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文化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16.44 KB
- 文档页数:4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着,欲有“某人无茶色”。
潮汕茶道介绍潮汕茶道一、概述潮汕茶道即潮州工夫茶,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潮汕茶道一、概述潮汕茶道即潮州工夫茶,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二、茶具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
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
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
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
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
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
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经泡过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
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
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平,不会使茶杯不稳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品茶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好像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行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宝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没关系,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假如《三阳志》所记属实,唯恐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出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那么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此时此刻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此时此刻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闻名海内外,在今日国产的特级茶叶中数一数二,但惋惜产量不多,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名贵的。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简介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
形成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潮汕茶文化1潮汕茶文化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很多潮汕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时期已有文人和官宦喜茶、论茶。
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明代后期,潮汕饮茶渐次成风,逐渐遍及社会各阶层,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有文字记载。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汕民间的茶事。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
”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
)潮谚云:“过门是客。
”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清代中期以后,潮汕饮茶进入盛期,工夫茶流行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
在这个地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介。
为了深入了解潮汕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一、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潮汕地区的茶树种植始于唐代,当时茶叶主要用于药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饮品,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潮汕的茶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二、茶具与礼仪潮汕茶文化注重茶具和茶艺的讲究。
在潮汕地区,茶具的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壶是最重要的茶具之一,潮汕人喜欢使用紫砂壶,认为它能够提升茶的口感和香气。
在潮汕茶文化中,泡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艺术,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倒茶时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和速度,以确保茶汤的香气和口感最佳。
三、茶叶的品种与制作在潮汕地区,最常见的茶叶品种是乌龙茶和白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白茶则是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叶,色泽呈淡黄色,口感清淡。
潮汕人喜欢将茶叶晾晒后保存,以保持其原始的香气和口感。
四、茶馆与社交潮汕茶馆是潮汕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不仅是人们品茶的场所,更是社交的场所。
在茶馆里,人们可以和朋友聚会、商谈事务,甚至进行文化交流。
茶馆里常常会有一些茶艺表演,吸引着许多人前来观赏。
茶馆还是一个传承潮汕茶文化的地方,年轻一代通过在茶馆学习茶艺,了解潮汕茶文化的精髓。
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潮汕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茶文化在潮汕地区的地位逐渐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茶文化,许多机构和个人开始投入力量,开展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同时,一些创新的茶文化形式也在潮汕地区兴起,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六、结语潮汕茶文化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着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基本概述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的饮茶习惯。
潮州工夫茶艺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历史文化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潮州茶文化——和、爱、精、洁、思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有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著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乔居外地或移居海外的潮汕人,他们把茶叶称为“茶米”,足见其对茶的重视程度。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彻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有人把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内涵,概括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沏泡工夫茶有很多讲究,连取茶杯也不例外。
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
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
潮汕人认为喝茶,就要善于品出茶的精神,要懂得饮茶的宽容之道。
举着滚烫的茶杯,天南地北,想说就说,愿讲就讲。
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抱壶狂饮与慢斟细品同在,这是何等惬意?因而潮人善于沟通,不矫揉做作。
潮汕凤凰山产的茶叶,属半发醇的青茶,也用于沏泡工夫茶。
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世。
潮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品茶文化的核心去剖析潮人,你会发现潮人那种“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无处不在。
尊老爱幼,注重家庭传统观念,潮人在一壶茶的冲泡之间,慢慢地浮现出他们的品格。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茶文化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汕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远在4700年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我国先民便发现茶树并形成饮茶习俗。
潮汕人饮茶的风尚,无疑是受到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
随着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对潮汕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粤东地区属百越诸族聚居地,后来有浮滨人、山越人、畲瑶人等,在这土地上栖身山野,繁衍生息,过着“击石取火”、“狩猎网鱼”、“刀耕火种”的生活。
畲族聚居潮州凤凰山,以狩猎种茶为生,有饮茶的习惯。
潮州市后来逐渐形成产茶区与畲族聚居凤凰山有密切关系。
唐代,韩愈、常衮、李德裕等官员被贬来潮州。
韩愈在潮州兴儒学,改民风,传播中原文化,自然也包括茶文化。
常衮、李德裕皆嗜茶,自然对潮汕饮茶习俗起到传播作用。
加上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兴起,而佛家常饮茶,久而久之,一部分潮汕人也习惯饮茶。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金汉山诗》有饮茶记载,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茶灶香龛平”的遗迹。
又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潮知州徐璋的《送举人》诗中云:“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
”(酪奴是茶的谑号)说明了潮州早在北宋时已形成饮茶的习俗,并在宴席间必备品茶的程序。
南宋末期,赵宋君臣流亡至潮州,留下了帝昺饮凤凰茶,后被称为宋茶的传说。
最少说明了凤凰山产茶的历史悠久。
元代潮州文人贤士往来频繁,市场各种茗茶云集。
如潮州总营王翰《游灵山》诗云:“释子不眠供茗碗,幽人无语对棋枰。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潮州饮茶还保留大碗盖瓯的习俗。
到了明代,由于潮州商业的发展,福建茶叶大量增加,饮茶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林大钦的《斋居》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同时,民间出现早上“点茶汤”,以供奉茶汤,服侍长辈不可少的的饮茶礼节。
潮汕茶文化及其商业价值开发一、潮汕功夫茶的文化价值潮汕功夫茶,源于宋朝,兴于明清以后,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开展。
【1】潮汕功夫茶在全国之中是最讲究、最精细的,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海内外颇负盛名。
在潮汕一带,每家每户根本都会自行备有一套功夫茶具,无论你到哪户人家家里拜访,主人家二话不说,会先泡一壶功夫茶来接待你。
所谓功夫茶,具体指一种细致讲究的泡茶技法,因其各个步骤极为讲究严格,需要一定的泡茶技术,所以人们统称它为功夫茶。
而其中这些步骤技法,即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力之所在。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2】潮汕功夫茶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
首先,潮汕人爱喝茶的生活习惯传达出了潮汕地区人们的好客心理。
从明朝中期开始,整个潮汕地区就已经盛行喝茶的社会风气,各家各户的家里都自行备有一套茶具。
在潮汕地区,以茶待客、以礼待人,这不仅仅是潮汕人的良好传统,这其中也蕴含了潮汕茶道中内在的“和、敬、精、乐〞儒家文化精神。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功夫茶更是已经成为潮汕地域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局部。
“寒夜客来茶当酒〞,无论何时,潮汕地区的人们都会用敬茶以此表示自己对客人的敬重,这是功夫茶茶道的根脉所在,也充分传达了潮汕人的一种好客心理。
其次,潮汕地域的风俗礼节大局部都跟潮汕功夫茶紧密相连。
比方,潮汕一带的嫁娶风俗,里面就有新娘得向长辈下跪敬茶的环节。
如果有亲属从海外回来,或者家里面的媳妇及晚辈,如初次见面,也不得不行“跪茶〞的礼节。
在丧事方面,如果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践行捧茶叩跪的礼节,然后大家才能讨论事情。
至于祭祀拜神方面,除了必要的贡品、纸钱等等,也不得不端上几杯清茶,人称“清茶三杯〞。
另外,潮汕功夫茶在维系潮汕人种族之间的感情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有增强潮汕地区人们彼此之间的亲切感与认同感的功能。
几个潮汕人相聚一块,沏上一壶热茶,便可以开始互话家常,彼此谈心,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
8专题策划潮汕工夫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饮茶方式之一。
潮汕工夫茶源自明代瀹饮法,逐渐演化发展出独特的茶具、茶叶和饮茶程式,处处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工夫茶源,由闽入潮起初,“工夫茶”指的是武夷岩茶当中的上等茶叶。
武夷山所产的茶叶,长在岩石间的称为岩茶,长在河溪边的称为洲茶。
清前期,人们将最好的岩茶称为工夫茶。
这种工夫茶品质绝佳,数量绝少。
数量少,则物以稀为贵,是珍贵物,须以珍贵心对待之;不能一人独享一大杯,须由众人围坐,以一公共的小壶冲泡,再分汤入几个小杯之中,每人一小杯,分三口品呷,才可饮尽;用水乃至用炭火,都要讲究,要用活泉之水,用细炭煎沸。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所著的《随园食单》是古代著名的汉族烹饪著作。
有一天,他游览武夷山,到了曼婷峰、天游寺等地,那里的和尚、道士纷中华茶道的活化石——潮汕工夫茶文│林楚生(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纷为他献上茶叶。
他们用的杯子像核桃那么小,用的茶壶也不过香橼那么大,一次冲泡出的茶汤不超过一两。
杯子端到嘴边,不舍得马上喝进嘴里吞咽下去,而是要先闻一闻茶汤的香气,再试试茶汤的滋味,慢慢地品呷。
才感受到这茶汤清芬扑鼻,口中有余甘。
潮汕地区至少到清中期以前,当地茶叶产量不大,不足以供给本地人饮用。
潮汕人所饮茶叶多来自武夷山区。
随着武夷岩茶商路的传播,茶叶连同它的加工方法和品饮方法,从闽北一路南下,到闽南、粤东,为当地人接受。
于加工方法而言,可从单丛茶与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及成茶的品质特征中,见其相似之处。
潮汕人把从福建来的工夫茶本土化,将它演绎得更为极致。
那是极致的精细、极致的讲究,使之成为具有潮汕特色的工夫茶。
潮汕人把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和特点吸收了,在潮州一个名叫枫溪的地方,人们用当地特有的朱泥,制成更小、更薄的茶壶,即潮州手拉朱泥壶。
有两大家族,吴姓和章姓,代代传承手拉制壶工艺,至今已有七代。
潮汕喝工夫茶为什么三个杯的原因介绍在潮汕地区,喝工夫茶只有三个杯子,不管有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其中的原因引人好奇。
下面一起来了解潮汕喝茶三个杯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潮汕喝工夫茶三个杯的原因潮汕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有个笑话,说是上对方家里吵架,进对方家里先喝泡茶再开始肇事!形象的说明了功夫茶在潮汕的地位!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汕功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于茶具的结合。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工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
潮汕茶文化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潮汕人对茶的热爱和品味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茶文化框架,成为了当地地方性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那时的茶叶供应主要依赖船只从福建省的山区运来。
当时,茶叶的制作和消费都比较素朴,人们以自然的方法来制作茶叶,很少添加其他调味料。
与现代茶文化不同,当时茶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解渴,而非品味。
随着时间推移,潮汕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潮汕茶也开始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潮汕茶叶的种植采用了独特的方法,例如采用丘陵地形,种植只有开花的茶树。
由于气候湿润,潮汕茶特别适合在凉爽的天气中品饮。
同时还有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盖碗喝茶,这种方式使茶叶更加浓郁。
潮汕茶文化还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
潮汕茶艺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和精神spirit ,并与潮汕地区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融合。
例如,潮汕人会用复杂的传统器皿——如紫檀花鸟茶盘、紫砂茶壶等等——借助艺术语言来表现传统文化。
在艺术表现方面,潮汕茶艺可以说是配备齐全,比如紫檀茶盘上不仅绘有鸟花纹等图案,还带有雕刻和镶嵌工艺。
在潮汕茶艺中,还有一种与品茶技艺紧密相连的传统,就是"点茶"。
"点茶"指的是在品茶仪式开始时,仪式主持人对仪式用具进行布置和打理,从而营造出一种尊贵宽容的氛围。
这种仪式感被认为是文人的文化底蕴和品味的体现,同时也是潮汕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茶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传承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又在保护和弘扬本地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潮汕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瑰宝的缩影。
潮汕茶文化历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
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
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
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
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
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
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
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
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
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
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
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
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
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
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
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
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
茶趣。
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而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
擂茶,盛行于潮汕地区的揭阳、普宁等地,其中大部分聚
居的是客家人。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请他们喝擂茶。
擂茶
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
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
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
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叶、园香、金不焕、苦辣芯等为原料,用一把好茶叶,适
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
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
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
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喝之会觉得喉咙清爽,回
肠荡气,别具风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节目”。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所以潮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
婚、丧、喜、庆,无一离得开茶,如过去结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长
辈下跪捧茶的仪式。
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下辈,如第一
次见,也要得行“跪茶”之礼。
至于丧事,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
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
祭祀拜神,也要“清茶
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
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这些礼
俗也体现出了潮汕人的心理。
在这次的《功夫茶座》里,我们就来
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
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
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工夫茶具。
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
喝功夫茶是潮汕
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
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
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主人,泡茶待客,对于“茶叶”是非常有讲究的: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
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
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
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潮汕工夫茶。
早在北宋,就已经有有关潮汕茶事的最早记录,那时潮汕已经在宴席间有品茶
的程序了。
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
致祥”的儒家气息。
饮工夫茶不是以解渴为惟一目的,它繁琐的技艺、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种艺术化的品饮。
工夫茶浓
而不腻、淡而悠远的清香,淳朴天然,令人在品茗过程中心神清净,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谚语就体现了潮汕人饮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请之间,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
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
待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
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
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饮茶的时候主客之间的礼让更是体现在“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这句谚语之中,蔡先生说到: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
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
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
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
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精巧的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细腻心灵,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冲泡
程序的讲究,又与潮汕人细腻的心理相吻合。
潮汕工夫茶,从茶叶
的采制,茶具的选配,到用水、候汤、冲饮,都非常有学问,细腻
讲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细的性格特征。
此外,潮汕人有很强烈的
文化认同感,那些闯荡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
这种“潮汕情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远游的海外潮人总会珍
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叶,见是家乡来的客人,一定会以茶相待。
6.潮州功夫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