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学困生,是由学习成绩反映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学生。学困生的形成,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成。非智力因素则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下面依据自己所做学困生心里调查和教育教学经验,对学困生心理特征进行大致分析。

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学困生,心理特征:自卑、胆小,惧怕学习,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因学科自身特点,孩子对学科的敏感性低,学不懂,客观的出现

对学科的选择,如:能学懂语文,学不懂数学。

第二种,孩子反应慢,尽管课后有成人指导帮助,但成绩始终不见提高,孩子学习吃力,没有成就感,按部就班,成绩原地踏步。

第三种,学生在学习中受挫,导致缺乏自信心,变得自卑、胆小。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学习时会将注意力转移,从“思考问题”转移至“留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办法掩饰自己的不足”,如:“自己没听懂,不会做题,会不会被别人发现?”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敏感,会进入两种状态:一、越来越抵触学习;二、越来越恐惧学习。

学生不自信、胆小,学习中存在一堆问题,不知该从哪个问题着

手解决,需要请教别人,又不知从何问起,或者不敢问,担心同学嘲笑,担心老师批评,怕身边的人说自己“笨”!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求学想法就不了了之。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不敢开口请教,越来越自卑胆小,逐渐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学困生,心理特征:一、不喜欢某一学科,学习无法专注;二、不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排斥这一学科;三、态度不端正,自身惰性强,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无人监管(老师没那么多时间管我,家里也管不住或者不管),无助、孤独、迷茫,自信心丧失,由害怕、无助转变为逃避、厌恶学习。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教师自身素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促成学困生的出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征服意见相悖的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师说出的一句话,交流时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波动,教师向学生传递什么信息,学生就能接收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能让学生产生怎样的心理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是抑制力?教师在学生心里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被忽视,被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被无声的抑制了,逐渐变得不愿意学习,逐步走入学困生的行列。

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教师的学科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及实际教学能力(及教师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和

知识面。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自己基本功不扎实,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新颖独特的见解,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乏味,最后学习效果不佳,效率低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加强,反反复复,师生身心疲惫,教师觉得自己“教”的累,学生觉得自己“学”的辛苦,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困难的学生会更加辛苦,更加惧学。

第二种,学生的习惯所促成的学困生。

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学生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学生行为习惯差,如:喜动不喜静,动静不能及时转化,做事毛躁马虎,拖拉,丢三落四。学生在这样的行为习惯影响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安静不下来,作业拖拉,不按时完成,错误多,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习惯问题多,学习也就自然状况百出。

第三种,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促成的学困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学校,教师言传身教,在家这个学堂里,父母同样需要言传身教。

但是,一些家庭不看重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觉得孩子长大后能生计就行;或者,一些家庭因为复杂紧张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无形之中就忽略了从小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对学习文化知识思想的熏陶。家庭里对学习的忽视,潜移默

化中就植入孩子的脑袋里,他们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他们还小,无法辨别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孩子对学习的良好态度仍然很难树立起来。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地学习动机,学习自然消极被动,得过且过,这样的态度就决定了他在学习上的成败。

家长言行不一,教师对孩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后,家长表面应付表示愿意配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去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对孩子教育的监督职责。

有些家庭,文化层次低,无法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只能请作业辅导班对孩子进行指导帮助,但这些孩子在辅导班大多只是完成了作业,基础差的孩子,达不到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部分孩子课后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却没有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长期问题累积成山,最终也成为学困生。

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特征需要一线教师特别关注,根据长期观察交流和实践经验,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总结一下教育对策。

首先,转化学生的思想,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至关重要。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尤为重要了,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以外部动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角色,对学困生外部学习动机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真心实意的爱,才能使他们有思想转变,才能促使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指正,乐于接

受别人的帮助,并自发地寻求进步。

教师要塑造自身的魅力。规范自己,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中起表率作用。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提到: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第六条提到: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言传身教,但身教重于言传。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学困生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教师就会成为学困生崇敬的对象,学困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就会一定程度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学习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根植于“爱”。“爱”,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灯塔,指引着教师前行的方向。爱,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并不是大事当头才能体现关爱,教师给学生的是最朴素的爱。这朴素的爱恰恰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心实意,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彼此有心灵上的共鸣。教师心中有“爱”,对学生才有关注、尊重、信任、包容、鼓励……在爱的氛围中,学困生更容易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成为身心健康的花儿少年,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绽放。

关注,不能忽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了解学生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颜色,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芳香,她的美。教师接触到的小学生除了安全,没有什么大事,所学知识不难,处理的也都是些烦琐小事,但事虽小,却不能疏忽!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