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87 KB
- 文档页数:8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并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比的读写方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学生汇报表。
(三)教学实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播放《名侦探柯南》的音乐。
这段音乐你熟悉吗?你了解柯南吗?生1:柯南是一名高中生,也是一个名侦探,侦破了好多案子。
生2:柯南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也很细心,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柯南已经非常熟悉了。
智勇双全的名侦探柯南刚刚侦破了一起案件,线索就源于这样一个小小的脚印。
(播放录像)根据这条线索,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看到这个脚印,我会想到这个罪犯可能是个男的,因为这个脚印比较大。
生2:我觉得无法确定罪犯的性别,因为女的也有脚比较大的。
生3:我想这个人应该比较胖,我看到脚印很深。
生4:我想到的是这个人的身高。
生5: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我知道个子高的人大多脚也是很大的,像姚明;反之,脚就比较小。
所以我想身高和脚长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其他同学频频点头)师:既然同学们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那你能知道这个罪犯的身高是多少吗生:(摇头,比较困惑)2、解决问题,引出新知师:请你以自己的身高和脚长为例,先自己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把自己的结果填在小组内的汇报单上,你又会发现什么?生1:我发现用我们的身高除以脚长,结果约是7。
生2:我们组也发现了我们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也可以说成脚长约是身高的1/7。
师:你们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生:是。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都是用除法来求得身高和脚长的关系的。
师追问:为什么会选择除法呢?生:只有用除法我们才会得到一个固定的值,所以选择除法。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很快回答)同意。
师:像这种相除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出示一位同学的身高和脚长的例子如:161÷23=7还可以说成身高与脚长的比是161:23比值是7。
《比意义》评课稿《比意义》评课稿精选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比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意义》评课稿1通过对徐老师的示范课《比的意义》课堂观察,我认为:从学生反映来看该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看懂课本,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自学完全是可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引导得法。
课堂中老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注学生自学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建议:1、本节课有7个知识点,建议学习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两个部分进行,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比的写法、比值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为一部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一部分。
这样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及提出问题时更具针对性。
2、开始上课时,徐老师问学生:“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如果接下来老师板书课题,然后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既节约时间,又突出学习内容。
提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准确性。
如: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而学生通常说:比的前项是分数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意义》评课稿2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
《比意义》评课稿(经典2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意义》评课稿1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
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
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
《比意义》评课稿2小学数学评课稿:分数的意义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
比的意义评课稿(优秀3篇)比的意义评课稿篇一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
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
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
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朱老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比的意义评课稿篇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教材简析:“比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了分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等数学概念的基础,又是解答比和比例问题的依据。
因此,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找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因为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是利用比的知识。
学生有生活的一些体验,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
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利用“黄金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体会比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出示3张规格不同的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不同的风景图片,你觉得哪张图片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图片B。
)师:看来大家的感觉相同。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1:图片A 太高了,显得很窄;图片C又太扁了,景物都看不清楚。
师:你的意思是图片A和C长和宽的长度不协调,是吗?生1:是的。
生2:我觉得图片B的长与宽之间,比例比较匀称,看起来舒服。
师:看来长方形图片好看不好看还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长方形B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才让大家都感觉它们比较美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出示长方形B的长与宽的数据:长8厘米、宽5厘米)师:怎样用算式表示这张图片长和宽的关系呢?生1:8-5=3(厘米)师:这是用减法表示长和宽相差多少,还可以怎么表示两者关系呢?生2:5÷8=5/8。
师:表示什么呀?生2:表示宽是长的5/8。
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哎呀呀,啥是“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呀?这听起来好高大上!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一开始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呢!不过,让我好好想想啊。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得先知道规则才能玩得好,那这“比的意义”是不是就像数学世界里的一个重要规则呢?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比”。
她在黑板上写了好多数字,然后说:“同学们,咱们来看看3 比2 多多少呀?”我心里就想:这多简单,3 减2 等于1 呗。
可老师又说:“那3 比2 ,不仅能看出来多多少,还能表示一种关系呢!”我当时就懵了,这能是啥关系呀?老师看我们都一脸疑惑,就笑着说:“比如说,咱们班男生有10 人,女生有15 人,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就是10 比15 呀。
”我一听,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时候,同桌捅了捅我,悄悄说:“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几个数字比来比去嘛。
”我瞪了他一眼说:“你别小瞧,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后来老师又举了好多例子,像苹果和香蕉的数量比,铅笔和橡皮的数量比。
我突然发现,原来生活里到处都有“比”呀!老师还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小组可热闹啦!小明说:“那速度不也是比吗?比如汽车一小时跑60 公里,这就是速度的比。
”小红接着说:“对呀对呀,还有咱们考试的分数,我考了90 分,你考了80 分,这也是比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比的意义”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数学世界里好多未知的大门。
它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稀里糊涂的。
你说,数学是不是很神奇?这“比的意义”是不是特别有趣?反正我觉得,只要我们认真去学,就能发现数学里好多好玩的东西!我的观点就是:“比的意义”这堂课太有意思啦,让我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数学!。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想:由于学生有了除法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比的概念宜采用比较发现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自学汇报,讨论总结关于“比”的一系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对“比”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如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同时又搞清了两个数比的时候谁在前、谁在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凡是学生自己能感悟理解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自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不遏制,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1.师:我们这个多媒体讲台,长5米,宽2米,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①长是宽的几倍?5÷2②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52.师: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长与宽进行比较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
(板书:比)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什么叫比,谁和谁比……)二、自学探究新知1.探究比的概念教师指着板书问:5÷2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生:5÷2求的是长是宽的几倍,是长和宽的比。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吴正宪比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教授,他的课堂活动总是备受瞩目。
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有威望的学者,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他的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他的教学方式,以便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首先,从吴正宪比的教学模式来看,他不喜欢僵化的备课内容模式,而是让学生自主性地探索,实施着“挑战式”的学习。
他崇尚让学生从课堂中发掘有意义的经验,而不是忠实地掌握这些知识。
因此他会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展示他们的思维,以及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固定方法。
其次,吴正宪比倡导真正的“学习型课堂”,既是指学习者和教学者协作探索,同时也指学习者自己有能力挖掘和运用知识结构。
他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探索知识,需要花费精力理解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他会将学生带入课堂话题,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想象,然后帮助他们将这些想象转化为逻辑的表达。
此外,吴正宪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会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氛围,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他不断地激励学生要勇于挑战,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路,以及鼓励他们自己创新。
他还会紧密跟踪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以便于学生能够发掘自己可能无法发现的东西。
最后,从吴正宪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知识建构与探索的重视。
他的课堂是一个让学生们放飞想象、引导他们去探索的“活性”的氛围,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答、创新思维的“发现”课堂。
他之所以如此引以为豪,是因为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能够从知识建构中发掘更多的知识。
总之,从上述评价中,可以看出吴正宪比的教学风格有着深层的意义,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有意义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吴教授的教学模式具有革新性,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是学习者值得效仿和模仿的榜样。
当学生决定步入教室时,我们会得到他们更加淡定,自信,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结构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吴教授教学模式的最大成就。
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教者:xxx评析:xxxx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P61---P62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老师:早就听说附小的学生很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是这样吗?学生:是。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问题,你们愿意帮老是解决吗?学生:愿意。
老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他就是王明明同学。
周日他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老师:(课件出示)第一次做大米饭,做好以后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你们说是怎么回事?学生:水放少了。
老师:(课件出示)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学生:(笑)水放多了。
老师: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王明明想:说明书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拿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杯米3杯水。
(板书)老师:可是量米用的杯子不见了,怎样根据米量和水量的关系,做出软、硬适中的大米饭,你能帮王明明想个办法吗?学生1:换成碗,可以两碗米,三碗水。
学生2:换成水舀子,可以2舀子米,3舀子水。
学生3:可以用瓢,2瓢子米,3瓢子水。
老师:你们想出这么多种办法,都是根据说明书上米和水的关系。
看来米和水的关系很重要,那么米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黑板)学生:米是水的2/3。
老师: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2除以3等于2/3。
老师:这是米和水比较,水和米比较呢?学生:3除以2等于3/2,水是米的3/2倍。
老师:无论你用什么容器,米和水的关系都没有变!米和水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来表示,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学生:(齐)比。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评课稿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评课稿(精选12篇)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评课稿篇1李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
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
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
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评课稿篇2通过对徐xx老师的示范课《比的意义》课堂观察,我认为:从学生反映来看该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看懂课本,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自学完全是可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引导得法。
课堂中老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注学生自学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建议:1、本节课有7个知识点,建议学习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两个部分进行,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比的写法、比值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为一部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一部分。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基本方面的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为学业提供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比的意义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如何设计一种情境,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与已有的知识呢?在数学中,教师将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入,结合倍数关系、分数和除法关系,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比的意义,并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数学猜想,掌握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地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在身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的感受,更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在学术界,吴正宪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他在课堂上主张以学生为核心,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文化传递,努力使教育更具有意义,促进学生的发展。
他的课堂实录更是极具参考价值,仔细观察、研究它们,不仅可以收获意义,还能探索出更多具有教学和人生意义的秘密。
吴正宪比在课堂上把口头表达放在第一位,认为口头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促进思维的建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他以“共享式口头表达”作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把口头表达充满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思考角度,借助课堂让学生体验、思考、交流,实现课堂的真正意义。
此外,吴正宪比还强调课堂多样性,主张给学生多样的课堂体验,把学习的有趣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社会学科中,他把课堂开设成一个大家庭,把课堂嬉笑声分成小组,用游戏的形式实现学习的互动。
在吴正宪比的课堂上,他还介绍了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当代教育”,让课堂中的学生充分体验现代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
生活与学习的本质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发展。
最后,吴正宪比还强调了多维度的学习,倡导以及时、有效、系统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综合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它不仅让
我们看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的文化,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研究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对于教师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上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教育。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
(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生:40了。
(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50。
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14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 40比11。
师:说得好!那你再想想“11比40”“40比11”这两个比一样吗?引导学生回答:“11比40”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在比,“40比11”是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在比。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 11 了。
(课件出示:同学今年 11 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生: 40 了。
(课件出示:老师今年 40 岁)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 50。
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 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 (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 + 14师: 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师:(指着11 + 40 )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 比40”。
师:(指着 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40 比 11。
师:说得好!那你再想想“ 11比40”“ 40比11”这两个比一样吗?引导学生回答:“ 11比40”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在比,“40比11”是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在比。
(齐读两个比)教师小结:看来,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
谁在前,谁在后,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评析】此例为同类量的比较。
教师以“14比25”“ 25比14”弓I导学生顺利地从已知此岸“除法”过渡到未知彼岸“比”。
而对两个比的比较及教师小结为学生理解比的具体意义和比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做了铺垫。
师:(课件图示)下面请同学再来看看,这是什么?一一磁悬浮列车。
它是一种无需用轮子,浮在轨道上行驶的环保型快速列车,2小时可行驶860千米(课件岀示)。
到底有多快呢?咱们以前常用哪个量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生:用速度。
(指名求“速度”。
)生:860 - 2=430,也就是说每小时行驶 430千米。
师:如果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说?生: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860比2.【评析】“磁悬浮列车” 一例为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以“速度”来自然地引岀路程与时间的比,使学生更易接受这一类比,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的实际意义。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课件岀示)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 - 25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 .......... 14比25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 - 14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的比 .......... 25比14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0 - 2路程与时间的比 .................. 860比2生:在相除的情况下。
师:回答得很好,在相除的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我们把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
(板书:的意义)(课件岀示“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比。
(课件岀示):1.我们的教室长度是 9米,黑板长度是 4米。
2.学校补买了 2张课桌,共花去180元钱。
生1:教室长度与黑板长度的比是5比3生2:黑板长度与教室长度的比是 3 比5生3:课桌总价与张数的比是180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自学发现:师:好,同学们学得真快。
我们刚才学到了比的意义,其实有关比,还有很多丰富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一下,好不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6页,自学第85页及86页的上半部,完成练习纸上的问题。
自学后,仍有疑问可以同桌讨论解决。
(练习纸附页)2.汇报讲解:(1)比的读写法,介绍“比号”,比的组成。
比中的比号写法要注意,它不同于语文中的冒号。
11: 40 (用3种颜色区分开前项,比号,后项)(2)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注意读法。
还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所以比有两种表示形式。
1411 : 40 = (接在(1)中“ 11 : 40 "后面,仍用 3种颜色区分开前项,比号和后项。
)25读法有分歧,教师指导学生及时看书,从课本中找岀答案:两种表示形式都读作11比40。
(3)什么是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比与比值的区别。
14 14 1411 : 40 = = 11 - 40 = (接在(2)中“ 11 : 40= ”后面。
)25 25 25再投影学生的四个练习题,观察四个比值,发现说一说“比值通常用()表示,也可以用()表示, 有时也可能是()。
”14圈出两个“”他们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25课堂总结:进行到此,有关“比”的知识你学到了什么?(4 )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14 14师:从“ 11 : 40= = 11 + 40 = ”这一个等式中,我们发现比、除法算式、分数用等号连接,这说25 25明他们三者肯定存在某些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学生都能理解、填好;但“区别”基本上同学不能确信如何填写。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再教师引导。
)(5)后项不能为0,及其原因。
【评析】除了“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等”也是本课的知识重点,内容虽简单,去卩较为繁杂,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解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定会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来达成学习目标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3.区分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队”。
这地方怎么是“ 0”呢?难道是报道有误吗?(课件岀示)(请多名学生说说)教师小结:(课件岀示)4 : 0不是数学中的“比”。
因为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不表示两数的相除关系。
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了数学中“比”的表示形式,其本质意义是表示双方的得分多少,所以它的前后两个数都可以是0。
体育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意义不同。
【评析】在学生对比的进一步认识后,顺势又抛岀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后项不能为0”产生矛盾,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弓I导学生发现体育比赛中“比”与数学“比”的本质区别,也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深化延伸:1.说说北京奥运会中的奖牌比:2.判断正误:①爸爸的身高是 175厘米,儿子的身高是 1米,爸爸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75 : 1 。
②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
③在乒乓球比赛中小明以3 : 0战胜小刚。
④3和1的比是3,比值也是3。
⑤8既可以读作五分之八,也可以读作8比5.5讲解①师:为什么是错的呢?生:因为单位不统一。
师:是的。
在同类量进行比较时,单位应该是统一的。
那我们可以怎么改呢?生:当以厘米做单位时,爸爸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75 : 100 ;当以米做单位时,两者之比为1.75 : 1 讲解②正确讲解③正确生:它是体育比赛中的比,所以可是那么表示,没错。
讲解④ 生:后半句“比值是3”正确,前半句应该改成“3和1的比是3 : 1”。
师:很好,我们学过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由前项、比号和后项三部分组成,而题目中的比却是一个数字“3”,所以这题是错的。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3生:用分数形式表示的“”。
1师:所以我们可以这么修改……3生:“3和1的比是3 : 1或一,比值是3。
”1讲解⑤正确生:把它看做一个假分数时,就读作五分之八;把它看做一个比时,就读作8比5。
3.顺题再问:这 5题中,正确题数与错误题数之比是多少?关于这5个题你还能说岀其他的比吗?(错误题数与正确题数之比,正确题数与总题数之比,错误题数与总体数之比,你做对的题与总体数之比,等等。
)附页:(学生自学提纲)比的意义自学内容:课本第85页及8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
练习:1.(例如:)11比40记作(也叫两个数的比。
)□()名称()()(“比”由(2.11比40可记作(种表示形式。
3.(求比值的方法是(求比值30: 20 )、()、(),也可写成()叫做比值)。
1.8: 3 0.8 : 0.4))三部分组成。
),所以比可以有()比值通常用()表示,也可以用()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总体评价:一、本课的亮点1、教师对例题的合理改造,自然地引出比,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让学生用比来说一说,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教师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体现在教师能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个层次:首先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比的意义。
其次通过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比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求比值和比值的不同表示。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除法和分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忆、讨论等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通过辩论的方法体会体育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上的比有本质区别。
3、整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结构清晰,环节层层相扣,练习有梯度,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1、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特别是不同类量的比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强调的还不够,其实就是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前后项不能交换的道理。
2、在练习阶段需要编排一定的习题来自己按要求写比,根据具体情景写出不同的比,并说一说这些比的实际意义,可以选用书上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