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整理)
- 格式:pptx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3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
其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确保了生命的延续和生态的平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然后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回到无机环境。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
比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海洋中的物质也会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交换。
2、反复循环利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反复利用,不会因为被消耗而减少。
这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上运行。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
例题:在一个小岛上,年降水量为1000 毫米,蒸发量为800 毫米,地表径流为 100 毫米,那么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多少?解析: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所以地下水补给量= 1000 800 100 = 100 毫米。
2、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动物通过摄食获取有机物中的碳,经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例题:如果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为1000 吨,而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 800 吨,那么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解析: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动物和微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所以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
3、氮循环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自主学习讨论】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的融化,导致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含义和特点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
2.案例2(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
【巩固检测】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植物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B级题)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6022【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 (增加CO 2的去路)【针对性练习】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 .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 .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A .绿色植物和动物B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C .动物和微生物D .绿色植物或微生物4.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 “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生物主备人:吕艳梅[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设疑自探]一、物质循环P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3)范围:生物圈。
2.特点(1)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性——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二、碳循环P100~1011.循环形式(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P103[解疑合探]一: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阅读教材,试以碳循环为例,思考问题。
1.碳在自然界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CO2的形式存在。
2.CO2的来源、去路(1)自然界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含碳有机物储存在生产者体内,进入生物群落。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往下传递,最终流向分解者。
(3)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学燃料的燃烧都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CO2的形式归还大气。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提示: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3.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示: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