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困生”到“学优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学困生”到“学优生”
我校在华蓥山上,地处渝北的边远山区,由于地理和经济的客观原因,这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因而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我校针对这一情况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和我结成帮扶关爱对子的是我班的张某。
两年前我刚见到张某时他闹了些情绪,因为他的家长长期在外省打工,年末才回来一次。张某跟随外婆过日子,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和外婆的溺爱造成这个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性格内向,成绩也特别差。
当时,我就把他找到我办公室来,说:“你父亲到外地打工去了,好赚钱供你读书,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学习要自觉、努力,好让你父亲放心;而我也会对你严格要求,这是对你外出打工的父亲负责,同时也是对你本人负责。至于学习生活上有什么不便,可以随时跟我或说,我们尽可能地为你提供便利。”说这番话主要是想跟他在感情上沟通一下,便于我日后的教育和管理;同时也告诉他除了家长外,还有老师在关心他。
可没想到,开学新鲜劲一过,他就不学习,做小动作,不交作业。我发现后就提醒他要专心,但他只站在那里低着头,也不开腔,最多点一下或者摇一下头。
因他学习习惯差,我一有空就去看他做作业,不说话,只是站在那里。此时他写字就会认真得多,题也会小声地多读几遍。上课时我也有意识地多走到他身边,次数多了,他知道我在关注他,作业
工整多了,错得少了,上课也渐渐举手了。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他孤僻的个性,于是常常找他谈心,告诉他应该如何与同学相处及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与帮助。基本上,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聊”上一次,有时是在教室,有时是在学生公寓,想到就说。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他的妈妈印象特别好,我就经常和她母亲通电话,有时下午放学后还把张某带到电脑边,打开qq 让他和母亲视频聊天。他母亲告诉我,她没有文化,不懂得教育孩子,在家常常溺爱;孩子的父亲也在外打工,所以让孩子在学校住宿,现在老师的话比家长的管用。
冬天,我见他穿得单薄,唯恐他着凉,就经常提醒他穿衣服。他说:“谢谢老师,我不冷。”听到他说“谢谢”两字,我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能说谢谢的孩子就不是坏孩子。
住宿时,学校规定晚上8点50熄灯。有次我发现他打着电筒悄悄做作业,因为我常常问他作业,虽没怎么说他,但他实实在在在改变。
平时上课时我也发现他专心多了,还会记笔记。有一次,一位老师对我说:张某这一年变化真大,不但变成了优生,还成了其他同学的榜样。后来我把张某的变化分析给全班学生听,很多学生都暗暗地较上了劲。这样以他为榜样就带动了班级的其他同学,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也大有好转。
通过张某的这个典型例子,对于留守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
生,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让学生感知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就留守学生教育,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与我们的工厂的机器生产时有本质的区别的,因此老师要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而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都不在家,对他们的关心和管理都不到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管理,加之长辈的溺爱,往往会对其成长造成极大的问题,因此,老师要肩负起双重责任,即既要肩负起老师的责任又要肩负起孩子父母的责任,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时时关心爱护他们,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只有老师真正用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真正转化他们,变“差生”为“优生”。
其次,对于留守学生,我们还应该有耐心,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里,缺少了必要的关心和管理,已经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彻底地改变他们的这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对孩子的教育要充满信心,要明白学生的行为习惯纠正的反复性,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反复抓,抓反复。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针对留守学生,老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专家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帮助教育学生,为他们疏通心理的郁结;可以开展师生一帮一的活动,这样老师的帮扶对象就会更加明确具体,做到责任到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定期开展学生和父
母视频聊天或电话沟通,加强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渠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现状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它需要老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教育者而言,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孩子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其次在教育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坚持不懈,唯有这样,我们现阶段大量存在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