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1.02 KB
- 文档页数:14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从纵向上,把握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及特征。
根据整体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为第一个时期。
此时,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散发展。
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
这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
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
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
(2)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为第二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3)从20世纪初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第三个时期。
这时,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
19、20世纪之交(1900年前后)。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社会交往两根主轴加速运转,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往讲这一段历史,我们更多地是注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强调这种不平衡性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这种说法无疑是对的,但却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与不平衡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世界发展的整体性。
相对而言,整体性更为重要。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rD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者提交研讨会的文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文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它的重要补充.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②.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在19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该体系的缔造者们至少建立了一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程序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这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思想表明,各大国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将兼顾考虑多种因素的①KaleviJ.Holsti,Pm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InternationalOrder1648—1989,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1,P.40.②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 blemsofOut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P.43—51.6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作用制度化了”.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一种监督和控制潜在的国际冲突的机制,从而使该体系在力图维护集体安全方面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一步.第三,”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四,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一百年的和平.但是它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1854--1856年以英法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此后接连爆发的法,意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是列强用武力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和实力分布的重要表现,并使该体系严重动摇.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参战不仅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意味着当欧洲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了”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另一方面,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殖民地人民也高举起“民族自决”的旗帜掀起了战后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扩大到极限的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秩序.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并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以《国联盟约》为基础的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苏联和①KaleviJ.Holsti,Pea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lnternatio~lOrderJ648—1989,P.40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7德国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并希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而建构一个能够成功处理国际冲突的和平秩序,但实际上国联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①.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战胜国片面追求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因此,从本质上讲,作为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孕育战争的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更大规模的战争就再度来临.而这一次则是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彻底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分析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一些明显特点:第一,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在实际上成为美英苏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双方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ernDomina—tions,1945—1955,NewYork,1982,p.6.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8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执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干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注,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类理性正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较量与敌对将趋于缓和,竞争与交流将日居主导.这一切正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文明交流的限度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①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因此大大加快.②文明交流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由“现实中的个人”进行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③文明交流不是随意展开的,它受到诸多限制.文明交流的物质条件和交流中介对交流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是文明与其客观物质基础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并非文明之间的相互限制,可以由交流的一方或双方共同努力去改变甚至克服.在文明交流的历史中,我们常常看到,文明在向外传播时有所保留,在接纳的同时也有所拒绝,文明交流受到交流双方的共同限制.相对于前一种限制而言,这种限制是内在的,是不能克服甚至是很难改变的.文明交流因此具有有限性,文明交流的限度就是对此种有限性的具体说明.文明交流的限度是文明交流中文明自主的必然结果.处于文明交流状态的文明,首先是在文明的空间维度上作为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出现的,这些文明相对独立,具有强有力的结构.文明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转瞬即逝的文明图景背后更简单的实在:”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①McNeiU,W.H.,AH肋oftheHumanCommunity:Prehis~tofPresent,3rded.PrenticeHaU,1990.P.X V②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战争对历史文化的作用战争,这个残酷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深深地影响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它带来了破坏与毁灭,却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推动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的一股力量。
战争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当战火燃起,城池沦陷,无数的生命消逝,文明的瑰宝也往往在硝烟中化为灰烬。
宏伟的建筑被摧毁,珍贵的文物被掠夺,书籍文献被付之一炬。
历史上,许多古老的文明和城市,因为战争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断层。
比如,曾经辉煌的巴比伦文明,在战争的蹂躏下逐渐衰落,只留下了残垣断壁,让后人在感叹其昔日辉煌的同时,也为战争带来的破坏感到痛惜。
然而,战争也并非完全是文化的毁灭者,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战争的过程中,军队的征战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对抗,更是文化上的碰撞。
征服者在占领新的土地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带过去;而被征服者在反抗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征服者的一些先进元素。
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希腊化文化。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争还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文化表达。
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经历着生死考验和痛苦磨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更加深刻。
这种深刻的体验往往会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诞生了许多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挣扎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战争也促使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又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各方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武器研发和技术创新。
世界历史概览: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引言你是否曾经好奇人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它记录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了解人类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形成。
本文将带领你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探索发展的重要时期,并探讨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I.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引入使人类能够定居在一处,并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
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A. 农业革命: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农业的引入使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解决了过去狩猎采集社会中常有的食物短缺问题。
农业不仅帮助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财富和稳定。
B. 文明的诞生:城市化的重要性从农业社会到城市文明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城市化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化带来了专业化劳动、社会分工和交易系统的出现。
城市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C. 脱离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彻底脱离了农业的束缚,进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
蒸汽机、电力和机械化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II. 重要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时期,这些时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并解释它们的影响。
A. 古代文明时期古代文明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得以兴起。
这些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科学、艺术、哲学和法律等方面。
B.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和基督教的传播。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
在这个战争期间,不仅西方国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而且世界上其他地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
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各国增进了解,建立友好关系。
二、中国在战争期间的文化交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事务,并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些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援协约国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援协约国(主要是法国和英国)的努力是中国文化交流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派遣了约14万的劳工和40万的劳工后备军赴法国和其他前线国家,参与基础建设和运输工作。
这种大规模的支援表明中国在战争中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并对中国文化和劳工的影响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2. 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界在战争期间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
许多中国学者和教育家前往欧洲和美国,学习和交流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们从国外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
3. 文化作品输出中国的文化作品输出也是文化交流与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文化作品,如文学作品、电影和音乐,通过出口和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
三、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1. 启发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
一些中国学者从国外学习到了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理念,这些理念促使了中国革命的兴起。
历史学考必背的知识点高一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文明2. 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悠久的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3.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渤海交通等二、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衰落1.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帝国2. 欧亚大陆上的波斯帝国3. 印度次大陆上的孔雀帝国和孔雀王朝4. 中国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5. 希腊、罗马的兴起与辉煌6. 黄河流域上的秦、汉帝国三、中世纪的文明与冲突1.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中世纪的开端2. 罗马天主教会的兴起和教宗的权威3.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影响4. 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文明的传播5. 蒙古帝国的崛起与世界霸业四、近代世界的嬗变与帝国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2.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3. 经济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4. 欧洲殖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5. 近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五、近现代社会变革与现代文明的形成1.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2.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剥削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诞生4.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6.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7. 当代全球化的现象与挑战六、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3.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4.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5. 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6. 抗日战争及其胜利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国内外政策8. 文化大革命的启动和结束9.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七、世界历史中的文化与科技1. 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2. 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3. 文化之路的互通互鉴: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东南亚和非洲等八、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学的分类和研究对象2. 史学的文献考据研究3. 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比较研究方法4. 历史学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5. 历史学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以上是高一历史学考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对历史学的发展和重要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三上册历史重点归纳1、四大文明古国及文明成就: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古印度: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古中国:四大发明、长城、甲骨文。
2、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例子及影响:①暴力冲撞(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影响: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②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印度人发明)、马可·波罗访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影响: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3、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文明4、文艺复兴:①时间:14—16世纪(被称为发现了“人”的时代,产生“巨人的时代”);②核心内容:人文主义③影响(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④代表人物: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5、新航路的开辟:①时间: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发现了“世界”②影响(评价):积极: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带来殖民扩张,造成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东方落后,西方先进)6、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名称由来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
8、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时间:(1640—1688)②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③作用: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双重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用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探索世界历史是一种拓宽视野、增长智慧的方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各个文明的交流互动以及历史事件和决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国际视野解读世界历史,并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一、历史的国际视野历史的国际视野是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全球联系。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只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忽略了世界间的相互影响与紧密联系。
然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运用国际视野来研究历史变得尤为重要。
在运用国际视野研究历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多元文化碰撞: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 全球经济交往:历史上的贸易与商业活动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网络、金融体系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
3. 政治与战争:国际关系与政治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不同国家间的政治争斗、领土纷争和战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国际关系。
二、实践探索世界历史1. 阅读国际历史著作:选择一些重要的关于世界历史的书籍,如《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幅更完整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2. 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和展览,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跨国界的历史展览,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
3. 参与国际研讨会与学术交流:通过参与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我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演变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国际关系。
然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却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这一现象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碰撞、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技术的发展引导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国际关系的变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手段的推动下,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
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大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加剧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而电信、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进一步进步,则建立了全球化的沟通桥梁,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既能促进理解与合作,又可能引发冲突与对立。
地理和历史条件常常决定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文化又是塑造国家与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跨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各国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实现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与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和挑战。
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兴起,资本的流动性加剧等趋势,将各国经济纳入全球范围内。
经济利益的交融使得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利益纠纷也更加突出。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必须通过合作与协商,共同应对共同问题。
国际关系的结构和格局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生着重大改变。
然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各大国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争端,不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和平衡机制,也决定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世界历史上出现过诸如罗马帝国、英法德法俄等众多霸权与强权国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演变。
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霸权体系正在逐渐瓦解,各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平衡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
战争与和平的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词汇。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个词汇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战争代表了野蛮和暴力,而和平则代表了文明和理性。
战争和和平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出发,论述战争和和平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关系。
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历史上,战争和和平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两种状态。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一直在争夺权利和资源。
某些时期,国家之间会经常发生战争,比如欧洲历史上的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等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平时期也不乏光辉的篇章,比如西周时期的盛世、秦朝时期的统一、唐朝时期的强盛等等。
在这些时期,国家之间不仅保持了和平,还建立了积极的社会关系。
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和平时期关键的一环。
尽管和平时期中没有军事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稳定。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均未能实现完全的和平。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中的财富和资源不均,导致部分国家富强而部分国家贫穷。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会导致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矛盾,最终引发战争。
现代战争与和平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开始进入多极化时代。
虽然一些冲突和战争也在不断发生,但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和平化的道路。
现代战争不同于古代战争,古代战争大多基于领土和资源争夺,如果一方在战争中获胜,就可以剥夺对方的领土或者资源。
而现代战争则更多的基于意识形态、文化冲突和恐怖主义等因素。
这些战争往往外部原因复杂、内部原因复杂,难以判断和处理。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和平不仅指缺乏战争,也指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国际组织成为现代国家接触的重要平台。
比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等。
这些组织不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核心竞争力。
和平不可能完全依靠军事打击,而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战争与和平并非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
文化交流与文明碰撞的历史学观察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得以加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文化交流也常常伴随着文明碰撞,带来了各种深刻的历史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角度观察文化交流与文明碰撞的格局、原因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的格局文化交流是世界历史上的常态。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一直是推动各个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交流的格局可分为两类: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
在单向交流中,一方文明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另一方,但不接受对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单向交流常见于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渗透。
例如,欧洲殖民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给殖民地,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而双向交流则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了相互影响和交流。
双向交流能够促进文明共生,使各个文明在交流中汲取营养,相互借鉴,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此外,现代全球化的浪潮也加速了文明间的双向交流,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二、文化碰撞的原因文化交流往往伴随着文明碰撞。
文明碰撞是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常常引发了冲突与对抗。
文明碰撞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文明碰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引发了文化间的冲突。
例如,历史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以及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都是由于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
其次,资源争夺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是文明碰撞的原因之一。
文化交流常常伴随着经济交往,而经济竞争和资源争夺往往引发文明之间的冲突。
例如,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对各个地区进行了殖民和剥削,引发了殖民地和殖民者之间的文明冲突。
第三,国家利益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也是导致文明碰撞的原因之一。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比较学研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各种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相较于以往越来越紧密。
然而,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民族关系在历史上并未始终和谐、平稳。
历经战争、迁徙、殖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打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族意识都被历史渲染着。
民族关系的复杂多变,探究其历史及变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各国互动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研究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时,我们可以分国别来进行梳理。
欧洲地区的民族关系历史相对较为复杂。
近代欧洲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基于国家体制来进行的。
经历数次的大规模战争后,欧洲各国发起了“欧洲一体化”运动,这一运动强化了民族间的互动和合作,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但随着本世纪初时欧洲难民危机的爆发,各国之间民族冲突开始升温。
波兰和乌克兰之间的民族问题,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冲突,都是欧洲地区的难题。
亚洲是多民族的地域,随着历史的演变,亚洲各地之间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例如,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经常发生语言冲突和地区之间的纷争。
日本和中国之间,韩国和日本之间也存在着民族之间的矛盾。
另外,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纠纷长期不解,甚至有过军事性的冲突。
此外,南亚地区也存在着种姓歧视,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
美洲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存在着矛盾。
美洲是欧洲殖民地,不同的殖民者在当地引入了不同的文明,文化之间的冲突依旧存在。
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引发了印第安人大屠杀。
现在美洲地区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在拉美和北美两个地区。
拉美主要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和葡萄牙殖民者组成,导致当地的各种文化存在着诸多的冲突。
北美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是指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纠纷。
非洲地区的民族问题也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存在着种族和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国家受到外部干预的压力也比较大。
例如,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事件,刚果战争,苏丹内战,索马里战争等等。
世界历史笔记一、世界历史的定义与分期1. 世界历史的定义:指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总和,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比较重要的国际事物和国际关系。
2. 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可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1. 文艺复兴:14-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神学思想。
2.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主要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各教会有自主权。
3. 科学革命: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4. 工业革命: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5.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全球性战争,导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体系崩溃。
6.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的全球性战争,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7. 冷战:1947-1991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8. 全球化:20世纪末至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趋势不断加强。
三、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1.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创立了形式逻辑学。
3.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力学奠基人。
4. 马克思: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5.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文明1. 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距今约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金字塔、法老和王室陵墓为代表。
2. 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东部,距今约2500年历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以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大量成就著称。
3. 古罗马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罗马法、建筑艺术等成果著称。
4.中华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以儒家文化、道教、佛教等多元宗教和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著称。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世界历史》教材第四章《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文明交流与碰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这种交流对各国文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明交流。
难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方式、特点及其对各大文明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简要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古代世界文明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文明交流的实例。
(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
(2)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汉摩拉比法典。
(3)古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种姓制度。
(4)古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青铜器、甲骨文。
3. 例题讲解:分析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文明交流,如宗教、文字、建筑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古印度和古中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事例,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法老制度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汉摩拉比法典古印度: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古中国:黄河流域、夏商周文明2. 文明交流:宗教、文字、建筑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文明交流。
(2)分析古印度和古中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举例说明。
2. 答案:(1)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文明交流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字和建筑方面。
世界历史分期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世界历史,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分期分类,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在这个阶段,人类还没有定居,生活方式比较原始简单。
史前时期涵盖了从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漫长时期,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二、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初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文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古代时期以农业革命和城市兴起为标志,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三、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古代时期和近代时期的过渡阶段,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封建经济逐渐兴盛,信仰教义开始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传播迅速。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充满了信仰与战争的气息,贵族阶层和教会权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张。
四、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世纪时期之后的阶段,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标志。
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升,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
近代时期的世界充满了变革与冲突,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交织在一起。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近代时期之后的阶段,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趋势为标志。
在这个阶段,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时期的世界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主题。
六、当代时期当代时期是现代时期之后的阶段,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为主题。
在这个阶段,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显现,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涌现。
当代时期的世界充满了变革与不确定性,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七、未来时期未来时期是当代时期之后的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这个阶段,人类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将更加发达,社会制度将更加完善。
世界历史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是一对相互作用并长期存在的现象。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彰显了世界历史的多元性。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体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世界历史中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1.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各地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居民以渔业、海货贸易为主,内陆地区的居民则以农耕为主,这种地理差异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
2. 历史演变的影响历史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世界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政治变迁、战争等事件,给不同地区文化带来了各种影响。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罗马帝国的崩溃使西方文化分化为多个小型文化体系。
3. 宗教和哲学的影响宗教和哲学思想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
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佛教的传入使得东亚地区的文化与印度文化有了交流和共享,伊斯兰教的传播则在中亚和非洲等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1.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更加频繁。
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在古代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拉美地区的音乐和舞蹈也受到了非洲和欧洲文化的影响。
2. 科技进步的促进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工具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渠道。
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接触和学习其他文化,这加速了文化一体化的进程。
3. 全球化视野的拓展随着全球化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互鉴与共享。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2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rD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者提交研讨会的文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 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 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 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①•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 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①LeoGross, ” ThePeaceofWestphalia,1618 —1648 ”,TheAmnearliocfaI nJour nternationalLaw,Vo1.42,No.1Jan.,1948,pp,20h 41,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 5 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Et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 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文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它的重要补充.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 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②.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在19 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该体系的缔造者们至少建立了一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程序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这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思想表明,各大国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将兼顾考虑多种因素的①KaleviJ.Holsti,Pm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InternationalOrder1648 —1989,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1,P.40.②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 blemsofOut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P.4—3 51.6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 期作用制度化了”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一种监督和控制潜在的国际冲突的机制,从而使该体系在力图维护集体安全方面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一步.第三, ”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四,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一百年的和平.但是它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1854--1856 年以英法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此后接连爆发的法,意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 是列强用武力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和实力分布的重要表现,并使该体系严重动摇.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参战不仅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意味着当欧洲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了”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另一方面,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殖民地人民也高举起“民族自决”的旗帜掀起了战后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扩大到极限的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 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秩序.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并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以《国联盟约》为基础的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 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苏联和①KaleviJ.Holsti,Pea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lnternatio~lOrderJ648—1989,P.40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7 德国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 并希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而建构一个能够成功处理国际冲突的和平秩序,但实际上国联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① .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战胜国片面追求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因此, 从本质上讲,作为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孕育战争的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 更大规模的战争就再度来临.而这一次则是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彻底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分析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一些明显特点:第一,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 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 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在实际上成为美英苏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双方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ernDomina—tions,1945—1955,NewYork,1982,p.6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8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 期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执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干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注,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类理性正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较量与敌对将趋于缓和, 竞争与交流将日居主导.这一切正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文明交流的限度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①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因此大大加快.②文明交流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由“现实中的个人”进行的,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③ 文明交流不是随意展开的,它受到诸多限制.文明交流的物质条件和交流中介对交流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是文明与其客观物质基础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并非文明之间的相互限制,可以由交流的一方或双方共同努力去改变甚至克服.在文明交流的历史中,我们常常看到,文明在向外传播时有所保留,在接纳的同时也有所拒绝, 文明交流受到交流双方的共同限制.相对于前一种限制而言,这种限制是内在的,是不能克服甚至是很难改变的.文明交流因此具有有限性,文明交流的限度就是对此种有限性的具体说明.文明交流的限度是文明交流中文明自主的必然结果.处于文明交流状态的文明,首先是在文明的空间维度上作为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出现的,这些文明相对独立,具有强有力的结构.文明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转瞬即逝的文明图景背后更简单的实在: ”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集体 '心理 '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①McNeiU,W.H.,AH 肋oftheHumanCommunity:Prehis~tofPresent,3rded.PrenticeHaU,1990.P.X V②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第15 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