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等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不等式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1、性质2、性质3。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解答。
5.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辅助工具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不等式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图形等元素,生动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题:准备一系列练习题,涵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问题。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不等式,作为数学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它的理解与应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导入新课我会以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来引入这个话题。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几个不等式,比如2<3、5>2等,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释这些不等式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不等式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不等式的好奇心。
二、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我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就是用“<”、“>”、“≤”、“≥”等符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
接着,我会通过几个例子来让学生理解这个定义,如3<4、7≥6等。
2.性质(1)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性质,如“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刚高,所以小明比小刚高”。
(2)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这个性质很容易理解,我只需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验证即可。
(3)可加性:如果a<b,那么a+c<b+c。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如在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观察不等式的变化。
(4)可乘性:如果a<b,且c>0,那么ac<bc。
这个性质稍微复杂一些,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2<3,那么2×2<3×2。
三、实例讲解与练习在讲解完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后,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
这些实例包括:1.解不等式:2x5>3我会引导学生将不等式转化为等式进行求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为什么解出来的数是大于号两边的数。
2.不等式的应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会让学生用不等式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比较3^2和4^2的大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等式的应用。
3.练习题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11.1 生活中的不等式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苏科
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及其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不等式。
2.掌握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生活中涉及不等式的问题。
3.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够运用不等式进行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的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材《数学苏科版下册》
–教学课件
–示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
–书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道有关购物的问题,如:小明在某商场购物,他购买了3件衣服和1双鞋子,总共花费了210元,请问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子分别的价格不会超过多少元?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给出解答。
2.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解答,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不等式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用符号。
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性质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数轴,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性质2、性质3,并通过例题演示。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2.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及其应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传递性质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不等式传递性质的定义和证明。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应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4)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不等式传递性质的理解。
不等式根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主备人:胡伟审核人:使用人:第11周讨论时间: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方法: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测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练习,以期到达学生稳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或小黑板教学设计流程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答复等式的性质: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表达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忆.探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 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拟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 +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1.根据8>3,用“>〞或“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根底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比照,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 〔三〕例题例根据不等式的根本性质,把以下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稳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 x-l>2,x-l+l>2+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 x>3.〔2〕2x 2x-x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 x20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 xa或x 〔四〕教后检测1.如果a〞或“a或x8x+1;〔3〕 x>-4;〔4〕-10x 〔五〕当堂训练1.在以下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根本性质.〔1〕假设a-3<9,那么 a ______12;〔2〕假设-a<10,那么a______ -10;答:〔1〕a<1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 2.a<0,那么〔1〕a+2 ______2;〔2〕a-1 ______ -1;〔3〕3a______ 0;〔4〕a-1______0;〔5〕|a|______0.答:〔1〕a+2<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根本性质1,得a-1<-1.又,-1<0,所以 a-1<0.〔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此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根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根底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 3.判断以下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2〕当 a=0时,3a=2a.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3〕〔学生在答复此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4.按照以下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5.用不等号填空:〔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假设a ______ 0,b<0,那么ab>0;〔六〕教后反思第2篇:根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根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根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根本不等式;④用根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微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根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拟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根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拟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拟法是比拟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标准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根底.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稳固深化.学习根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表达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表达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稳固化归思想及应用根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时机,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根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根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根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根本不等式,以及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根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测,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根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根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根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导语: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举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应用。
本文将以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如何设计一节有效的不等式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比较以及不等式的运算;3. 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在开展正式教学前,可以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某超市正在举办促销活动,一种商品的价格高于100元即可获赠一张优惠券。
请问消费者需支付多少钱才能获赠优惠券?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集(1)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与性质,然后讲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对比两者的差异。
(2)通过图形和实例展示不等式的解集,并指导学生如何表示解集。
例:解不等式2x - 5 > 0。
3. 不等式的比较(1)讲解不等式的比较关系,如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2)通过比较对比不等式,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例:比较不等式2x + 3 > x + 5 和 x - 2 < 2x + 1。
4. 不等式的运算(1)介绍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
(2)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运算规则。
例:求解不等式3(x + 1) > 12 - 2x。
5. 应用实例教学(1)选取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应用。
例:某商店的折扣活动:购买商品数量超过10件则打9折,购买数量少于10件则不打折,请问购买的件数有哪些选择?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现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课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从而发现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能够将不等式进行简单转化。
教学重点是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难点是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不等式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由试验发现规律的数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经历类比、猜想、尝试、归纳的不等式基本性质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②、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知识运用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掌握类比和由试验发现规律的方法。
3、解决问题:会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喜悦,开拓学生的视野。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
三.学生学情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
此外,八年级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和渴望,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分两个阶段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首先,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和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引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其次,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归纳出三条基本性质。
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由试验发现规律的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教学设计一、引言在数学学科中,不等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广泛应用于数学推理、证明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为主题,设计一节中学数学课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学会灵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概念讲解(1)通过举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介绍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即对于任意实数a和b,有a小于等于b,即a ≤ b。
并说明不等式的特点和性质。
2. 性质证明(1)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猜测不等式的性质。
(2)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出不等式的传递性、加减性、乘除性等性质,并给予简单的证明。
3. 应用问题解决(1)选择一些生活或学习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如超市促销、长方形面积最大化等。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3)学生合作小组讨论解决方案,然后向全班展示并讨论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4. 深化拓展(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团队合作,寻找更多应用基本不等式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四、教学评价1. 写作评价(1)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编写解题思路和过程,以及最终的解答。
(2)评价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推理和思考能力,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正确与否,以及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 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2)评价学生在展示环节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材或练习册,提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写法。
3. 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不等式的性质。
4.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附: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课后访谈。
3. 评价标准:a.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能正确表述不等式的定义,区分不等式与等式。
b. 对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能熟练运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正确书写不等式。
c. 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能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不等式变形。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与不等式的异同,让学生深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 介绍不等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关系,如代数、几何等。
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和方法手段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和方法。
4. 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示范法: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题方法,并通过示范解题演示给学生。
3.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不等式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5. 提问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一个情景引入,比如蛋糕要平均分给几个人,但是每个人拿的份量应该不少于多少,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并解释不等式的意义。
2.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题方法: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与大小关系、不等式的运算规则等,然后通过示范解题演示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
3. 不等式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购物打折问题、体重指数问题等。
四、教学步骤: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不等式的推广和应用。
2. 讲解示范: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题方法,并通过示范解题演示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不等式的应用,让学生灵活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归纳,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他们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如评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解题方法的灵活性、解题结果的正确性等。
2.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不等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教学设计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由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实现做中学。
整个设计贯穿了“三会”素养的提升,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探索精神。
二、教材分析《不等式》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纵向看,它是继方程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是等式的延伸,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重要基础。
如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一样,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
从学科看,它直接影响着物理、化学的学习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三、学情分析学科教学是基于学前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需围绕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展开。
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上,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表示相等关系的知识,并且学生已有了模型构建的基本意识,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并且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
对学生来说,现实世界中不相等关系的量怎样表示,还是未解之谜,因此不等式的起步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心理上,八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和表现性较强,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巧妙引导,积极鼓励,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观察得到等式与不等式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迁移出不等式概念。
2.能根据文字表述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不等模型。
通过做中学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不等式》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举例生活中的不等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和生活情境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不等式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如“小明的年龄大于5岁”、“小华的速度比小明快”等,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应用教学设计引言: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不等式的应用展开,通过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应用。
一、认识不等式的应用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领域,如几何、经济学等。
通过讨论不等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个产品的成本为10元,售价为20元,每月的销售量为x个。
请问,该公司每月的利润可以表示为一个怎样的不等式?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得出不等式20x-10x≥0,进而解得x≥0,即销售量必须大于等于0。
这样的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应用,并培养他们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图像展示不等式的应用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不等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来说明。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其两个端点的位置关系。
通过测量和绘制图像,学生可以发现线段长度与两个端点的距离之和的关系。
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关系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并解释不等式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应用,并且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游戏巩固不等式的应用为了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的应用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道不等式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给出解答。
通过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结语: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不等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际问题、图像展示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等式的应用,并且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和方法手段一、教学设计主题: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2. 不等式的应用举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激发思考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比较大小的事情吗?怎样比较大小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不等式的概念。
步骤二: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示意图和具体计算,向学生解释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2x + 3 > 5,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答问题。
步骤三:应用举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例如:例子一:汤姆和杰里两人进行拔河比赛,汤姆比杰里强30牛力,他们两个人所受到的拉力分别是T和J,根据比赛规则,汤姆的拉力必须大于杰里的拉力。
请用不等式表示汤姆的拉力必须大于杰里的拉力,并求出汤姆的最小拉力。
例子二:小明的体重大于小红的三倍减去5公斤,请用不等式表示这个关系,并求出小明的最小体重。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等式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步骤五:拓展与展望讲解不等式的更复杂应用,如组合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并鼓励学生尝试更多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手段1. 示意图和具体计算:通过示意图和具体计算的方式,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和逻辑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形式让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高中数学不等式及应用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数学常见的不等式类型,并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进行解题。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不等式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2x + 3 > 7,然后请学生讨论这个
不等式的意义以及如何解决这个不等式。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直接比较法:介绍不等式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不等式两边进行比较来解决问题。
2. 代数法:介绍通过代数运算来解决不等式问题,如加减乘除、移项、取对数等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来巩固所学的不等式解题方法。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答过程,分享解题思路。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不等式运用到其他数学领域中,如几何、概率等。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解题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
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进
行解题。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实例 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
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
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的大小比较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大小比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实例,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掌握不等式运算规则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八、课后作业1. 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深入学习作准备。
九、课堂纪律与管理1. 建立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3.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认识不等式教案
教案如下:
1.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
-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 学生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 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的理解。
-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材和练习题。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例如:已知小明的年龄大于10岁,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和符号的含义。
例如:不等式是用大于号、小于号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解决不等式: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如
何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如:解决不等式2x - 5 > 10。
(4)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例如:解决不等式3x + 2 > 8。
(5) 综合运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不等式
解决。
例如:小明考试成绩大于60分才能参加班级活动,小
明考了多少分才能参加活动?
(6) 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6. 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并共同纠正错误。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8.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9.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在下一节课中做出相应调整。
不等式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和方法手段
教学设计:
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将学习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学会转换和解决不等式。
方法:
1.通过带有实际意义的例子介绍不等式。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不等式的含义。
3.让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使用不等式的实际例子。
4.组织学生分组解决数学问题,以加深其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5.最后让学生展示和讨论实现过程,在全班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
过程:
1.询问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并介绍不等式的含义和定义。
2.让学生查找和分享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范围。
3.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编程,解决数学问题,例如:
问题1:一家餐馆提供特殊的套餐,可以选择一个主菜和一个甜点。
餐馆使用以下不等式来计算套餐的价格:
P>10m+5d+20
其中P是套餐的价格(以美元为单位),m是主菜的价格,d 是甜点的价格。
请问,如果主菜的价格为15美元,甜点的价格为5美元,该套餐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问题2:一个电话公司向其客户提供套餐,其中最低费用是每月35美元。
如果超过200分钟,每分钟额外收费0.1美元。
请问,一个月需要拨打多少电话才能收到一张账单,要求账单金额最低?
4.全班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
5.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并提出疑问以便延伸学习。
方法手段:
1.课堂讲解
2.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
3.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4.课堂讨论
5.学生自主探究。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主备人:杨仔艳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 题中数量间的不等关系。
3、经历由具体问题建立不等式的过程,初步体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会列不等式
难点:列不等式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式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情境一:
小明和他的妈妈、爸爸的体重分别为30kg 、55kg 和75kg. 周末,他们准备去公园游乐场玩跷跷板,若小明和妈妈玩时,谁会向上跷?若小明和妈妈坐一头,爸爸坐在另一头时,谁会向上跷?你能知道游戏的结果吗?为什么?
设计此情境的目的:自然引出课题
情境二:
1.用数学式子描述下列数量间的关系
(1)一个边长为a 米的正方形桌子的面积大于1平方米
(2)m (m ≠0)的倒数不大于5.
(3)某种袋装牛奶中,每100克牛奶所含的蛋白质(x 克)不少于2.9克,脂肪(有y 克) 不少于3.1克。
(4)48座的客车载有游客x 人,到一个站又上2个人,车内仍有空位
(5)一辆轿车在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是a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是100km/h,那么
a 与100的关系如何?
2.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
1.观察刚才所列举的式子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示从连接式子的符号观察并引导学生概括问题的答案
学生:都是用“>”“<”“≥”或“≤”号连接
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这个答案表示赞同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不等号同时给出不等式的一个
描述性的定义。
(注意补充常用不等号还有“≠”)
51≤m a ≤100, x ≥2.9, y ≥3.1,
x +2<48, a 2>1 , 51≤m
2.结合上述给出的不等式的特征对下列各式做出判断
练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
(1)–2 < 0 ;(2) 2a > 3-a;
(3)3x+5;(4)(a-1)2≥0;
(5) s = vt;(6)x2+2x≠3;
(7) 5 > 3;(8) 5x≤4x-1
例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不等关系
(1)a是正数;(2)b是非正数;(3)一个数m的绝对值不小于0.
(4)火车提速后,时速v最高可达140km/h;
(5)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小3,并且这个两位数至多为30. 学生:先思考并试着给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给出的答案的基础上正确的给予表扬,不足的及时指导并帮助学生理解“非正”“非负”“不大于”“不小于”“最高”“最远”“至多”“至少”“超过”“不足”
等这些表示不等关系的词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列不等式。
3.通过一组习题巩固上述新知
练习:用不等式表示下列不等关系
(1)a 是负数;(2)x与a的差大于2;
(3)x与y 的差是非负数;(4)y减去1至少为2
(5)小明身高h m,他班学生身高最低的为1.54m;
(6)两数m、n积的2倍不大于这两数的平方和.
学生:思考并完成(请部分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探究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1.例2:如何表示下面气温之间的关系?
宿迁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6℃,该市这天某一时刻的气温是t℃.
学生:读题并思考尝试给出答案(学生在写法上会出错)
教师:针对学生在写法上的错误及时纠正并向学生介绍连立不等式的正确写法
2.通过两个小题巩固连立不等式的写法
练习:用不等式表示下列不等关系
(1)x大于2且小于5
(2)x不小于3且不大于6
学生:思考并完成(请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遇到错误及时指导
3.用不等式描述水库水位关系
建设中的三峡水电站的水库水位在145-175m(包括145m,175m)时,发电机能正常工作,设水库水位为x(m).你能用关于x的一个式子刻画水位需满足的高度要求吗?
学生:思考完成
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及时给予评价
(三)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明和小聪玩跷跷板.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聪的身体质量为p(Kg),书包的质量为2Kg,小明的身体质量为50(kg),怎样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完成
教师:及时追问:这个不等式成立p可以取哪些值?让学生初步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从而引导学生预习下节内容,做到首位呼应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正确及时表扬,若有回答不到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补充完善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
(投影并打印给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一)情境创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