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部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3.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4.一些常见的图例[转承]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自学指导: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海拔是从什么水平面算起的,相对高度是怎么量算的?2、等高线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等高线能相交吗?3、回忆生活中对山体的认识,地形不同部位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四、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五、授新:师:投影(图1.34)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课本)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小结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8844.43-(-155)=8999.43米师:投影(图1.35)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三、本课小结教师:在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对于地形判读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实际战斗中灵活应用地形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你学会了么?
四、巩固训练
迁移提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吧。
我校研学小组到图示地区进行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地形以____、____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____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____,理由是____。
若③处有河流发育,是因为此处为____(填写地形部位名称)。
(3)若图中甲、乙、丙聚落中只有一个是城市聚落,则____聚落最有可能是城市。
教师讲解:该区域,西北部等高线高程大多在200米以下,东南部等高线密集,海拔在500以上,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依据图上比例尺,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1km,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3.5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①,理由是①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起伏越小,地势越平坦,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起伏越大,地势越陡峭。
若③处有河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上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模型、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地形图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分类及作用,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判读方法的学习:教授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如等高线法、坡度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地形图模型,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形图判读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能够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情景导入: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 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方法引导:读1.35,学生自主探究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与区别。
问题引领:1.甲乙两点的高度是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2.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的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
3.何帅地图上查到的高度是,而在山脚下看到的高度是。
教师讲述:区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是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转承)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活动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方法指引:读图1.36 及课本25 页文字。
问题引领:1.等高线的定义。
课题:1.4地形图的判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山体部位。
2.在分层设色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部位的识别难点:山体部位的识别、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要如何表现在平面上呢?二、新课讲授:(一)、等高线地形图1.什么是地形图?地形图是表示地面起伏和地理位置等事物的地图,是用测量仪器把实际高度测量出来,并用特定的方法按一定比例缩绘而成。
它是地面上地形和地物位置实际情况的反映。
平面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一位藏族老人对他的孙子说:“这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000米。
”“不对,爷爷说的不对,书上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86米。
”2.中国高程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3.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即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的海拔:1500米,乙的海拔:500米,甲与乙相对高度:1000米。
视频:《珠峰测量》4.等高线定义: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观看动画,观察等高线绘制过程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在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中,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地形图中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的观点并联适合合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法制浸透):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一定有科学的方法和谨慎。
南极合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干净大陆,储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天气、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据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产,其储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拥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停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连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拥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教课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解说法,图表展现法学法:分组议论研究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课策略: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收藏着无数漂亮而奇特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秀的高峰,有高低起伏的创建情形,导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入新课的盆地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峰、有低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襟四面八方的地图,倒是平面的。
她是如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动脑思虑,如何表锻炼学生思虑组织表示,议论讲话。
达能力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展现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2、等高线的观点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点及判读方法3、地形剖面图的观点及绘制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差别?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色?3 、如安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辨别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地形坡度、山体的不同部位等;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区旅游美图欣赏1、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到山区旅游吗?”,展示山区旅游拍摄的精美照片。
(提示:同学们在观看图片的时候注意“蓝色”字体所标注的有哪些山体部位?初步认识山体部位的外貌特点)2、大山的磅礴和壮美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大山深处总是让人无限的向往,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到大山深处去探险,被人们称为“驴友”,导出“迷路的驴友”的救援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山区旅游的景观照片,初步了解五种山体的部位及外貌特点,通过设计“迷路的驴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爱心。
(二)补全救援图——技能一认识高度、等高线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及应用。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观看视频“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加深对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直观认识。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补全救援图。
4、课堂练习: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5、课堂小结(三)走进搜救山——技能二识别山体部位1、在图片中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2、应用各组事先准备的山体模型,在模型上再次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加深对山体五个部位的直观认识。
3、进山搜救线路1和2的选择,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
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讲解):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C点到山顶A比B点到山顶A的等高线稀疏,坡度比较缓,爬山容易。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
的颜色,可以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雪山。
2.读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
(导学):陆地表面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分析五种地形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讲解):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动画页:播放视频《陆地表面五种地形》
3.活动:认识地形类型(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看图1.40、图1.41、图1.42,比较它们的差异。
(讲解):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三)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的,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三、知识拓展:中国水准零点
四、课堂练习
1.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甲地的海拔为 1500 米
乙地的海拔为 500 米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1000 米
(3)地面的高低一般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大小一般用相对高度来表示.2.读“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数字代表的山体部位名称:
①是山峰;
③是鞍部;
④是山脊;
⑤是山谷;
⑥是陡崖.
(2)①与②是实地距离大约是 3 千米.
(3)沿着什么路线爬到山顶比较容易,解释原因:
沿着④到②路线爬山容易,因为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五、课堂小结
1.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山体部位的形态特征。
2. 陆地表面五种地形的比较。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活动P26和P28
2. 记住等高线地形图山体部位形态特征
3. 了解五种地形的海拔及地势的起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