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26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1)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2)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举例子。
就是举出实例说明事物,为了说明某一事理,举出相应的例子使读者加以理解。
作用:有利于读者对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打比方。
即我们常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说明文中不叫比喻,而叫作“打比方”。
作用:同”比喻“修辞手法作用一样,它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类别。
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形状、体积等特征把事物和事理分成若干类来进行说明。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说明文的答题技巧1答题技巧:1.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3、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
拓展阅读: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是什么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说明文三要素: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XX 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常见考点导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常见考点: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一般答复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详细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防止重复穿插的现象。
③.列数字:详细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提醒,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提醒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详细生动形象。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
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说明文阅读技巧篇一一、说明文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二、说明对象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4、考查说明对象: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4、借助说明方法概括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注意: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五、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3、并列式(注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六、说明方法及作用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2、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__特征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七、说明文的语言1、基本要求: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__),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____);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__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__),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____);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__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中考常考题型1.简要概括全文或者某段的说明内容。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
阅读方法解密1.说明对象是指文章介绍的某种事物或事理;说明内容主要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内容概括法:(1)概括全文说明内容基本步骤:①确定说明对象;②找段首中心句,如没有,需要准确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③归纳整理,用规范的语言简洁作答。
(2)概括某段说明内容的步骤:①找出某段的中心句,(段首,段尾,段中);②整合中心句,提取关键词,归纳概括。
【对应题型1】3.说明对象判断法: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看题目:物名性的标题,标题即说明对象。
②看首段:第一段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
③看首括句或中心句:段首概括句或中心句往往揭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对应题型(2)】4.说明对象特征概括法: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直接从文中找:找题目中的修饰语、段首的总括句和结尾的总结句。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需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概括。
【对应题型(3)】5.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有:交代说明对象;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达上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标题是设问句或疑问句则起到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
答题时要联系具体说明内容和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
【对应题型(4)】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中考常考题型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选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3.从结构上看某些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或者连续的几个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阅读方法解密1.说明顺序判断四法:理解词判断说明顺序是中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答题技巧中考的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阅读独占一席之地,而语言特点类的考题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要想解答这类考题,须从下面三个角度入手:一、考题类型与答题技巧(1)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结合句义,指明该词语在说明事物特征时所起的修饰、限制作用。
(2)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比,看去掉前后的原文意思的差异。
(3)洞悉词义、范围、感情等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考试中,常出的考题类型:题型一: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模板:“xx”本义是……,此处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形象性)的特点。
题型二:“xx”一词能否替换为“xx”为什么?答题步骤:“能”或”不能”(一般为“不能”)。
先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含义,再进行比较,如果回答不能替换,要说出替换后的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在结尾写上总结性的句子,如替换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题型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答题步骤:“能”或“不能”(一般为”不能”)。
先说出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再进行比较,即比较删除这个词语前后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如果答不能删掉,结尾一定要写上总结性的句子,如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二、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经常出现的词语分类(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①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总其、少数等。
②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格外、比较、几平、相当,尤其、稍做,更加等③限制数量:很多、几个、很少、有余等,④限制频率、速度:经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等⑤限制时间:已给、一直,早已、一向等。
(3)表示修饰的词语:漫长、空前等,(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有资料显示等三、中考实战演练场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从50米的高度落下,一瞬间冲击力很大。
如果没戴保护性牙套,在巨大冲击下,上下两排牙齿会发生剧烈撞击,就会出现牙齿损伤,冲击也可能通过颌骨传递到大脑,造成脑震荡。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5、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6、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议论文备考指南一、考查范围1、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论点;2、能理解并分析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理解并分析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4、理清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5、能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语、语句、段落的含义及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6、能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补充用以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对作者的观点能做出一定的评价;二、答题技巧1、论点的位置议论文的论点有多种方式:有的用名人名言引出,有的是根据材料引出,有的由故事引出等;怎样寻找和总结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呢,要主要看议论文的如下几个位置;①看议论文的标题,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②看议论文的开头,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往往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因许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都出现在开头部分;③看议论文的结尾,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后,至文末得出结论,该结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④分析议论文的论据,总结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是非常明显,需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才能总结出来,这样的议论文要分析文章的论据是为了证明什么的,这“证明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⑤归纳综合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对分论点进行分析,再综合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2、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要分析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如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结构上作用:主要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这个段落在文章的中间,总结是不太可能的,又因为文章的题目是中心论点,所以也不可能是点题,这样,最有可能的就是过渡;3、补充论据针对文章的观点补充用以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对这样的题目一定要看清楚举什么样的例子,针对着这样的题目,先明确本段观点,运用正面事例支撑观点,可从提示中选择也可从课外选择举名人事例,有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运用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语言要简明流畅,内容要与上文衔接恰当,前后贯通;这个题目,只要联系现实生活,说出几个有理想的人物对我们来说是不困难的;3、议论文语言严密性考察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洁,鲜明;这样的题型同样需要分四步走: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客观现实,使文章的论述不够严谨等;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加上“可能”表示不确定,去掉就变成了“一定”,太绝对化,一定要结合语句去作具体分析;4、议论文结构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作者的思路就是思考的线索,把握了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时理清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先看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这样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楚了;这样的题目可以借用这样的表述模板:先通过……引出论点活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仔细阅读文章,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由国外到国内,由现象到本质对事件进行分析,可见,写作思路是清晰的;5、开放性题目评价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近几年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探究题一直在增加,试题中经常出现“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的题型,回答此类问题时,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能自圆其说,就能得满分;这样的题目答案不惟一,我们可以同意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总之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情感,但有一点是需要考生注意的,那就是世界观要正确,情感态度要积极;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其次,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引资料:通过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e、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五、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六、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七、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八、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九、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十、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题型一: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题型二: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题型三: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题型四、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题型五、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题型六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题型七、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专项复习提纲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一)阅读选文,完成1~6题。
(20分)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
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
换句话说,直到大约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3万年前,多数..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
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
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
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美国生物举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分)2.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
(3分)3.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4分)4.请阅读选文第⑤段,分析约7万年前人类走出濒临灭绝险境的原因,补全表格。
(4分)5.请写出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3分)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
B.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因样本进行研究。
C.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
D.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阅读选文,完成1~6题。
(19分)⑴虽然地衣归为真菌界,但地衣是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共同组成的复合有机体,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地衣具有多种颜色、多样生长型和特殊的内部构造。
只有藻类和菌类处于共生状态,两者相依为命,才能成为地衣。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共生菌只与一种特定的共生藻生活,少数共生菌也可同时与一种以上的共生藻建立共生关系。
为什么大自然中配对的这种真菌和藻类会互相找到并形成地衣,它们之间会分泌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个谜。
然而毫无疑问,地衣是自然界中互惠共生现象最突出、最完善的生物类群。
⑵当菌、藻共生就形成了地衣。
尽管两个共生生物的关系纷繁复杂,但分工却很明确:由含有叶绿素的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制造养分;而共生菌则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藻体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得到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同时将藻体包裹其中,以避免强光直射,防止藻类细胞干燥死亡。
由此可见,菌藻的结合天衣无缝,地衣必须靠二者互相依存、互惠共生才能维持生存。
⑶不同的污染物和地衣本身没有根、茎、叶的特点使得地衣对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
⑷不同的污染物会对地衣体内的这种共生结构造成伤害。
比如酸雨会直接破坏地衣的真菌皮层,导致紫外线直接照射藻类,地衣随之解体。
如果是空气污染,由于藻类在地衣里的功能是呼吸,所以地衣中的共生藻在呼吸过程中会先死亡,剩下的真菌因无法照料自己随之死去。
倘若气候变暖,地衣的生长范围可能会随之变化,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海拔上升或下降,这是地衣对生态适应性的一种最直接表达方式。
⑸地衣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还因为它没有根、茎、叶,是整体吸收外界带来的物质。
当其他高等植物对环境的反应都还没显现之时,地衣的表现已经非常强烈了。
环境给了什么,地衣都照单全收,地衣不仅能积累重金属,并且对二氧化硫、氟等污染物也很敏感,一旦周围环境被污染,地衣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地衣体内的污染物及其含量,亦可对周围环境进行定量监测。
⑹由于地衣这种特殊的生态型,使得它对于周边环境反应非常敏感,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
尽管地衣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从赤道到北极都有分布,然而城市中却鲜见,犹如“地衣荒漠”,人工栽培地衣几乎不能成活。
因此科研人员只能在野生环境下进行长期观测,对地衣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人们去探寻。
⑺地衣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平整的硬皮,有的则显得坑坑洼洼,有的有龟裂的表面,有的甚至长成纤维状或像巫婆的头发一样从树上垂下来。
⑻地衣虽然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复合体,但共生菌在地衣体中约占80%,是地衣的主要成分,因此地衣的形态特征是由共生菌所决定。
根据地衣的外形特征,科学家们通常将地衣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地衣体呈树枝状或毛发状,直立或悬垂,仅基部附着于基物上的叫枝状地衣(如松萝属、石蕊属);地衣体似扁平叶片状,腹面以假根或脐疏松固着于基物上的称为叶状地衣(如梅衣属、地卷属);地衣体为各种颜色的壳状物,紧密附着基物表面,以至于无法从基物上剥离的称为壳状地衣(如茶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