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7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土壤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
1、土壤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可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加以改变的陆地疏松表层。
2、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3、代换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干燥土壤的重量,叫做土壤容量,单位为
g/cm3。6、土壤中的无机颗粒或者有机颗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互相粘结起来的特性,称为土壤粘结性。
二、
1、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2、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3、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
4、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5、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三、
1、D
2、C
3、D
四、
1、
(1)具有渗水保水作用。
(2)具有保肥供肥作用。
(3)水气矛盾得以协调,团粒内充满水分,而团粒与团粒之间充满空气,水气各得其所。(4)土壤温度稳定,因为水气协调,土壤热容量比较一致,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5)土壤物理性质较好。2、
(1)生命活动
(2)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3)吸附态H+和Al3+的作用
3、
(1)土粒之间分子引力
(2)带负电荷的粘粒表面和带正电荷的粘粒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
(3)土粒之间的离子桥
(4)有机和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
(5)气—水界面上弯月面力和水的表面张力
4、
(1)增施有机肥
(2)调节土壤质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合理灌溉
五、
1、白浆土的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3、施草炭改良4、种植绿肥作物5、客土、掺砂改良6、施用石灰7、种稻改良
作业题二答案
一、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为作物生长发育同时持续不断提供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
的能力。
2、土壤中有机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无机态NH3的过程称氨化作用。
3、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造成的酸度叫做潜在性酸。
4、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粘着外物的性能,土壤粘着性强弱用粘着力表
示,其大小也为克/厘米2。
5、组成土壤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有机或无机胶体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大小、形状的自然团聚体,叫做土壤结构。
6、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二、
1、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块状结构体、核块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4、糯性、粳性、淀浆性、起浆性
三、
1、B
2、D
3、C
四、
1、
(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土壤中胶体物质愈多,土壤膨胀性与收缩性愈强。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愈多,土壤的胀缩性越小。
(3)粘土矿物类型,这和土壤的胀缩性有很大的关系,蒙脱石比高岭石胀缩性强得多。(4)土壤中阳离子种类:Na>K>Mg>Ca>Al
2、
(1)表示土壤的松紧状况,容重越小,土壤愈松。
(2)计算一定面积一定厚度的土壤的重量
(3)计算土壤的孔隙度
3、
(1)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阳离子作用:
(2)土壤中弱酸及其盐类的作用
(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作用
四、
1、
(一)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1.直接的作用:
有机质通过矿化作用,释放出各种养料供植物生长,其中主要的是N、P、S也包括其他一些营养元素,几乎包括了作物所需的所有元素。
2.间接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分解时,产生多种有机酸,腐殖酸本身也是有机酸,它们一方面增加了土壤中矿质部分的溶解,提供土壤养分,另一方面,还通过络合作用,增加养分的有效性。(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一种良好的胶结剂,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团粒结构对于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耕性都非常有利。
另一个改善物理性质的机制是加深土壤颜色,吸收日光能多,提高土温。
(三)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有机胶体,带有正负两种电荷,可吸附阴阳离子,使得养分能保存在土壤当中,不致于随水流失,这在砂土地上意义尤为重大,比施无机肥料效果要好得多。
(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1.改变植物体内的糖类代谢,促进还原糖的积累,提高细胞渗透压,增加植物的抗旱力。
2.能促进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3.能加强呼吸活动,提高吸收养分的能力。
(五)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主要是提高了这类物质的溶解度,容易从土体排走。
作业题三答案
一、
1、原生矿物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只改变了形状和大小,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中的铵态氮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称硝化作用。
3、土壤传导温度的性能称为导温性。
土壤结构体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相互排列的状况和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5、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6、墒情:指一年中耕作土壤剖面上下土层的含水量或土水势的情况及变化。
二、
1、B
2、B
3、D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