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019最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6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跤()楫生()畦()鸳()锲()镂()躇()螯()3.熟读课文1-2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虽有槁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糅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果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糅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糅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复习感知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3、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4、体会荀子对学习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学习之道,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2)体会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望舆()马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埃()土二螯()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绝江河()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用心一也()(2)翻译下列句子。
2019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读书指导: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共32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四、学习任务1.文学常识(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学习要求】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课前复习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方法与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结构图解:《劝学》学法点拨:提纲挈领背课文抓住文章的脉络诵读,可以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对背诵课文有很大帮助。
请结合结构图解,尝试记诵课文。
结构图解:《师说》师说论点:学者必有师破:士大夫耻学于师立: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赠李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其身耻师巫医等人—士大夫正确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青虽有gǎo( )pù( ) 金就lì( )则利cān( )xǐng( ) 乎己xiè( )六跪而二áo( ) qì( )而望矣闻者zhāng( ) 假yú( )马者假舟jí( )者风雨兴yān( ) kuǐ( )步qí( )jì( )一跃nú( )马十驾qiè( )而舍之金石可lò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古之学者必有师。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从而师之。
7 .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课堂复习【学习要求】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
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10. 圣人无常师11.术业有专攻。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1.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
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人定胜天”: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君子之道。
课中学习任务活动一:1.诵读课文,正字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虽有槁(găo)暴(pù) 日参省(xĭng)乎己跂(qǐ)而望矣假(jiă)舆马者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ĭ)步骐(qí)骥(jì) 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爪(zhăo)牙之利二螯(áo)2.借助课下注释完成一二段基本词语和句式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1 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劝学》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并理解文本中的“劝学”思想;2.掌握文本的结构与要点,能够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3.意识到“劝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文化内涵;5.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文本,表达个人的思考、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本的细节理解,及时进行翻译和解释;2.提供足够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劝学》的内涵和思想。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深层次的思想;2.如何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并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
2.播放视频《为什么要读书》,运用现代语汇让学生深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劝学》的全文,并留两分钟进行个人想法记录;2.注重文本的词语解析和理解,大量运用现代语汇,让学生对古语理解更透彻;3.针对文中重要句子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文本内涵;4.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层联系,引发学生对“劝学”思想的思考。
3.拓展与实践1.个人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谈论学习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态度;2.学生自相互评审,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4.课堂梳理与提问1.教师在课前预测所讲知识点的易错点,及时提出问题进行梳理;2.询问学生对《劝学》的理解与思考,归纳开始今天的课堂内容。
四、教学考核及评估1.学生在课后完成《劝学》的文本解读和扩展阅读,并写一篇个人感悟;2.通过教师的策略性提问达到对学生的考核;3.依据学生的文本解析水平、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个人思考的成果对学生进行评分。
五、教学思考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文本内涵而不是学习文本知识;2.鼓励学生归纳教学主题,并搭建桥梁,将思考融合于学习之中;3.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导学案5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探究案】:1、思考: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思考:作者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3、探究:第一段包含几方面内容?4、探究: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什么特点?5、思考: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6、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呢?7、探究:“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8、探究.《劝学》是古代论述文,我们几天还在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吗?9、归纳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检测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二)课内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必修2语文导学案《劝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
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四、读课文,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7.【輮】以为轮()8.故不积【跬】步()9.【骐骥】一跃()()10.【驽】马十驾()11.虽有【槁】【暴】()()12.【锲】而舍之()13.金石可【镂】()14.【跂】而望矣()15.假【舆】马者()16.日【参】【省】乎已()()17.蟹六跪而二【螯】()五、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1、已:2、君子:3、中绳:4、规:5、虽有槁暴:6、挺:7、受绳:8、金: 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 12、跂:13、博见: 14、见者远:15、疾: 16、假:17、舆: 18、利足:19、致: 20、水:21、绝: 22、生非异:23、物: 24、兴:25、渊:2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7、跬: 28、无以:29、骐骥: 30、驽马十驾:31、锲: 32、镂:33、用心一也:34、六跪: 35、躁:六、通假字积累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知明而行无过()3、君子生非异也()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七、古今异义1、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2、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3、疾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4、假假舆马者古义:今义:5、金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6、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7、用心用心一也古义:今义:八、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5、其曲.中规(曲:)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7、非利足.也(足:)九、一次多义(含实词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善假于.物也于:2.之锲而舍之.之:蚓无爪牙之.利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之:3.而《劝学》这篇文章中“而”的用法主要有六种: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例句: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例句: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例句:第四种:连词,表承接关系例句:第五种:连词,表修饰关系例句:第六种:连词,表假设关系例句: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7)蟹六跪而.二螯(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0)吾尝跂而.望矣(11)顺风而.呼(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4.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焉:5.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6.利:(1)金就砺则利.利:(2)非利.足也利:7.假(1)善假.于物也假:(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4)稍加假.借之假: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2)君有疾.在腠理疾: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3)以为妙绝.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绝: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强:(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强:十、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一)()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二)()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三)()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四)()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十一、链接高考(一)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012·山东/江苏/2010·安徽)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12·安徽/北京/2010·课标)3.,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012·大纲)4.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2011·山东)5.,风雨兴焉。
(2011·福建)6.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
(2009·山东/重庆)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__。
(2009 ·全国卷Ⅱ)8.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09·天津)9.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009·江苏)10.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009·四川)11.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2014·辽宁)1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13·山东)(二)理解性名句练习1. 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 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7.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8.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是,。
9. 《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0.《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11. 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十二、积累成语1.青出于蓝:2.锲而不舍:3、积善成德:4、积水成渊:5、驽马十驾:十三、知识链接:古代的“劝学诗”(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刘过《书院》)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
(宋代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劝学诗》)(5)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十四、梳理文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延伸拓展】一、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