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虽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药物,但是如果不正确服用的话一样会出现不良反应,首先表现的胃肠道方面,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其次是过敏反应,身上出现皮疹等;还有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如头痛、眩晕、耳鸣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视力减退现象。
★1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 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 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斯匹林副作用阿斯匹林,也就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
它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头痛、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尽管阿斯匹林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注意和避免。
阿斯匹林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胃部不适。
乙酰水杨酸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胃溃疡或敏感的胃部,最好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导致出血问题。
如果你正在接受手术或有出血倾向,应该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除了胃部问题和出血倾向,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哮喘。
有些人可能对乙酰水杨酸过敏,导致呼吸道症状加重、喘息和肺炎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好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有一些少见但可能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长期大量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和肾衰竭。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导致可逆性听力损失,尤其是在年长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所以,如果你有肾脏问题或听力损失的风险,最好避免滥用阿斯匹林。
除了这些明显的副作用,还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例如,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外,乙酰水杨酸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降低其疗效。
因此,在使用阿斯匹林之前,最好告诉医生你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胃部不适、出血倾向、哮喘、肾脏损伤和听力损失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使用该药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一、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消炎等多种功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出血等。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影响胃肠道黏膜保护屏障的形成,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降低等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溃疡等。
2. 出血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合成,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主要表现为皮下淤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
3.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等。
三、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用药方式有关。
一般来说,剂量越小、用药方式越科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遵循医嘱,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方式使用。
2. 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3. 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防治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4. 定期检查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例如,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依从性等指标。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例如,在出现胃肠道反应时,可以选择口服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
四、结语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需要注意剂量、用药方式、饮食调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定期检查身体指标,及时就医。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不良反应比较公认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
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与剂量相关,一项综合了5 1项临床试验包括338 1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00 mg/d以下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1%,100~325 mg/d为2·4%,325 mg/d以上为2.5%(Am J Hemat。
1.2004,75:40—47)。
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药合用或肠溶剂型来处理,而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
当患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病、肝病、尿毒症或并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时,不论什么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者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原有病损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直接比较的CAPRIE研究(Lancet,1996,348:1329—1339) 显示,325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相比,总不良反应无差异;出血并发症亦无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虽然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二者差异很小。
而严重皮疹和腹泻在氯吡格雷组较多见,二者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和溃疡出血的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机制: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类一样,其对胃肠道的损伤是药物对黏膜的直接局部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系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环氧化酶1(cox一1)和环氧化酶2(cox一2)遂径。
其中,COX一1途径是生理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途径;由此途径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如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维持肾脏灌注和血小板的活性等。
而cox一2途径则不同,多由炎性刺激诱导,由此合成的前列腺素与炎症、疼痛和发热等病理过程相关。
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1.胃肠反应:本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上腹不适,发生率
3%~9%,一般与饮食同服或饭后服,或改为肠溶片,亦可合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可减轻上述反应。
服药时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有无变黑,必要时应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及定期做胃镜检查。
若已证实有胃溃疡活动者,应即刻停用阿司匹林,并对症治疗。
2.血液系统反应:长期服用本药可使凝血酶原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
偶见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初始用药一个月内复查一次凝血酶原,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血小板,若正常,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上述检验。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可逆性耳聋、听力下降、头晕、头痛。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剂量过大时,可致肾乳头坏死及肾衰竭,应注意定
期(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及尿常规。
5.过敏反应:常见的有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反应可致休克,发生率约
为%。
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地塞米松等脱敏。
凡有特异质及有该类药物过敏史者,一律禁用该药。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等症状。
然而,长期或滥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危害。
1. 胃肠道问题: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酸分泌。
长期大量用药或超过建议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2.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阿司匹林及类似药物过敏,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有哮喘和鼻窦炎症状的人患过敏性鼻炎时,使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造成出血风险的增加。
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用药剂量只需低剂量,但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也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肝肾功能受损: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存在肝肾疾病的患者中。
5. 儿童使用风险:阿司匹林与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Reye综合症相关。
Reye综合症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并在儿童发烧时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注意:以上只是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和危害,具体情况还需依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用药剂量和疾病风险来评估。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款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药,小到解热镇痛,大到预防恶性肿瘤,可谓一款“神药”啊,可是你对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① 临床表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② 较大剂量时(抗风湿治疗)引起胃溃疡和无痛性胃出血,原有溃疡者症状加重。
其发生机制实:a、直接刺激胃粘膜;b、抑制胃壁组织环加氧酶,较少PGE2的生成,胃壁前列腺素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c、血浓度高则刺激延髓催吐化学中枢,致恶心和呕吐。
防治办法:可改为餐后服药;同服止酸剂;③ 合用PGE1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可减轻溃疡发生率;④ 胃十二肠溃疡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2、加重出血倾向发生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抑制环加氧酶,血小板合成TXA2的能力需要等到新生血小板补充,需7~8天,血小板凝集受抑制,出血时间延长;大量阿司匹林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
防治办法:①维生素K可以预防;②严重肝病、出血倾向、产妇、孕妇禁用;③手术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
3、水杨酸反应/水杨酸过量或中毒临床表现:阿司匹林用量大于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总称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深大呼吸、酸碱平衡失衡、脱水、高热,甚至精神错乱。
处理方法:①立即停用阿司匹林;②静脉滴注NaHCO3碱化尿液。
4、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临床表现:①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②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诱发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③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鼻息肉”三联征。
发生机制:不是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是PG合成受阻后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等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增多,诱发哮喘。
诱发哮喘的治疗:a、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b、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c、肾上腺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上、下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
罕见的胃肠道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
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已观察到的出血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
也有罕见至极罕见出血的报道,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和/或与抗凝血药合用),可能威胁生命。
急性或慢性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如隐性的微出血),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例如虚弱,苍白,低血压。
严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出现溶血和溶血性贫血。
肾损伤和急性肾衰竭。
过敏反应伴有相应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
呼吸道、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心血管-呼吸系统不适,极罕见的严重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
药物过量时曾报道头晕和耳鸣。
【禁忌】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急性胃肠道溃疡;·出血体质。
·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氨甲喋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
·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
·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肾功能或心血管循环受损的患者(例如,肾血管性疾病、充血性心衰,血容量不足、大手术、败血症或严重出血性事件),乙酰水杨酸可能进一步增加肾脏受损和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标签: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为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中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
如何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笔者总结了服用该药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将该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1 主要不良反应1.1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胃黏膜的损害,其损害机制可分为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种情况。
1.1.1局部作用口服阿司匹林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不仅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还能分解粘液层,因此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这一方面为胃酸、胃蛋白酶对胃本身的侵蚀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促进H+逆扩散,很快使胃黏膜出现瘀斑、浅表糜烂。
这些病灶可发生隐性出血,一般不会出现显性大出血。
1.1.2系统作用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COX),特别是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其中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均影响对胃黏膜的血流。
以上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不良作用使细胞修复能力受损,溃疡边缘的细胞再生受阻,延迟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因此患者易发生胃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发生。
1.2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发生率较小,报道很少。
2防治措施2.1服用适宜的剂量每天服用小剂量(75~3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法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每天服用中等剂量(500~3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常用此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等病症。
每天服用大剂量(超过4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和特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2( TXA2)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关键词】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特殊不良反应凝血障碍瑞夷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29-011 常见不良反应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 -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
1.2 凝血障碍:一般治疗量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延长出血的时间。
1.3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少数患者服用本品或其他NSAIDS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1.4 瑞氏综合征:极少数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脑病,严重可致死。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
虽然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读者对该药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不良反应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两大类。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症状。
2.凝血问题: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液的凝结。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的风险。
3.过敏反应:部分人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和面部肿胀等症状。
4.肝肾损伤: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指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的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溃疡和出血: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溃疡和出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引发出血性休克。
2.偏头痛型中枢性胸痛(Reye综合征):Reye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多见于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该病的特征是在发生病毒感染后使用阿司匹林,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受损。
3.呼吸系统反应:少数人使用阿司匹林后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哮喘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反应。
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胃肠道反应的防治•尽量在饭后使用阿司匹林,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对于有胃肠道问题的人群。
•如有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可尝试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或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凝血问题的防治•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以监测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止痛、退烧和抗血栓等治疗。
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并且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这些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和出血等。
一些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肝损害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而且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和哮喘等。
出血是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经常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甚至死亡。
为了防止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意剂量。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必须遵守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调整剂量。
剂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2. 勿要肝损害的病人使用。
对于肝损害的病人,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 避免混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不要与阿司匹林混用。
4. 注意饮食。
如果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胃肠道不适,应注意饮食。
应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
5. 注意休息。
当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用药。
6. 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因此,了解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不良反应比较公认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
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与剂量相关,一项综合了5 1项临床试验包括338 1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00 mg/d以下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1%,100~325 mg/d为2·4%,325 mg/d以上为2.5%(Am J Hemat。
1.2004,75:40—47)。
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药合用或肠溶剂型来处理,而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
当患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病、肝病、尿毒症或并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时,不论什么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者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原有病损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直接比较的CAPRIE研究(Lancet,1996,348:1329—1339) 显示,325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相比,总不良反应无差异;出血并发症亦无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虽然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二者差异很小。
而严重皮疹和腹泻在氯吡格雷组较多见,二者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和溃疡出血的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机制: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类一样,其对胃肠道的损伤是药物对黏膜的直接局部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系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环氧化酶1(cox一1)和环氧化酶2(cox一2)遂径。
其中,COX一1途径是生理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途径;由此途径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如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维持肾脏灌注和血小板的活性等。
而cox一2途径则不同,多由炎性刺激诱导,由此合成的前列腺素与炎症、疼痛和发热等病理过程相关。
抑制COX.1介导的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将阻断后者增加胃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合成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使胃黏膜更易被内源性损伤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及胆盐等)损伤(Gastroenterol clin N0rth Am,1996.25:279—298)。
其后果是增加患者对消化道溃疡和其他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的易感性。
由于前列腺素发挥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起维持血小板活性的重要作用,使用非选择性NSAIDs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生风险(CurrMed Res Opin,2007,23:163—173).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多种血小板依赖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形成。
而血管新生对于胃肠道受损黏膜组织的修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其溃疡处新生血管较少,同时溃疡不易愈合(P,o。
Natl Acad Sci USA,2001,98:6470—6475)。
ADP受体拮抗药延缓溃疡愈合的机制是其抑制了血小板释放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等,后者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溃疡的愈合。
胃肠道(GI)出血是系统性使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化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J Clin 0ncol。
2003.2 1:60_65)。
尽管氯吡格雷及其他此类药物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该作用可延缓黏膜糜烂或小溃疡的愈合过程,导致其他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损伤因素所致的溃疡加速进展,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症状性溃疡或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
服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副作用的高危因素有哪些?(1)消化道疾病病史(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并发症史)。
(2)年龄大于65岁。
(3)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
(4)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
(5)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或NSAIDs.(6)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等是发生消化道副作用的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副作用?(1)识别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胃肠道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任何程度的吸烟和饮酒,合并应用NSAIDs或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多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联合应用螺内酯、抗抑郁药物、钙拮抗药。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应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要超过100 mg/d,急性期抗血小板药物的首次负荷剂量应该酌情降低。
(2)合理联合应用抗栓药物:阿司匹林与抗凝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联合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主要以消化道出血为主。
氯吡格雷与华法林联合应用也会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因此,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有明确的适应证,且应该同时给予PPI。
尤其是长期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将抗栓药物剂量调整至最低,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 /d,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应控制在2.0~2.5,但是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强度的INR。
(3)筛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肠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病史和消化道出血史而同时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给予根除治疗,并加用PPI治疗。
4)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胃肠道并发症时需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
合并1项以上危险因素(年龄>65岑、合用类固醇、消化不良或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溃疡并发症或溃疡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应考虑给予预防性治疗。
PPI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的胃肠道损伤的首选药物,优于米索前列醇、H2受体拮抗药。
内镜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PPI能明显降低服用阿司匹林(300 mg /d)或氯吡格雷患者胃肠道病变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于H2受体拮抗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证据较少,H2受体拮抗药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不如PPI,但费用较低,不能使用PPI时仍可考虑。
(5)高危人群PPI治疗的疗程:鉴于在长期应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前3个月内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最高,故建议在此期间联合应用PPI;此后应注意随访,按需服用。
使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出血应如何处理?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静脉应用大剂量PPI、内镜下止血。
若明确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与血小板功能受抑有关,首先应积极输注新鲜血小板。
在溃疡冶愈后8周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
但此点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在内镜下止血后恢复抗血小板治疗,但应与PPI联合用药,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溃疡出血复发的可能。
在内镜和药物成功治疗胃肠道大出血后的急性期内,谨慎的做法是短暂地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直到在ICU期间不再观察到再出血的迹象。
由于目前应用内镜治疗溃疡出血联合持续静脉输注PPI治疗十分有效,这意味着高心血管风险的患者如果在3~7 d没有发生再出血,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的。
内镜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很少见的情况,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出临床决策的资料更少。
由于这种情况下没有相应的药物治疗(就像PPI 溃疡出血),内镜学家倾向于使用非热学的治疗方法,如血管夹,并且倾向于把再次开始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推迟到7~10 d后,具体方案要基于病变的大小和对每个个体内镜治疗充分性的评估。
使用阿司匹林发生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应如何处理?小出血应当在不停止积极治疗情况下进行适宜的局部处理。
如果局部处理使出血完全控制,则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
严重痔出血者应在权衡利弊后停用阿司匹林,并在必要时采取止血措施(Eur Heart J,2007,28(13):1598。
1660)。
一般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
什么是阿司匹林哮喘?由于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除了阿司匹林外,其他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氨基比林、布洛芬等也同样会引起哮喘。
目前认为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综合征,又可称之为“阿司匹林诱发性哮喘”或“阿司匹林敏感性哮喘”。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机制比较复杂,过去认为这是因为病人对阿司匹林过敏所致。
但在阿司匹林哮喘时血清IgE并不升高,抗原皮试阴性,因此过敏机制已被否定。
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是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环氧化酶途径,使前列腺素E的合成减少,而前列腺素E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结果使合成前列腺素E的原料花生四烯酸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过多的白细胞三烯D4、c4、E4、F4。
由于白细胞三烯类(尤其是D4)具有很强的支气管收缩效应,从而引发哮喘。
阿司匹林哮喘如何处理?阿司匹林哮喘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其他治疗同一般哮喘。
阿司匹林哮喘症状轻者可口眼或注射氨茶碱;症状重者应及时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白三烯药物。
应给予氧疗,并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危重者应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
但需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解热镇痛药成分的平喘药,如复方茶碱、银翘解毒片等,以防诱发或加重哮喘。
哪些药物可与阿司匹林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1)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甲氨蝶呤、巴比妥类药物及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可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因其在体内大部分水解为水杨酸盐,而水杨酸盐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使这些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从而增强了它们的作用或毒性。
阿司匹林与其他NsAIDs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其可降低其他NSAIDs的生物利用度。
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布洛芬可影响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Lancet,2003,361:573—574)。
苯巴比妥、苯妥英和利福平可诱导肝脏产生代谢阿司匹林的酶,从而降低阿司匹林的疗效。
(2)抗凝药、溶栓药: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醋硝香豆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及其他可引起低凝血因子Ⅱ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有加重凝血障碍并增加出血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