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州专版2019中考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语文)

柳州专版2019中考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语文)

柳州专版2019中考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语文)
柳州专版2019中考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语文)

(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考点一】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

场景

2.【考点四】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将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进行对

比(1分),写出了时间对自然万物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分)。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瞄”是注视的意思(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1分)。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扫”是快速地看的意思(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

她的自信(1分)。

4.【考点三】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1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1分);作者希望自己

将来也能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1分)。

二、(2017·柳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那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着梦里的馒头睡去了。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打我。跑为上策,我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的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会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地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来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了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匆忙挂了电话。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一堆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掸身上的雪,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父爱一场雪。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1.【考点一】标题“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以“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为题,关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文

章的主旨,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考点三】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哪三件事?

①为求得班主任的原谅,“我”和父亲“程门立雪”;②父亲放心不下大雪天中匆忙挂

了电话以致一夜失联的“我”,在门口站了一夜;③“我”帮父亲掸身上的雪,却掸不

掉他头上的那层雪,惊觉父亲在老去。

3.【A+层级】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这处细

节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通过写“我”故意去走水洼的行为,体现了“我”的淘气、贪玩和叛逆;结构

上,既照应了上文“我”贪玩的性格,也为下文写父亲让“我”换干棉鞋,而父亲却穿

“我”的湿鞋,以及父亲的脚再也没有热起来过等情节埋下伏笔。

(2)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风”比作“刀”,“雪花”比作“镖”,“我们”比作

“靶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风雪凛冽飘刮在人身上的情景和感受,用恶劣的环境和

痛苦的感受为“我”后面的转变做铺垫。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父亲的爱就像那一场场雪,为“我”覆盖人世的艰辛与

苦难,为“我”的成长给予关怀、帮助和温暖。作用:照应文题,画龙点睛。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和感激。

(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

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

他们的心声。

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

以人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白菜象征卑微的农人及其朴实、平凡、奉献的品质,使文

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现了作

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人夫妇比作“晕头转向的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城

市处境的尴尬、茫然和卖菜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

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从描写的角度)

通过描写女人自始至终未离开半步、时不时盖被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人对白菜的关

心、珍视,也体现了女人与白菜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3.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①理解了女人照顾白菜的行为举动;②理解了白菜对女人的重要性;③理解了女人对白

菜的深厚感情;④理解了女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4.【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B1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总结上文,使内容更加深刻;为下文作者的非“精打细算”、慷慨决定和小心

翼翼埋下伏笔,照应下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与下文作者的

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第B12段:照应前文,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照应题目,表现了作者真正走进了白菜的心里,升华了情感。

二、(2017·柳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了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

为疾病死了,我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了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勾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欲欲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了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老屋前的苦瓜架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既指外婆种的,伴随我们走过艰难岁月的苦瓜,又指善良、坚韧、乐观的外婆。

2.【A+层级】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和句子。

(1)【考点一】她小心翼翼

....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小心翼翼,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文中描写了外婆小心谨慎地把成熟的苦瓜摘下来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对苦瓜的珍视。

(2)【考点二】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把外婆比作“一枝花”,又把外婆比作“一株草”,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诗意”的外婆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也写出了“诗意”的外婆为当时的环

境所不容。

3.结合全文,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①外婆是个善良的人。生活再苦,她也从来不抱怨。②外婆是个很能吃苦的人。生活的

一次次艰难,她都咬着牙挺了过来。③外婆是个勤劳的人。为了度过艰难的日子,她种

苦瓜。④外婆是个能干的人。她能把苦瓜做得在贫苦的生活里,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

⑤外婆是个热爱生活、乐观的人。艰难的岁月没能阻止她将生活过得“诗意”,没能埋

没她对读书的渴望。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4.【考点三】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①抒发对苦瓜、对外婆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主旨,升华主题;②照应题目;③委婉、

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的情感,发人深思。

(三)常见写作手法与拓展延伸

一、(2018·黄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园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墙,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

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直,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不干光明正大的事。约莫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考点二】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

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②为

下文田二将南瓜送回谢家园子做铺垫。

(2)【考点一】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②暗示下

文田二将主动把南瓜送回谢家园子的情节。

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并概括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①本性善良。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

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

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晚饭

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3.【考点三】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

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

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示例二】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

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

这一主题。

二、(2018·岳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半个奇遇

池莉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的发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我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

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17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4.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

5.【考点三】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

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示例一】乘车环境拥挤、水泄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温度、没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渴

望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环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好自律,就能拥有这样的环境。【示

例二】“我”与邻座素昧平生,但闲聊起来十分投契。我觉得人与人的投契不在于关系

的亲疏,而在于想法、观点有无共鸣。

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塞”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候车室环境的拥堵,表达了“我”面对这种环境时失望、郁闷的心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座的乘车状态与“我”理想中的乘车状态相吻合,表达了“我”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为下文“我们”的投契、坦率进而成为知音做铺垫。同时,这一比喻也非常契合作者的作家身份,巧妙而充满个性。7.【考点二】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

【示例一】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我”从“郁闷、绝望、厌倦”到“欣喜、愉悦”的心情变化过程,使文章波澜起伏。【示例二】全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举止和邻座的文明举止进行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8.“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本文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

突出“我”看到自律的邻座时的惊喜之情;加大对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的批判力度;加大对祖国悠久古典礼仪没被大多数人传承的痛惜力度:加大希望广大读者注重礼仪、做有修养的人的警醒力度。

2019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19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内容理解与概括 题型一:情节梳理 方法指导 1.审题干。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2.明范围。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1.合段意。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结构。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 方法指导 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题型一:句子理解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较量》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较量》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无功而返。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走了就别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很快地,我就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只好偷偷摸摸爬窗出入。一个寒风呼啸的中午,我照例还躺在被窝里。房东来敲门:“哪里有你这样的蠢蛋?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 “不,我想你肯定会叫我滚。”我低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因为房东很仁慈。”“你真是幼稚又愚蠢。”房东叹了口气,“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坐出租车紧跟着过来了。”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交,您就来找我拿。’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不知怎么,我又想回那个久别的家了。打电话时,心脏猛跳。母亲问:“最近上电视,赚到钱啦?”语气非常温柔。不料,我才说“还可以啦”,她立刻缠着我说:“那要给我零用钱!”这当妈的怎么回事,真扫兴。既然如此,就让她见识一下。我准备了三十万现金,请她到寿司店。 “妈,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我想让她惊喜。得意地说,“三十万。” “就这么一点?”不变的刻薄语气,“不过才三十万,就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不欢而散,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要走了。小武!”母亲突然握住我的首,眼眶湿润。我安慰她说我还会再来。 她突然回我:“不来也行,只要最后再来一次。”语气变得强硬。“葬礼在长野举行,你只要来烧香就好。”她又恢复成彻底好强的母亲。 葬礼之后,姐姐交给我一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和一封信。打开袋子,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年×月×日 300,000;×年×月×日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母亲写道:“武儿,在几个儿女当中,我最担心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总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从不间断地要你寄钱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也为了替你储蓄。你给我的钱,一毛都没有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丨”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 ..。 ..,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精编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精编 (一)江苏省常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父母的养老(郑宪法)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責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 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睛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2019版高考语文单元卷散文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散文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记叙文阅读20篇

记叙文阅读20篇 人物风采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和青年在一起 林贤治 ①鲁迅变得越来越孤独。他简直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的客人,尤其是青年。他存在戒心。几年来,与他缠斗不已的,不是全是青年么?然而,就在他深居简出的时候,又有两个年轻人前来缠斗他了。他命中注定要同青年厮混在一起,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对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青年是唯一的生机。 ②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一个叫萧军,一个叫萧红。1933年10月,他们合印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署名悄吟。然而集子问世之初,却立即遭到了禁止的厄运。接着两人不得不像众多的东北流亡青年一样,漂流到关内来。青岛是第一个停泊点。 ③他们具备了作为作家的最可贵的素质,对于命运的痛苦的皈依。但对于创作的前途,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样的题材是合适的么?所表现的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恰好萧军从书店得到了鲁迅的通讯地址,便鼓足勇气,以个人名义给倾慕已久的导师发出第一封信。 ④鲁迅在收信的当天作了回复,针对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给予了简要的回答。恍如一只孤舟,在茫茫夜海上寻见了灯塔的光芒!两个青年贪婪地读着来信,一遍又一遍,显得那么兴奋。萧军写了信,并把《生死场》文稿和《跋涉》一起给鲁迅寄出。这时,萧军所在报社所有的工作即将结束。萧军闻讯,马上给鲁迅发了一封信,然后同萧红一起来到上海。 ⑤刚刚安顿下来,他们就迫切地想见到鲁迅。这里固然有着一种感情的牵系,也有着文稿的悬挂,但同严峻的生活本身是不无关系的。茫然之际,唯觉鲁迅是唯一的依靠。萧军直接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⑥但是,收到的复信却使他们陷于深深的困惑。“见面的事,我以为可以从缓,因为布置约会的种种事,颇为麻烦,待到有必要时再说罢。”这种拖延,会不会是委婉的拒绝? ⑦又过了两天,来信重提了见面的事,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就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在这举目无亲的冰原般的世界,现在,可以取暖了。信里还提醒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只是这种用心,他们暂时还不可能理解。青年毕竟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 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 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 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 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 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 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 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 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 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 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记叙文 含散文 小说 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知识点总结之——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 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 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高考真题在线 一、【2018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6分)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良心》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良心》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⑾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⑿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⒀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⒁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2019中考散文阅读题答案二

2019散文答案(二) 七、1.A祭炉仪式(打树花前的仪式)B打树花的过程(表演过程)(表演情景)(每空2分) 2.①服装奇;②仪式奇;③效果奇;④用料奇(用具奇)。(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树花汉子表演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动作描写2分,表达效果2分) 4.①对打树花这一民俗的喜爱和赞美;②对打树花勇士的钦佩和赞美;③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歌颂和赞美;④对中国民俗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八、1. 示例:用自己的辛劳酿造甜美的生活。这一题目言简意赅,既概括文章内容,又点名了文章的主题。解析:此题考查题目含义的理解及题目的妙处。文中写了各类人以及蜜蜂用自己的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题目的含义所在。甜蜜的生活怎样获得,靠辛勤的劳动,因此题目点明了文章主题。 2.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各种各样的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赏析这一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把菌子的形状比作伞、书册、活着的珊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的各种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 3. 为解释文章主题做铺垫。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文章用大量笔墨写了山、云、水、茶、菌、花表现出这里环境美好,资源丰富,为后文蜜蜂酿蜜提供了条件。拥有这样好的自然条件,只要努力就可以酿造美好的生活。 4. 示例:“一窝蜂”计划通过蜜蜂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以结合第⑨自然段内容。蜜蜂把远隔千里的两家人联系起来,共享美好生活。 5. 示例: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视,如父母的爱,老师的鼓励等,但这些却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去珍惜所拥有的东西。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感悟。回答时要围绕“那些东西容易被忽视”来说,并联系实际说出这些被“忽视东西”的意义,表达出珍惜之情。 九、1.B 2.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4.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 5.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十、(1)①非人工栽培或驯化的纯自然的事物;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2)非常得意心旷神怡一往情深 (3)①句子运用“久久”与“匆匆”两个叠词,描述生动、口语化,表现出作者对山间空旷、幽静与山间自然纯正事物的喜爱。 ②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以“闭”“靠”“掏”“倒”“咽”等动词,表现作者身处山境的自由与随意,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4)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5)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文章三《那个春天,很暖》素材

文章三《那个春天,很暖》 文章三涉及的考点有:选词填空、句子含义理解、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6安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素材20篇1

2019年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素材20篇 挚爱亲情(7) 一、记叙文阅读(共12分) 苦瓜蜂蜜和外婆 袁贻辰 ①记忆里,我的初三透着一股涩涩的蜂蜜味道。 ②那是独属于外婆的特色菜——冰镇苦瓜散发出的诱人香气。苦瓜洗净了,切片,裹上厚厚的蜂蜜,再塞进冰箱。等到中午放学的我跨进家门,这道冰冰脆脆又甜甜苦苦的菜就上桌了。 ③在那张散发着多重味道的餐桌前,我和外婆的话题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界。我和她聊我的作家计划,聊成绩聊同学的八卦,她总是嫌弃地摆摆手,让我“赶紧吃了饭去睡午觉”,偶尔她会抽出新到的《文摘周报》,跟我推荐一番其中的文章,想了想又叮嘱,“作业写完了再看”。 ④算上那年,我和外婆已经整整相伴17年了。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把还是婴儿的我扔给了外婆和外公。那是1992年,身为高中教师的外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我成了她最后一个学生。 ⑤笔都拿不稳的年纪,我活动的空间被外婆束缚在了一张书桌上,我要练字,还要写日记。我不懂日记是什么,桌子那头的外婆就问我,想不想妈妈。 ⑥七八岁的孩子一下子被戳中了伤心事,我哇哇大哭。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北京,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外婆摸摸我的头说,给你妈妈写点东西吧。好像在七八

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用文字去面对离别和失去。 ⑦过早伤春悲秋的年纪里,我一撇一捺地写着自己心里的难受。外婆在一边看着我,从来都是笑,眼睛眯着,勾勒出一个弯弯的弧度,嘴角露出我们家族遗传的酒窝。 ⑧后来我才知道,外婆的人生里,苦难才是最浓重也最熟悉的底色。“文革”时地主出身的外公遭到批斗。外公和她躲进了深山密林。每天喝泉水度日,偷偷摸摸地趁着黑夜跑去亲人那儿拿粮食。这个农民的女儿似乎很能从苦哈哈的日子里找到那么一丝甜意。就像在每一个缺失母爱的日子里,她给我的生活裹上的那层厚厚的蜜。 ⑨小时候,她和外公轮流替我背书包送我上学。为了把我的书桌塞满各式各样的童话书,她几乎快把学校图书馆的童话故事给搬空了。时至今日,我都快忘记那些故事的内容了,只记得无数个夜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我和外婆在灯泡投射的暖黄色灯光下,抱在一起,她给我讲那些故事,讲那些茄子番茄土豆,讲那些大海大湖大江。 ⑩印象里,她似乎从不帮我回避那些苦,但却会挖一勺浓浓的蜂蜜给我,教我学会自己和生活和解。毕业那年,父母希望我留在成都本地的媒体,只有外婆一个人最先站出来,让我去北京实习。外婆跟我说,人活一辈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北漂的日子,我在冬天睡过没有暖气的屋子,裹着三层衣服冻得直哆嗦;也吃过浑水煮的面,坐在垃圾堆里完成三天两夜的采访;还踏过深一脚浅一脚的淤

2019年中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真题汇编(带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小说散文阅读真题汇编 (精选全国中考真题+名师解析答案,建议下载保存) 考点击破 小说阅读 考点一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例1 (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暖心的事 [美]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11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

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三、开头的作用 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 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 四、结尾的作用 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 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 五、题目: (一)作用 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 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好在哪里? (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题目的含义 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 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 (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1、题目的作用 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

记叙顺序 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 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智取生辰纲》 四、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四、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 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 3.以时间为线索: 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