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解析培训(2018最新)
- 格式:pptx
- 大小:20.16 MB
- 文档页数:103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2018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2018.7.15)第1课《沁园春·雪》滔滔:指大水奔流貌,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第2课《我爱这土地》嘶哑: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汹涌:水势翻腾上涌。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烂: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灵:指动作轻巧灵活。
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这里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第5课《我看》丰润:丰足而滋润。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忧戚:忧伤烦恼。
勃发:蓬勃生发。
飘逸:漂浮,飘散。
漫游:随意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摇荡,晃动。
第6课《敬业与乐业》禅师:敬辞称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精微:精深微妙。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秘诀:不公开的能解决问题的窍门、办法。
羡慕:爱慕,钦慕,希望自已也有。
亵渎:轻慢,不尊敬。
浪荡:东逛西逛,无所事事;行为不加约束、任意胡为。
妄想:狂妄的打算;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堵塞、彻底制止.调和:配合得适当。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
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赞誉:称赞,称誉。
恍若:好像,仿佛。
绸缎:绸子和缎子,泛指丝织品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
惊骇:惊慌害怕。
瞥见:瞧见,偶然看到。
剪影: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九下必背古诗文1.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5页)2.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8页)3.破阵子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8-11页)4.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1-12页)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14页)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4-16页)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6-17页)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2018年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析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新的定义,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变化重新细化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要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让教师更加明确地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尤其是加强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技能和策略的训练,相对于传统低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深入的革新。
所以,今后语文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必须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把程序性知识教学列为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用程序性的过程和步骤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取代传统的陈述性获得知识的方式,更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和理解知识内涵,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提示”中,就明确安插了阅读指导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指导。
这些“特有的安排”贯穿在每单元的自读课文“阅读提示”中。
可以说,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指导思路,很容易达到自主理解文章的要求。
当然,这样也并不是让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对于老师来说指导的难度有所增加,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难。
(二)知识体系科学,引导重在有序落实初中语文知识系统,必须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有规律地、有梯度地来设计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习知识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在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如在阅读教学方面,初中阶段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朗读、默读、快读、精读、浏览等)全部囊括其中,并且科学地分布在各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各单元文章体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技巧训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阅读方式、方法的教学性知识系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技法认知。
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方式的比较训练,反复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自然能有效提升。
(三)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更加明确,指导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地理解了知识、掌握了能力、培养了情感才是有效的课堂。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进行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时读的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并且读书时从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小孩在放纸鸢,有的小孩在舞龙灯,有的小孩在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了解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去除不合实际的。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著有《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明确:(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概括第三至六段的段意。
第三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四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