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想必从一开始就蕴藉着一种“怪诞”的美学,其中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去阐释及反思人与世界间的关
联关系,有的格调虽见孤芳自赏,但也不乏饱含深意的道理,比如,“趋吉避凶”,“审非行是,思非穷归”等。
在《庄子》中,可以从“怪诞”的视角,看到客观现实及内心深处两个
不可混合不可忽视的层面,他们彼此间极其紧密的联系,充分表现出
因果轮回,人与世界间互相深入和谐相处的状态,而灵魂便是链接其
中两者的纽带,联接着它们,同时使得它们也无论如何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意义正在此所现:人的客观现实、内在情感与世界的宇宙规律
紧密相连,而我们便是无可替代的纽带。
此外,从“怪诞”的视角,还可以深入探讨那种无功而返的“非理性”的认知,让我们面对客观事实时,始终不忘灵魂深处的属性,即“非理性”,最终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柔和流动的优雅之中,诠释出深邃且动人的
道理。
总而言之,《庄子》以“怪诞”的美学,深刻诠释出客观与内心间紧密
联结以及那种柔和流动的“非理性”思考,一部足以隐没众家轮回的故事;带给读者一个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完美地缔结出一副蕴藉着深远
意义的真知灼见的画面。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艺术美学方面。
通过对庄子著作的研究,我认为他在艺术美学领域做出了以下贡献与影响。
首先,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艺术观念。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而不受任何束缚。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理念。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
其次,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审美理念。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随性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和操控,而是通过自然的流露和表达来展现艺术之美。
这种审美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美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境界。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通过艺术的表达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的实践和体验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而不是被功利和名利所束缚。
这种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的方式。
此外,庄子还对审美的主客观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和体验,而欣赏艺术则是一种客观的感知和理解。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达,而观众则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这种主客观关系的思考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使得艺术不再是单向的表达,而是一种互动和共鸣。
总结起来,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治”和“逍遥游”的艺术观念,以及对主客观关系的思考。
这些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庄子的艺术美学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宝贵财富。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探讨人生境界的美学作品。
他以玄幻的
笔触描述了一个超越尘世琐事、自由自在的游走境界。
全篇充满隽永
的意境和抽象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思索,揭示了一
种超越常人繁琐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种美学作品,《逍遥游》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和玄妙
的叙述手法,勾勒出一个追求超越凡俗尘世的理想世界。
在文中,庄
子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将人们的游走形容成云游、游鱼、乘风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
庄子对于人生的理解也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
他将人生比作
梦境,认为人们在尘世中追求功名利禄、贪恋物质享受只是一种虚幻
的追求。
他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达到心灵
自由的境界。
此外,庄子还通过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由、随性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存在,倡导远离功利、追求自由自在
的生活方式。
在他的眼中,风、云、山水皆是自由自在的,而人类应
当向往这种自由状态。
总体上,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一种追求超然自在、追逐内心
自由的美学观念。
通过对于自然与人生的反思,他呼唤人们超越尘世
的琐碎,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尽管文字中没有具体的网址、超链
接和电话,但庄子巧妙运用形象的描写和哲学思考,使《逍遥游》成
为了一部经典的美学之作。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
地之谓也。
(《知北游》)
“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渔父》)
“真者,所受于天,自然不可易。
”这是庄子审美的最高原则。
它着眼于审美对象的必须保持自然,不能有人为因素。
就好像“强哭者,虽悲不哀”不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就会让人感觉到一种虚假。
而“真悲无声而哀”才是真情流露。
这种“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决定了庄子对自然真美的肯定,同时也就否定了人工雕琢的行为。
在庄子看来人工雕琢就是对天然本性的摧残、对美的破坏。
本来“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闲适自在,一旦“蓄乎樊中”,则“神虽
王,不善也。
”“牛马四足,是谓天。
”等到“落马首,穿牛鼻。
”真可谓是“以人灭天、以故灭命”。
扼杀了大自然中天然之美。
在《天地》中庄子也写到百年之木枝叶繁茂,一旦被砍即使做成尊贵的“牺尊”,涂上花纹,由于失去了天然本性也是不美的。
(2)内心无为的朴素美是个体审美过程与自然万物本身的特征一致的联动,个体的审美也必须在自然无为、与道合一的境界中才能体验美的愉悦。
这主要是针对审美主体而言。
庄子认为人如果有目的地去“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天下》)是很难得到美的感受的。
在《天道》中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要想获得美的体验必须达到内心的虚静恬淡、朴素无为的境界。
“虚静恬淡、素朴无为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美,这种美甚至还远远超越于形体的美之上”[1]可以这样说庄子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并没有带着审美的目的。
他对审美对象只有直觉的体验,就是在终止一切思维判断的虚静精神状态下去感受美,达到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合一。
这应该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又一特点。
审美主体要感受审美对象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据此庄子有意地创造了一大批形体残缺而德全之人如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以形体的丑陋来衬托人格的完美。
庄子的观点是一个人的外形丑恶,并不影响他的精神美,人格精神上的美,使人们忘掉了形体上的美丑。
他看重的是精神美,即所谓游于形体之内,而不索于形体之外。
而要达到这样的
审美境界审美主体就必须做到“离形去智”完全忘掉自身形体的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得失,忘却世俗烦恼,“无功、无名、无己”才能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人与物齐,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庄子梦蝶”梦境中庄子已物化为蝶才能体会到物我为一的愉悦,“濠梁观鱼”从心灵上体验到鱼之乐。
而达不到庄子的物我两相忘的审美境界当然就不可能体会到鱼之乐了,比如惠施是不可能有庄子的那种体验的。
在庄子的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主客合一,物我合一了的。
物被拟人化,人也被拟物化,物与人直接交流,融为一体,我即物,物即我,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才能进入审美的崇高境界“物化”的境界。
2.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来自他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庄子认为客观万物和人的内心世界都受着道的主宰,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既与事物本身的差异性有关,也与认识主体的观察角度不同有关”。
[2]在《秋水》中,庄子借海若之口告诉我们“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以功观之,······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正因如此事物的美丑也就没有定准。
判断美丑的标准实际是由审美主体的好恶决定的,就好像“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人以为美的东西,动物可能以为是丑的、可怕的。
从
庄子哲学思想的“齐物我、无是非、等生死”来看,人以为“美”的人与物其实是无所谓美丑的。
美丑只是人对事物对象所作出的主观价值判断。
人心目中的美可能并非“天下之正色。
”人所谓的“美”是被自己感性的感官所欺骗。
“美”和“丑”只要它们得之于天,合之于道就都是美的一种形式。
“厉与西施,恢恢谲怪,道通为一。
”(《齐物论》)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的美学观点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读《庄子》不仅领略到他的哲学风采,更欣赏到他艺术魅力。
《庄子》让我们领略到无尽美感。
正如闻一多所说:“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
”(《古典新义·庄子》)让我们在庄子美学思想引领下不断发现美的真谛。
[科]
【参考文献】
[1]方勇主编.庄子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