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2.11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原文及译文赏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2分)3: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参考答案1.(1分)参考答案: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2.(2分)参考答案:名词,动词3.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参考译文]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慨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
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
论语(下)摘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背诵内容(五)先进篇第十一【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11.7】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通无)。
”翻译: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翻译: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11.15】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译: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
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11.16】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
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翻译: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11.2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颜渊篇第十二【12.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规律去做,这就能得到仁了。
只要“克己复礼”,天下任何人能得到仁。
【12.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孔子说:“不合礼节的不看,不合礼节的不听,不合礼节的不说,不合礼节的不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阅读练习题精选1、2 《学而》《为政》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第一则文字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选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论语译注之颜渊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颜渊篇,欢迎阅读。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德。
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①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
②归仁——“称仁”的意思。
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①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德。
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
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①在家——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在邦谓仕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于卿大夫之家也。
”把“家”字拘泥于“大夫曰家”的一个意义,不妥当。
3司马牛①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译文】司马牛问仁德。
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题解】本篇取“颜渊问仁”句“颜渊”两字为篇名。
上篇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评述。
本篇是孔门教学篇。
记载弟子问先生答,他人问弟子答,弟子问弟子答。
本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理解。
一、问仁4章。
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四弟子问仁,孔子分别答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仁者言讱”,“仁者爱人”。
二、问政4章。
子贡、子张、景公、季康子四人问政,季康子问政两次。
孔子分别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君臣父子之位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政者正也”。
“德风德草之辨”。
三、问人格修养3章。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答以“不优不惧”。
子张问“士之达”,孔子答以“闻” “达”之区别。
子贡问友,孔子答以“忠告善道”,可则友,“不可则止”。
四、问道德修养3章。
子张问明,孔子答以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忠信、徙义”为崇德,辨善恶为“辨惑”。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答以“先事后得”为崇德,攻己之恶为“修慝”,克己之忿为“辨惑”。
五、孔门弟子答问。
卫大夫棘子成向子贡问“文” “质”关系,子贡以“文质兼备”答之。
鲁哀公向有若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以“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答之。
司马牛向子贡问“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答之。
【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①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
复:实践,实行;复礼:践行礼仪。
②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回: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
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这,这些,代词。
【语译】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
颜渊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参考颜渊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参考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4)【原文】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注释】① 君君,臣臣: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
第二个“君”、“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父父,子子:句式结构相同。
【语译】齐景公请教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做国君要像个国君,做臣子要像个臣子,做父亲要像个父亲,做儿子要像个儿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真正是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解读】本章齐景公问政,孔子以“君臣父子依位而行”回答。
齐景公,朱熹注曰:“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孔子因景公“皆失其道”而告诫景公:君臣父子应各守名分,各定其位,知其所止,如《大学》所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这里有一个问题,批孔的时候多认为孔子是等级制度的维护者,现代民主社会要求打破等级,争取“民主”“自由”。
说孔子“名正言顺”的理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束缚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其实这是对孔子等级制思想的一大歪曲,或曰不理解。
即混淆了社会等级和人格平等两个不同的概念。
任何一个社会型态,一旦需要管理或构成管理,(原始部落族群也不例外),即形成社会等级。
不论所谓高度民主自由的美国,还是壁垒森严的其他国家,离开社会等级管理是不可能的,总统和平民,不论其吃、穿、住、行,均相差十万八千里,平民要求总统与之平等是不可能的。
但要求人格的平等,人权的平等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
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千万注意,只是人格人权的平等自由,而不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取消而获取制度等级上的平等,这两大概念的混淆,给我们带来许多精神上的痛苦,这两大概念的区别,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追求民主自由而努力的方向。
《颜渊篇》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盗:偷窃;劫掠。
▲苟:如果,假使。
▲子: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欲:欲望、私欲。
【译文】季康子忧患鲁国盗贼猖獗,向孔子请教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如果你自身做到少私寡欲,下级官员和百姓就会跟着上行下效,国家风气正了,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即使你奖赏盗窃,民众也不会进行盗窃。
”【学而思】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指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上位者少私寡欲,坚守正道,下位者就会争先效仿,官场风气正了,才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才会富裕。
百姓生活物质充足,才能发展精神文明,提升道德修养。
当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荣辱之心,互相做到劝勉和纠正,谁还去做出格的事呢?参读:《为政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颜渊篇》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知识扩展】《资治通鉴·齐纪二·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魏主问高祐曰:“何以止盗?”对曰:“昔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卓茂行化,蝗不入境。
况盗贼,人也,苟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
”祐又上疏言:“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
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
又勋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民者,可加之以爵赏,不宜委之以方任,所谓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者也。
六年级论语(下)摘选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背诵内容(五)先进篇第十一【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解读:孔子对颜回能又快又深领悟自己的学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但也有一定的遗憾。
颜回聪敏秀慧,对孔子的言语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
既然没有疑问,孔子便不再发挥,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获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遗憾,但又对颜回的好学深思表示赞许。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通“无”)。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翻译:颜渊死了,孔子道:“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11.15】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译:孔子的学生们不尊敬子路。
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让弟子们不能不尊敬子路,点拨其它的门人,批评他们不敬子路是错误的。
)【11.16】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
孔子道:“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
”(任何人若想学问道德有所成,都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实践,以此勉励子张,莫要心存侥幸,应做好扎扎实实的基础工夫。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翻译:孔子说:“要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11.2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全文(下)先进篇第十一论语目录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9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2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11.13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4 鲁人为长府。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
文言文翻译-《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六年级论语(下)摘选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背诵内容(五)先进篇第十一【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解读:孔子对颜回能又快又深领悟自己的学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但也有一定的遗憾。
颜回聪敏秀慧,对孔子的言语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
既然没有疑问,孔子便不再发挥,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获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遗憾,但又对颜回的好学深思表示赞许。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通“无”)。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翻译:颜渊死了,孔子道:“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11.15】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译:孔子的学生们不尊敬子路。
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让弟子们不能不尊敬子路,点拨其它的门人,批评他们不敬子路是错误的。
)【11.16】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
孔子道:“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
”(任何人若想学问道德有所成,都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实践,以此勉励子张,莫要心存侥幸,应做好扎扎实实的基础工夫。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翻译:孔子说:“要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11.2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颜渊篇全文及译文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翻译【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
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
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
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
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颜渊篇第十二|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 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文名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文与赏析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十一) 注释
①齐景公:齐国国君。
译文
齐国国君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
孔子回答:“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
即以君为君、以臣为臣、以父为父、以子为子,各司其职、各尽其本,不可僭(jiàn)越、不可乱位。
”
感悟
孔子说得没错。
至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三纲”,那是汉朝以后儒生们恶搞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论语》第187讲颜渊第十二第11节National Day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内容简要:这一段是齐景公问孔子关于为政的重要性和重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夫子说,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齐景公是国君,对国君这个层面,需要一个放逐四海而皆准,知道了之后就可以推行,然后全国都这么做的事情。
你把所有该做的位置都做好,你的政就推行的下去,如果君不行君道,臣不行臣道的话,君臣之道就会丧失,君对臣不知道用礼节,臣对君不知道尽忠,社稷就不能好,国家就管理不了。
如果父亲失去了慈爱,儿子失去了孝顺,父子关系就会变得很差,家庭就会不和谐,就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及后代,国家也就不能和谐,就会战乱频生。
孔子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答案,告诉了齐景公,体现了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人文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听完之后,很感慨地说,假如真的君不行君道,臣不行臣道,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的话,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假如臣子犯上作乱,把君主杀了,就没有粮食吃,如果儿子不行孝道,父母就没有饭吃。
现在有一些人,家里好几套房子,父母住地下室,虽然有钱也是没有用的,长期以往人伦尽丧,一个文化的消失是从对人性的莫视开始的。
当一个国家的人情变得很淡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也就越来越弱,这时要想团结是不可能的,人情越来越淡,所有人看重的就是钱。
人情和金钱这两者像一个跷跷板,把钱看的越重要的的人,把情看得越淡,而把情看得越重的人,把钱就看得越淡。
这个世界是有连锁反应的,一个人太看重利,就会轻义,必定伤人,会产生恶果;如果重情,就会重义,就不会去伤害人,而是会帮助人,这样,大家就能团结在一起,事情就容易做。
一起学《论语》12.11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一起学《论语》12.11
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白话】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回答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景公说:“说得好啊!确实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话,即使有米,我能够吃得到吗?”
【释词】
齐景公:姓姜,名杵臼,齐国之君。
朱子:“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按:两字连用,第一个作名词,第二个作动词,如“君君”解释为“君尽君道”或者“君像君”。
第一个“君”是“名”,第二个“君”是“分”,处在什么角色中就要各守其职,各尽其道。
孔安国:“当此之时,陈恒(按:此处当为陈乞)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
陈氏果灭齐。
(《论语偶记》:陈恒制齐,在景公卒后七八年。
)”
《论语后录》:“夫子以昭公之二十五年至齐,当景公三十年。
是时,陈僖子乞专政,行阴德于民,景公弗能禁,是不能‘君君、臣臣’也。
”
《论语述何》:“时景公宠少子舍而逐阳生,后阳生因陈乞弑舍而立,大乱数世,国移陈氏,是不能‘父父、子子’,以致臣得篡国也。
夫子早见及此,故其对深切如此。
”
善:好。
信如:确实像……的话。
虽:即使。
得:能够。
食:吃。
诸:兼词,“之乎”。
【先贤精义】
戴溪曰:齐自庄公之乱,又陈氏久专国政,无君臣之分久矣。
景公之时,君臣父子之道皆失,故圣人之对及此。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治国之政也。
政者,正也。
若君不失君道,乃至子不失子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国家正也。
张栻曰:为政以叙彝伦为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彝伦所为叙也。
虽尧舜之治亦不越乎此,贵于尽其道而已。
朱子曰: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
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
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
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
《管子》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说苑》曰:此非一日之事,有渐以至也。
刘宗周曰:政有大纲,君臣父子是也。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而政无馀蕴矣。
虽然
君仁则臣忠,父慈则子孝,故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无邪气奸于其间者,此政之说也。
杨氏曰: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悦而不绎者。
齐之所以卒于乱也。
(郑汝谐曰:此所以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
徐英曰:《春秋》以正名分为要务,夫子之所以告景公者,即庄生所谓“道名分”也。
《史记》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先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拨乱世反之正,莫过于《春秋》。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
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唐文治曰:《易传》言:“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此天地之常经,人道之根本也。
由此者,家盛而国兴;不由此者,家衰而国亡。
李炳南曰:陈氏灭齐,在景公时已见其兆,所以孔子示以根本之图。
后世治国平天下的人果能力行孔子的人伦之教,自然绝其祸乱之源。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为政在于尽伦也。
为政者必以敦伦为要也。
【附录】
陈祥道曰:景公之时,庆封灭崔氏,田鲍髙栾谋庆氏,而田氏又私其德于民,此臣不臣也。
景公以少子荼为太子,而逐群公子于莱邑,而群公子皆亡于外,是子不子也。
臣之不臣,以君之不君;子之不子,以父之不父,故孔子答以君则臣臣,父则子子也。
戴溪曰:昔景公欲用孔子,以尼溪之田封之。
晏子沮之曰:“儒者滑稽而不可执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揖逊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呜呼!晏子知礼之可以已齐乱,而不知夫子之可以行礼也。
使景公略知用夫子,则陈氏之乱,不动声色而齐可无事。
今晏子之言及此,是亡齐者非陈氏也,晏子也。
【本章参考书目】
《大学》《孟子》《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学案》《论语意原》《论语集释》《论语全解》《石鼓论语答问》《论语大义》《论语会笺》《癸巳论语解》《论语讲要》《论语述何》《论语后录》《论语偶记》《管子》《史记》《说苑》《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