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民幸福。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经济的繁荣。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落实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强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效能。
推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还包括环境可持续。
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加强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动低碳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价值和幸福感,注重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
加强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和谐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民幸福。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持续推进和深化。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中国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
中国着力培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
中国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中国注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平衡。
中国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加强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优先战略来推进。
中国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加强环境领域的科研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水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战略,从广义讲,就是指对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其本质是谋求全局的最优化。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实现目标道路的综合谋划的概括,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三个方面。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
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52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既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既强调经济的发展,又注重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战略措施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4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4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新型工业化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具体内容可能因国家和时期而异,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战略目标:
1. 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富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3. 社会进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4.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步骤:
1. 制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目标和路径。
2.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4. 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开放领域,吸引外资,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5.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人才。
6. 保障社会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可能因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措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一章主要是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问题,具体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为实现战略而采取的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阐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与现实的经济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热点问题比较多。
这一章是历年考试的重点,2005年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通过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章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
本章还可能会联系实际出高分值的综合题目,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联系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去思考问题。
考生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全面理解一些概念;另一方面要把握一些重点问题,如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这一战略,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等。
在复习的时候,考生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
不要把可持续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或者生态的保护。
本章内容2005年考试大纲有较大调整,该部分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现改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具体变动如下:新增考点:本章第一节“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删减考点:无修订考点:第四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修改和添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问题。
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安康和幸福。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需要在多方面实现。
首先是加强军队建设,不断增强军事实力。
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提升军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包括要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需要以此为支撑,不断推进中国自主科技的进步和方向,提高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加强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需要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此外,构建人民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
这需要注重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民的权力保障,推进以多样性为核心的多元社会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出发,谋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和全面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时,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因为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条件。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这一战略,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国实现国家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摘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战略安排。
这一战略安排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21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49 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战略路径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
这些战略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 构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社会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建设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这包括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构建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 保障人民安全和人权,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和国家安全维护。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和监管体系建设,改革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力度。
3. 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促进人们自觉遵守环保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安全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安全目标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实现军队现代化,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民融合能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方向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具体发展路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进行探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首先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是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紧密结合实践经验,自封建社会主义改革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和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
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推进军队强军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推进军队强军事业。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什么
答: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人民立场和基本方略,坚决维护人民利益,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伦理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持“一国两制”,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坚持“九二共识”维护台海稳定,深化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时数:4学时导入新课: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
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
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展望和部署:第一步,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步走可以称为“小三步”。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经济方面。
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人的自身发展。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一,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第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
第四,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使我们深深感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出现生产力革命性突破的机遇时,都有某些国家后来居上。
中国历史上曾痛失了几次重大发展机遇,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面对新世纪的新战略机遇,中华民族再次走到一个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
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比例组合。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整体性调整,而非局部调整。
(2)结构升级的调整,而不是相互适应的调整。
(3)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整,而不在于经济总量的一时扩大。
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经济效益好:成本(投入)小,产出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增加就业。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1)信息化建设第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
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
第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第四,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1、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加快城镇化进程(耕地少、人口多)城镇化: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经济基础(1)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发展协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2)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经济基础。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运行性要素:生产管理2、科学技术渗透使得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这就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劳动结构重大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内容1、提出和内容(1)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口多不等于人力资源丰富(素质和创新能力)(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1、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坚持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指导思想:第一,经济发展着眼于历史的长远。
第二,把经济发展纳入系统工程。
2、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实说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政治。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2)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参考文献:1、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