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指南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由于微生物(包括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体而又具有高等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模式生物,并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重大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和证实大多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因此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今天的学生,如果不懂得、不熟悉微生物学,不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想要学好其它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是不可想象的。
微生物学课程也因此成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及医、药、农、林、食品等有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由5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54学时的实验教学二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教学将指定教材中15章的内容融汇为12讲,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实现有机结合,牢固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使他们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全面的提高。
这里只介绍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和学习要求理论课教学一共54学时,由12章组成,每章的学习重点或者学习要求用蓝色字体标注第一章绪论(4个学时)一、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三、微生物与我们(简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重点掌握巴斯德、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贡献,同时了解其他著名科学家的工作)(一)微生物的发现(二)微生物学的奠基1.巴斯德2.柯赫(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点)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简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4个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整个课程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重点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分离并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方法及原理、为什么说无菌技术和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一、无菌技术(重点,结合实验课相关内容学习)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 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重点)1. 稀释倒平板法2. 涂布平板法3. 平板划线法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了解)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了解)五、选择培养分离(重点)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六、二元培养物(了解二元培养物的概念,它虽然由二种生物构成,但也是微生物纯培养的一种形式)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结合实验课内容掌握各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样品制备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2. 暗视野显微镜3. 相差显微镜4. 荧光显微镜5.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结合实验课内容及显微镜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在理论课上可以省略不讲)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0-11个学时)本章由教材上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以及第十三章的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节细菌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一)个体形态与排列(细了解菌的形态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区分细菌的正常和异常形态)(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重点)2、细胞膜(重点)3、细胞质和内含物(应知道有哪些内含物及其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比如说,贮藏物,能够举例就可以,不必将所有的全部背下来)1)概念2)贮藏物3)磁小体4)羧酶体5)气泡6)载色体7)核糖体8)质粒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胞(重点掌握芽胞的基本特性和耐热机制,为什么可以利用伴胞晶体作为生物杀虫剂。
英文教材《Microbiology》的特点及其发展唐晓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Prescott,Harley和Klein编撰的Microbiology(下称《微生物学》)是在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学教科书,从1990年第1版出版至今已有20年历史,按每三年更新一版,迄今已出版了8版。
本文对该书特点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总体特点由第1版(1990年)开始该书的风格就已确定,尽管第7版、第8版作者队伍发生变化,书名发生变化,该书依然继承了其一贯的特点。
包括:特点一:内容丰富,精深广博。
该书有七个贯穿始终的主题:1、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史;2、微生物学技术的特点及重要性;3、对微生物的控制以及降低其危害性;4、分子生物学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5、微生物学对医学的重要性;6、微生物与其环境地的互相作用的途径以及这些互相作用的后果;7、微生物学的应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七个主题全面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内容,既有微生物学基础内容,又有微生物学各领域的内容。
特点二:编排合理,结构灵活。
各章和主题均可根据需要使用。
每章的独立性强,内容全面。
全书分11部分(44章,第1版):1. 微生物学概论;2.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3. 微生物的代谢;4.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5. DNA技术与基因组学;6. 病毒;7. 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8. 生态学和共生;9. 非特异性抵抗力和免疫应答;10. 微生物疾病及其控制;11. 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
前5部分(共19章,第1版)是对微生物学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的介绍,包括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微生物的控制、病毒和微生物遗传等内容。
后面的6部分(共25章,第1版)则涉及到微生物分类、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免疫反应、临床微生物学、微生物与陆地及水环境、食品与工业微生物学等。
学习指南一、预修课程环境学、生物化学。
二、授课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以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结构(一)理论课结构(二)实验课结构四、课程内容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
该课程拟系统论述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类群、基本理论及其在环境领域的重要作用。
以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为线索,介绍病毒和亚病毒、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等微生物类群;讨论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等基本理论;探析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与环境净化、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微生物与环境监测等环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该课程拟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单元操作技术(如显微镜观察技术、细胞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学会“组合拳”,联合运用多种单元技术(土壤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对含氮和不含氮有机物的降解与转化、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善用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水质细菌学检查、空气中微生物检测、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等);并通过示范性实验、参观性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性实验,使学生了解现代微生物技术,拓宽专业视野。
五、学习方法[课堂学习] 按教学日历,课前做好课程内容的预习;课中认真听课,做好关键知识点的记录。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课后学习] 根据课堂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及时整理笔记,搞清知识点,使课堂所学内容系统化。
[授课练习] 根据课程内容,查阅资料,检索文献,确定重点,制作PPT,预习演讲,通过授课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
[实验操作] 按教学日历,课前做好实验内容的预习;课中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和示范,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及时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及时整理仪器设备,做好清洁卫生。
微生物学指南新版(周德庆版)
简介
本文档是微生物学指南新版(周德庆版)的概要和简要介绍。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关于微生物学的综合性指南,涵盖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内容。
内容
本指南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 微生物学概述:介绍微生物学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等基本概念。
-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代谢特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
- 微生物的生态学: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相互作用和生态功能等内容。
- 微生物的遗传学:介绍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基因传递和变异等相关知识。
- 微生物与疾病:探讨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等方面。
-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介绍微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特点
本指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综合性:内容全面涵盖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读者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全面需求。
- 简明易懂: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性描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 更新内容:本版指南是在周德庆教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更新,内容紧跟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发展。
使用指南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研究需要,选择具体章节进行阅读。
本指南也可作为微生物学教材或参考书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
结论
微生物学指南新版(周德庆版)是一份全面且易懂的微生物学指南,涵盖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适用于学生、研究人员和相关从业者使用。
希望本指南能够对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指南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掌握生物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周围的环境。
因此,学习生物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生物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生物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系统等。
2.生物分类: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3.生态学: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4.生物技术: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
5.人体生理:学习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生理活动规律。
学习注意事项1.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2.培养观察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要培养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定期复习:生物知识涉及许多概念和原理,需要通过定期复习来巩固记忆,避免遗忘。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可以将生物知识点按照分类、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整理,方便记忆和复习。
2.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将生物知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可以结合自身或他人的生理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了解中考生物科目的考试大纲,明确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强化题型训练:针对中考生物常见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进行大量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模拟考试: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每天、每周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效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导学模块一食品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食品1.1认识微生物1.2食品的微生物污染1.3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1.4*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2.1微生物检测概述2.2常规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2.3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微生物与食品污染、人体健康的关系2.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于范围3.掌握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技术要求4.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求及相关知识(二)技能目标1.能区分不同类群微生物的特征2.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防止食品的微生物污染3.能快速、准确查阅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标准4.能按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要求做好实验室建设与防护5.能对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微生物知识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微生物问题2.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食品安全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微生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微生物有关的食品安全、人体健康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3.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4.微生物实验室安全5.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二)难点1.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2.微生物实验室安全3.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四、教学特点1.以微生物及食品等对象作为教学载体,侧重介绍微生物特征及在自然界的存在,突出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2.以检测标准及实验室管理作为教学载体,着重介绍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注重微生物检验标准,强调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六、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国家标准、网络资源、实训指导书、教案、实训手册、多媒体教室七、教学案例案例一:2000年,一场席卷日本西关地区的牛奶中毒事件爆发,造成1.4万人中毒发病,并最终导致牛奶生产厂家雪印乳业公司的没落。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微生物学读书笔记【篇一:微生物学文献读书笔记】微生物学文献读后感一、文章题目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antibiotics (评估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感性的一种新方法)二、文章概要escherichia coli cvcc249 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动态增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不能获得理想的最终结果的原因是用ast法不能完全确定药物浓度和细菌数量之比以及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综合效应。
基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庆大霉素处理一定时间细菌的增长过程的分析,以及根据向前差分法,一种ast新方法被提了出来。
三、研究背景1、ast(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通常定性在mic(最低抑制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这是由不同的杀菌方法和纸片扩散确定的。
从ast获得的参数通常用来表明抗性反应或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这些结果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2、然而,由于ast的结果容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耐药性和敏感性之间的断点变得相当难以区分。
许多临床研究组织为ast的标准化方法作了巨大的努力。
美国临床试验标准研究所1971年提出了clsi的标准化方法,还有后来英国抗菌化疗协会提出bsac 法,欧洲药敏测试委员会提出eucast法等。
尽管标准在逐渐完善和提高,但前面的路还着实很远。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实验室设计了许多实验,改善ast方法。
根据fibonacci 序列分析,他们用细菌浊度的rc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了ast新方法。
这个方法有望发展成为药效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研究材料1、从鸡中分离出来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 cvcc2492、标准质量控制菌株 e. coli 25922五、研究方法1、用增长序列浊度的rc值描述抗生素的抑制率细菌细胞分裂的发生是一个随机过程,在任何时候细胞分裂都会有一定的比例。
《动物微生物》学习指南《动物微生物》是畜牧、兽医、兽药生产与营销、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等课程为基础,是《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要求、以技能为轴线、以生产项目为驱动设计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强调“够用、实用”,实践学习贴近生产实践,强化技能的单项训练,并结合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和执业兽医师资格标准,进行技能的综合训练。
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参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和执业兽医师的资格标准,将学科体系下的4篇12 章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生产中的9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最终形成能满足多个生产项目的技能群,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
学好本课程不仅能让同学们掌握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多种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而且,由于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项目一课程介绍1.学习内容:《动物微生物》课程学习内容介绍及学习的方法、目的和意义2.学习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学习要求:知识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2)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3)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动物微生物的现状和任务。
能力要求:初步树立无菌意识。
项目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1.学习内容任务一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任务二细菌的生理任务三细菌的人工培养任务四细菌的致病作用任务五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任务六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2.学习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学习要求:知识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理解形态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细菌的结构及其功能,理解细菌结构与致病作用、抵抗力、对药物敏感性、染色特性、耐药性变异及细菌鉴定的关系。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一、课程的基本情况本课程总学时:10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习周教学1周(24学时),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9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生长测定、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的保藏。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
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学习方法《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性均强,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技能训练要求严格,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
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
1.明确目的是前提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
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明确微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多学科联系紧密,有“桥梁”学科之称。
如后续的发酵工艺课中的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酒类、发酵食品的生产都是以微生物为生产媒介;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等都是微生物所致,它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要诊断、治疗、控制与消灭传染病,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学会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消灭有害微生物是学习微生物的使命,这些都离不开微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
2.认真听课是基础目前,“讲课”仍是高校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经过熟悉、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课堂上讲清重点、难点,学生认真听课,适当作笔记,课后加以复习、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许多问题学生自学难以弄懂,通过教师的讲解,可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所以听好每堂课是学好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3.学习得法是关键有些学生很认真听课,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人的记忆、思维、综合等能力不同之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学习方法不对头,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
因此,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1)听课三要素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外,与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及学习方法也密切相关。
听课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精听:就是要注意力集中,特别要注意授课教师反复强调的问题,抓住重点,听懂难点。
②巧记:即在听课时适当作笔记,而不是全部抄录讲课内容。
可在教材中巧设符号标志,如:列出小标题;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颜色的字;突出关键词语;使用不同的下划线等,由于符号标志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使之对内容又便于课后复习。
符号可根据个人喜好灵活运用。
③释疑: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课前预习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听课,二是听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听课中不断得到答案,这样可大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课堂吸收率。
(2)学习六要点⒈基本概念要记牢:微生物学中有许多名词概念,有些也是生产上常用的,如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纯培养等等,都有必要反复复习,牢固掌握。
⒉特殊特征勿忘掉:微生物的种类多,教材中编排及讲解时是分开叙述,但它们的生物学性状既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要全部记住,确实很难。
学习时注意记住它们各自的突出特点。
如枯草芽孢菌有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⒊共同特征条理化: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都有各自的特征,在学习时要注意把相似的性质,分散在各模块的内容条理归纳。
⒋比较鉴别不可少:微生物学中有些内容须对比分析,这样就更易于掌握它们的特点。
如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消毒与灭菌的区别,变异和饰变的区别等,“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自然就记住了它们的不同点。
5.理论实验相结合: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真积极上好实验课,不仅可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且也是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的极好机会,通过实验,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应认真学习,积极动手,规范实验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真实地记录、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6.能力培养最重要: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研究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等。
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的的指导与培养外,个人的训练至关重要。
如前面所述,听课及实验中独立思考,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还可自学相关的课外书,如“微生物与人类”、“现代微生物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学好微生物学,首先要重视学习,系统听好课,且听课、实验、自学、复习都要讲究方法,掌握要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资源1.教材处理本课程主要教材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微生物技术》、该教材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思路编写,按照任务设计授课内容,包括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教材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 多媒体课件本课程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较为真实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增强实践意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应该提醒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时,同学们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上,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理解。
课堂学习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课堂进度较快,应注意对重要内容作记录,并在课下及时复习和总结。
3.课程网站《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网址为:http://218.28.225.91/weishengwu。
该课程网站包含有课程讲义、习题作业、演示文稿、重点难点等基本资源和专业学科检索、试题库、热点专题、专题讲座、素材资源库、案例库等拓展资源,并开设有互动平台,可以实现在线答疑。
学生在课下要充分利用该网站自助学习,可以成为课题教学的有益补充。
4.图书馆有关《微生物学》的参考书目[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2268-5[2]《现代微生物学》刘志恒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7-03-010113-8[3]《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林稚兰,黄秀梨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7-03-008092-0[4]《微生物学》(第二版),无锡轻工业大学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7-5019-0776-5[5]《微生物学》,叶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892-6[6]《微生物学》,魏明奎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5890-0[7]《微生物学》,袁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6720-4[8]《微生物学》(第二版)诸葛健,李华钟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5581-5[9]《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07956-9[10]《微生物学》,黄秀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2175-1[11]《微生物学》车振明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31216-7[12]《微生物学》,蔡信之,黄君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1374-0[13]《微生物学》,孙军德,杨幼慧,赵春燕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1-1796-2[14]《微生物学》,张文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2268-5[15]《微生物学》,边传周,王慧杰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7-5019-5109-8[16]《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等编著;林稚兰等译,科学出版社,ISBN7-03-008386-5[17]《微生物学实验》,赵斌,何绍江主编,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0648-2[18]《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07260-2[19]《微生物学实验》,杨文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7-5025-5976-0[20]《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4054-7[21]《微生物学实验》,车振明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31034-7[22]《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杨革主编,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6121-2[23]《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杜连祥,路福平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19-5007-2[24]《微生物检测技术》,叶磊,杨学敏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5191-25.《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相关网址:小木虫:/bbs/生物谷:食品伙伴网:/中国生物工程信息网: /BioMed Central: /中国生物信息网: 发酵人:/中国分子生物学信息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中国农业重点实验室网:/生物引擎:/发酵工业论坛:/forum.php四、课程考核课程采用平时成绩(理论和实验)+实验操作考试+闭卷考试的综合评定方式进行。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实验态度、实验报告、操作训练熟练程度等内容,占总成绩的20%。
实验操作考试以现场技能操作进行成绩评定,占总成绩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