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地偏差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文件名称偏差处理管理程序文件编码SMP-QA-XXX-XX第1页共8页起草部门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执行日期起草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质监部分发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部室、车间1、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规范偏差处理,确保在制造和与质量相关的程序中出现的偏差被记录、调查并评估其对产品的影响,以保持与GMP执行的一致性,同时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及执行。
2、适用范围:适用于在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
3、责任者:质监部、车间管理人员、各岗位操作人员、化验室4、程序:4.1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在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4.2偏差分类4.2.1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偏差分为实验室偏差和非实验室偏差。
4.2.1.1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
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分为:OOS和OOE;OOS(超标结果),是指实验结果不符合法定质量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的结果,包括稳定性研究中产品在有效期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结果。
OOE(非期望结果),是指实验结果超过历史的、预期的或先前趋势的一个或一系列结果。
OOT(超趋势结果),是指随时间的变化,在质量标准限度内,但是超出历史的预期的或先前的一系列结果(比如稳定性降解产物的增加),形成一定的趋势。
4.2.1.2非实验室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人员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药品生产偏差的产生原因与处理对策摘要:偏差管理是GMP质量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GMP执行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药品生产企业只有重视偏差控制,才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药品质量安全。
本文分析偏差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完善药品偏差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药品生产;偏差原因;优化策略1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存在的原因1.1对偏差管理的认知不足我国GMP的发展起步较晚,不够完善,在正式实施的新版GMP中才明确规定了偏差控制的要求、硬件、软件、人员和现场。
新版GMP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章节中已单独列出一节,为质量保证体系中处理偏差提供了一致的基础。
但由于目前没有规范的指南可以为企业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就如何准确识别偏差、调查偏差和处理偏差,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是高是低,及如何通过管理来评价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1.2设备设施生产或实验室设备设施未经批准使用,设备、仪器或公共设施出现故障,设备、设施或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计量仪器设备未按规定进行周期性校验,个别仪器使用前未校准,仪器、设备和设施未按规程进行清洁或消毒等。
1.3偏差涉及的产品影响评估不深入任何偏差均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根本原因调查结束后,基于收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做出评估。
评估应考虑到发生偏差的批次和可能影响到已放行的其他批次,有时需进行文献查阅和实验研究验证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对于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额外检验;如果对产品效期有影响,还需进行长期稳定性考察。
关于偏差对涉及产品的影响评估,制药企业一般只简单说明每一项调查结果的影响,对物料、中间体/成品、制剂等影响进行的风险评估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未系统地考虑到对患者安全、对质量系统的影响以及GMP法规的符合性等方面。
风险评估没有系统阐述,评估结果往往是不影响产品质量,影响评估无说服力。
GMP指南中规定调查根本原因和进行影响评估可采用风险分析方法,影响评估不深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使用质量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系统、科学地评估。
制药行业中的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探讨目的:正确认识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
方法:通过探讨GMP中关于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的管理,理解偏差和变更的定义以及具体的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的管理流程,合理有效进行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
标签:偏差处理;变更控制;纠正预防措施1 概述偏差处理与变更控制是《药品生产管理规范》(2010年版)中新增的章节。
此前国内的制药企业在这些领域的质量管理是相对薄弱的。
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单单产品质量已经不足以打败其他竞争者,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企业需要正确的认识它们,掌握它们。
通过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偏差进行有效处理、对各种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保证药品生产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偏差和变更也是欧盟和FDA审计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系统的重点。
因此,企业要与国际接轨,使自身的产品走向世界,正确的理解和实施偏差和变更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2 偏差处理偏差的定义: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规定标准的偏离。
发生偏差时应保持警惕,准确识别,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记录和沟通。
找出根本原因,建立CAPA,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
运用质量风险分析提前识别它们相关的风险,避免潜在的偏差。
减少因偏差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最终确保产品的质量和GMP符合性。
偏差管理应涵盖药品生产、检验的全过程,包括生产操作、包装贴签、物料管理、设施设备、实验室控制、质量部门,还包括其他质量活动:例如验证、员工培训。
偏差的处理程序包括偏差识别、偏差分类、偏差处理、偏差关闭。
偏差识别:一个好的偏差描述应简单清晰的陈述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可能受影响的产品或物料批号、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其编号等,应避免出现任何使调查者产生混淆,并且对偏差的描述没有价值的信息。
任何偏差都要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偏差分类:根据品种、工艺特点和质量体系情况建立适当的偏差分类标准。
目的:本程序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规定了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的管理。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部内容:1偏差情况1.1物料平衡收率超出(高于或低于)规定范围。
1.2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参数偏离工艺规程规定范围。
1.3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工器具发生异常。
1.5中间产品发生质量偏移。
1.6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偏移。
1.7包装材料的领用数和使用数发生偏移。
1.8生产中其它异常。
2偏差处理原则2.1由生产部会同质量管理部确认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方可流入下道工序。
3偏差处理程序3.1发生偏差时,由车间负责人会同工艺员、班组负责人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填写偏差处理单(一式两份)并提出处理方案,经生产部确认签字,报质量管理部批准后,一份留质量管理部,一份交车间执行。
3.2处理措施3.2.1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3.2.2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可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3.2.3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采取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3.2.4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按不合格产品处理程序处理。
3.3填写偏差处理记录3.3.1车间必须按批准的偏差处理方案组织实施并填写记录,并将偏差处理单附批生产记录中。
3.3.2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措施实施过程要在车间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部的监督下进行。
4若偏差有可能与本批次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有关联,则立即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至调查确认与之无关方可放行。
制药企业偏差处理报告1. 引言本偏差处理报告旨在记录和总结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情况,以及针对这些偏差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通过对偏差进行合理处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达到符合监管要求的生产目标。
2. 偏差情况2.1 偏差定义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定义,偏差是指产品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以外的任何结果、判断或调整。
2.2 偏差分类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偏差分为以下几类:- 剂量偏差- 温度偏差- 湿度偏差- 时间偏差- 原材料偏差2.3 偏差频率和程度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偏差的频率和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结果显示,剂量偏差和时间偏差是最常见的偏差,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轻微的,对产品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偏差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3. 偏差处理措施制药企业在发现偏差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处理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3.1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偏差,我们立即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并详细描述了偏差的情况、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通过及时报告,我们能够快速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扩大,并更好地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3.2 原因分析在报告偏差的同时,我们也主动展开了原因分析工作。
通过对生产环节、操作流程和设备状态的仔细检查,我们确定了偏差的根本原因。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交叉验证和重复实验,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紧急处理针对偏差发生的紧急性和影响程度,我们迅速采取了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例如,对于剂量偏差,我们进行了产品回收和重新制备;对于时间偏差,我们进行了加班生产和调整交付计划。
通过这些紧急处理措施,我们能够快速解决问题,降低了负面影响。
3.4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偏差再次发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例如,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我们加强了员工培训和意识培养,提高了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要求。
制药行业中的偏差处理实施探讨摘要:偏差可为产品质量、生产及检验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风险点识别、风险降低措施,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浅谈不同偏差情况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偏差 OOS AD 验证纠正纠正与预防措施1偏差的识别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中虽未明确给出偏差的定义,但从第二百四十七条以及第二百五十条[1]理解,其对偏差的理解与ICH Q7中的偏差定义“偏离已批准的操作指导或既定标准的任何情况”[2],即所有偏离规定的均为偏差。
但不同的偏差情况需要考虑使用不同的处理程序、方式。
2偏差的处理程序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第二百四十七条“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1],即企业应制定偏差处理程序,并设相应的处理记录。
为掌握整个处理程序,应先了解偏差处理阶段的名词定义。
在了解各阶段的名词定义后,推荐偏差处理的一般流程见下图,图中见到可选择性进行补救行动、偏差调查、纠正与预防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偏差情况,所产生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需要投入的资源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笔者建议纠正与预防措施应进入单独的系统中进行跟踪执行,可在完成影响对象的处理后,快速关闭偏差。
下文介绍不同类型偏差的处理一般原则。
3不同偏差情况的处理原则3.1生产过程偏差,是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其涵盖了车间生产、物料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员工培训等与生产管理相关的所有活动[4]。
生产过程偏差一般原则上需要进行偏差调查、纠正与预防措施,以避免偏差的再发生、类似偏差的发生。
基于偏差影响对象是否可进行某些措施降低风险,选择性进行补救措施。
仅有某些偏差影响的风险非常小时,可考虑不进行偏差调查、纠正与预防措施。
3.2实验室检验偏差,包括实验室检测结果超过规定标准(out of specification,OOS),以及实验室检测出现的非超标准、超趋势的异常数据或检测过程错误的异常事件(abnormal data,AD)。
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的原因及有效的质量控制药品检验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而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常常会给药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一系列问题。
那么,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的原因有哪些呢?可能是检测设备或方法的问题。
检测设备的精确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检测方法的选择、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样品的存储和处理也是很关键的。
存储条件不当或者样品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结果偏离。
人为失误、环境条件以及外部干扰等因素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药品检验中,为了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合理选择使用检验设备和方法。
确保检验设备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
需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和验证。
严格控制样品的存储和处理,确保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引导检验操作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和自我检查,提高操作技能和准确性。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并及时进行过程改进。
在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往往会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
要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需要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复制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
也需要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确保药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药品检验中结果偏离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可以避免和纠正的。
希望本文所述对相关人士有所启发。
药品生产中偏差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目录一、药品生产偏差管理的意义 (3)(一)、偏差的定义 (3)(二)、偏差管理的重要性 (3)二、当前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一)、制药企业对偏差认识不足 (3)(二)、偏差管理的程序不完整、不科学 (4)三、完善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的对策 (4)(一)、提高偏差管理的认识,引导制药企业实施偏差管理 (4)(二)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系统(CAPA),对偏差进行有效的管理 (5)2.1、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CAPA)系统建立目的 (5)2.2、系统流程图 (5)2.3、CAPA系统的管理 (5)四、结语 (6)一、药品生产偏差管理的意义(一)、偏差的定义根据ICH的定义,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标准的任何偏离。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偏差分为轻微偏差、一般偏差和严重偏差3类。
根据偏差的适用范围分为:生产偏差、检验偏差和物料偏差。
根据对偏差产生的结果分析,又可分为OOS(out of specification)和OOT(out oftrend)2类,OOS是指在检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离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的结果;OOT 是指通过追溯生产过程中的记录和数据,得出的某一参数的系统趋势,从而制订出此项参数的正常波动范围,如果超出此范围但在标准规定以内即为OOT。
(二)、偏差管理的重要性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原则,体现了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对活性成分以及剂量的要求非常的严格,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稍微出现一点偏差就有可能影响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存、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如果对偏差的管理控制不严密,就会使得实际生产过程越来越偏离预先批准的程序,甚至走上极端,如齐二药刺五加事件所以,重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保证药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药品生产中偏差分析的探讨作者:邓树华来源:《商情》2015年第22期摘要: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涉及的工艺路线很多,而在每一个工序中都会出现质量的偏差,不对质量偏差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措施,偏差就会逐步累积,将影响生产的进行。
因此,在药品生产中偏差分析成为保证最终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此也可以看出偏差分析在制药企业中的重要性及对药品生产的意义,偏差分析是制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药品生产偏差分析药品的生产是一个精细的过程,可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流程的变化、设备设施的老化及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各种偏差,出现偏差后,企业应及时进行偏差分析,针对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并进行偏差的纠正是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偏差分析的意义药品的生产过程涉及的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过程,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药品的质量偏差有影响的因素很多,涉及生产的操作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现场环境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在药品生产中必须加强生产环节的监控,将可能产生的偏差控制在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1、偏差分析是基于风险的内部监控我们知道,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无论采用多么严格的操作工序,加工出的产品总会是存在偏差的,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是存在波动的,而产品的质量波动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是我们对于偏差的基本要求。
影响波动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两类,偶然性因素是由不可控因素的作用引起的,如设备的正常磨损、物料成分的微小差异和工人的操作差别等;系统因素是指设备故障和磨损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物料的规格不符合要求等异常因素引起的,系统性波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很大,有时会导致生产过程的失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
在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是会产生质量波动的,而到最终产品形成时的质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实施的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从药品设计、工艺开发、物料采购、生产环境设置、仪器和设备配置、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等环节严控产品质量。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制药企业进行验证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测试结果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同一个不一致,不同的原因处理方式亦不同。
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以不同的方法和流程区分对待,一方面能达到降低质量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偏差管理体系会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根据各国GMP相关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制药企业应当有计划地开展验证活动,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受控。
而验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
对于这种“不一致”,只有基于一套完善的偏差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真正达到准确处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发生偏差系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引自ICH Q7,原文为:Deviation - 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
因此偏差发生的前提是已经预先定义了规则,偏差管理的基础是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
验证活动是按照被批准的验证方案来实施的,在这份验证方案中,必须清楚地界定关键系统属性和参数,以及相关的可接受标准。
在验证执行过程中,任何与可接受标准的偏离,都属于偏差的畴,如未按照方案执行,出现了不符合既定可接受标准的结果等。
对于出现的偏差,必须真实地记录在报告中,并根据偏差管理的程序作出对应的处理,最终在所有的偏差已被关闭或者其影响可接受时给出验证成功的结论。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分类我们应该注意到,验证本身即是证明预先提出的程序或标准是否可以被确认的一个过程,即使导出了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也不能说明验证对象(设施设备、仪器或系统)会对产品质量等造成影响(无论影响大小)。
验证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提出标准或标准程序——实施验证或确认——得出结论——重新审视标准——验证对象修改或预期标准调整——再次验证或确认”的一个螺旋前进或上升的过程。
药品生产偏差产生原因及处理浅析摘要:GMP的执行过程是: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住你所做的,改变你所错的。
纠正出现的偏差错误,即偏差管理,是医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薄弱环节,偏差管理情况可以直接体现医药企业质量管理的大局,也是产品质量持续改进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偏差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也引起了新的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药品;生产;GMP;偏差管理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包括药品生产、检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符合标准或规范的偏差。
这里说明的偏差不仅指统计上有意义的偏差数字,还指与预定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程序等的偏差。
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意外事故(如产品控制或环境监测超标、材料平衡超标、产品或材料储存异常、设备故障等)。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应充分了解偏差的原因和类型,建立偏差处理管理程序,减少类似偏差再次发生的风险。
1偏差管理概念及重要性GMP(2010年修订版)第10章第五节的内容对偏差的控制和质量保证做出了规定,虽然没有给出偏差概念的正式定义,但第250条对生产过程、物料平衡限值、质量标准、控制方法、操作说明等的任何偏差都有说明,可以概括偏差管理是GMP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执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质量管理思想、提高质量改进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2偏差产生的范围明确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程序等是检测和识别偏差的基础。
由于药品生产技术要求高,人、机、材、法、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协作集成过程,所有因素的偏差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生产过程的偏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材料平衡超出验收标准的合格范围。
(2)生产过程的时间控制超出了工艺规定的范围。
(3)生产工艺条件的位移和变化;(4)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如高效过滤器泄漏或重新认证要求不符合、温度或湿度不符合、悬浮粒子数不符合、未经许可的人员出入控制区等)(5)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设备质量的异常(6)产品质量(内容、形状)偏移;(7)快走。
一、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三、责任者:生产部正副经理、工艺员、QA监督员、生产部质检员、质保部经理。
四、处理规定:
1、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1 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1.2 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1.3 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 生产过程中设备发生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 产品质量发生偏移。
2 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程序:
2.1 发现偏差时,发现人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使偏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2.2 偏差发现人在采取措施仍不能将偏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时,立即停止生产;
2.3 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记录二份,写明品名、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偏差的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签字、日期;并交给生产管理人员,通知生产部经理及质保部;
2.4 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措施;
2.4.1 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2.4.2 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2.4.3 确认影响产品质量,则报废或销毁。
1目的:1.1建立一个检验结果偏差处理规程, 规定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时有关人员的职责、调查程序、要求、结果评估及处理程序,确保产品质量。
2 定义/缩略2.1检验结果偏差:从一个规定实验规程中得到的不符合所建立的质量标准或可接受标准的结果。
2.1.1严重偏差:超出标准结果,以至产品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定为严重偏差;2.1.2重要偏差:超出标准结果,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定为重要偏差;2.1.3次要偏差:超出趋势,但不会影响产品的检验结果定为次要偏差。
2.2复验:用相同的实验样品或由取自某批次的原始样品中得到的或制备的新的实验室样品来重复一个实验。
2.3超标结果:(Out-of-specificaion)检验结果超出法定标准及企业制定标准的所有情形。
例如药典和其它法定标准,制药企业自行建立的内控质量标准或接受标准,也包括工艺过程控制检验标准。
2.4超出趋势/预期(OOE)的实验结果:结果在标准之内,但是仍然比较反常,因为这个结果与长时期观察到的趋势或者预期结果不一致。
3 职责:3.1检验员职责:①出现OOS结果,及时控制样品、溶液至调查结束;②出现OOS结果,通知质量控制部部长,并协助调查;③与质量控制部部长等相关人员做出调查结论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3.2检验主管的职责:①对OOS结果进行确认,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估;②确认检验员的经验和能正确使用方法的能力。
③与检验员讨论方法,根据验证数据评价方法的性能。
④检查原始分析中得到的记录,包括谱图、计算、溶液、检验用材料、仪器和玻璃器具。
确定有无异常和可疑信息。
⑤检查仪器的性能、使用记录;⑥检查标准品、试剂、溶剂和其它用到的溶液,应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⑦记录和保存整个调查过程中的记录和证据。
3.3质量控制部部长的职责:①指导化验室进行不合格结果的调查,并对调查过程及相关记录进行检查。
②决定是否进行化验室调查,如需要调查,则要组织、参与调查过程,并协助QA的全面调查。
制药企业偏差处理报告1. 引言制药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人类提供高质量药品的使命。
然而,在药品生产和监管的过程中,偏差可能会发生。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制药企业偏差处理的相关情况,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和改进偏差处理的机制和流程。
2. 偏差定义和分类2.1 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与制定的标准、规范和要求之间的差异或超越,可能涉及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维护等方面。
2.2 偏差分类偏差可分为以下几类:- 根本原因偏差: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设备故障的原因。
- 管理型偏差: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对产品质量或安全性造成潜在影响。
- 技术型偏差:生产与规范要求不符合的技术决策。
3. 偏差发现与报告机制制药企业应建立偏差的发现与报告机制,确保偏差及时发现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1 偏差发现制药企业应定期进行偏差审查和监控,通过内部审核、外部监测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发现偏差。
同时,也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偏差情况,提供匿名举报渠道。
3.2 偏差报告一旦发现偏差,制药企业应立即启动偏差报告程序。
偏差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偏差描述:对偏差产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偏差时间、地点、涉及的工艺、设备、人员等。
- 偏差原因分析:对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
- 偏差影响评估:评估偏差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生产效率的潜在影响。
- 纠正和预防措施:针对偏差进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制定,确保类似偏差不再发生。
- 报告审核和批准:偏差报告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4. 偏差处理实施4.1 纠正措施针对已发生的偏差,制药企业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处置:对已发生的偏差进行处理,包括修复设备、更换原材料等。
- 再验证:对处理后的偏差进行再验证,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 正面影响评估:评估纠正措施对质量和效率的正面影响。
4.2 预防措施制药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偏差的再次发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操作程序(SOP)更新:对发生过偏差的相关工艺和操作程序进行更新和修订。
药品生产偏差的发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摘要】:目的介绍偏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分析我国制药企业偏差管理的现状、问题、因果,探讨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结论目前国内企业对偏差的管理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让企业端正对偏差的认识,将偏差管理作为企业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与日常质量监管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药品生产;偏差;理念;方法1 背景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对其API及剂量的要求与管控是超越其他商品的,细小的偏离既定要求的问题即可能引起严重的伤害后果,因此偏差的预防与管理已成为现代药企的一门必修课。
同时,随着生产线的不断运行,各类生产条件、工具、设备、工艺的变化、操作人员的更替等因素不断影响,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情况,即偏差的发生是必然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动态的检查来说,最容易看出企业管理问题的就是偏差或不合格产品的调查。
而新版GMP法规实施至今,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在对待偏差的态度上仍存在误区,一方面,企业对偏差管理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害怕暴露偏差即表明操作行为的不规范1,因而对偏差消极应对甚至不愿承认;另一方面,不论是药企内部自检还是GMP认证检查员的日常监督,管理人员很少有能够正确理解偏差管理要求,能提出正确偏差处理方式的情况,这对于药品生产的稳步、安全、持久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2 药品生产偏差的一般处理方法偏差分析实施的过程一般包括:(1)按照规定好的程序,确认偏差是否有效;(2)首先对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效性进行评估,调查实验室数据的来源和方法,确认其准确性,分析确定偏差是否因为实验室检测误差、误操作等原因而产生;(3)如果针对实验室的调查未发现导致偏差的原因,则要针对产品生产到检测的一系列所有环节开展偏差调查,根据样品的生产、取样、转移、检测等范围来确定调查的范围,通过正式独立且符合程序的调查来寻找和分析偏差原因,直至得出结论;(4)偏差调查结果得出后,需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相关部门确定应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制定可执行闭环的措施去落实,QA对这些措施进行审核批准。
制药生产偏差报告1. 引言这份报告旨在分析制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制药生产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偏差的出现可能会影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 偏差定义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是指与标准操作规程(SOP)、制造记录或要求规定的任何参数之间的差异。
这些偏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工艺参数的偏移•原材料的不合格或异常•设备故障或损坏•操作人员的错误3. 偏差分析针对每一个偏差事件,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3.1 偏移的工艺参数在制药生产中,工艺参数的偏移可能会导致药品的质量和效力下降。
在过程控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工艺参数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其中包括温度、压力和pH值。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导致了这些偏差:•设备老化造成的不稳定性•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的不熟悉•原材料质量的变化这些偏差可能会导致药品的质量不稳定、产量下降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不合格的原材料原材料在制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会出现原材料不合格或异常的情况。
经过产品检测,我们发现一批原材料未满足质量标准要求。
经过与供应商的沟通,我们得知这批原材料可能受到了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不合格的原材料可能会影响药品的稳定性、纯度和安全性,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3.3 设备故障或损坏设备是制药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设备故障或损坏可能会导致制造过程中的偏差。
在制药生产中,我们遇到了几次设备故障,其中包括搅拌器的断裂和压力传感器的失灵等。
这些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批次变异、产量减少和操作延误。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设备维护和定期的检修,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4 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人员的错误可能是导致制药生产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制药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操作人员的错误,包括测量失误、步骤跳过等。
药品生产偏差的产生原因与处理对策发表时间:2019-06-11T09:55:19.77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作者:王晶[导读] 药品生产企业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处理偏差,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预防,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海南海口 570314摘要:药品与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对于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应该进行严格管理。
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在隐形药品生产中加强控制。
药品生产企业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处理偏差,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预防,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药品生产;偏差;处理对策引言: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包括药品在生产、检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与已批准的标准或规程不相符的各种偏离事件。
对偏差产生的原因、偏差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偏差处理的程序和对策。
1当前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1.1对偏差管理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我国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在偏差管理方面经验不足,企业对偏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很多制药企业为了不暴露偏差管理缺陷故意删除偏差数据等多个方面。
很多制药企业都对偏差管理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偏差的存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的不成熟,所以尽可能地尝试隐瞒偏差。
现场检查中,检验记录多为符合规定或者合格,很少出现偏差现象。
偏差检查是审计制药企业质量系统的关键。
在对制药企业质量系统做出检查时,国外发达国家往往从偏差检查入手,但是我国药品GMP检查员一般是药监系统工作人员兼任,缺少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不能第一时间在药品生产环节有所感知,偏差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制药企业进行验证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测试结果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同一个不一致,不同的原因处理方式亦不同。
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以不同的方法和流程区分对待,一方面能达到降低质量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偏差管理体系会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根据各国GMP相关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制药企业应当有计划地开展验证活动,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受控。
而验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
对于这种“不一致”,只有基于一套完善的偏差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真正达到准确处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发生偏差系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引自ICH Q7,原文为:Deviation - 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
因此偏差发生的前提是已经预先定义了规则,偏差管理的基础是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
验证活动是按照被批准的验证方案来实施的,在这份验证方案中,必须清楚地界定关键系统属性和参数,以及相关的可接受标准。
在验证执行过程中,任何与可接受标准的偏离,都属于偏差的范畴,如未按照方案执行,出现了不符合既定可接受标准的结果等。
对于出现的偏差,必须真实地记录在报告中,并根据偏差管理的程序作出对应的处理,最终在所有的偏差已被关闭或者其影响可接受时给出验证成功的结论。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分类我们应该注意到,验证本身即是证明预先提出的程序或标准是否可以被确认的一个过程,即使导出了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也不能说明验证对象(设施设备、仪器或系统)会对产品质量等造成影响(无论影响大小)。
验证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提出标准或标准程序——实施验证或确认——得出结论——重新审视标准——验证对象修改或预期标准调整——再次验证或确认”的一个螺旋前进或上升的过程。
具体来说,验证是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即验证是在证明方法或者程序是适用的,是通过先设立一个理论上的标准,在经由一系列验证活动,最终建立或确定标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区别于正常生产的状态,正常生产中的标准是确定的或者是已被验证的。
而验证过程中的“标准”是一个预设的标准,是正常生产标准的初始值、理论值或经验值,经过验证之后,这个“标准”才被最终确定为正常生产的标准。
在验证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一部分是对已确定标准的偏离,一部分是对正在建立的标准的偏离。
已确定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已批准的操作规程、验证所用仪器设备、对物料的标准、对环境的要求等。
正在建立的标准,比如设备本身未经过确认的属性(已经过确认的属性为已确定的标准)、设备运行的方法与能力、清洁设备的方法等。
对这两种不同标准的偏离,将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分为了两类:常规偏差和验证偏差。
换言之,常规偏差是对已确定标准的偏离,除了验证过程中的某些情况,主要发生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于已验证的对象,如清晰明确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
尽管任何企业都无可避免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偏差,但这类偏差理论上是不应该发生的,制药企业应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文件系统和充分的人员培训来最大限度地预防偏差的发生。
正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的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而验证时发生的常规偏差,GMP附录《确认与验证》中亦有明确的要求:“企业应当在报告中对确认与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彻底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对于验证偏差,是对不确定标准的偏离或不符合。
比如设备在进行安装确认(IQ)时,PID图纸与实际情况有差异,此时的图纸是设计的“标准”,不是经过确定的最终标准,因此这种差异是对不确定标准的差异。
又如洁净区的更衣程序,验证过程中发现当前的程序不满足微生物限度的要求,由于此时的程序是不确定的,因此造成的不符合要求的结果也属于对不确定标准的偏离(这种不确定标准是双向的,即验证对象的不确定和接受标准的不确定)。
GMP附录《确认与验证》中这样描述这类偏差:“当验证结果不符合预先设定的可接受标准时,应当进行记录并分析原因。
企业如对原先设定的可接受标准进行调整,需进行科学评估,得出最终的验证结论。
”该条款不仅给出了验证偏差的范围,也给出了应采取的行动。
对比GMP中这两类偏差的描述,可见对于常规偏差和验证偏差的管理要求不同,其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
验证偏差与常规偏差的区别发生的原因不同验证偏差是由于验证对象本身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因为验证对象未经过确认或验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符合既定的验证目标值的情况。
比如贴标机运行能力的验证,在URS中,贴标机的运行能力需求为不低于250 瓶/min,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说明为300 瓶/min,于是方案中的可接受标准设计为300 瓶/min,而验证时只能达到280 瓶/min,这种偏离的原因显然是方案中的标准是厂商设定的、共性的、理想状态下的目标值,而验证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应出这台设备的实际能力。
常规偏差发生的原因很多,更加复杂,并且往往需要调查才能找出根本原因。
验证过程中发生的常规偏差,可能是用于验证的方案不适用,比如使用了错误版本的方案;可能是测试所用的仪器不符合条件,比如超出了校准有效期或者在有效期内但是出现了超出计量范围的异常值;可能是物料不满足要求,比如使用了错误批号的物料或者未被放行的物料;可能是人员操作不规范,比如未按照要求取样造成样品受到污染等。
这些引发偏差的原因或简单或复杂,或单一或多重,归根结底都是可以规避的,都是“可以不发生”的。
处理方式不同验证偏差需要记录和解释,必要时采取措施达到一致,如通过科学评估对原先设定的可接受标准进行调整,或者通过调整验证对象使两者一致。
比如在“发生的原因不同”一节中贴标机运行能力验证的例子,发现运行能力达不到目标值,先记录偏差,再分析原因是设备本身的属性达不到验证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是首先评估280 瓶/min是可以满足车间对生产能力要求的,因此将验证方案中的300 瓶/min的标准重新定义为280 瓶/min。
此时的280 瓶/min是经过验证的标准,当设备投入生产后再出现达不到生产能力的情况时,该偏差便属于常规偏差,是偏离了已确定标准的偏差,处理方式需按照常规偏差的管理程序进行。
常规偏差首先要对其影响性做出初步判断,根据其对质量的影响进行分类,如归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或是微小偏差。
对于微小偏差,比如在使用之前发现仓库发送了错误的物料,仅需要记录和解释,并且及时更换物料修正错误。
对于中等偏差和关键偏差,应调查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再评估偏差造成的影响,并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批准后完成纠正行动,最后完成偏差报告。
对于常规偏差的处理,需要一套完整的偏差管理体系来支撑,对不同分类的偏差采取对应的处理流程。
例如,水系统进行性能确认(PQ)第一阶段时发现某用水点微生物超标,由于第一阶段的水尚未用于生产,因此不需要执行生产产品相关的紧急措施;由于微生物超标会影响未来产品质量,因此该偏差归类为关键偏差;此时需成立偏差调查小组进行根本原因的调查,并且评估偏差的影响,调查原因和评估影响可采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利用风险分析工具(如鱼骨图、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MEA)等)得出结论。
基于结论,需采取纠正措施来消除偏差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相同的偏差再次发生以及执行后续的跟踪程序等。
不同类别的偏差处理流程如上图所示。
发生的概率不同对于任何全新的验证对象,验证偏差为独立事件,只会单次出现,因此验证偏差的处理不需要预防措施。
常规偏差是基于某些原因发生了不该出现的偏离,有可能会再次出现,需在影响评估时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并需要通过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风险,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关于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验证偏差和常规偏差,下面将会用两个实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偏差实例分析实例一某设备用户需求(URS)中要求其温度精度不大于0.5 ℃,根据厂家文件描述,该设备可控制精度为0.1 ℃,因此验证方案中要求其温度精度不大于0.1 ℃,验证时发现该设备只能达到0.2 ℃的精度。
首先记录偏差,并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
如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是这台设备本身达不到验证目标,该偏差即属于验证偏差,应按照验证偏差的处理方式去处理。
此时应采取纠正措施,或者升级验证方案,或者改变设备硬件,最终需使两者一致,进而关闭偏差,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如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温度探头损坏,而又因为超出校准时间所以没有被发现,导致验证结果不准确,即设备实际是可满足方案中的精度要求,但测试结果不满足要求,该偏差即属于常规偏差。
此时需对偏差进行分类,再执行对应的流程。
纠正措施是维修并立刻重新校准温度探头,并且重新验证;预防措施是对计量管理部门提出提前校准的控制要求,包括升级标准操作规程(SOP)、使用软件定期提醒等。
实例二进行烘箱或灭菌柜的满载热分布时,出现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首先记录偏差,查找原因。
如发现是由于布点时人员操作不规范,探头直接接触到了腔体金属部分,导致导热异常,属于常规偏差,处理方式首先进行影响评估,再现场纠正,重新摆放抬头,使之只能接触装载物而不接触金属腔体,最后提出预防措施,例如对探头摆放进行更为标准化的培训等等。
如果造成偏差的原因是满载时放置的物料太多或者摆放方式不合理,即是由于装载量或装载方式的不确定引起的,属于验证偏差。
纠正措施为更改验证方案,使用新的装载量或装载方式重新进行热分布验证。
重新验证时或许依然不能达到要求,就需要多次调整多次验证最终确定其装载量与装载方式使其温度分布均匀,才能完成此次验证。
经过验证的装载量和装载方式是已确定的标准,如果设备使用一年后进行再验证时发现满载热分布不均匀,此时的偏差为常规偏差,需按照常规偏差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查、风险分析、纠正预防措施等。
实例对比结论常规偏差产生于一个已经合规的系统或设备,理论上这类偏差是不应该发生的,应评估偏差对人员安全、产品、环境、质量体系等的影响,并基于这些影响进行纠正措施(CA)和预防措施(PA),即需要现场第一时间的纠正和长远的预防。
其目的在于减少同类偏差发生的概率,降低质量风险。
验证偏差产生于一个未经过验证的系统或设备,这类偏差的处理通常只是陈述事实,并且进行纠正,不需要预防。
其目的是如何从偏差状态中恢复,以继续验证的实施。
如果对于验证偏差,仍然规定需要实施预防措施,则会占用大量资源,甚至得出不可能完成的行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