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8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
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1、课前热身游戏:摸圆形纸片游戏。
说到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
2、游戏中概况圆的定义。
(1)师: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形。
)(2)组织学生游戏:这里有一个黑色布口袋,将这些形状的硬纸片装入其中,你能从中摸出圆形吗?(让几名学生上台摸。
)学生摸完后,师:有可能把其他图形当成圆形吗?为什么?(3)结合学生叙述,小结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贴板书:“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3、学生举例巩固认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结合学生举例,多媒体出示其中的一些物体图形。
(如果有学生说球体是圆,出示实物乒乓球说明其是立体图形,而不是圆,并切开它进行实验,指出它的截面是一个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圆的认识”的数学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的“圆的认识”这一章节进行教学。
这部分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圆心和圆弧等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圆心角、弧和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圆规、直尺、铅笔、圆形的实物和图片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答案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圆形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点。
2. 讲解圆的定义:我通过教具和图片,向学生讲解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是由所有与给定点等距离的点组成的。
3. 讲解直径和半径:我通过教具和图片,向学生讲解直径和半径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4.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我通过教具和图片,向学生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圆的直径或半径来计算周长和面积。
5. 练习:我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画出了一个圆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周长=31.4厘米,面积=78.5平方厘米。
2. 题目:画出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对圆心角、弧和弦的关系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与圆有关的问题,如自行车轮子、地球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难点:圆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电脑出现:白兔、黑兔、灰兔和花兔骑车比赛跑。
问:谁跑得快?(圆的、方形的,椭圆的,花兔的车轮是圆形,但轴心不在圆上)2、为什么白兔跑得快?3、请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微机出示硬币、钟面、圆桌等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
)4、你们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圆的知识吗?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二、讲授新课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
1、借助工具尝试画圆,初步感知。
(1)让学生分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图钉、线绳、铅笔头)在纸上画一个圆。
(2)小组交流画圆的方法。
(在线绳的一端套上图钉,另一端套上铅笔头、图钉固定一点,铅笔头绕图钉旋转一周,就得到一个圆。
)(3)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画的圆不圆呢?(a、图钉没有固定在一点上;b线绳旋转时没有拉紧。
)(4)教师演示画图,学生口述方法。
2、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心。
画图时图钉所固定不动的点叫圆的圆心,通常用英文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教师带学生读圆心“O”学生标出所画圆的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师生共同观察电脑显示,圆心在什么地方,圆就在什么地方。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2)认识半径a、连线绳的两端画一条线段,这条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用字母“r”表示。
板书:r(半径)。
带学生说一遍,学生用“r”表示自己所画的半径。
b、做一做,判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见电脑图)c、现在请同学在圆上画几条半径,看谁画得又好又多。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中。
3、通过本课,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它是学生在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本课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
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
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是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教学重难点】1、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2、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1、学生欣赏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2、感受生活中的圆。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圆的例子吗?(生举例)老师也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有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6篇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自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教具准备: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一)设置悬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
(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一)生活中的圆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二)运动中的圆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课件展示)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三)探究圆的形成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圆的定义,认识圆的几种重要元素,如半径、直径、周长等。
–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圆,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
–能够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发展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重要元素。
–圆的性质及相关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圆的技巧。
–圆的计算题目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圆规、圆规仪等绘图工具。
–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辅助教具。
2.教材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练习册或试卷等练习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圆1.引入(10分钟)–运用PPT或黑板上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出圆的定义。
2.整体感知(15分钟)–讲解圆的定义和基本元素,如半径、直径、周长等,让学生有初步认识。
3.练习(15分钟)–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测量直径和周长,巩固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圆的性质与计算1.复习(10分钟)–复习圆的定义和基本元素。
2.引入新知(15分钟)–讲解圆的性质,如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
3.练习与应用(2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圆的计算题目和实际问题解决。
第三课时:综合训练与拓展1.综合练习(25分钟)–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测学生对圆的掌握情况。
2.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圆的定义、重要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老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结合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理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教材内容本课时主要教学圆的认识,包括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车轮、硬币、圆形钟表等,引出圆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状。
然后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如圆心、半径、直径等,并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特征,如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一)空间观念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地认识圆的形状和特征,建立圆的空间表象,培养空间想象力。
2.能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圆中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如判断图形是否为圆、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等,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几何直观1.通过画圆、折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能够运用图形语言(如圆的图形、半径和直径的线段表示等)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3.在探究圆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推理能力1.在探究圆的特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对称性等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的知识,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如根据圆的半径计算直径,根据圆的直径判断圆的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一个给定的图形中画最大的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写作思路。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和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1、圆形学具,直尺,圆规,纸片,剪刀,图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1、展示对数学圆的应用例子,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举行“抢小红旗”游戏的赛场设计,让学生评判其公平性,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圆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你能用预习圆的知识来说说理由吗?对圆的认识你还有哪些疑惑?学生质疑板书课题师:这只是我们的观察,要想真正说明它的公平我们须得验证一下。
板书:贴钥匙图:①为什么?二、探索圆的特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1、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谁说说你怎么得到的圆?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汇报交流画圆的方法。
2、探究找圆心的方法,揭示圆心、半径、直径。
师:好,现在我们得到圆了,为了公平小旗应该插在哪里?通过找插小旗的位置,找到圆的圆心,并揭示圆心的概念。
好,现在找到插小旗的位置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了?“怎么做?”通过引导学生找到要测量的线段揭示半径、直径的概念。
好,在你的圆里分别画出半径、直径,并标好字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定义、基本性质,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圆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课时本课时为1课时(约40分钟)三、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绳子、图钉等。
2、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圆规、直尺、练习本。
四、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基本性质及半径、直径的概念。
2、学会用圆规画圆。
五、教学难点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技巧。
六、课前导入(1)情境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图片(如太阳、车轮、钟表等),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形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七、授课环节设计1. 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a.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与给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b.互动:请学生尝试用绳子和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体会圆心、半径的概念。
c.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圆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无限性等。
2. 半径与直径a.定义:讲解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和直径(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的概念。
b.操作:请学生用圆规在圆形纸片上标出半径和直径,并用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观察并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
c.游戏:设计“找半径、直径”的游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不同的圆,并标出半径和直径,加深理解。
3. 用圆规画圆a.示范:教师演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强调固定圆心、调整半径的重要性。
b.实践:请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出不同大小的圆,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c.展示:展示学生作品,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圆的认识》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圆的性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等于半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连线与圆心连线垂直且平分;圆的周长和面积与半径有关。
3. 圆的周长:圆的周长等于2πr,其中r是圆的半径。
4.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等于πr²,其中r是圆的半径。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2. 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形物体,如圆桌、圆形窗户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征。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性质。
二、基本概念与性质(15分钟)1. 讲解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的特征。
2. 讲解圆的性质,如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等于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三、周长与面积的计算(15分钟)1. 讲解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推导过程。
2. 讲解圆的面积公式:A = πr²,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推导过程。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一个圆的直径为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2. 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及关系。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课件、圆规、剪刀、若干白纸、彩色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出示主题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预设:圆)师:是的。
同学们真细心!从奇妙是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圆呢?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平面图形---圆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画圆中感受“圆”---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2、剪圆,一边剪一边体会,它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从剪圆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从“不好剪”中充分体会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圆是曲线图形。
3、认识、直径的特点及关系----请同学们动手把刚才剪下来的圆不停地对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
4、认识圆心、半径作用-----阅读教材第57、58页,思考:圆的中心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画圆”得出: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三)练习中深化认识圆1、看图填空。
3、择优录取。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认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圆的特征,为以后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及其特征。
2.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及其关系。
3.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特征。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
2.准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自行车轮子、地球仪等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与圆有关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如圆形实物、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圆的定义、直径和半径的定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出圆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2、练习1、2(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一)判断题(二)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五、作业依据的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认识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认识圆(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形状——圆。
我们将学习圆的定义、特征以及和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圆形物品,如硬币、圆饼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物品,观察并描述一下它的特征。
2. 讲解圆的定义:圆是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点,到某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几何图形。
我们把这个固定点称为圆心,这个距离称为半径。
3.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可以用公式C=2πr 计算,其中r是圆的半径,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圆的面积可以用公式A=πr²计算。
4. 例题讲解: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例题,我们一起解答。
例题1: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解答:我们知道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所以这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除以2,等于5厘米。
然后,我们用圆的周长公式C=2πr计算周长,得到C=2×3.14×5=31.4厘米;用圆的面积公式A=πr²计算面积,得到A=3.14×5²=78.5平方厘米。
5.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纸和笔,尝试画出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6. 讲解圆的其他相关概念:直径、半径、圆心、弧、扇形等。
六、板书设计圆的定义:平面内的所有点,到某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几何图形。
圆的周长:C=2πr圆的面积:A=πr²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纸和笔,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用圆规测量它的直径和半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认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圆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逐步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圆的相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假如能帮助到您,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圆的相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56—58页二、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情景中使学生相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学会运用圆规,驾驭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在视察操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实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教学重点:相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打算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片。
学具打算: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同学们喜爱骑自行车吗?(喜爱)那么你们肯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态的?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出示图片)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日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圆的相识[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为学习新学问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活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望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2)学生举例。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
(4)师:同学们我们不仅用圆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将圆的一些特征奇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相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1、折一折,相识圆心。
(1)让学生用老师打算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学生相互沟通自己的发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小学数学
2,课时:1
3,师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
(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本课圆相关的网络资源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动脑”,先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画的圆纸片剪下来,再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初步感受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概念。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最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学生自我动手发现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二、教学课题《圆的认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 P55/56/57页
三、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
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热身游戏;考考你的反应能力,说和做相反,老师说右手,学生举左手,老师说起立,学生坐下……
2、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5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想一想,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教师:刚才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么多的圆。
你们真棒,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谁还能举一些外形是圆的物体?学生汇报(钟面,呼啦圈……),老师也找了一些圆,我们一起来分享。
链接播放有关圆的图片欣赏
3、引出课题,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出示圆片图形:
0 d
r
( 1 )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
(3)剪出自己画好的圆。
(三)、认识圆的特征
1、剪出自己画好的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
(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叫做直径。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
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四)
、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小组讨论,(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五)、闯关游戏(巩固练习)
第一关:耳灵口快
老师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你们说出相应的直径或半径长度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判断是非
(1)圆有无数条直径。
()
(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3)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直径。
( )
(4)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 ) (5)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
第三官:展现自我,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大家都收获很多。
关于圆,同学们课后还可以通过其它书籍或网络寻找更多的知识。
圆的更多知识_百度文库
圆的百科
2、布置作业。
书本P60第1-4题。
思考题:在操场草地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
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趣味性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发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探索动手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
同时,以“闯关游戏”的形式来巩固练习,促进学生的知识与兴趣相统一,学有所得,学有所趣。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果课堂时间分配再稍微合理,效果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