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指导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电离;(2)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3) 掌握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2) 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2) 难点:电解质的判断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整个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离子反应原理。
●课前准备印发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入】在前面我们能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入离子反应的学习。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推进新课】【过渡】在初中时我们已经知道,石墨、铜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而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等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那么,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一.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投影】视频播放蔗糖、NaCl、盐酸、氢氧化钠、硝酸钾等晶体以及它们的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实验。
人教版必修-《离子反应》三课时优秀教案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牛进行透过现象看木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來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提问]下列物质屮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盐酸、NaOH溶液、MCI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zSOj溶液、Cu。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rh移动的电子存在。
%1盐酸、NaOII溶液、K2SO1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屮有自市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W0H溶液、KMi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了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屮存在离子?[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1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衣什么情况卜-可以电离呢?[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Cu、NaCl固体、NaOH固体、&S04溶液、血、蔗糖、NaCl溶液、出0、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儿点:%1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新课标化学高中化学必修离子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和步骤。
3.能够运用离子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
2.教学难点: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离子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一、导入1.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有哪些物质参与?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电解水实验,提出问题:电解水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简要介绍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2.讲解离子反应的特点:a.反应速率快b.反应过程中有离子参与c.反应产物中有离子三、案例分析1.分析电解水实验中的离子反应,引导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的分类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离子反应概念和特点。
2.提问:离子反应有哪些类型?二、新课讲解1.讲解离子反应的分类:a.离子交换反应b.离子结合反应c.离子氧化还原反应d.离子配位反应2.分析各类离子反应的特点和书写方法。
三、案例分析1.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判断离子反应的类型。
第三课时: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离子反应分类。
2.提问:如何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二、新课讲解1.讲解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a.确定反应物和产物的离子形式b.写出反应物和产物的离子方程式c.约简离子方程式d.检查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2.分析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学生练习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第四课时:离子反应的应用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离子反应书写方法。
2.提问:离子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讲解离子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净化、金属腐蚀与防护、药物制备等。
2.分析离子反应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离子反应1、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并能够分辨电解质、非电解质。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通过类比分析,从电离角度得出酸、碱、盐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离及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常见非电解质: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等)及NH3(醋酸是电解质)。
教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决课前的疑问,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
【当堂检测】根据定义,判断对错?① 铁、盐酸溶液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②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③晶体CaO不能导电, 所以它不是电解质。
(×)④BaSO4难溶于水,是非电解质。
(×)对应知识点解析:学生:金属导电→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教师: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也是存在着类似于自由移动的电子的东西。
【看图分析】①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
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
②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③同理,熔融状态NaCl由于受热,打破了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因此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板书】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过渡】化学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同样电离也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像NaCl电离过程是NaCl= Na++Cl-(强调: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板书】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实验剂量、离子反应实验示范。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离子反应相关的现象。
2. 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要介绍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离子的概念、离子反应的特点等。
2.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过程和实验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反应的产物如何确定,以及如何书写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教师进行离子反应的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确定产物及其化学方程式。
四、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详细讲解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包括离子的符号、反应物和产物的表示方法等。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根据给定的反应物,预测产物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和解析习题答案。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离子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讲解与实践以及小结与作业布置等环节,全面引导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铁能氯化钠晶体不能盐酸能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金能葡萄糖溶液不能硫酸钡不能结论与原因: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离子反应》教案(精选5篇)《离子反应》篇1离子反应考点要求: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
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10-4mol·l-1 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
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止的离子方程的书写或正误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这部分的难点。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如na与h20的反应、fe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自1992年以来分别考过多次。
(4)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考题还会保留。
复习过程XX年高考题示例:(学生先练,然后再归纳出本节复习的要求)1.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全国11题)()a.al3+ na+ no- 3 cl -b.k+ na+ cl- no3-c.k+ na+ cl-alo2-d.k+ nh+4 so42- no3-(有附加条件的离子共存题)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全国13题)()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so2+h2o 2hco -3+so32-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 al3++h2↑(电荷不守恒)c.硫化钠溶于水中:s2-+2h2o h2s↑+2oh-(应分步水解)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 h2o+co2↑(mgco3不可拆)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上海18题)a 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b 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oh-=nh3↑+h2o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o-+co2+h2o→ -oh+hco3-d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2br-+2cl2=2fe3++br2+4cl-重点、难点: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量限止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正误是本节的难点基本概念:1、离子反应、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方程式(1)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
【导入】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可以导电?
【视频】实验一、干燥的NaCl KNO3蔗糖NaOH 灯泡不亮,不能导电。
实验二、NaCl KNO3蔗糖NaOH 的水溶液灯泡发光,可以导电。
实验三、H3PO4溶液能导电酒精蒸馏水不导电。
【结论与原因】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本身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NaCl、KNO3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那么蔗糖和酒精为什么不能导电呢?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
【过渡】在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将学习的两个新概念,也就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定义】我们将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比如酸、碱、盐水及大多数金属氧化物。
而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比如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氨气、蔗糖、酒精等大多数有机化合物。
【强调】同学们,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些字眼,比如”或“”和“。
’或‘就说明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是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也属于电解质。
而”和“则强调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
【练一练】判断正误(7个小题)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就可以知道,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而非电解质则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的化合物。
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①酸、碱和盐(包括难溶于水的盐,如AgCl、BaSO4、CaCO3 )都是电解质;
②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CO2、NH3其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导电原因是其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所以是非电解质。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酸、碱、盐可以水溶液中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为什么这些可以在溶液中会变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回答】他们在水溶液发生了电离,所以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提问】为什么酸、碱、盐可以在水中发生电离呢?我们以NaCl在水中的电离为例。
【提问】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什么是电离呢?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条件是:溶于水或受热融化
【解析】电离的结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电离出离子,从而也导致了宏观的结果,也就是能够导电。
【动画演示】氯化钠电离的微观过程
【解析】NaCl的电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加方便地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可以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过程,也就是电离方程式。
NaCl 溶于水时发生电离生成Na+和Cl-电离方程式:NaCl = Na+ + Cl-
【书写注意】①两边原子个数要守恒
②右边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为0
③原子团不能分开写
【意义】既表示定性,也表示定量的关系。
1mol NaCl电离产生1mol Na+和1mol Cl-
【思考应用】
【过渡】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均能导电,请你写出它们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小结】请你观察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归纳:
酸的特征:碱的特征:盐的特征: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