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10月19号 - 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94
第一个十年诗歌一般认为新诗的发展是两大趋向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就是大众化“非诗化”和贵族化“纯诗化”之间的相生相克,推进新诗的演化。
一开始新文学的诗歌是完全的非诗化,和古典诗歌完全割裂而想要创作独属于白话文的诗歌,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只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针对“没有诗味”这个问题,新诗的创作者继续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分发展了其抒情功能,其代表是郭沫若的《女神》——但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仍然不够成熟。
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则是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新月派诗人讲究规范化,要求探索格律等新诗的形式规律,其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纯诗的追求和象征派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晚清的诗界革命从改革派开始兴起,其代表是黄遵宪,不过因为梁启超要求以“古典的形式出之”,导致其并没有能走到新诗白话诗的路上,而是止步于对宋诗的模仿。
而五四时代的新诗运动则对晚清的诗界革命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的是求新的追求,而突破则是选择了旧诗界革命的极限之处。
在胡适的《谈新诗》中明确提出要推翻旧诗的种种束缚,也就是“作诗如作文”,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打破诗的格律,代以“自然的音节”,另一方面则要用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因此展开了对旧诗一次有组织的反叛。
胡适在倡导“诗体的解放”以外,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言之有物”,要“有我”,表现诗人本人的情感和见解,还有“有人”,表现一般大众,这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
“学衡派”对新诗多有批评,其集中于对新诗缺乏格律和形式美的缺点,这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在胡适新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新诗的尝试,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一开始的尝试还是以“以白话入诗”,尚未摆脱旧诗语音模式和结构法则,写出半文半白的诗歌。
从其翻译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的《关不住了》,并将其重命名为《在屋顶上》开始,其新诗的创作才真正开始。
虽然《尝试集》中的新诗还很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十月十九日十月十九日(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九日是皇村学校创办开学的日子.普希金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这一届毕业生后来年年同一天在彼得堡聚会庆祝,形成传统.普希金为校庆日写过一组诗.《十月十九日》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俄]普希金森林脱一去绛红的衣裳,枯萎的田野披上银白的寒霜,白昼仿佛无奈地照了一面,随即躲进周围的山冈.壁炉啊,燃一烧在我空荡的斗室里,而你,寒秋季节的良友,葡萄酒浆,请把迷人的醉意注入我的心胸,让我在瞬息中把辛酸苦辣遗忘.我感到凄凉:没一个友人在我身旁, 让我们一起用酒浇掉长别的忧伤,没有人能让我由衷地握住他的手,并祝愿他愉快的日子地久天长.如今我孑然一人对着酒;我的想象徒然召唤我周围的朋友们前来赏光; 我听不到熟悉的声音靠近,我的心也不再期待好友来访.今天,朋友们在涅瓦河畔会提到我......而我现在,独自酌饮. 你们那儿聚餐的人是否很多?还有谁,你们没有见到他来临?谁,违背了我们的诱人的一习一惯? 冷酷的社会又使谁离开了你们?谁没有来?你们中间还缺少什么人?同学们相互招呼时,听不到谁的声音?他没有到,两眼闪着火光,怀抱着悦耳的吉他,我们头发蓬松的歌手(指尼.亚.科尔萨科夫(1800-1820).他是普希金的同学,一位很有才华的业余作曲家.他为普希金的两首纪念校庆的诗配了曲.):他静静地长眠在美丽的意大利的桃金一娘一树丛下,然而却没有一位朋友拿起雕刻刀,用他本国的文字刻几句话,在这个俄罗斯人的坟头,好让北方的游子在异国流一浪一时,有一天,能发现这惨淡的问候.眷恋他国天空的不知安静的人(指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马丘什金(1799-1872).他是普希金的朋友.皇村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海军,一八二○年至一八二四年赴北冰洋探险,一八二五年进行环球航行.), 你现在可坐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或许你又穿行于炎热的热带,或许子夜在海上横跨永恒的冰川?幸福的路程啊!......你开玩笑似地跨出学校的门槛,一步踏上轮船,从那时起,你的行程就在海上,啊,波涛与风暴的一宠一爱一的儿男!你一生一浪一迹天涯,却保留了我们风一流年华的最初的一习一惯:在汹涌的波涛中你忘怀不了皇村学校的吵闹,皇村学校的寻一欢;你远隔重洋却把手伸给我们,你把我们铭记在年轻的心间,你一再重复着:"也许是奥妙的命运注定我们长期分离不得相见!"(引自同班同学杰尔维格为纪念毕业而写的告别诗.)我的朋友们,我们的缘分瑰丽无比!它是永恒的,不可分割,像一颗心......它坚不可摧,自一由而又无所顾忌,友好的缪斯的一爱一护,使它变成璞玉浑金. 无论命运会把我们抛向何方,无论幸福把我们向何处指引,我们......还是我们:整个世界都是异乡, 对我们来说,母国......只有皇村.从这里到那里,处处遭受雷雨追击,我周旋于严酷的命运的罗网,太疲惫了,我把诗人抚一爱一的头颅战战兢兢地扑向新的友谊的胸膛......我带着自己忧虑而迷乱的哀求,怀着年轻时期轻信的期望,我把一温一柔的心献给了别的朋友;但是他们的冷遇让我倍觉悲伤.如今,在这被人忘却的偏僻的角落,只有旷野的风雪和寒冷回荡的地方,我竟然享受到了甜蜜的慰藉:推心置腹的友人中竟有三人来访,我拥抱了他们.噢,普欣(普希金的好友,十二月一党一人普欣,一八二五年一月是同学中第一个大胆地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看望失一宠一的普希金的.),你第一个到了我这个失一宠一的诗人的家园,你给流放的凄凉岁月带来了一温一暖,你把这一天变成了对皇村学校的纪念.你,戈尔恰科夫(亚.米.戈尔恰科夫一八二五年九月从国外回来时,路经普斯科夫省他亲属的庄园住了几天.当时普希金专程去那里看望他.),天生的幸运儿,你值得赞扬,福耳图那的冷光没有能改变你的自一由的心;对待荣誉.对待朋友,你和往日一样.苛刻的命运为我们定下不同的道路;一踏入生活,我们很快就分道扬镳:可是当我们邂逅在农村小路上,我们还是像兄弟一样紧紧拥抱.当命运在我的身上发泄愤恨,我像个无家的孤儿,众目中的路人,在暴风雨中我垂下沉重的头颅,等待你,缪斯的代言人(指安.安.杰尔维格.一八二五年四月,他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看望流放中的普希金.)来临.你来了,慵懒的充满灵感的儿子,啊,我的杰尔维格:你的声音唤醒了我心头酣睡多年的热忱,于是我又振作一精一神,祝福命运.我们胸中自幼燃一烧着歌的火种,我们尝受过妙不可言的兴奋;少年时代有两个缪斯向我们飞来,她们的抚一爱一美化了我们的命运:我那时已经喜欢听人鼓掌,而你,骄傲的人,只为缪斯和心灵沉吟;我任意挥霍自己的才华,如同挥霍生命,而你,却不声不响地在培养自己的诗神.效忠缪斯万不可无谓地空忙;美的事物就应当显得壮丽辉煌;然而,青春总是诡秘地给我们出主意,我们自己也迷恋于热闹的幻想......清醒过来吧......为时已晚!我们败兴地回顾过去,看不到脚印留在地上.维尔海姆(指维尔海姆.加尔洛维奇.丘赫尔别凯(1797—1846),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好友.他曾作为秘书,随同俄国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访问法国.一八二一年他在巴黎作了有关俄罗斯文学的讲演.讲演中因其"自一由思想的基调"引起俄国当局的不满,丘赫尔别凯不得不返回俄国.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高加索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手下谋得一职.一八二二年他和叶尔莫洛夫的侄子吵翻,并进行了决斗,于是不得不退休.此后,他靠家庭教书与投稿维持生活.皇村学校同学中,丘赫尔别凯最熟悉德国文学,最一爱一席勒的作品.因此,普希金这首诗中有"谈谈荣誉,谈谈一爱一情,谈谈席勒"之句.),我的一起吟诗.同命运的好兄弟,告诉我,难道我们当初不曾是这样?是时候了,是时候了!这个世界不值得我们再折磨自己;把迷误摆脱!让我们躲进孤寂中去生活!我等着你,迟迟不来的朋友......来吧;请你用神奇的讲述之火来活跃活跃我心中的传说;让我们谈谈高加索的激烈的岁月,谈谈荣誉,谈谈一爱一情,谈谈席勒.我的时刻也到了......畅饮吧,朋友们! 我已经预感到愉快的会见;请你们千万记住诗人的预言:再过一年,我就会跟你们一团一圆.我梦想的一切都会实现;再过一年,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啊,那时会有多少眼泪,多少惊叹,会有多少酒杯举向青天!第一杯酒,朋友们,一定要斟满!为了我们的结缘,把它喝干!满心喜欢的缪斯啊,祝福吧,祝福皇村学校,祝它茁一壮发展!祝福已故的和健在的各位师长,是他们给了我们青春华年,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一起举杯,不念旧恶,共祝幸福平安.斟酒,再满一些!心火在燃一烧,再干一杯,一滴也不要剩下!为了谁呢?啊,朋友们,你们猜一猜...... 为咱们的沙皇!对!为沙皇干杯,乌拉.他也是人!他是舆论.怀疑和情一欲的一奴一隶,为瞬间所主宰;他占领了巴黎,创办了皇村学校......让我们宽恕他不义的迫害.趁我们还活在人世,就开怀畅饮!可惜,我们的人,越来越稀少,有的人在远方无依无靠,有的人寿终正寝,日月飞驰;我们在枯萎,命运注视着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地驼了背;寒气袭身,我们一步步又走向自己的出发点......我们中间谁到了晚年会是纪念皇村学校校庆的最后一个人?不幸的朋友啊!在新的一代中间,他将是个多余的.陌生的.惹人讨厌的来宾,他会想起当年一团一聚的日子,想起我们, 他会用颤一抖的手把双目遮掩......即使他心情低沉,我们也祝愿他伴随着酒杯,在慰藉中把这一天纪念,如同今天的我,远离你们的失一宠一的伙伴, 在不知痛苦.不知忧虑中度过了这一天.。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一)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诗歌的语言问题“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说偈言。
一任法田卖人子,独从性海救灵魂。
纲伦惨似咯私德(印度等级制度),法令盛于巴力门(英国议院之名)。
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谭嗣同《金陵听说法》黄遵宪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人,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黄遵宪:《人境诗庐草自序》),提倡旧风格含新意境,即用古诗的形式,表达现代的内涵。
这是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古诗程式化、封闭性的表现形式无法接纳新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现实创作中证明是行不通的。
(二)西方诗歌的翻译西方诗歌的翻译是中国新诗诞生的直接推动力。
中国第一首英语翻译诗歌:1864年,朗费罗的《人生颂》(钱钟书考证)。
当时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样式来翻译外国诗歌,改造意象,无法展示西方现代诗歌自身的面目和个性,将诗译成了不中不西的怪样。
马君武译雨果《阿黛尔的遗诏》:“此是青年红页书,而今重展泪痕无……”胡适等人倡导直译,硬译。
(林纾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古典诗歌已经不可能通过对其形式的改造有所超越和发展,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
因此,诗歌的质变势在必然。
(三)胡适“作诗如作文”的新诗散文化主张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要的是从体式上的革新入手(诗体大解放),以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不同于古典诗歌的自由体白话诗,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彻底的断裂。
“推翻词牌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主张的提出具有引导新诗创作的意义,但应用于具体的创作中却是一个难题。
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维和表达形式上习惯了古典格律诗,要用纯粹白话方式来写诗,他们还需要一个认同和习惯的过程。
(四)早期白话新诗整体特征:诗行较短,语言的欧化和散文化,自由的形式,偏重说理。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
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会感到头绪纷繁。
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入到这种"变迁"的考察。
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
第一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了解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
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
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
这一时期即“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
可以从“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因素。
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重点;然后知道“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
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感悟“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
新诗的尝试与成长※"五四"新诗运动一、晚清"诗界革命"局限"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