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转贴)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23
技术管理工作心得范文漫漫人生长路就是永远充满挑战的,忙碌的人生,如歌的岁月,构成了人生精彩的篇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技术管理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技术管理工作心得范文1转眼间20__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将工作定位为协助好车间生产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生产、服务生产。
在实践和生产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学习充实。
现将这一年里我的`工作内容进行以下总结:一、在生产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现有工艺人员及镀膜工序员工进行培训,用理论武装生产,培训内容涵盖工艺知识、操作规程、岗位安全制度等。
利用班前、班后会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式的培训若干,现工艺人员已经初步掌握了真空管膜层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针对膜层颜色、性能、换靶周期等作以调整。
在生产的同时,我还不间断的积累实验数据,协助技术实验室__抽检、送检真空管,根据实验数据,调整膜层工艺,使车间生产的真空管合格率屡创新高。
二、编制工序控制膜层颜色针对年初市场反应的膜层颜色杂乱等现象,每天要求工艺人员针对所开启镀膜机做样管对比,出炉不达标的限时调整,并编制了各工序控制膜层颜色的暂行办法,一年来成绩显著,侧面了解市场反应良好。
根据市场需要,一年来,多次开发研究了具有__特色的真空管,如__紫墨金真空管、黑膜真空管、偏心真空管外镀膜技术,有效的拓宽了市场。
根据实验数据多次研究,开发了__金三角真空管,有效的降低了真空管对于热水器热损的影响,产品将拓宽并服务于__的市场。
三、对于车间设备进行小改小革许多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不断落户真空管车间,作为车间工艺主管的我,只有不断向人学习,了解先进技术,才能胜任此职务。
一年来我不断学习,并修改、制定了车间操作工艺,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
四、工作存在不足思想解放的不够,日常工作中求稳的成份占的多一些,还有些放不开,对待工作还是不那么灵活。
对待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步子还不够大。
技术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6篇)技术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6篇)技术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20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部门的支持下,我根据公司的工作精神与工作部署,结合生产部经理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踏实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
现将20年工作情况具体总结如下:一、生产任务完成情况20年,我带领生产部干部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认真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生产运行正常,无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完成台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任务。
二、全年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凝聚力。
20年,我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开展国情、厂情教育,培养员工的感恩心。
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生产部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岗位,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2、加强设备管理,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设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柴油发电机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我切实加强设备管理,一是教育员工要爱惜设备,按操作要领使用设备,精心维护设备,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正常运行。
二是开展设备使用、保养辅导,利用晨会、班会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辅导,使他们懂设备结构,懂设备检查的作用及方法,懂设备的维护保养,懂设备操作规程。
在工作中,使用好设备,保养好设备,稳定设备功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满足生产需要。
3、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我知道我们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上不去,返工较多。
所以,我作为生产部经理,特别注重质量,为此把产品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提高每个员工质量意识,认识产品标准和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我从抓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在生产过程中牢记“质量是生命,生产保质量”的思想,坚决杜绝质量事故。
开展质量问题“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制定质量问题排查整治和督促检查方案,针对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特点,明确质量工作责任、目标、任务、内容和监督检查措施,落实质量排查、登记、整治、督办、验收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质量排查彻底、督促检查到位、整治责任明确、跟踪督办有力。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技术管理者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数个春秋。
回首这段旅程,我感慨万千,心中充满了对团队、对工作的热爱与敬意。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并表达我对这份职业的真挚感悟。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成为一名技术管理者。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团队的核心力量,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公司对我的培养和支持。
在此,我要对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技术管理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团队和公司发展的重任。
在担任这个职位之初,我就意识到,责任与担当是技术管理者必备的品质。
以下是我对责任与担当的一些感悟:1. 主动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推诿责任。
作为一名技术管理者,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为公司创造价值。
2. 关注团队成长技术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团队的技术水平,还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
我们要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
3. 传递正能量在工作中,我们要传递正能量,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团队成员,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二、沟通与协作技术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与团队成员、上级领导、客户等多方进行沟通与协作。
以下是我对沟通与协作的一些感悟:1. 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技术管理者必备的技能。
我们要善于倾听,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意见,同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协作精神技术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成员、上级领导、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
3. 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是技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团队建设活动、培训等,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让团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集体。
工作二十年感言工作二十年感言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或人让我们感触颇深,这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感言。
那么到底应如何写感言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作二十年感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逐渐从基层员工成长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不得不说这段时间蕴含的经历让人回想起来都有些忍俊不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也是经过不少曲折才能够达到如今的地步,在这期间公司既在经营方面出现过困难也取得过较好的发展趋势,正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才会获得不少的心得体会。
入职之初公司的规模虽然不大却也有着温馨的工作氛围,正因为公司的员工数量较少才能够相处得很好并为了工作成就而努力,虽然记忆有些模糊却能够将公司发展初期的努力牢牢记在心中,那时作为新员工的我对工作流程的处理还是比较生疏的,再加上性格较为内向的缘故导致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也不懂得向他人请教,所幸的是领导愿意在工作中栽培自己毕竟从旁进行了指导,因此我也很珍惜这份机遇并在那段时间攻克了不少工作中的难关,即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也能够和同事们进行交流从而找出方法,可以说工作初期的奋斗才是令人缅怀的美好回忆。
随着资历的提升也让我在公司负责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工作量提升了不少却也未尝不是公司领导对自己信任的表现,为了不辜负工作中的期待导致我也因此变得更有责任心,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公司转型的'重要时期导致发展过程中没有那么顺利,再加上遇到经济危机的缘故导致公司的效益处于亏损的状况,可即便如此公司领导也没有做出任何裁员的举动从而让我们这些员工十分感动,毕竟在公司发展受挫的时候坚持不裁员也是需要付出不少代价的,深受感动的我也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来之不易并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
至今为止的二十年我始终坚守在公司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正因为有着这份对企业的忠诚也让我在数次岗位竞聘中得以成功,所以我很感激在企业获得的这些并始终认真完成着自身的工作,虽然已经获得了不少职业晋升的机遇却也还是要对自身的工作负责才行,我明白若没有公司领导的栽培也许自己也难以成长到现在的地步,所以我会更加用心地做好公司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从而付出更多努力。
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与感悟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技术运营管理的工作。
以下是我的工作经历和感悟:1. 技术管理需要有全局观念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全局观念。
我们需要了解业务的整体架构和业务流程,知道如何将技术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技术的选择和规划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安全、成本和效率等因素。
2. 技术管理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技术管理人员并不仅仅是个技术专家,我们需要与业务部门和其他团队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确保技术方案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需要与业务或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协调关系,调整技术方案,寻求自己与下属最大利益的平衡点。
3. 技术管理需要有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在业务运营和系统建设方面具备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推动项目实施、掌控项目进度和质量、提高团队协作和执行能力。
在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4. 技术管理需要有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技术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以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与其他团队合作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业务效率和创新能力。
5. 技术管理需要有危机意识最后,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们必须具备危机意识。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过于悲观,而是要提前预防和掌控可能发生的风险。
我们需要在项目实施和日常运营中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控制,对重要业务进行备份和恢复,避免因技术故障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总结来看,技术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需要拥有协调、领导、管理、创新和危机意识等多种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感悟7第2页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
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
据说他听后是暴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
我的室主任说,这是个不能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
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
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我实际上已有了6~7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
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内容是相通的。
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
塑料因为可以设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
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
但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我是一直坚持后者的做法。
同理,做一个整机结构设计,首先要划装配图,没有精细的装配图就匆匆划零件图也注定会反复甚至翻船。
我对设计的定义就是能够将设想和计算通过图纸将其表达出来,并可以成功的做成产品。
对设计师来说,关键能力是还没有实物,但这物体已在脑中想象成形。
而不是依葫芦划瓢。
调来设计所后,也是新手但有相当才气的丁石藤和我分别独立担任电路和结构设计师,设计高性能的双卡收录机8400。
这是个全新产品,全套结构设计图包括装配图,零部件图,我一人40天完成, 开模后一次试模成功。
电路也如期设计调试完成,整机试投产后也一次成功,没有发现大问题,故试产后一天都没停就又投入了6K的批量。
做到这个状况,任何一个做过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很难达到的一个技术水准,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协调工作,当然还有运气,比如模具厂,PCB厂没有出问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职业生涯。
回首这段旅程,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感恩。
在此,我想对自己说一声:“恭喜你,你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二十年前,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职场的大门。
那时,我对工作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成长和成功。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
是他们陪伴我度过了职场的每一个阶段,给予了我无尽的帮助和支持。
在我遇到困难时,是他们给了我鼓励和信心;在我取得成绩时,是他们与我一同分享喜悦。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我才能在职场中不断前行。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
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为我提供了温暖和力量。
在我疲惫不堪的时候,是他们给了我安慰和鼓励;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是他们给了我指引和方向。
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关爱,我才能在职场中勇往直前。
二十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二十年里,我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在工作中,我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只有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也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3. 坚持与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在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4. 诚信和责任感是职场人的基本素养。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认真负责。
我相信,只有诚信和责任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分。
二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如今,我已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职场人。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工作二十年,你已收获了成长、成功和幸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职场中已经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
这二十年,是我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成熟职场人的二十年,是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的二十年。
在此,我想对这二十年来的工作生涯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感悟。
一、成长的历程1. 初入职场记得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带着一股子闯劲和热情。
那时,我对工作充满了好奇,对同事充满了友善,对领导充满了敬畏。
在公司的培养和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工作环境,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
2. 逐步成长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职场中立足,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于是,我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宽知识面。
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也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3. 成熟稳重经过二十年的磨砺,我从一个青涩的职场新人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场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如何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今,我已经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为公司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收获的感悟1. 专业技能的提升二十年来,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最初的初级操作员,到现在的中级工程师,我深知这是公司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2. 丰富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中,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二十年来,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与他们共同经历了欢笑与泪水。
这些珍贵的友谊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真诚、友善的态度,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3. 职业素养的塑造职场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从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努力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自律、如何担当、如何创新。
我相信,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使我受益终身。
4. 家庭的温暖二十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1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工作经历和感悟作为一位技术管理人员,我有幸在过去的20年中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
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也深刻体会到了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经历和所得到的感悟。
一、起步之路我在大学期间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以此为职业。
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最初的几年,我主要负责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
二、跨越技术与管理的鸿沟随着职业发展的推进,我渐渐接触到了管理层面的工作。
在公司内部重组中,我被提升为技术团队的领导。
这是我首次担任管理职位,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是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起初,我在技术与管理之间摇摆不定,无法平衡二者之间的需求和责任。
然而,我渐渐明白,技术和管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在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管理,才能够发挥团队的最大潜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协调技术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做到高效沟通和合作。
三、挑战与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
同时,管理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成为了我的重要课题。
我深知,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和默契。
因此,我积极推动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我们逐渐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四、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在管理职责之外,我也深刻认识到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技术本身并非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技术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公司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等。
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 JT -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一位技术管理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1一位技术管理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和感悟技术管理人员是一种新兴的职业类型,相较于纯技术人员而言,他们需要具备更加每一个角度的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虽然每位技术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内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确是相通的,今天,我将分享我在技术管理人员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感悟。
一、初进技术管理工作当初我初进技术管理岗位时,我非常替团队和自己激动和憧憬。
毕竟,这要求我同时兼具技术实现和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我总是希望成为一位出色的技术管理人员,我也知道成功之路肯定不会是平坦的。
在我第一次手下接管这个极度难搞的项目之后,我意识到这项工作的实际性会比我事先预想的还要重要得多。
项目进程超前10%的计划表只是刚开始,比计划赶进度的关键时间点也应该是料到的。
我想表现的很成熟,所以我没有象征性地加班,并且抱怨了一堆。
但是,领导让我摆脱这个想法,“点自的备言跟假冒伪劣没区别。
”之后,我开始逐渐转变想法,最终理解了我应该承担的职责。
二、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很明显,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的第一项职责就是负责项目的成功交付。
同时,我也要确保技术团队的成员有足够好的精神状态,以及领导才干能力,进行团队的成员进行管理和协作。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职责,就是要掌握加盟商或主管的意图,这也是能够有利于全局规划和战略调整的。
在管辖的团队范畴內,我需要确保每个人都在正确的方向上工作,领导的交付计划、质量、成本等,确保团队达成既定目标和预计点程表。
同时,我也要为团队成员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支援,这样他们也能够像我一样努力。
三、技术管理中的成功与困境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这是跑得太快而导致不安的悲剧,但是如果花时间去思考,并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那我们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
我刚开始成为技术管理人员时,经常将自己孤立出来。
我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目的,感觉每个人都围着我谈论。
那时候,我错把别人当成了我的对手。
经过领导的教诲和我的努力,我意识到必须和每个团队成员建立稳定的联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成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年。
回首这段漫长的职业生涯,我感慨万分,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经历的苦涩。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生涯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初入职场,懵懂无知记得刚进入这个单位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我感到无比的迷茫和恐惧。
那时的我,对工作充满了好奇,但也对未知的一切感到担忧。
然而,正是这份懵懂无知,让我在职场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二、勤奋学习,积累经验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培训。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掌握了专业技能。
在这二十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职场中立足。
三、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对待每一项任务都全力以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
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荣誉和肯定,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团队协作,共同进步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这二十年的工作中,我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我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与同事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这些能力对我个人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感恩领导,关爱同事在这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领导和同事。
他们不仅给予了我工作上的指导,还在生活中给予了我关爱和帮助。
我深知,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
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六、感悟人生,珍惜当下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见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我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1. 时光宝贵,珍惜当下。
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今天,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担任技术主管这一职位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成长,感慨颇深。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我所从事的技术主管工作发表一些感言。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站在技术管理的前沿,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
作为一名技术主管,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一、技术引领,创新驱动作为一名技术主管,我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我们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将创新理念融入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各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二、以人为本,激发潜能在技术团队的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相信,每个团队成员都有着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我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我还注重团队建设,通过举办团队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团队管理中,我深知沟通的重要性。
我经常与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通过有效的沟通,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团队状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团队高效运转。
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作为一名技术主管,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确保产品质量和项目进度。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品质。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我带领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上线,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同时,我还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提升个人技能,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
[转帖]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工作经历及感悟,新人必看!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
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
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芯削成20mm 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5-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0.2mm。
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
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
然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
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l了4笔,每笔4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
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
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
“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
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
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
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
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
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
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
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
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乐器制作》。
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
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1977-1978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
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1970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
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10年,成为工程师。
2.三年寒窗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
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年2月开学。
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带薪上学。
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
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
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3年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
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
实际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个。
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华,北大老师。
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Basic语言的谭浩强,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
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
由于还没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
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
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
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
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
完全没有普通大学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
我们那个班开始有50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半,一年后还剩15人,到毕业,只有8个人。
我因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每天只睡4~5个小时,整整3年几乎天天如此,。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
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
3年下来,人瘦成97斤,而且以后10年如此。
我的毕业设计是“RL-2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
用来探测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
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30mw/cm3的微波对人体是有害的。
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又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
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要能够被制成异型。
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
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过程。
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
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的20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
事实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级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研发。
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IT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80~90年代的企业。
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
当然有些公司除外象华为,中兴等。
3.十年磨一剑龚维蒸老师看我想真学技术,就对我说,要想学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
先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再用3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年我回南京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合音响。
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
就现在看,后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
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
一个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技术管理者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半年后发生了两件对我有影响的事。
第一件事是描图员忙不过来,我去客串帮忙,在描一张图时,顺便改掉了一个明显的设计表达错误。
按理描图员是不应做任何改动的,所以这引起了那位设计师的不满,好在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所长就在旁边,拿过去一看,说改得对,就这样了。
并且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要这样改?我说,我是做过结构设计的。
第二件事是我审查一个新产品的一套结构设计图的工艺性,正巧就是这位副所长设计的。
我找出来其中十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
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
据说他听后是暴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
我的室主任说,这是个不能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
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
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我实际上已有了6~7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
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内容是相通的。
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
塑料因为可以设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
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
但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