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年级,而我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每班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很多,所以课上与孩子们的相处尤为重要。
不严厉,他们就不怕你,课堂纪律就难以维持;过于严厉,孩子们呢又难以对课程提起兴趣。
所以我查阅了一些关于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教好一年级的文章和书籍,下面我简单与大家分享下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一年级的小盆友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他们在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的时间能维持在大约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十分重要,我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安排合理、容易吸引他们的绘画内容,利用多媒体以及板书等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2.表现欲强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的把手举得很高,有的站起来抢着回答,还有的为了回答问题急得嗷嗷叫,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会做出一些稀奇古怪出风头的事情。
在上课时,我除了规范他们的课堂纪律之外,还会呵护孩子们的这种表现欲,因为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益的,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性格。
3.好胜心强一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强,所以教学时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符合儿童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我们课上常采用的形式有:夺红旗、奖励小花等。
4,崇拜老师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印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二例如我班的学生会在我画完画之后发出惊叹:“哇,不愧是美术老师呀,画的可真好看啊」在自己绘画的时候也极力想画到最好。
所以,利用好这一点,不仅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在日常生活上,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示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J所以我们老师还要公正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害保留某些学龄前的儿童心理特点。
一、感知特点与学龄前儿童一样,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以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惊喜的分析,容易有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对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每个字的细节,导致他们认字容易张冠李戴,混淆认字;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画,就是添笔画,无法把字写对。
“末”和“未”,“己”和“已”他们很容易把他们看成一个字,写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错误了,全凭感觉把字写下来。
2、注意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疑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
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
据研究,5—7岁的儿童,注意的保持是15分钟左右,7—9岁的儿童注意力保持在20分钟左右,就应该放松一会,在继续学习。
3、记忆力的特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的水平比较高。
因此,他们的记忆不靠理解,而是靠反复的背诵来实现。
4、思维和想象的特点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未素材。
学龄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强有力的促进儿童的想象的发展。
他们会在回忆父母做饭的基础上把橡皮泥搓成面条,当作“面条”。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的想象还是停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
幻想是创造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孩子的幻想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想象的另一个任务。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
他们很难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因此,促使他们有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始终是小学一年级的思维发展的任务。
5、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整个小学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任务在于“学会勤奋”。
勤奋不仅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学习成功的保证,也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默认分类(一)一般心理特点: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
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
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
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
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
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
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
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
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1、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一年级的同学在课堂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2、表现欲强一年级的孩子参与的热情特别高,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的把手举得很高,有的站起来抢着回答,还有的为了回答问题急得嗷嗷叫,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注意在规范孩子一些习惯的同时,呵护孩子们的这种表现欲,因为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益的。
3、自尊和骄傲一年级孩子出现一种特有的自尊感,认为自己是学生了,长大了。
他们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喜欢独立,但有时还象幼儿那样撒娇。
这是因为一年级正处于幼儿向儿童转变的时期,还有相当多的幼儿特征的缘故,家长对孩子自尊和耍娇,要理解。
一年级孩子的教育方法1、立父母的威信父母要想让孩子听话,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如何为人父母,严于律己,这样才能谈得上教育孩子。
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及时补充自身的不足,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这样父母说话才会有分量,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2、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目标明确,他知道这是他需要完成的事情,应该认真地做好它。
因此,他上课的时候就会听得比较认真,学习内容肯定能学会。
面对一年级孩子家长需要做些什么1、适当引导孩子的情绪状态。
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
2、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3、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先带孩子熟悉环境,给他介绍一下哪里可以玩,哪里比较危险。
4、要时常关注孩子的表情和心情,耐心一点,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赞赏。
5、可以关注孩子的课后作业,看看他是否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
如果自己不敢发问,家长也不关心,孩子呆在那里,慢慢造成对学习的恐惧心理,严重的会不想去学校。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他们未来性格和心理发展的基础。
下面是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依赖性强: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对老师和父母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他们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关心。
2.基础性学习:他们开始接触识字、算数等基础知识,并且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3.适应性较差: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感到不适应,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情况。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独立性增强:二年级的学生逐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和父母。
2.对待学习的态度: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可能有所下降,对于一些学科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3.社交能力的培养:他们开始与同学们建立友谊和完成小组任务,学会与人相处。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自尊心的提高:三年级的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开始对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和自尊心。
2.学习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信,开始接触更加复杂的学科和知识。
3.同伴关系的发展:他们更加注重同伴关系,并且可能会产生较强的群体荣誉感。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学习压力增加:四年级的学生开始面对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需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科兴趣的培养:他们开始发展对于一些学科的兴趣,并且可能会选择参加一些兴趣班或者培训。
3.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开始进行自我评价,并且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
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他们开始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注,并且可能会积极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自主性的培养:五年级的学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有自己的作为和决策。
2.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多的体验,并且能够表达出来。
3.规则意识的建立:他们开始意识到行为规则的重要性,逐渐建立起对道德和纪律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转变的适应:六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角色的转变,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社会关系。
1.是世界的探索者: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纪,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会主动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事物,并积极向家长和老师提问。
2.自我意识的增强:一年级孩子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和特点。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身份意识,并通过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3.情绪起伏大:由于一年级孩子开始面临更多的学业和社交压力,他们的情绪会经历较大的波动。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激动、兴奋、紧张、焦虑、沮丧等情绪,并不断寻找适应方法。
4.对学习的态度: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喜欢尝试新事物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也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开始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感受。
5.社交能力的发展:一年级的孩子开始与同学们建立真正的友谊。
他们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同时也会经历友谊矛盾和争执的情况。
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认同,并希望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6.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在小学中,一年级孩子开始学习并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则。
他们开始明白规则的必要性,并逐渐形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
7.自我肯定和信心的发展:一年级的孩子开始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肯定和鼓励。
他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8.动机和注意力的转移:一年级孩子的学习重心从游戏转移到了学业上。
他们开始逐渐发展注意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激励。
9.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
他们需要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
10.父母关系的转变: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父母不再是孩子的一切,孩子开始融入学校和社交圈,并渴望更多的独立空间。
以上是关于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的一些描述。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于父母和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好奇心强:一年级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
2. 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年龄较小,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分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情绪波动较大:一年级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生气、哭泣或者兴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安慰。
4.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有时候会表现出一定的虚荣心。
5. 社交能力初步发展:一年级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初步发展,他们开始学会与同伴交往,建立友谊。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如争吵、排斥等,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6. 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等。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多读书、多练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 模仿能力强:一年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和言语。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主要心理特点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心理特点是指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的主要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受到身体和心智发展的影响,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着成长、学习和适应社会的挑战。
以下是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1.好奇心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世界,对于任何有趣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于学习和探索都充满了热情,这也成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2.注意力不稳定: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容易受外界刺激和干扰,经常出现分心和无法持续注意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中,注意力发展尚不成熟。
3.思维方式单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比较单一,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只能从一个角度出发,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
这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还在发展中。
4.情绪波动大: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兴奋或紧张,也可能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沮丧或愤怒。
他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比较直接和强烈,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情绪调控的能力。
5.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权力。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心。
6.社交需求增强:小学生的社交需求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希望被认同和接受。
他们开始关注群体的认同,渴望融入群体,并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技能。
7.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小学生开始培养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职责,并希望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和表现。
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和能力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希望与他人比较并取得进步。
8.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喜欢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9.道德意识形成: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开始形成,他们能够区分是非、正误,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年级:1.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开始产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2.学生对规则、时间表和纪律的重要性开始有更深入的理解。
3.学生对自我控制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4.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5.学生对社交关系的重要性有更强的意识,开始积极与同学交往。
二年级:1.学生的语言和阅读能力迅速发展,开始逐渐独立阅读和写作。
2.学生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和社交,更加注重集体活动。
3.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角色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遵守规则。
4.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年级:1.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愿意尝试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2.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学生更加注重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更高的期望。
4.学生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分辨对错。
5.学生对待同龄人的态度更加理解和宽容,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友好关系。
四年级:1.学生开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强烈,有更高的目标和努力。
3.学生的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
4.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有更清晰的认识,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5.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始丰富多样,有时会出现情绪波动和挫折感。
五年级:1.学生开始独立学习和思考,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2.学生对同龄人的评价和群体认同感更加重要,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
3.学生开始对未来的规划和职业选择有更明确的想法。
4.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5.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自己的声音被聆听。
六年级:1.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更高的期望,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更高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至12岁之间的儿童,这个时期正是他们开始接受正规教育,逐渐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阶段。
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意识的形成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形成,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特点。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不再完全依赖成人的指导和决策。
2.好奇心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他们喜欢问问题,积极寻求知识和理解。
这个时期的他们会对新鲜事物、未知领域产生强烈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各种体验和实践活动。
3.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
同时,小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提升,可以记住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4.情感需求增强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被接受、被关注和被肯定,渴望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同时,小学生也更加敏感,积极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5.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开始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描述。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兴趣有一定的评价和认识。
同时,小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6.师权规范的依赖性减弱与幼儿时期相比,小学生对于师权规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他们开始表现出自我主张和自主决策的特点,对于学习和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
然而,他们仍然需要成人的指导和鼓励,获得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7.注意力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为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对于新鲜刺激的事物更为关注,而对于枯燥乏味的事情则缺乏兴趣。
在学习和任务执行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成人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8.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开始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并能够在集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小学生更愿意与同伴合作,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生活,他们会面临着很多的适应问题。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1.焦虑不安:一年级小学生通常对新环境和新人陌生,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经历分离焦虑,害怕离开父母。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2.自我意识不强: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缺乏对自己特点和能力的准确评估。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
3.容易犯错误: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学习,容易犯错误。
他们可能会受到压力,怕被批评。
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在批评的同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犯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和积极解决问题。
二年级小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开始进入学习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包括:1.竞争意识增强:二年级小学生开始和同学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对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定的评估。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应该教育他们,竞争是为了互相提高,而不是妄图压倒他人。
鼓励他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团体意识增强:二年级小学生开始学会与同学们交流和玩耍,团体意识开始培养。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和友善待人。
3.学习动机不足:二年级小学生对学习可能会有一些厌倦情绪,认为学习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用游戏或故事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三年级小学生开始迈入小学生涯的中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如下:1.查找自我:三年级小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希望被认同和尊重。
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肯定和尊重的态度。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小学一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适应性与好奇心: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可能不习惯,因此一时难以完全适应。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2.信任与依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很高,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去完成一件事情。
3.习惯养成:此阶段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孩子愉快地学习。
二、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自信心增强: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养成的关键期,情绪虽然仍不稳定但已逐渐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
他们已经能够处理更多的问题,自信心在不断增强。
2.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二年级学生开始产生竞争意识,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引发心理变化。
同时,他们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对班级和团队的胜负更加关心。
3.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开始从可塑性强向逐渐定型过渡,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三、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1.情感与社交:三年级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情感从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他们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情绪控制能力有限,可能会遇到各种困扰。
2.学习特点:孩子的学习知识变得更加丰富,但可能会因为好奇心重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还不够。
3.个性与心理:三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容易结识新朋友,但也可能因为个性差别大而产生自负心理。
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和冲动,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引导。
4.自我认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逐渐深入,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认知。
综上所述,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适应性、自信心、情感与社交、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
一年级小学生是以6-7岁的儿童为主,处于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分别进行探讨。
一、心理特点:1.依赖性:一年级小学生在刚刚踏入小学的阶段,会对老师和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需要他人的支持和指导来适应新环境。
2.幼稚性:一年级小学生还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过渡的阶段,对于学习和社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幼稚性,需要逐渐培养和提升。
3.竞争意识:随着小学生进入集体生活,他们会逐渐形成与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但往往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
4.自尊心发展:小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自尊心,在认同感和自我认知方面逐渐定型。
5.学习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于学习也有强烈的兴趣,但由于年幼,注意力较短暂,容易分心。
二、行为习惯的养成:1.规律生活:为了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作息规律,包括固定的起床、上学、放学和就寝时间。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养成刷牙等习惯,注重公共场所卫生,提高健康意识。
3.培养自理能力:一年级小学生要逐渐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物、整理书包、整理床铺等日常生活技能。
4.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导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分解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
5.培养社交能力: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友善待人的习惯,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观念。
6.竞争观念的培养: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竞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培养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的精神。
为了养成合适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家长在一年级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几点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建议:1.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年级:一、一般心理特点1、独自进入新环境: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
原因可能有:其一,被小朋友欺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
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
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一年级教育目标:孩子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二年级:一、一般心理特点1、逐渐稳定: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
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
2、出现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
3、二年级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
二、学习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
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
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一年级小孩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的门槛,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全身心的放在学习上,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能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就会让他们的好奇心和贪玩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事情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1、自制力差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孩子对学习的理解还不太深刻,并且他们的好奇心也会有所增强,在上课的时候或者在家写作业的时候,专注力都不够的集中,有的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控制不好自己的行为,就会做一些小动作,有的时候在学校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出来或者发生争执。
2、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询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这和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有关,因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比较少,当她们见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询问父母或者老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们也会认真听父母的解释,孩子心里面也有自己的看法。
3、表现欲强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的把手举得很高,有的站起来抢着回答,有的时候父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即使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是想尝试一下,想要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
4、好胜心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总会有一些好胜心的,在平常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的时候,总会想着不能比别人比下去,有的小孩也会体现在学习方面,如果这一次考试拿了第一就会很开心,但是下一次考不好就会变得很沮丧,心里面就会很不服,男孩子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好胜心,他们在双方大家的时候,总是会不服输,谁也不让。
一年级孩子怎么教育1、多夸赞他们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的时候,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的鼓励,要多赞扬她,一年级学生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耐心的教育孩子,让他知道错误在哪及时改正,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证明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2、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想要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而学习氛围,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间久了自然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了,也会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时候能轻松的去应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大众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前提。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来探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期为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一、认知特点1. 好奇心强: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
他们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尝试探索和发现。
2. 意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借助于对事物的形象思考,他们更擅长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来理解和记忆。
3. 思维局限性: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容易陷入单一思维模式,难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他们对于复杂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
4. 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需要适度的引导和训练。
二、情感特点1. 情绪多变: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他们常常会因为琐事就情绪激动或者沮丧。
2. 自我意识增强: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注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但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存在不确定感。
3. 注重交流和合作:小学生渴望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喜欢与同伴合作玩耍和学习。
他们对于集体活动和协作有较强的需求。
4. 对成就的追求:小学生开始具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就的追求。
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敏感。
三、社交特点1. 亲属关系影响:小学生的亲属关系对其社交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往往会模仿家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并在学校和社交圈中展现出来。
2. 关注同伴和团体:小学生逐渐从家庭中转向同伴和团体,开始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组织。
他们需要与同伴互动,分享快乐和困扰。
3. 心灵需求凸显:小学生对关爱、理解和支持的需求较为强烈。
他们需要与亲近的人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4. 社会角色认同:小学生逐渐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以下是小幅度的改写:教学反思开学前,我查阅了一些关于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教好一年级的文章和书籍。
我认为,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年级,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研究的兴趣。
如果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而导致教育教学方式不当,使本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的孩子失去这份热情,那么我们会感到非常遗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那么我们会感到缺失。
下面我简单分享一下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的后半段容易分心,玩橡皮、铅笔或者乱动。
即使想认真听课,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
这是因为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智慧地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以便更好地利用学生的有效听课时间。
2.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各种新事物都充满好奇,课间总会有很多孩子围绕在老师身旁,问这问那。
这时候,老师不要因为自己刚上完课有些累而冷落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的问题幼稚而笑而不答。
因为他们是怀揣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步入的小学校门,我们有责任延续这份美好。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好问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及提出合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表现欲强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我们要注意在规范孩子一些惯的同时,呵护孩子们的表现欲,因为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益。
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就会变得更加理性。
在平时的管理及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例如让他们当小老师,轮流班干部制等。
4.好胜心强一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强,所以教学时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符合儿童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
一到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年级:1、一般心理特点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
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
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
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
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
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
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
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说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
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
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发育:一年级学生的身体正在快速发育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肌肉力量都在逐渐增长。
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较强,喜欢奔跑、跳跃等活动。
2. 注意力不集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3. 学习兴趣浓厚: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获取新知识。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喜欢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4. 社交能力初步形成:一年级学生开始逐渐与同学们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
他们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合作完成任务,但还不太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
5. 自我意识增强:一年级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能够分辨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外貌、行为、能力等方面,并且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
6. 情绪波动大:一年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开心或生气,情绪变化较为频繁。
7. 记忆力有限:一年级学生的记忆力还比较有限,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一些内容。
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还不够稳定,需要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他们记忆。
8. 情感需求强烈:一年级学生对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认同需求比较强烈。
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和关注,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认同。
9. 智力发展迅速:一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迅速,能够逐渐掌握简单的数学、语言、思维等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10. 自主性增强:一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决策能力。
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主动权。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比如,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正在迅速发展。
(一) 感知的特点儿童入学学习以后,有许多书写活动,手的关节肌肉运动大为增加,与此同时,手的关节肌肉感觉也发展起来。
一年级小学生,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画画,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学会削铅笔等等。
这些动作不熟练时,儿童显得特别笨拙和费劲。
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儿童的书写动作,开始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和失去兴趣。
在正确指导下,儿童能够写得准确而美观。
一年级儿童虽然能够进行有目的感知觉或观察,但他们知觉也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
儿童知觉的混淆性突出表现为空间方位知觉不精确,对于一些相近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容易颠倒或认错。
如:写字时把偏旁写颠倒;在写字时,有时不是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而是由下往上或从右到左。
知觉的笼统性表现在看图或识字时,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小的枝节。
看图讲述或复述故事时,也常常会遗漏很多细节。
知觉的无意性表现在儿童不善于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知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较系统地进行知觉的能力还较差。
在观察一幅图画时,常常会把目标移到不相干的事物上。
(二) 注意的特点(1) 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
如:不能要求儿童边听讲边抄写,应该先让儿童听讲,等儿童听懂了,再让他们抄写。
(2) 一年级儿童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
如:上课时注意了自己的新铅笔盒,而没有注意听教师讲解。
教师讲课过程如果过于单调,或太易太难,或节奏速度不适当,都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分散。
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帮助下,儿童的注意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三) 记忆的特点(1) 记忆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足,一次不易记住很多东西。
(2) 有意识记忆的能力正在发展,但往往还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记忆活动,也不能适当地运用识记的方法。
(3)意义识记的能力也正在发展,对于已经理解的教材,能够通过逻辑加工来进行识记。
如:按意义联系来识记课文,按偏旁部首归类来识记生字等。
形象记忆在一年级儿童记忆中还占重要地位。
因此,教学中仍然要多运用直观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 思维的特点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
(1) 仍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或与他的经验,很少联系的教材。
(2) 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
(3) 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
如:老师让在指定的格子里画十个圈,有些儿童被画圈活动本身吸引,教师应积极培养儿童按照一定目的任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经常向他们提出学习任务,不断提醒儿童,及时给予帮助,并加以检查和评价。
因为按照一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提高儿童学习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
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
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
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
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
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
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
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二.学习心理特点:1、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
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
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
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
我们教师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
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小学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外向性――活泼、开朗。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
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
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
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2、受批评也不生气由于行为多变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去什么地方手脚都不稳当,按铃、看相册、摆弄人家的玩具等等,因此常常受到指责和批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只起短时间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3、初步懂得趋利弊害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
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
这个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反驳。
这个特点比二年级时故意说没有作业,想出去玩的表现还要不好,因为二年级时的动机很简单,而且不是有准备的、恶意的,是单一的眼前动机造成说假话。
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所以,不管是家里人之间发生争执,还是和别人吵架,家长、老师一定要听双方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做完一件事时,要从失败的地方开始总结,告诉孩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世界上最不勇敢的人。
4、推崇有力量的英雄三年级学生绝对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
除了动画片中的英雄之外,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
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对于自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崇拜。
对崇拜的人物有时会达到入迷的程度。
在高年级有力量、个头高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孩子们对这种“孩子王”言听计从,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仿佛是校园小团伙。
四年级学生特点:(1)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
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
在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
(2) 四年级孩子的意志发展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恒心的关键期。
随着孩子交往范围的扩展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四年级的孩子开始对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缺乏经验,经常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明白的问题,开始产生很多不安和忧虑,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引导。
(3) 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孩子自身心里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一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
请家长们对孩子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4)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学习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的思维形式,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过程。
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
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5)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认知的发展。
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情意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
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
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还不会轻易解散。
3、个性的发展。
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
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