是运用特定手法和动作,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节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功能。
五、中医学的其他重要理论除了上述基础理论外,中医学还涉及一些其他重要的理论。
其中,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由经络系统组成的,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脏腑学说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学还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其他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本文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汇总,相信读者能够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基本理论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行。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2.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质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调引起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4. 气的观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流畅无阻,人体健康;而气的不畅则会导致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诊断疾病。
中医讲究“望色”,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状态。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经过、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切脉”,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方和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病情的疗法,它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整身体,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四、中医现代应用1. 中医药研究: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得到了科学验证。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本理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石,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基本理论的起源、核心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基本理论的起源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国古代的医药经典,如《黄帝内经》和《难经》,为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源流。
它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
二、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相对而言的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构成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如寒热、内外、上下、虚实等。
中医通过调理阴阳的平衡来维持人体健康。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描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关系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方法。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基本理论中关于生命能量的重要概念。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包括外界的气息和内部的气机运行。
血、津、液分别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液体,如血液、津液、体液等。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三、中医基本理论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
其中,望指的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程度;闻指的是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问指的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情、病史等;切指的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态。
四、中医基本理论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手段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的核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汇总。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信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2.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供应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通过调整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常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 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人体的各个部分得以相互联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包括了诸多理论,如六淫、七情、火热病机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因素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汇总,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林国. 中医理论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对中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还不够清晰。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总结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描述事物的两种对立面。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分类和功能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认识和描述。
二、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感觉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脉搏等进行诊断。
三、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配方的药学学科。
中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归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和应用。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人参、黄连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四、针灸学
针灸学是中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针刺和灸熨等手段
治疗疾病的学科。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平衡阴阳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上就是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讲解,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医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以及参考资料
一、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它
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抽象到有形的气
的相互转化,气的聚散,不断回归太极,形成自然界规律的一种循环。
中医经典认为,宇宙万物本也具有阴与阳的两性,即“天地两气,气
生五行”,气本自太极,气的聚散形成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它
们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形成了宇宙间气的规律,
因此称之为“阴阳五行”理论。
二、气血津液理论
三、脏腑五脏六腑理论
“脏腑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阐释机体宇宙规律的总体理论,认为人的根本生命形态与宇宙的形态相同,即有“阴阳”,“五脏”,
“六腑”,“七经”,“十二经脉”,“八经穴”,“三宝”,“三焦”
等基本概念。
四、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处方的本体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支撑,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述、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五行学说等方面进行阐述。
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许多方面,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或五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中医可以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十四经络,贯穿全身,它们的运行和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不仅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自然界五行火、土、金、木、水为基础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对应关系,相互影响,通过调节五行的关系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功能。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保护人们的健康。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简要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通过不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的精髓,造福更多的人群。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它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药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确定病因病机,进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的理论基础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解释。
3.五脏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每个脏腑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归属。
4.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负责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的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底、舌苔等,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脏腑功能。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等,帮助确定病因病机。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按照五行学说分类,并根据病情配伍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循环,舒缓身体的疲劳和疼痛。
4.食疗养生:中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养生方法,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
中医的预防保健1.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中医讲究四季养生,每个季节都应该有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中医强调个体化保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中医的现代发展1.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应用中医药。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问题1: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系统,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广泛应用。
中医注重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通过采用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问题2: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并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问题3: 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描述了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
阴阳观念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在中医中,健康被视为阴阳的平衡,而疾病被视为阴阳失衡。
问题4: 五行学说是什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类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中医认为,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并具有相互制约的属性。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器官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5: 气血津液学说是什么?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这些物质的平衡和流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津液学说被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
问题6: 脏腑学说是什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人体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并与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互关联。
问题7: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中医诊断通常包括四个步骤: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其声音和气味、询问症状和切诊脉象,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健康状态的信息,并作出诊断。
问题8: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来促进自愈能力。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问题9: 中医是否适用于所有疾病?中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性病。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理论尤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脏腑相表里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部各脏器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因此在诊疗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只看症状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产生的,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气的载体和养分,津液则负责滋润和代谢肌肉骨骼等组织,保证身体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一套复杂而系统的通道网络,贯穿于全身。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如果气血在经络中受阻,则可能导致病变。
因此,经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脏腑相表里中医脏腑相表里理论是指脏腑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脏腑与体表皮肤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脏腑相表里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察体表的变化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也为中医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医诊疗的全局,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多个方面。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1.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在中医中,阴阳五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
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组成,并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
脏腑经络学说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经络的通畅,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 病因病机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总结。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邪气过盛。
病机理论强调疾病的内在规律,指导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5.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和配伍规律的学科。
中医认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等特性,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还包括了中药的采集、炮制、制剂、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6.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和经络。
7. 预防养生预防养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1、被称为“孤脏”的是()A三焦 B肺 C心 D脾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A肺 B肾 C肝 D心3、称为“娇脏”的是()A肺 B脾 C肝 D心4、“血汗同源”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A气与津液 B气与血 C血与精 D血与津液5、心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血液的运行与贮藏B气的生成C精的藏泻D气机的调节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 A寒 B风 C湿 D 暑7、被称作“气之本”的是()A心 B肾 C肺 D肝8、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 B脾 C肝 D肾9、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 B督脉阳脉之海 C冲脉 D带脉10、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燥邪1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是()A肺 B肾 C三焦 D心12、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A瘀血 B痰饮 C结石 D血瘀13、下列属于正治法的是指()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寒者热之 D塞因塞用1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15、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相关的是() A膀胱 B大肠 C肺 D肾1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A心 B脾 C肺 D肾17、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杲 D朱震亨18、寒实证治疗应该()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19、脾虚可制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的是()A出血 B血瘀 C血行加速 D血行迟缓20、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21、脾开窍于()A目 B舌 C唇 D口, 其华在唇22、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A心气 B宗气 C脾气 D卫气23、易伤肺的邪气是()A暑 B热 C湿 D燥24、手的三阴三阳经交接于()A足 B手 C腹 D胸25、“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因体质制宜26、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A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27、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膀胱经 B胆经 C心经 D三焦经28、发病的内部因素是()A感受邪气 B正气不足 C邪正相搏 D体质因素29、最早提出“六经辨证”的医学家是()A张机 B刘完素 C叶天士 D朱震亨30、“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A 刘完素B 张从正 C朱震亨 D 李杲31、被称为“华盖”的是()A心 B肝 C肺 D肾32、五行学说“土”的特性是()A 炎上B 稼穑C 润下 D曲直33、下列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 三焦B 脉C 胆D 女子抱34、被称为“刚脏”的是() A 肾 B 肝 C 肺 D心35、“君主之官”是指() A 心 B 肺 C 脾 D 肾36、明清时期温病学说中创建“卫气营血”辩证的体系是()A叶天士 B吴又可 C 吴瑭 D薛雪37、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A 气机B 气化C 升降出入D 气机调畅38、下列不属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 为阴邪B 重浊C 趋下D 易伤津液39、具有“宣发肃降”的功能是()A 肺B 肝C 脾D 肾40、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弱()A 固摄B 温煦C 推动D 防御 E气化4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本草拾遗》D 《新修本草》 4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要方》 D《中藏经》 E 《诸病源候论》43、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书()A《素问》B 《伤寒》C 《小儿药证直决》D 《黄帝内经》E 《难经》 44、与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有关的脏器是()A肝脏与心脏 B肝脏与肾脏 C脾脏与肺脏 D心脏与肺脏 E心脏、肝脏和脾脏45、下列属于“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脾 B 大肠 C 小肠 D 胃 E 三焦46、未病先防应注意哪些原则()A精神愉快 B饮食有节 C起居有常 D法于阴阳 E以上都是47、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D后半夜 E黑夜48、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理病理以何为中心?()A五脏 B 精 C 经络 D 气海 E六腑49、“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急则护标 B缓则护本 C 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E辨证施治50、下列何项不属于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的()A药膳保健 B注意饮食卫生 C提倡饮食有节 D克服饮食偏嗜 E 强调高营养饮食51、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与火 B木与土 C 火与金 D 金与木 E水与木52、“大实有赢状”的病机属()A虚中夹实 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 E实中夹虚53、“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名称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概括 E以上都不对5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其中春季养生应()A自曝于日 B夜卧早起 C春阳护阴 D早睡早起 E晚睡晚起55、气能生血的含义是()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 C生血的动力和原料 D气能生津 E气能补血中药学1、属于十九畏的配伍药对是()A川乌与草乌 B巴豆与牵牛子 C三棱与莪术 D甘草与甘遂2、辛味药的基本作用是()A能和能缓 B能燥能泻 C能下能软 D能行能散3、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是()A麻黄 B桂枝 C 生姜 D香薷4、既能解表、升阳,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升麻B菊花 C柴胡 D葛根5、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A牛蒡子B薄荷C紫花地丁D蒲公英6、延胡索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 B止痛 C行气 D祛风7、下列药物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原的药物是()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吴茱萸8、两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9、麦芽具有的功效是()A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B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C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D消食健胃、涩精止遗10、能清热熄风,又通络、平喘、利尿的药物是()A石决明 B天麻 C全虫 D地龙11.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是()A杜仲 B紫河车 C蛤蚧 D冬虫夏草12.丹参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化瘀B凉血清心C利水消肿D养血安神13.对“中药”正确的描述应该是()A 汤药 B草药 C中国生物的药物 D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14、下列除哪项外,均具有健脾功效的是()A山药 B苍术 C薏苡仁 D麦冬15、苦味药的基本作用是()A能和能缓 B能燥能泻 C能下能软 D能行能散16、不具备止咳作用的是()A紫菀 B海藻 C款冬花 D百部17、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本草是()A《开宝本草》 B《炮灸论》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18、下列哪味药物不是止血药()A茜草 B地榆 C芦根 D白茅根19、既可以祛湿,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独活 B秦艽 C威灵仙 D桑寄生20、苍术的功效是()A化湿、止呕、解暑 B燥湿、健脾、祛风 C燥湿、下气、除螨 D 燥湿、温中、安胎21、生用泻下力强,炮制之后泻下力缓的药物是() A大黄 B芒硝 C番泻叶 D芦荟22、车前子入煎剂宜()A后下 B先煎 C另煎 D.包煎23、为了增强药物的活血作用,宜采用()A蜜炙 B酒炙 C醋炙 D姜炙24、下列药物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吴茱萸25、旋覆花入煎宜()A冲服 B包煎 C另煎 D烊化26、薄荷入煎剂应()A后下 B先煎 C另煎 D包煎27、下列除哪项外均具有凉血的作用是()A牡丹皮 B丹参 C郁金 D肉桂28、益母草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通经、利水消肿 B活血调经、除烦安神 C活血通经、引火下行 D活血通经、下乳消痈29、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最常和哪类药物配伍()A行气药 B补阴药 C消食药 D安神药30、郁金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止痛 B行气解郁 C利胆退黄 D利尿通淋31、莱菔子具有的功效是()A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B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C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D消食健胃、涩精止遗32、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的功效是()A半夏 B旋覆花 C天南星 D白芥子33、既能泻火解毒,又能清利湿热的药物是()A黄连 B栀子 C黄芩 D黄柏34、功能清热解毒、善于治疗肠痈的药物是()A金银花 B蒲公英 C败酱草 D鱼腥草35、酒炙活血作用好,炒炭多用于出血症的药物是()A大黄 B芒硝 C火麻仁 D芦荟36、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的药物是()A钩藤 B天麻 C蜈蚣 D地龙37、厚朴的功效是()A化湿、止呕、解暑 B燥湿、健脾、祛风 C燥湿、下气、除螨 D 燥湿、温中、安胎38、即可祛风、又能解表的药物是()A独活 B秦艽 C威灵仙 D鱼腥草39、功能利湿去浊,善治膏淋的药物是()A萆薢 B石韦 C茯苓 D茵陈40、有杀虫作用,又能行气、利水的药物是()A使君子 B苦楝皮 C槟榔 D雷丸中医内科第四部分中医内科学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 )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A、卫表B、肝脏C、肾脏D、心脏2、咳嗽的病变主脏在()A、肝B、肺C、心D、脾3、哮喘的病理因素以()为主。
A、瘀B、痰C、风D、燥4、肺痈病情顺逆的转折点是()。
A、表证期B、成痈期C、溃脓期D、恢复期5、肺痨病因中属于外因的是()。
A、感染痨虫B、禀赋不足C、酒色劳倦D、病后失调6、下列不属于肺胀病理因素的是()。
A、痰浊B、水饮C、血瘀D、痨虫7、由邪气实导致的胃痛属于()。
A、不荣则痛B、失养致痛C、虚痛D、不通则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胸痹原因中性质属实的()。
A、寒邪内侵B、肝郁气滞C、过食肥甘D、年迈体虚9、不寐心脾两虚证用()治疗。
A、归脾汤B、龙胆泻肝汤C、黄连温胆汤D、银翘散10、不属于厥症实证的治疗原则的是()。
A、开窍B、益气C、化痰D、避秽11、惊悸和怔忡皆属于()。
A、胸痹B、心悸C、癫狂D、厥症12、痞满的基本病位在()。
A、胃B、肝C、肾D、心13、泄泻基本病机为脾病与()。
A、湿盛B、血瘀C、痰浊D、气滞14、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为()腹痛。
A、热性B、寒性C、气滞D、血瘀15、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谓()。
A、呕吐B、噎膈C、反胃D、痞满16、不属于鼓胀临床主要表现的是()A、腹大胀满B、绷急如鼓C、皮色苍黄D、小便淋漓涩痛17、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脾、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