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魏源传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1
《明史·魏源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
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
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
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
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
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雨亦旋降,岁大丰。
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朝廷不听。
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帝以源有劳,置不问。
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
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
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
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注]直庐:值班房。
译文: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考中进士。
授职监察御史。
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
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
魏源巡视考察陕西。
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
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
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5)第五节痛定思痛撰写巨著几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之际,《南京条约》墨迹未干之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来得及回味刚刚散去的硝烟的意蕴,魏源就已写成了《道光洋艘征抚记》,详尽而忠实地记述了作为中国近代史发轫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
这是中国人关于鸦片战争的最早记载。
书中揭露了英国殖民者严禁其国人吸食鸦片,而“专诿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的险恶用心,谴责英军发动野蛮掠夺的侵华战争,“奸淫掳掠焚杀惨甚”的滔天罪行;展现了黄爵滋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处横流溃决之余,奋然欲除中国之积患”等史实,赞扬了林则徐、邓廷桢、陈连升、陈长鹏、裕谦、葛云飞、郑国鸿。
郑鼎臣、陈化成、姚莹等抵抗派将领严厉禁烟和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表彰了三元里及其沿海沿江民众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事迹;揭露了道光帝的昏聩虚骄,制置乖方,举措失当,琦善、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主和派的卖国行径及奕山、奕经、杨芳、余步云等逃跑将军临阵脱逃的丑态。
该著作还提出了“义民可用,即莠民亦可用”即发动民众抵抗外侮的思想,提出了“购洋炮洋艘”,“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的思想,后一主张是《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先声。
《道光洋艘征抚记》因触及主和派,只能以不署姓名的抄本形式流传下来。
1842年夏,魏源还完成了另一部著作《圣武记》。
如前所述,他在道光九年任内阁中书时就留心掌故,为撰写当朝史作准备。
但促使他正式动手将筹划十余年的当朝史资料写成《圣武记》的,则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他在《〈圣武记〉叙》中说:“晚近侨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
”《圣武记》取纪事本末体,前10卷叙述清初开国史,如平定三藩之乱,勘定蒙古、回疆及大小金川,与俄罗斯、朝鲜、缅甸、安南的关系,西南苗瑶的改土归流,镇压农民起义等重大军事、政治、外交活动,并考究其成败得失;后4卷综述清代兵制兵饷,并总结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其《武事余记》所辑《城守篇》、《水守篇》、《坊苗篇》、《军政篇》、《军储篇》等5篇是魏源的军事学专论。
魏源传记: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传记: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原名远达,号良图,字默深、墨生,又字汉士,法名菩萨戒弟子魏承贯。
湖南人。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隆回;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
地理学。
魏源祖籍江西,元末移居湖南长沙,明永乐年间迁居至湖南邵阳。
魏源的祖父孝立公(1732—1804)承其祖业,农商互补,家庭比较富裕。
孝立公为人慷慨好施。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1768—1831)性慷慨,好读书和游览。
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
魏源为其第二子。
魏源幼年时,家道中落,生活十分困难。
魏源自小爱读书。
6岁进私塾。
家贫,夜燃豆秸,母织子读。
9岁,应县童子试,因以“腹内孕乾坤”对“杯中含太极”而使考官大为惊叹。
14岁,参加县学入学考试,名列前茅,被称为神童之一。
三年后,回乡教书,方园百里,颇有文名。
此后,随姚学■学宋儒之学,从刘逢禄学《公羊》。
中年后,充任督抚幕府,广泛浏览并搜集前人著作,并和一些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人士龚自珍、林则徐等相识而成至友,与他们一起研究一些社会问题。
182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第二名。
后屡试未中,花钱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因此得以博览内阁藏书,熟悉历代掌故。
1845年,中进士,先后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州知州等职。
1853年,因迟误驿报而被革职。
后虽经保举复职,终无意仕途,入僧院参禅。
魏源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外国列强接踵入侵的动荡年代。
剧烈的社会变化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时,他坚决支持禁烟,并在浙江亲自参加抗英战斗。
鸦片战争的失败,友人林则徐的贬谪,更激发了他的救国热情。
他坚决主张变革,反对“闭关自守”,认为“变革愈尽,便民愈甚”。
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他开辟了中国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时代新风,为此后忧国忧民的志士指出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方向。
魏源故居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右边横着一座小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
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
“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人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
如今,楼上的一切如旧。
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师塾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让人想起席间夫子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起满座哗然,学生智出“夕阳反照桃花岸”为之解窘的轶闻趣事。
魏源学习时用过的那个背面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一亩田,足稻粱”的砚池和一块刻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的压书竹片,听说已被收藏;卧室陈列的墨砚和刻着“学而习时之”的镇纸是代之而设的。
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古式以屉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无不露出历经沧桑的痕迹和色彩。
许是“墨有宝书有香”的缘故,诱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屉啃出两个拳头大的洞,像历史的一双网洞察未来的眼睛。
听说,魏源一向“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因此,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上别开生面,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我想,魏源最值得人推崇的是:“力学敦品,尤笃内行,其学务有用,不托空谈,往言之数十年以前,而验之数十年以后……”不是么,他身负济世之才,一生为改革而呼号,著书47部,卷帧浩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他生前遭迹坎坷,但其思想观点却影响巨大而深远。
不说成了戊戌维新的先驱,就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与我国推行改革,对内搞活,以外开放,仍然惊人地吻合,闪耀着光照未来的异彩!魏源故居循着柔丽如练的金水河,唱着“金板铲龙门,狮象把水口”的民谣,望着凝黛蘸彩描苍穹的笔架山,你会发现群峰环抱的千亩田畴里,有一块闪光的沙洲,两端微微翘起,形似一艘淘金的船。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4)第四节主张禁烟参加抗英魏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摧残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等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深感忧虑。
他在《江南吟》一诗中写道:“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
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场。
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日,自成长夜逍遥国。
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
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
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
”他又指出:鸦片输入“耗中国之精华,岁千亿计,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闾之壑”(《魏源集·军储篇》),必将给清政府造成财政危机。
因而他主张坚决禁止鸦片。
他认为禁烟的关键在于上层官僚,指出“中朝但断大官隐,阿芙蓉烟可立尽”。
他主张严厉打击顽固的鸦片贩子和坚持不改的鸦片吸食者,做到“惩一儆百,辟以止辟”。
他认为对鸦片流毒放任姑息,势必是“其愈宽,犯愈众”。
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魏源表示支持,鸦片战争发生后,他继续主张禁烟。
他在《海国图志》中认为,鸦片每年耗我数千万银两,竭我之富,济彼之强,当严禁,内禁吸食,外禁输入。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时在南京,他面对外敌入侵,非常忧心。
不久,他满怀激情地从扬州奔赴浙江前线。
9月,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前线窥测地形时被抓捕,魏源在宁波军营参与了对俘虏的审讯。
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于次年写成《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记》卷五十三),记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月,林则徐被罢职流放新疆,魏源在京口(镇江)与林公晤面,两友相见,百感交集,两人彻夜长谈,一吐衷肠,互相勉励,并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一道探讨御侮强国的方策。
第二天临别时,林则徐将他在广东时为了解外情翻译外国资料而编成的《四洲志》草稿、《澳门日报》及一些船炮模型图纸交给魏源,并嘱托魏源编写一部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书,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关于魏源的个人简介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魏源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生平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
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
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
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
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考官大为惊异。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
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
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
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
时社会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魏源魏源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清朝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以后,不少爱国志士开始寻求革散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
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列强的认真研究,破天荒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并对如何加强军队建设和实行战略防御,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他不仅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而且是对近代中国军事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
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地主家庭。
7岁上私塾。
10岁那年,家庭园遭受严重灾荒而破落,从此过著缺米少柴的日子。
他从小好读历史书籍,注意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
15岁时考中秀才。
1814年(嘉庆十五年),随其父来到京城,靠教书谋生,向今文学大师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
就在这时,他结识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由于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
他们摒弃烦琐考据的学风,勇于面对现实,切磋“经世致用”之学,慷慨议论时弊,探索挽救腐败的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良法,以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两年后,魏源回到南方,在长沙等地教书。
1822年(道光二年)进京应顺天乡试,考上举人。
次年,在驻古北口的直隶提督杨芳家当教师,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关心边边陲的安危。
1825年,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汇集了清朝开国以来有关政治、社会和思想方面的论文。
这部著作,贯彻了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人产生不小的影响。
他在代贺长龄所作的《皇朝经世文编叙》中,表明了他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重视现实、变革旧制的思想和历史进化观点。
因为他轻视长期以来流行于封建士大夫中间的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思想又比较激进,因而从1826年以后三次进京考进士,都名落孙山。
由于进不了封建官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地方督抚的幕僚,从事学术著述,并兼作盐商。
1829年,魏源在北京出钱捐了个内阁中书舍人,即在内阁中掌写机密文书的小官吏,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如饥似渴地阅读史馆秘阁所藏的官书和士大夫的私人著作,为他以后著书立说创造了条件。
魏源简介1.生平及著作:魏源(1794~1857)活到了63岁,名远达,字默深,汉族人,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 新旧矛盾层出不穷,地主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
魏源生于湖南偏僻但不闭塞的乡下,幼时便天赋很高。
他在九岁童子试时更以一句“腹中孕乾坤”震惊全座,有了神童之誉,此后十五岁中秀才,十七岁开始著述,先后写成了《孔子年表》《孟子年表》等著作。
可惜魏源的仕途十分坎坷,二十九岁中举人之后,本以为科举之路会畅通无阻地走下去,谁知此后他运交华盖,屡屡受挫,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实现其经世理想。
默默过了多年的幕僚生活,直到五十一岁他才中进士,虽说这对魏源是一种安慰,不过一生只是做到州县级的小官,魏源的理想看来更是遥遥无期。
深感现实的残酷和前途的无望。
鸦片战争爆发后,整个清朝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着时代的剧变和生计的困难,魏源不得不以半百之身再次投身科举,真是“中年老女,重作新妇”。
这时的他希冀以微薄之力来挽救乱世中的国家,虽幸运考中进,无奈造化弄人,于1853年太平军攻扬州时,无端以迟误报罪被革职,后虽复职,年过半百的魏源饱受了科举大半生的折磨后,彻底看破了清朝社会无可挽救的败局,最终辞而不就,避居兴化,饭依佛门,潜心佛学,由经世派的巨匠变成了佛门新徒,“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焚”地结束了余生。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魏源一生深处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乾、嘉、道、咸四朝,而建功立业主要在嘉庆到咸丰年间,此时的清政府远远没有开国之初的清明与繁荣,统治者优柔寡断,贪于享乐,更激发了长久以来深藏的社会矛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3)第三节跻身幕僚留心“实学”在魏源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做幕僚的时间较长。
这促使他“留意经济之学”,并为其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实践机会。
他积极主张兴利除弊,热心从事改革,在漕运、盐法、河工等大政上做出了显著成绩。
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32岁时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为幕僚,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次年冬编成。
全书分学、治、吏、户、礼、兵、刑、工8大类63目,共120卷,收集清代前中期提倡经世实学,有“治国平天下”价值的论文,是继明末陈子龙等人选辑《明经世文编》之后又一断代经世论文总集。
这部著作影响很大,晚清汉学大师俞樾说:“《皇朝经世文编》数十年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乎家有其书。
”(《皇朝经世文续编序》)魏源在贺长龄幕府时,还力主改革漕运,以海运代漕运。
当时,清政府每年从南方调集数百万担粮食,经过运河,解往京师,供京畿官兵使用,史称漕运。
在漕粮征运过程中,官吏贪污中饱,层层勒索,耗费惊人,据当时人估算,运抵京师的漕米每石费用达18两,为粮食市价的十六、七倍。
许多士大夫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方案。
魏源撰写了《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复魏制府询海运书》等文,并代贺长龄编纂了《海运全案》专辑,代撰了序、跋,全面揭露漕运之弊,指出海运势在必行。
他在为松江知府李景铎撰写的《道光丙戌海运记》中,详尽论列了海运优于河运的“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尤为可贵的是,魏源主张招商承办海运,指出“招商雇舟”,以商运取代官办,可以打破官府垄断,打击“海关税侩”、“天津仓胥”、“屯弁运丁”等中饱私囊者,对国计民生和海商都有利,肯定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魏源等人以海运代漕运的意见,道光六年清政府改河运为海运,每石运费不到1两。
这一建议的正确性立即为实践所证明。
在此前后,魏源在科场上颇不顺利。
道光三年(1823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由于未按科举制度的繁琐文风答卷,未被录取。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第一节勤学苦读少有文名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片战争中,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写成里程碑式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中具有“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地位和作用。
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
1794年4月23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南邵阳金潭乡一个濒于破产的封建地主家庭。
祖父魏志顺,字孝立,隐居不仕,乐善好施。
有一年,邵阳突发大水,他亲赴县衙,慷慨毁产,代输捐税,使乡民得以安定,而魏氏家境从此衰落。
父亲魏邦鲁,字春煦,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
母亲陈氏,勤劳贤淑,日夜纺纱织布,兼做些针线手工,以维持家计。
兄弟4人,魏源排行第二。
他幼时沉静,喜欢默坐。
他后来刻有一颗上书“默好深湛之思”的方印章,正说明取宇默深的用意。
祖父很喜欢他,曾对家人说:这个孩子性情、体貌异乎寻常,应按超常儿童来培养他。
魏源七、八岁入家塾读书,除从塾师刘之纲学习外,还从伯父魏辅邦学习经史。
他学习十分勤奋,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就局一室,偶出,犬群嗥”。
连自家豢养的狗也把很少外出的他当生人而狂吠不已。
他常苦读至深夜,乃至黎明,“夜手一编,渐晤达旦”。
母亲们其过勤,每每劝令他熄灯入睡。
有时待父母熟睡,他又起来偷偷地点着灯在被底下翻阅。
后被发觉,父母劝谕以长夜苦读非童稚所宜。
因魏源既聪颖又勤奋,故学业进步很快。
9岁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他进入考场时,县令指着茶瓯中画的太极图出句“杯中含太极”,当时,魏源随身带有两个麦饼充饥,略加思索即对以“腹内孕乾坤”,使主考官和在场者无不惊服。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2)第二节北上京师潜心经史1814年(嘉庆十九年),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居丧期满,“起复入都”。
魏源随父入京,一路寻访古迹,凭吊古战场,缅怀前贤英烈,特别是对信陵君、诸葛亮、岳飞等功败垂成的历史人物充满了崇敬和同情;沿途的名山大川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同时,他也看到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河治不修、水患严重,致使中原一带满目荒凉,“千里河南北,高下寸地无”;“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
加上官府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使黄河两岸饿殍枕藉,白骨遍野,饥民“明知麦花毒,急哪择其他,食鸠止渴饥,僵者如乱麻”。
百姓没有粮食可吃,只好吃树根草皮,好些人吃了毒草中毒身死。
清廷官吏对此却熟视无睹。
政治腐败的现状,民不聊生的惨相,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北上京师、怀抱蚊龙入海之志的湖南青年,促使他更加注意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为尔后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打下了思想基础。
他挥笔写上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的诗句,希望出现更多的社会英才,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革。
他还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清廷最高统治者:“痌瘝苟不廖,尧禹亦何为!”(《魏源集·北上杂诗》)不能疗治民生疾痛,何以为圣君贤王?到达京师后,他先从胡墨庄治汉学,又随姚学塽治宋学。
他虽通晓汉学、宋学,但后来对两者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汉学引导人们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名物训诂,繁琐考证,“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魏源集·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宋学则引导人们高陈义理,空谈心性,“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默觚·治篇一》)。
于国计民生无补。
他把汉学、宋学一概斥之为“腐儒”、“俗学”,对于治国安邦既无用又无实,只能摧残人才,祸害国家。
经过比较,魏源抛弃了汉学的繁琐、宋学的空腐,而转向今文经学,提倡经世致用。
嘉庆二十四年(1818年),魏源25岁从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治《春秋公羊传》,常和龚自珍等在一起饮酒赋诗,慷慨陈词,纵论古今,以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来讥切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