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2.53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科目详解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

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3、区域产业结构

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

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

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

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

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

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东、中、西差异

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图示(a)

范围:东部12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9个(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图见课本P13页。

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c)

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

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南部沿海

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

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

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

9、西部大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

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

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

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

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⑴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⑵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⑶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

济增长的需求拉动;⑷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

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10、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

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1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

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

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

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

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具体图示见书本P26页)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途径苏、鲁、

鄂、津、京5省市,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 ,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

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⑵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

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

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具体图示见书本P27)

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

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