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课设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936.45 KB
- 文档页数:29
实验一多产品多阶段指导系统仿真与分析一、目的通过本次上机实验,熟悉和使用Flexsim的基本操作,并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实现相应的功能。
二、问题描述有一个制造车间由4组机器组成,第1,2,3,4组机器分别有3,2,4,3台相同的机器。
这个车间需要加工四种原料,四种原料分别要求完成4、3、2、3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必须在指定的机器组上处理,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工艺顺序进行。
假定在保持车间逐日连续工作的条件下,对系统进行365天的仿真运行(每天按8 小时计算),计算每组机器队列中的平均产品数以及平均等待时间。
通过仿真运行,找出影响系统的瓶颈因素,并对模型加以改进。
系统数据四种原料到达车间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均值为50,30,75,40分钟的正态分布。
四种原料的工艺路线如表6.1 所示。
第1种原料首先在第3组机器上加工,然后在第1组、再在第2组机器上加工,最后在第4组机器上完成最后工序。
第1种原料在机器组3、1、2、4加工,在机器组3、1、2、4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0、36、51、30;第2种原料在机器组4、1、3加工,在机器组4、1、3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6、48、45;第3种原料在机器组2、3加工,在机器组2、3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2、60,第四种原料在机器组在1、4、2加工,在机器组1、4、2加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0,55,42如下表所示。
该组机器处的一个一个服从先进现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规则的队列。
前一天没有完成的任务,第二天继续加工,在某机器上完成一个工序的时间服从Erlang分布,其平均值取决于原料的类别以及机器的组别。
例如表11.1中的第2类原料,它的第一道工序是在第4组机器上加工,加工时间服从66的Erlang分布。
概念模型图:三、建模过程双击打开flexsim软件,出现以下界面:点击左上角文件下方的新建图标,如下图所标示可出现以下图示界面:上图左边所示实体库即为本次建模所要用到的对象,根据问题分析得知,本次建模需要用到12个处理器:分为1,2,3,4组,每组分别有3,2,4,3个处理器。
课程设计(大作业)报告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多功能数字时钟的设计、仿真院系:信息技术学院班级:二班设计者:张三学号:79523指导教师:张延设计时间:2011年12月19日至12月23日信息技术学院昆明学院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一、设计目的为了熟悉数字电路课程,学习proteus软件的使用,能够熟练用它进行数字电路的仿真设计,以及锻炼我们平时独立思考、善于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应对问题的实战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熟悉复杂数字电路的安装、测试方法,掌握关于多功能数字时钟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逻辑们电路、译码器、数据分配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触发器、计数器、锁存器、555定时器等方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我认真的动手学习了数字时钟的基本原理,从实际中再次熟悉了关于本学期数字电路课程中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了关于proteus软件的使用,收获颇多,增强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另外,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数字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因此,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
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
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
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设计一个数字时钟,具有“秒”、“分”、“时”计时和显示功能。
小时以24小时计时制计时;具有校时功能,能够对“分”、“时”进行调整;能够进行整点报时,报时规则为:在59Min51s后隔秒发出500Hz的低音报时信号,在59min59s时发出1kHz的高音报时信号,声响持续1s。
自动化虚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虚拟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仿真软件的操作流程。
2. 使学生掌握运用仿真技术进行自动化设备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化虚拟仿真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设备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自动化虚拟仿真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化虚拟仿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到自动化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化虚拟仿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自动化虚拟仿真基本概念与原理:- 仿真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应用场景- 自动化设备仿真原理及方法- 仿真软件的选用与功能介绍2. 仿真软件操作与实践:- 仿真软件的安装与界面认识- 基本操作与建模方法- 设备设计与分析实例操作3. 自动化虚拟仿真应用案例分析:- 工业机器人仿真应用- 生产线仿真优化- 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1. 自动化虚拟仿真基本概念与原理(2课时)2. 仿真软件操作与实践(4课时)3. 自动化虚拟仿真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其沟通与创新能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自动化虚拟仿真的相关知识,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交通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仿真模型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交通流量的基本特征,掌握交通流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并理解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进行交通系统模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交通仿真实验。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交通流量数据分析的能力,能绘制并解读相关图表。
3.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能设计简单的交通信号控制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交通系统优化方法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共同解决问题的喜悦。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交通系统优化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对交通系统仿真感兴趣,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实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交通系统仿真基本原理:- 介绍交通系统仿真的概念、分类及其应用场景。
- 分析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模型。
- 阐述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以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交通流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讲解交通流量的基本特征,如流量、速度、密度等。
- 介绍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如Excel、SPSS等,并列举教材中相关内容。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交通流量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仿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仿真的基本概念,理解仿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科学知识,分析并构建简单的仿真模型。
3. 学生能理解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境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操作步骤准确,数据记录规范。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仿真实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仿真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对仿真实验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尊重客观事实,遵循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德。
3. 学生能认识到仿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科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团队协作和学术品德。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品德和创新精神。
在此基础上,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入仿真概念:介绍仿真的定义、作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理解仿真技术的实际意义。
2. 仿真基础知识:回顾与仿真相关的数学、科学基础知识,如函数、方程、物理定律等,确保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构建仿真模型。
3. 仿真软件操作: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包括软件的安装、操作界面、基本功能等,使学生能熟练进行仿真实验。
4. 设计仿真实验: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仿真实验,如物理运动、化学反应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报告旨在对某高校某专业开展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二、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三、活动内容1. 虚拟仿真平台搭建本次活动选用了某高校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功能丰富:平台涵盖了专业课程所需的各类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综合实践项目。
(2)操作简单:平台采用图形化界面,操作直观易懂。
(3)交互性强: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
2.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本次活动共选取了以下三个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1)机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机械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电气工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软件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
3.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布置实验任务,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
(2)课堂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践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后总结:学生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反馈教学效果。
仿真虚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仿真虚拟技术的概念,掌握其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仿真虚拟软件操作,运用该技术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3.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仿真虚拟技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能通过仿真虚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共同完成仿真虚拟实验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仿真虚拟技术产生兴趣,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通过仿真虚拟技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仿真虚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设计以下教学内容:1. 仿真虚拟技术概念及发展:介绍仿真虚拟技术的定义、原理、发展历程及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2. 仿真虚拟软件操作:学习并掌握一款适合学生的仿真虚拟软件,如VR实验、Chemist等,进行基本操作与实验设计。
3. 教材知识点的仿真虚拟实验: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运用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 物理学科:如力的合成、电路设计等;- 化学科目: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有机物合成等;- 生物学科:如细胞结构探究、生态系统模拟等。
4.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进行仿真虚拟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分享实验成果。
fluidsim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仿真模拟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流体sim仿真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模型、设置边界条件、选择合适算法等。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流体sim仿真结果中的关键参数和图形表示。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流体sim软件进行简单的流体动力学场景搭建和模拟。
2. 学生能够操作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参数调整及结果分析。
3.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流体仿真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流体力学及仿真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究自然科学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完成仿真项目。
3. 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理解流体仿真技术在工业、环境等领域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本课程旨在结合流体力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流体sim仿真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回顾: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流体力学基础2. 流体sim仿真原理与软件介绍:流体仿真基本原理、常用流体仿真软件及其功能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流体仿真原理与软件3. 流体仿真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设置:几何建模、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流体仿真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设置4. 流体仿真算法选择与应用:不同类型的流体仿真算法特点、适用场景及操作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流体仿真算法5. 流体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估:仿真结果解读、关键参数分析、误差评估。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流体仿真结果分析6.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流体仿真在工程中的应用。
flexsim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flexsim进行简单的系统仿真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flexsim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理解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flexsim软件,进行模型的建立、仿真和分析,能够运用flexsim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系统仿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flexsi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软件的安装和卸载,模型的建立、运行和分析。
第2周: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系统的描述、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分析。
第3周:flexsim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生产线的仿真、调度策略的分析和优化。
第4周:flexsim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包括交通流量的仿真、交通控制策略的分析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flexsim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使用flexsim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flexsim教程》作为主教材,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和案例视频,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flexsim软件。
教学资源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flexsim软件。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项目报告。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提问,作业评估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flexsim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FlexSim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构建、参数设置、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
3. 学会运用FlexSim系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FlexSim软件构建简单的仿真模型,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
2. 能够通过FlexSim系统仿真,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3. 能够独立完成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业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FlexSim系统仿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工业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设计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FlexSim系统仿真基本概念与原理- 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FlexSim软件的简介与特点- 仿真模型的基本组成与构建方法2. FlexSim软件基本操作- 软件界面与工具栏介绍- 建模元素的添加、编辑与删除- 参数设置与模型调试3. 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4. 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 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FlexSim系统仿真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与效果评估5. FlexSim系统仿真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结构要求- 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 结论与建议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姓 名:李东钦学 号:104814060班 级:10工业A1指导教师:王小刚2013年 11 月 27 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录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二、课程设计的硬件需求 (3)三、课题选择 (3)四、系统描述 (3)五、系统分析 (4)六、系统仿真数据分析 (5)1. 设置General Information (5)2. 设置Locations (5)3. 设置Entities (6)4. 设置Arrivals (6)5. 设置Variables (7)6. 设置Processing (7)第1步 (7)第2步 (7)第3步 (7)第4步: (8)第5步: (9)第6步: (9)第7步: (9)第8步 (9)第9步: (9)第10步 (10)七、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11)1. 仿真运行设置 (11)2. 仿真结果分析 (12)八、修改模型以及优化方案 (13)制造系统仿真与建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生产系统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二、课程设计的硬件需求课程设计地点安排在14号楼305教室,每台计算机客户端部署ProModel4.2和ProModel 6.0学生版进行建模与仿真。
三、课题选择课程设计共设计了两个课题,分别是:课题1自动变速箱换档机构10万套轮番装配车间生产线仿真;课题2生产系统改善仿真;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课题,在两周时间内,学习使用ProModel仿真软件对实际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建模,能够利用软件系统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或瓶颈问题,并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概述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第二章:XX学科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第三章:XX学科实际应用介绍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原理和操作方法。
4.第四章:XX学科实验技能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XX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确保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组织了数控仿真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熟悉数控编程、操作以及加工工艺,为今后从事数控加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数控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熟悉仿真加工流程;2. 学习数控编程知识,提高编程能力;3. 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4. 了解数控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5.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训内容1. 数控仿真软件的使用:学习UG、Cimatron等数控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建模、刀具路径规划、仿真加工等。
2. 数控编程:学习数控编程基础知识,掌握G代码、M代码等编程指令,编写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
3. 数控机床操作: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学习机床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工件装夹、刀具选择等。
4. 数控加工工艺:学习数控加工工艺,掌握加工参数的设置、刀具路径的优化等,提高加工精度。
5. 团队协作与创新: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教师对数控仿真软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加工工艺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数控加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控仿真软件的操作练习,学习编程、建模、仿真加工等技能。
3. 编程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零件图纸,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进行仿真加工,并分析加工结果。
4. 机床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工件装夹、刀具选择等。
5. 加工工艺实践:学生根据编程结果,设置加工参数,进行实际加工,观察加工效果,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数控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仿真加工;2. 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编写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3. 学生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熟悉了机床的基本操作;4. 学生的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得到丰富,能够根据加工要求设置加工参数,提高加工精度;5.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一、课程名称:二、授课班级:三、授课时间: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 学生能够了解仿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操作。
-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仿真实验软件的操作方法。
-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2. 教学难点:- 仿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 仿真实验软件及相关资源。
- 实验数据与分析方法。
2. 学生准备:- 学生分组,明确各组成员职责。
- 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仿真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理论讲解:- 讲解仿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介绍实验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运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
4. 实验数据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总结与评价:-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分享实验心得。
- 教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
八、课后作业:1.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方案。
3.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学习经验。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
2. 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十、教学资源:1. 仿真实验软件及相关资源。
2. 教学课件。
3. 实验数据与分析方法。
注意:1. 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imulink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Simulink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Simulink的常用模块及其使用方法。
2. 学生能运用Simulink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对动态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3. 学生能掌握Simulink与MATLAB的交互操作,实现数据传递和模型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2. 学生能通过Simulink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系统的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Simulink系统仿真产生兴趣,提高对工程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2. 学生在仿真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MATLAB基础,对Simulink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系统仿真项目,并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Simulink基础操作与建模- 熟悉Simulink环境,掌握基本操作。
- 学习Simulink常用模块,如数学运算、信号处理、控制等模块。
- 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Simulink建模的基本过程。
2. 系统仿真与分析- 学习Simulink仿真参数设置,掌握仿真算法和步长设置。
- 利用Simulink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系统性能。
-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掌握系统性能分析方法。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MATLAB仿真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MATLAB基本操作、仿真环境搭建、脚本编写及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技能,培养学生运用MATLAB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MATLAB的系统结构及基本功能;–掌握MATLAB基本语法、数据类型、矩阵运算;–熟悉MATLAB仿真环境及相关工具箱;–了解MATLAB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仿真环境;–能够运用MATLAB进行数据分析、算法实现;–具备编写MATLAB脚本及图形用户界面的能力;–能够运用MATLAB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认识到MATLAB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MATLAB基础知识、MATLAB仿真环境及工具箱、脚本编写及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MATLAB基础知识:–MATLAB概述及系统结构;–MATLAB基本语法、数据类型、矩阵运算。
2.MATLAB仿真环境及工具箱:–MATLAB仿真环境搭建;–MATLAB常用工具箱介绍,如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
3.脚本编写及图形用户界面设计:–MATLAB脚本编写方法及技巧;–MATLAB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原理及实例。
4.MATLAB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利用MATLAB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MATLAB的基本概念、语法及应用,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MATLAB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安排适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工程与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3. 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让学生对建模与仿真技术有整体的认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建模与仿真概述2. 数学建模方法:讲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微分方程等数学建模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学建模方法3. 仿真软件介绍:介绍MATLAB、Python等常用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仿真软件及其应用4. 模型参数分析:分析模型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参数调整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模型参数分析5.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项目6. 数据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分析仿真数据、处理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淮阴工学院交通运输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小组成员: 组长:周业凯学号:李东亚杨敏锐季东升庞瑞李鸿霞系(院):交通工程学院专业: 交通运输班级:运输1101 第三小组指导老师:陈大山/周桂良2013 年 6 月目录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1.1课程设计的目的 (3)1.2课程设计的要求 (3)2课程设计的内容 (4)3课程设计的任务 (5)4课程设计要求说明 (5)5课程设计步骤与方法 (7)6课程设计时间及进度安排 (8)7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 (9)7.1淮阴工学院南、北园(枚乘路)地理区位 (9)7.2淮阴工学院南、北园(枚乘路)交通量调查 (9)7.3通过交叉口车辆组成 (12)7.4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12)8信号配时 (12)8.1相位方案设计的基本事项 (12)8.2相位示意图 (13)8.3信号配时原理 (14)9具体的信号配时 (16)10路网评价 (17)11数据采集仿真结果分析 (17)12 课程小结 (18)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1课程设计的目的为了巩固和进一步掌握在《交通运输系统仿真》授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进行交通运输仿真课程设计。
通过该环节的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交通仿真模型分析、各基本模块的灵活运用、专业仿真软件操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使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合作精神培养方面得到锻炼。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使学生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一般习题为光,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运算、绘图、编写说明书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但份量应适当控制,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可采取通过课外习题分散集中设计和进行两种方式。
其基本目的是:(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训练学生善于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仿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 柔性生产线仿真案例班级:物流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9月23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内容 (3)三、设计步骤 (3)3.1案例分析 (3)3.1.1案例说明 (3)3.1.2建模步骤 (5)3.1.3主要技术设计 (5)3.2模型搭建 (6)3.2.1基础空间总体布局 (6)3.2.2Track设计 (6)3.2.3加工设备的设计 (7)3.2.4工件和AGV的属性设计 (9)3.2.5表的设计 (10)3.2.6工件生成器和消灭器的设计 (12)3.2.7Method和Variable的设计 (12)3.3仿真实现 (13)3.3.1工件加工流程及时间设计 (13)3.3.2任务队列设计 (13)3.3.3小车的运行规则设计 (14)3.3.4其它控制方法 (17)四、仿真分析 (20)4.1设备利用率 (20)4.2轨道利用率 (21)4.3加工总时间 (22)五、模型优化 (22)5.1订单投产优化 (22)5.2小车优化 (23)5.3其它优化 (26)六、课设总结 (29)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与物流工程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践环节之一,结合《现代生产管理》、《设施布置与规划》、《离散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的具体教学知识点开展。
在完成以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实操性锻炼。
设计采用企业的实际案例数据,要求完成生产线物流仿真建模和生产线物流优化方案设计两大方面的实际设计内容。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锻炼,我们可以加深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二、课程设计内容以某企业柔性制造系统(FMS)为对象,按该企业的生产实际资料为设计依据。
对该柔性制造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模拟该制造系统的物流状况,寻找优化的物流方案进行产能平衡,并针对优化后的方案再次进行仿真,对比两个仿真结果在交货期要求,设备利用率等方面的不同,并制定该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作业计划。
三、设计步骤3.1案例分析3.1.1案例说明1.柔性制造系统状况:某企业柔性制造系统共有5台加工中心,定义加工中心名称分别为CNC_1、CNC_2、CNC_3、CNC_4、CNC_5。
该制造系统内有一辆AGV小车,运行速度为1米/秒,可控制其实现不同的运送策略。
每台设备入口和出口前有容量为4的缓冲,工件在由设备完成加工前后必须经过入口缓冲和出口缓冲,每台设备由一工人负责工件的搬运和安装,AGV小车运送工件到达后由工人负责将工件搬至设备入口缓冲,待到设备空闲后再由该工人将工件装卡在设备上,设备加工完毕由工人将工件移出至出口缓冲,待AGV小车到来后再由工人将工件搬运至出口缓冲。
工人由AGV搬运工件至缓冲时间和由缓冲搬运工件至AGV时间统一为固定时间10秒,工人在设备将工件装卡和卸出的时间统一为固定时间30秒。
工件按一定顺序进入柔性制造系统,进入系统后由AGV小车负责将其搬运到第一道工序,在系统入口有工人负责将工件搬运至到达入口的AGV小车,搬运时间固定为10秒,在加工完第一道工序后由AGV小车搬运至下道工序,执行同样的操作,在工件所有工序都加工完后AGV小车将工件搬运至柔性制造系统出口,出口由工人负责将工件由AGV 小车搬走,时间统一为固定时间10秒。
该柔性制造系统可能会根据需要再购买多辆AGV小车,所有小车均统一控制,执行同样的搬运策略柔性制造系统工件物流过程示意图如下:图 1柔性制造系统三维布局示意图如下:图 2该柔性制造系统布局示意图如下:图 33.1.2建模步骤●收集建模所需资料;●采用Em-plant对柔性制造系统进行仿真建模;●仿真优化3.1.3主要技术设计传感器、任务队列、冲突的化解3.2模型搭建3.2.1基础空间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如下:图 4 3.2.2Track设计Track长度设计如下:图 5传感器设计如下:图 6 3.2.3加工设备的设计Buffer的设置:设备入口容量为4,处理时间为0:图7图8另外,作为出口的Buffer的时间-处理时间这一栏里,加入30s的卸出时间。
图93.2.4工件和AGV的属性设计工件设计:图10其中,人为定义的step属性用于说明工件的加工流程。
AGV设计:图11图82其中,curpos表示小车在Track上的当前位置,des表示小车的目的地。
3.2.5表的设计1)工件流程及加工时间表的设计:Part1:图13Part2:图14Part3:图15每个表的第一列为工件的加工步骤,由工件的step属性来控制;第二列为工件的加工流程设备号;第三列为工件在相应的加工设备上的加工时间。
2)位置表:图16位置表主要用来说明缓冲设备与小车在Track上的curpos(当前位置)的对应关系。
3)工件生成表的设计工件生成表用来控制Source产生工件的规则。
本模型建立了两个工件生成表 Sourceproduct1和Sourceproduct2. Sourceproduct1表为按时间顺序组织生产,表格如下:图17Sourceproduct2表为按次序循环生产,表格如下:图183.2.6工件生成器和消灭器的设计Source的设置:图193.2.7Method和Variable的设计Variable的命名:图20分别用来记录总工件数量和工件Part1、Part2、Part3的数量。
3.3仿真实现3.3.1工件加工流程及时间设计Setparttime的设置:图213.3.2任务队列设计图223.3.3小车的运行规则设计小车当前位置变化程序:图23 触发传感器的运送车的控制流程:图24 小车上有工件的程序:if @.occupied thenstr:=@;obj:=str_to_obj(str);@.des:=obj[2,@.cont.step];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false;else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true;elseif @.des=@.curpos theni:=num_to_str(@.des);str:="n"+i;str1:=str+"1";obj:=str_to_obj(str1);@.cont.move(obj);@.stop;wait 10;@.continue;if task.empty then@.backwards:=true;elsestr:=task[2,1];for j:=1 to Position.yDim loopif str=position[2,j] then@.des:=position[1,j];end;next;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false;else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true;elseif @.des=@.curpos theni:=num_to_str(@.des);str:="n"+i;str1:=str+"2";obj:=str_to_obj(str1);obj.cont.move(@);task.delete({1,1}..{2,1});@.stop;wait 10;@.continue;str:=@;obj:=str_to_obj(str);@.des:=obj[2,@.cont.step];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false;else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true;end;end;end;end;小车上没有工件的程序:elseif task.empty then@.backwards:=true;elsestr:=task[2,1];for j:=1 to Position.yDim loopif str=position[2,j] then@.des:=position[1,j];end;next;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false;else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true;elseif @.des=@.curpos theni:=num_to_str(@.des);str1:="n"+i;str2:=str1+"2";obj:=str_to_obj(str2);obj.cont.move(@);task.delete({1,1}..{2,1});@.stop;wait 10;@.continue;str:=@;obj:=str_to_obj(str);@.des:=obj[2,@.cont.step];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false;elseif @.des<@.curpos then@.backwards:=true;end;end;end;end;3.3.4其它控制方法1)Source处的控制方法:Sourcecontrol的程序:图25 2)加工工件统计方法statis:图26 3)初始化方法init:图274)重置方法reset:图285)死锁解决方法:在methodsensors方法中加一个waituntil语句,当设备入口缓冲小于其容量4时,小车将车上所载工件卸到设备入口缓冲,代码如下:图29四、仿真分析4.1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设置:图30图31 4.2轨道利用率表文件:图32 轨道利用率:图334.3加工总时间总加工时间:图34可看出设备加工利用率最高为80%,为加工中心CNC3;轨道利用率为25%,很低;加工总时间约为13小时,远远超过要求最短时间5小时。
所以,此模型不符合生产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模型优化5.1订单投产优化若是小车数量依然为1,而只是将订单投产顺序改成按时间顺序投产:得到的设备利用率、轨道利用率和加工总时间变化均不明显,也就是说投产结果并没有得到优化。
若是改成循环投产之后,效率提升也没有出现很理想的情况,且提升的空间相当有限,这就说明需要在小车数量上下一番功夫。
5.2小车优化1)两辆小车的情况下(同时将订单投产改为按次序循环投产):设备利用率:图35轨道利用率:图36加工总时间:图937可看到,此时已经满足了在五小时内生产完成的任务。
2)3辆小车的情况下(同时将订单投产改为按次序循环投产):设备利用率:图38 设备利用率轨道利用率:图39加工总时间:图40随着小车数量的增加,设备利用率加工总时间无明显变化,轨道利用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