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2
ICS xx.xxx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规范Q / GDW xxx—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规范Automationsystemspecificationfor smart subst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为加快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规范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内容范围、关键技术和体系架构,规范和推广智能变电站大自动化理念,深化规范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的原则,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规范》。
本规范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基础上,借鉴现阶段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经验,吸收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和《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等规范化建设成果,强化智能变电站大自动化体系概念,充分体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创新优化、成果自主、经济适用、节约环保等先进性,引领智能变电站体系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本规范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 1.1-2000《规范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规范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导则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的技术规范和体系规范,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大自动化体系架构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实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指标做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和管理建议摘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及相关规范的出台,将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提供指导和规范。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变电站建设的发展方向。
本文先是从释义谈起,随后就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应急事故处理特点提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要求建议2012年07月11日《中国能源报》报道:我国首座330千伏等级智能变电站新盛变电站在西安投运,标志着我国依靠自主创新成功地在智能电网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运行维护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33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技术。
至此,我国的智能变电站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一、智能变电站释义1、智能变电站释义。
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定义,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它基于IEC61850标准,体现了集成~体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的特征。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次设备智能化、高级应用、对智能电网的支撑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整体技术的跨越和未来变电站发展的方向。
2、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原则。
一是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应按照DL/T1092三道防线要求,满足DIJl”“755三级安全稳定标准;满足GB厂I、14285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二是遵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实现高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功能的接收、执行指令,反馈执行信息,实现保护宿主高压设备功能的逻辑元件(即测量、控制、保护等单元)应满足相应行业标准;建立包含电网实时同步运行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满足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的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修订版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二○○六年九月国家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第1章技术原则概述1.1 依据性的规程、规范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1992、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范DL/T 5103-1999等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35kV变电站设计、通信设计和调度自动化设计的标准、规程、规范及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等有关企业标准和规定..1.2 设计对象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35kV变电站;包括户外、户内和箱式变电站..1.3 运行管理模式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按无人值班远方监控设计..1.4 设计范围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设计范围是变电站围墙以内;设计标高零米以上..受外部条件影响的项目;如系统通信、保护通道、进站道路、站外给排水、地基处理等不列入设计范围..1.5 设计深度按DLGJ25-1994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有关深度要求开展工作..1.6 模块化设计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模块划分原则与220kV和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一致..方案中各电压等级配电装置、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站用电、主控楼等是典型设计方案的“基本模块”;对于“基本模块”中的规模;如各电压等级的出线回路、无功补偿组数及容量的大小、主变压器台数及容量等;是典型设计工作的“子模块”..实际工程可通过“基本模块”拼接和“子模块”调整;方便的形成所需要的设计方案..1.6 假定条件海拔高度: ≤1000m;环境温度:-20~+40℃;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5℃;覆冰厚度:10mm;设计风速:30m/s5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污秽等级:Ⅲ级;日照强度: 0.1W/cm2;最大冻土层厚度:≤0.5m;地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洪涝水位:站址标高高于50年一遇洪水位和历史最高内涝水位;不考虑防洪措施;设计土壤电阻率:不大于100Ω·m;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f ak=150kPa;无地下水影响;腐蚀:地基土及地下水对钢材、混凝土无腐蚀作用..第2章技术条件一览表国家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分类原则按两个层次分类:第一层次;按变电站布置方式可分为:户外站A型、户内站B型和箱式变电站D型;第二层次;按配电装置型式可分为:户外装配式配电装置和户内成套开关柜配电装置..国家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共13个方案;其中户外站A型方案5个、户内站B型5个、箱式变电站D型方案3个..各方案的技术条件一览表见表1..表1 国家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各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式变电站仅适用于35kV变电站典型设计;1、2……n表示子方案号..第3章电力系统部分3.1 系统一次3.1.1 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应根据相关的规程、规范、导则和已经批准的电网规划决定..单台变压器容量可采用5、10、16、20 MVA或31.5MVA..主变压器台数:本期1~2台、远期1~3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采用两绕组变压器;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参数按 GB/T 6451-1999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和有关规程规范要求设计..3.1.2 出线回路数35kV远期出线为1~9回..10kV出线按主变容量和台数分别设定..3.1.3 无功补偿容性无功补偿容量规程要求按主变容量的10%~30%配置..典型设计按10~20%配置;无功补偿确切容量和组数在工程设计中经系统论证后调整..在不引起高次谐波谐振、有危害的谐波放大和电压变动过大的前提下;无功补偿装置宜加大分组容量和减少分组组数..3.1.4 短路电流水平35kV电压等级: 25kA;10kV电压等级: 16kA或25kA..3.2 系统继电保护、远动和通信典型设计不涉及系统保护、系统远动和系统通信的具体内容;仅需要根据工程规模;进行原则性配置;并提出建筑布置要求..1根据系统需要设置35kV系统继电保护;保护选用微机型..235、10kV采用保护与测控单元合一装置;当采用敞开式配电装置时;可采用集中或分散布置方式;当采用开关柜时;保护与测控单元可就地柜上分散式安装..3变电站通信采用载波或光纤通信方式;光纤通信可传输数字和模拟信号;通信容量及可靠性按照变电站无人值班要求设计..4变电站监控系统应具有通信监控功能..5站内应设置程控电话及市话各一部;不设站内小总机..第4章电气一次部分4.1 电气主接线4.1.1 35kV电气主接线35kV采用单母线、单母线分段、内桥或线路变压器组接线.. 4.1.2 10kV电气主接线10kV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4.2 总平面布置户外变电站:35kV配电装置及主变布置在户外..户内变电站:35kV及10kV配电装置布置在户内;主变布置在户外或户内..箱式变电站:35kV或10kV配电装置布置采用箱式型式..4.3 配电装置户外变电站:35kV采用软母线中型或改进中型配电装置;10kV采用软母线中型、改进中型配电装置或户内开关柜..户内变电站:35kV及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开关柜..箱式变电站:35kV采用软母线改进半高型或箱式配电装置;10kV 采用箱式配电装置..4.4 主要设备选择主要设备选择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的要求;位于城市中心的变电站可采用小型化设备..所有屋外电气设备的污秽等级为Ⅲ级;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设备的爬电比距≥31mm/kV按系统最高运行电压计;户内电气设备爬电比距≥20mm/kV..1主变压器..主变压器采用油浸式、低损耗、双绕组、自然油循环自冷型式ONAN;位于需要控制噪音地区的变电站宜采用低噪音主变压器..235kV设备..断路器采用单断口真空或SF6断路器;隔离开关型式根据配电装置确定;应采用可靠性高、运行业绩好的产品;互感器采用油浸式或干式设备;熔断器采用跌落式熔断器..310kV设备..断路器采用单断口真空或SF6断路器;出线也可采用真空或SF6重合器;隔离开关型式根据配电装置确定;应采用可靠性高、运行业绩好的产品;互感器采用油浸式或干式设备..采用户内开关柜时;宜采用真空断路器..4并联电容器装置可采用成套柜式、组装式或密集型..5站用变、接地变或消弧线圈可采用干式或油浸式设备..当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站用变和接地变宜合并;当采用小电阻接地时;站用变和接地变宜分开设置..6各电压等级采用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过电压保护;避雷器参数按GB 11032-200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7各电压等级的导体按DL/T 5222-2005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设计..4.5 防雷、接地及过电压保护变电站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作为直击雷防护装置..变电站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应符合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要求..全站采用水平接地体为主;垂直接地体为辅构成复合接地网;接地体的截面选择应综合考虑热稳定要求和腐蚀..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应满足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要求..4.6 交流站用电变电站装设两台站用变压器;站用变压器的高压侧从主变压器低压侧、35kV线路侧或站外电源引接;每台站用变压器容量按全站站用负荷计算选择..交流站用电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接线;380/220V中性点接地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或单母线接线..对于远期规模为一台主变压器的变电站;可装设一台站用变压器..第5章电气二次部分5.1 计算机监控1变电站采用具有远方控制功能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设置远动专用设备..2变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后台部分进行简化..3监控范围及操作控制方式1监控范围..监测范围: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变压器、电容器、交直流站用电、通信设备及其辅助设备、保护信号、各种装置状态信号、电气量和非电气量信号..控制范围:断路器、主变有载调压开关等..2操作控制方式..操作控制功能按远方调度中心、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考虑..4与集控中心及调度通信计算机监控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同时与调度和集控中心实现网络通信..5全站仅设置一套GPS接收系统..6与继电保护通信1继电保护信号如保护跳闸、重合闸动作、保护装置异常等信号送调度或集控中心..采用两种方式实现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的信息交换:方式1:保护的跳闸信号以及重要的告警信号采用硬接点方式接入I/O测控装置..方式2:通过通信接口实现监控系统与保护装置之间的信息交换..2对监控系统所需保护信息量要进行优化筛减..7防误操作闭锁功能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原则上不设置功能独立、“单采单送”的防误操作闭锁装置..5.2 二次设备布置35、10kV采用保护与测控单元合一装置;当采用敞开式配电装置时;可采用集中或分散布置方式;当采用开关柜时;保护与测控单元可就地柜上分散式安装;主变保护可集中或分散布置方式..预留1块计量屏位..5.3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1主变及馈线保护采用微机型保护..2根据需要;设置带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系统..3低压侧可设置备自投装置..5.4 直流系统直流系统额定电压采用220V或110V;单母线接线;设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和两套高频开关模块型整流器经切换可互为备用或采用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和一套带冗余模块的高频开关电源..设微机型直流接地自动检测装置;不单独设置蓄电池室..蓄电池容量按2h事故放电时间考虑..通信电源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方式一:由直流电源经两套DC/DC电源变换装置供给;额定电流不大于20A;互为备用方式二:设置独立的通信电源..5.5变电站内配置一套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在系统通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远传至监控中心..5.6变电站内配置一套火灾报警系统..第6章土建部分6.1 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并考虑特征周期..6.2 设计包括站区内给排水..站区内给水采用城市管网供水或站区内打井;场地排水采用自然排水或强制排水;采用强制排水时不单独设排水泵房..6.3 变电站建筑物应按远景规模一次建成;按无人值班设计..6.4 建筑物采用联合建筑..除生产用房外;建筑上考虑工具间、卫生间和机动房间各1间;必要时可设给水泵房..不考虑集控站用房..为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可设置保安室..6.5 变电站主建筑设计要简洁、稳重、实用;体现现代工业建筑气息;建筑造型和立面色调要与变电站整体状况以及所在区域周围环境协调..6.6 对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建筑物;其防水标准宜适当提高..6.7 建筑物底层宜少设门窗;并加装防盗设施..6.8 建筑风格、外装修标准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内装修应力求简化;典型设计按中等水平装修计列费用..6.9 主要建筑物采用框架或砖混结构..6.10 变电站构支架可选用钢筋混凝土环型杆、薄壁钢管混凝土杆或钢结构..6.11 站内外道路可采用公路型混凝土道路..6.12 变电站宜采用实体围墙、封闭实体大门..城市变电站应结合周围环境确定围墙大门形式;农村地区可因地制宜的采用通透式围墙等形式..6.13 消防应符合GB 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6.14 户外变电站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户内变电站优先采用自然排风..安装有SF6设备的房间除设置机械排风外;同时还应设置SF6气体及其他有害气体事故排风系统..6.15 变电站的绿化系数无具体要求;各地区应根据国家土地政策和节水政策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案..对各方案的评审建议1、A-1方案新疆A-02修改意见如下:1)进一步进行优化布置;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亩之内;2)A-02-02图中补充道路;3)主变容量应按照2x5MVA考虑;并重新进行设备选择;4)电容器总容量应按照900kvar配置;5)站用变压器宜按照50kVA进行配置..2、A-2方案河南A-4修改意见如下:1)请进一步进行优化布置;宜将占地面积控制在2.6亩之内;2)在图35-A-4-000-D1-02中;将转弯的道路取消;将35kV配电装置及主变;向上移动3.5米;3)主变容量应按照5MVA考虑;并重新进行设备选择..4)本期设2台站用变;35kV站用变接到线路侧;10kV侧站用变布置在本期建设的一段母线上5)构架高度采用7.3m..3、A-3方案山西A-2修改意见如下:1)进一步进行优化布置;宜将占地面积控制在2亩之内;2)10kV配电室布置采用中置式开关柜;双列布置;3)电容器总容量应按照2x1500KVar配置;4)10kV配电装置与主变之间应采用母线桥连接;减少主变与配电装置室间距离;5)调整厕所和工具间布置..4、A-4方案陕西A-1修改意见如下:1)主控室应与10kV配电室联合布置;2)10kV配电装置采用双列布置;3)10kV出线回路数为12回;4)35kV出线考虑线路PT及载波设备..5)35kV构架高度采用7.3m;隔离开关安装高度统一..6)10kV侧增加1台站用变;布置在本期建设的一段母线上..5、A-5方案江苏A-2修改意见如下:1)建筑物与围墙间应留出通道;2)避雷针布置在围墙之内;3)污水池取消;4)调整厕所和工具间布置位置..6、B-1方案江苏B-2修改意见如下:1)35kV开关柜采用1400及以下柜宽;2)10kV应采用架空母线桥进线;3)变电站建筑物周围与围墙之间设置通道;4)增加消弧线圈;5)主变可靠近布置;中间设防火墙..7、B-2方案浙江B-3修改意见如下:1)10kV出线回路数改为16回;2)取消蓄电池室;3)10kV配电室设备运输门位置和楼梯间优化;以减小配电室后道路;优化占地指标..8、B-3方案山东III修改意见如下:1)10kV出线回路数最终按16回考虑;2)电容器总容量应按照3000kvar配置;3)电缆沟补充完整;4)补充35kV电缆出线的方式;35kV开关柜布置可转180度;以使35kV电缆引下不影响10kV开关柜..9、B-4方案天津B-1修改意见如下:1)进入主控室通道不宜通过开关室;2)主控室模拟盘应取消;3)断面图35-B-1-000-D1-04图中隔墙位置未见示意4)建议单独设置2台10kV站用变;电阻接地不宜采用接地变带站变..10、B-5方案上海B-1修改意见如下:1)TW811B12006-D-03图中补充接地电阻安装位置;2)要求接地电阻和消弧线圈可以互换..11、D-1方案安徽A-5修改意见如下:1)主变容量选择5MVA;2)取消警卫室;调整大门位置;大门改在东侧;3)可考虑10kV箱体与电容器结合的方案;4)补充避雷针..12、D-2方案浙江D-1修改意见如下:1)10kV出线回路数为6回;2)箱前尺寸适当缩小;3)35-B-D1-D-02图纸中补充道路..13、D-3方案安徽D-1修改意见如下:1)10kV出线回路数为16回;2)电容器总容量应按照2x3000KVar配置;3)电缆沟补充完整;4)补充避雷针..。
Q / GDW 212 — 2008ICS 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428 — 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terminal in Smart Subst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Q / GDW 428 — 2010I目次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 1 3 基本技术条件 ································································································································ 1 4 主要性能要求 ································································································································ 3 5 安装要求 ······································································································································· 4 6 技术服务 ······································································································································· 4 编制说明 (7)Q / GDW 428 — 2010II前言由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IEC 标准等未统一智能变电站智能组件中的智能终端技术要求等内容,为使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选型、设备采购等工作有所遵循,特编制本标准。
ICS 29.240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414—2011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martnessupgradeofsubstation2011-08-04发布 2011-08-04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 (4)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 . (5)1 范围 ........................................................................................ .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5)3 术语和定义 ........................................................................................ . (5)4 基本原则 ........................................................................................ .. (5)4.1 安全可靠原则 ........................................................................................ . (5)4.2 经济实用原则 ........................................................................................ . (6)4.3 统一标准原则 ........................................................................................ . (6)4.4 因地制宜原 (6)5 改造变电站的选择 ........................................................................................ . (6)5.1 110(66)kV变电站 ........................................................................................ .. (6)5.2 220kV变电站 ........................................................................................ .. (6)5.3 330kV及以上变电站 ........................................................................................ .. (6)6 技术要求 ........................................................................................ .. (7)6.1 总体要求 ........................................................................................ (7)6.2 一次设备智能化改造 ........................................................................................ . (8)6.3 智能组件 ........................................................................................ (9)6.4 监控一体化系统功能 ........................................................................................ .. (10)6.5 辅助系统智能 (12)附录A ......................................................................................... . (13)A.1 本体不更换的高压设备智能化改造技术要求 (13)A.2 智能组件技术要求 ........................................................................................ .. (13)A.3 站控层智能化改造技术要求 ........................................................................................ . (14)A.4 辅助设施能化改造技术要求 ........................................................................................ . (15)本规范用词说明 ........................................................................................ . (16)前言本规范以《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为技术指导,充分吸收了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经验,结合变电站改造特点、安全运行实际需求和最新研究成果而制定。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robot inspection system in substation ? —Part1: Intelligent robot for substation inspection 2016 - 11 - 25 发布2016 - 11 - 25 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ICS 25.040.30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513.1—2016 I前言为规范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更好的指导和推进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在公司系统的实用化应用,制定本部分。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标准分为2 个部分:——第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第2 部分:监控系统。
本部分为《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的第1 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冀肖彤、张斌、任志刚、王兴照、吕俊涛、叶飞、周大洲、黄锐、慈文斌、杜修明、郭源、孙志周、付崇光、王华广、孟海磊、韩磊。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分类与组成、技术要求、检验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70.1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机械振动台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规范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引言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智能变电站利用先进的传感、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
为了推动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遵循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介绍了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背景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增加。
传统的变电站设备和控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
因此,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设施,应运而生。
智能变电站具有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能够实现远程监测、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等功能,有效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意义与必要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对智能电网建设和变电站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可以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的顺利进行。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部分,其技术标准直接影响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行。
只有制定和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实现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智能设备的协同工作。
其次,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具有自动检测和故障排除的功能,能够提前发现电力设备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遵循,可以确保各个设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再次,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化可以加快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和应用。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如系统集成、设备标准和运维管理等。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性和风险,提高设备的互操作性和通用性,促进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标准化的建议为了推动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统一的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
本规范对应的专用技术规范目录序号名称编号1 智能终端专用技术规范(范本)2801013-0000-01智能终端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1.本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
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技术规范“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1)改动通用技术规范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2)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3)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技术规范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放入专用技术规范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4.对扩建工程,项目单位应在专用部分提出与原工程相适应的一次、二次及土建的接口要求。
5.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标准参数值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6.投标人逐项响应专用技术规范中“1 标准技术参数"、“2 项目需求部分”和“3 投标人响应部分”三部分相应内容。
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专用技术规范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招标文件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
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7.一次设备的型式、电气主接线和一次系统情况对二次设备的配置和功能要求影响较大,应在专用部分中详细说明。
目次智能终端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 7711总则 7731。
1引言1。
2供方职责2技术规范要求 7732。
1使用环境条件2.2装置额定参数2。
3装置功率消耗2。
4智能终端总的技术要求2.5智能终端具体要求2。
6智能控制柜结构的技术要求 7763试验 7763。
1试验要求 7763。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内容提要•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如何实现智能化变电站•关键问题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技术规范•国内典型工程案例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定义•《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给出的定义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派生于智能电网智能化变电站概述-变电站内部分层远方控制中心技术服务7功能A 功能B 9变电站层3控制继电保护3控制继电保护81616间隔层传感器操作机构过程层接口过程层高压设备4545IEC61850将变电站分为三层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变电站层监控系统、远动、故障信息子站等•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过程层智能操作箱子(或称智能单元合并单元一次设备智能组件等。
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IEC61850变电站特征:1两层结构(变电站层、间隔层,没有过程层;2一次设备非智能化,间隔层通过电缆与传统互感器和开关连接;3不同厂家的装置都遵循IEC61850标准,通信上实现了互连互通,取消了保护管理机;4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装置支持IEC61850,直接通过网络与变电站层监控等相连。
市场特征:该模式在国网和南网都处于大批量推广阶段,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以后会成为变电站标配。
例如:华东500kV海宁变、湖北500kV武东变等。
智能化变电站概述-需要区分的概念•数字化变电站特征:1三层结构(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2使用了电子互感器,模拟量通过通信方式上送间隔层保护、测控装置;3通过为传统开关配智能操作箱实现状态量采集与控制的数字化;4间隔层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方式从过程层获得模拟量、状态量并进行控制;5不同厂家的装置都遵循IEC61850标准,通信上实现了互连互通,取消了保护管理机;6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装置支持IEC61850,直接通过网络与变电站层监控等相连。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总体要求、系统架构、智能调度与运行、智能巡检与检修、智能安全管理、智能运营分析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572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 intelligent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以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能力,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稳定和自主运行的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
4 总体要求4.1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根据其特征和能力划分不同级别,各级别的要求见附录A。
4.2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整体规划网络架构,网络安全应符合GB/T 36572的要求。
4.3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应采用物联网及数据采集技术,实现环境与设备设施自感知,并支持多源采集和交叉验证。
4.4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的融合共享,宜实现站间数据按需互共享和互学习。
4.5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宜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对电化学储能电站进行状态评价,实现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智能化运维。
4.6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宜实现数字孪生功能,并通过自学习不断升级数字仿真模型。
5 系统架构126 5.1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系统架构应包含感知执行层、智能应用层、决策指挥层,总体架构可参见附录B 。
5.2感知执行层应采用物联网及各种数据采集技术,能感知电化学储能站的环境、设备设施、生产人员和运营管理等信息,具备设备设施控制、生产人员行为管控、运营管理决策执行等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22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1技术原则概述1.1依据性的规程、规范《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05)等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220kV变电站设计、通信设计和调度自动化设计的标准、规程、规范及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等有关企业标准和规定。
1.2设计对象国家电网公司22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设计对象暂定为国网公司系统内220kV常规户外和户内变电站,不包括地下等特殊变电站。
1.3运行管理方式国家电网公司22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原则上按无人值班远方监控设计。
1.4设计范围国家电网公司22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设计范围是:变电站围墙以内,设计标高零米以上。
受外部条件影响的项目,如系统通信、保护通道、进站道路、站外给排水、地基处理等不列入设计范围,但概算按假定条件列入单项估算费用。
1.5设计xx按《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GJ25-94)有关内容深度要求开展工作。
1.6假定站址环境条件xx≤1000m;环境温度-20℃~+40℃(除A-5,A-8方案适用);-40℃~+40℃(A-5,A-8方案适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5℃;覆冰厚度10mm;设计风速30m/s(5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污秽等级Ⅲ级;日照强度:0.1W/cm2;最大冻土层厚度:≤0.5m(除A-5,A-8方案适用);地震设防烈度:7洪涝水位:设计土壤电阻率:地基:腐蚀:1.8m(A-5,A-8方案适用);度,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站址标高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和历史最高内涝水位,不考虑防洪措施;不大于100Ω·m;xx力特征值取fak=150kPa,无地下水影响;地基土及地下水对钢材、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ICS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9 变电站设计710 调试与验收811 运行维护812 检测评估8附录A 10前言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5 电工术语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GB/T 2900.50 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通用术语GB/T 2900.57 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和配电运行GB/T 13729 远动终端设备GB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478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 663 220 kV~500 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检测要求DL/T 72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DL 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T 769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DL/T 782 110 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1075 数字式保护测控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109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 5149 220 kV~500 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JJG 313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JJG 314 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JJG 1021 电力互感器检定规程Q/GDW 157 750 kV电力设备交接试验标准Q/GDW 168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Q/GDW 213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工厂验收管理规程Q/GDW 214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场验收管理规程IEC 61499 Function blocks for embedded and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 designIEC 61588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IEC 62271-3 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3: Digital interfaces based on IEC 61850IEC 62351 Power systems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exchange - Data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IEC 62439 High availability automation networks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34号文,2006年2月)3 术语和定义GB/T 2900.15、GB/T 2900.50、GB/T 2900.57、DL/T 860.1和DL/T 860.2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高压设备 high voltage equipment有高压绝缘、承担系统电压的电力设备。
3.2测量单元 measurement unit实现高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功能的单元,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3.3控制单元 control unit接收、执行指令,反馈执行信息,实现对高压设备和高压设备组件控制的单元,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3.4保护单元 protection unit实现保护宿主高压设备功能的逻辑元件,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3.5计量单元 metering unit实现高压设备电量计算功能的逻辑元件,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3.6检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检测一个或一组健康状态参量的元件,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3.7智能组件 intelligent component以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信息互动化为特征,具备测量、控制、保护、计量、检测中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设备组件。
3.8智能设备intelligent equipment高压设备与相关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
3.9智能变电站 smart substation由先进、可靠、节能、环保、集成的设备组合而成,以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为信息传输基础,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应用功能的变电站。
3.10全景数据 panoramic data采集到的变电站稳态、暂态、动态数据以及设备状态、图像等全面反映变电站设备状态与运行工况的数据。
3.11顺序控制 sequence control发出整批指令,由系统根据设备状态信息变化情况判断每步操作是否到位,确认到位后自动执行下一指令,直至执行完所有指令。
3.12站域控制substation area control一种基于变电站统一采集的实时信息,以集中或分布协同方式判定故障,自动调整动作决策的控制保护系统。
4 技术原则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可靠性的设备是变电站坚强的基础,综合分析、自动协同控制是变电站智能的关键,设备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检修状态化是发展方向,运维高效化是最终目标。
a) 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应按照DL/T 1092三道防线要求,满足DL/T 755三级安全稳定标准;满足GB/T 14285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遵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b) 智能变电站的测量、控制、保护等单元应满足GB/T 14285、DL/T 769、DL/T 478、GB/T 13729的相关要求,后台监控功能应参考DL/T 5149的相关要求。
c) 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与系统应符合DL/T 860标准。
应建立包含电网实时同步运行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满足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的要求。
d) 智能变电站设备应符合易集成、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
e) 应采集主要设备(变压器、断路器等)状态信息,并实现可视化展示,为电网设备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f) 应实现变电站与调度、相邻变电站、电源、用户之间的协同互动,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g) 各项功能应满足变电站集中控制、无人值班的要求,尽量减少人员现场操作。
h) 宜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供系统层各子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存取访问及向调度系统上送。
i) 智能变电站应进行性能方面的测试与评估。
j) 宜具备接入可再生新能源的能力。
5 体系结构5.1 体系分层智能变电站分为设备层、系统层。
设备层主要由高压设备、智能组件和智能设备构成,实现DL/T860中所提及的过程层和间隔层的功能。
系统层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高压设备,通过智能组件获取并综合处理变电站中关联智能设备的相关信息,按照变电站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求,控制各设备层协同完成多个应用功能。
系统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DL/T860中所提及的站控层功能。
体系分层要求及说明详细见附录A。
5.2 设备层设备层完成变电站测量、控制、保护、检测、计量等相关功能。
智能组件是灵活配置的物理设备,包含如下单元:测量单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计量单元、检测单元中的一个或几个。
外置的智能组件可以是测控装置、保护装置、状态检测的智能组件等。
智能设备可采用方式如下:a)独立运行的高压设备加上外置的智能组件。
b)高压设备加上内嵌的包含状态检测单元的智能组件,再加上外置的一个或多个智能组件。
c)高压设备加上内嵌的智能组件。
5.3 系统层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备自投、低压/低频解列、故障录波、保护信息管理等各项功能应高度集成一体化。
根据变电站电压等级和复杂程度,可以集成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运行,也可以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运行。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网络架构应合理,可采用环形、星型或混合型网络;网络冗余方式宜符合IEC 61499及IEC 62439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数据源应统一,应能实现数据网络化共享。
智能设备之间应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支持采用系统级的运行控制策略。
智能设备操作宜采用顺序控制。
6 设备层功能要求6.1 高压设备智能变电站宜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智能设备。
高压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尽可能免维护。
高压设备外绝缘应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推荐采用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