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试题及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心理学流派进行评价。(10分)

内部条件(4分):(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2)行为主义的影响;(3)格式塔学派的影响;(4)二战后心理学的发展

外部条件(3分):(1)哲学思潮及方法论的影响;(2)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3)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评价(3分):(1)进步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理论贡献大;(2)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3)存在缺陷,受到批评。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10分)

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过程。(1分)

(1)经验性原则:相对于哲学思辨而言,认知心理学强调以实验、统计为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3分)

(2)分解性原则:分解实验,研究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即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部分来研究,题目小便于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但严格的实验控制带来较低的外部效度,因此要求“分解”之后再“组装”才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3分)

(3)过程性原则:在动态的过程中(作用、交互作用、变化)分析问题。一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代表了假定的信息加工阶段。过程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顺序,有利于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3分)

2.以实验为例评述研究反应时的主要技术。(20分)

(1)相减因素法:

理论逻辑: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2分)以Donders (1868)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可以分解出大脑内一个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各阶段的反应时。但以系列加工为前提,研究者必须对S——R之间的阶段过程有着精确的认识,这很难;减法的观点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矛盾,某一阶段单独加工的反应时不一定等于他放在整体中所占的反应时。(2分)

(2)相加因素法:

理论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2分)以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但仍然是一种间接测量,其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有待检验。(2分)

(3)开窗法:

一种直接测量RT的方法,在各个加工阶段的转换之际给一个外部指标(如按键),以便直接记录下每个阶段的RT。(2分)以Hamilton(1977)字母转换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能够直接测量RT,但是在认知加工的后面阶段可能存在对前面阶段的复查、提取和整合等,难以区分。(2分)

(4)反应时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的关系(2分)

3.以实验为例述评模式识别的三种理论模型(20分)。

(1)模板匹配理论:

基本思想:模板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图式)的袖珍复本,当一个外部刺激的编码和某一个模板有最佳匹配时,这个刺激就被确认为和这个模板属于同一类型,于是得到了识别。(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2)原型匹配理论:

基本思想: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的概括表征。是外部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代表的类别,从而得到识别。(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3)特征分析理论:

基本思想:人在识别一个模式时,将这个模式分解为许多基本特征,再将它们与储存于记忆中的特征相匹配,然后根据特征的组合来进行模式的分类。(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4)对三个理论模型的异同比较(2分)

4.试述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特点。(5分)

自下而上(材料驱动、数据驱动):由刺激到意义,即先分析小的知觉单元,再到大的知觉单元,最后形成对感觉刺激的解释。(2分)

自上而下(理论驱动、概念驱动):由意义(期望、假设)到刺激,即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形成某种期望或假设,制约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2分)

二者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加工,相互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1分)

5.以实验为例述评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20分)

(1)过滤器模型:瓶颈的观点,选择是为了避免系统超载;是一种单通道模型,按照“全或无”的方式选择;是一种早期模型,依据物理属性(新异刺激、强刺激)在高级分析之前进行选择。(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2)衰减模型:不是全或无,而是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不同刺激材料的激活阈限不同,影响因素有个性倾向、项目意义、熟悉程度、上下文和指导语等。(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3)反应选择模型:不存在瓶颈,所有的刺激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进行加工,选择发生在晚期的输出阶段,只对某些刺激做出选择反应;选择的原则:重要性原则,重要的信息才输出,按照重要性优先、替换。(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4)对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两种观点的比较(2分)

6.简述注意的中枢能量理论并用该理论分析解释对注意分配问题和影响因素。(10分(1)注意是心理能量(或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总能量有限。(2分)

(2)两种加工:资源有限加工和材料有限加工。(2分)

(3)注意的分配问题:如果两项加工对资源的总需求不超过资源总量,则可以同时进行。(2分)

(4)影响分配的因素:可供分配的能量受制于唤醒因素;个人的长期倾向;当时的任务要求(指导语)和目的;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4分)

7.以图像记忆实验为例分析说明感觉记忆的特性?(10分)

(1)全部报告法的实验及结果分析(3分)

(2)部分报告法的实验及结果分析(3分)

(3)感觉记忆的特性:延时回忆的结果(2分),图像记忆的容量讨论(2分)

8.以实验为例述评加工水平说并分析复述在记忆中的作用。(15分)

(1)理论假设:记忆不存在阶段性,保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加工的深度(2分)。

(2)基本观点: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影响加工深度的因素很多,例如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加工的任务等。“侧向扩散”的观点:无先后,不一定由浅到深。(3分)

(3)实验分析(5分)。

(4)复述在记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保持识记材料处于短时记忆中,对应于保持性复述,属浅表加工;二是通过复述使得识记材料可以从短时记忆转化进入长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