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概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基础数学能力和兴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套系统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有效地引导儿童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数学基础概念。
3.发展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前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的认知•学前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游戏认识数的概念。
•引导学前儿童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利用故事、歌曲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数的概念。
数学逻辑推理•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推理游戏和问题解决训练。
•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几何图形•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四边形、三角形等。
•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计数与排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计数练习。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排序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性和分类能力。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利用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前儿童亲身体验数学,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前儿童接触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家庭辅导家长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辅导孩子: - 与孩子一起玩各种数学游戏。
-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 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数学的情况。
结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提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15篇)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的组成,6和7的组成,5的加减,6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
8的组成和加减,测量,9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二等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文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
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
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10的数。
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
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1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姓名:宋永美班级:12学前教育1编者:沈如云日任教:教材名称:2345【篇二:13-14(1)学前数学教育教案】郑州师范学院《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曹艳荣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采用教材《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黄瑾著)周课时数 2任教班级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b11级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第一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事例一:某大班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
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
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0”的算式。
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事例二:某大班初期幼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对答如流。
在一次测查中,作者询问该儿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凭作者提示,也不能举出一件能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具体事情。
在前一个事例中,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
而后一个事例则是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问题,却不能将其还原为具体的问题。
幼儿能够进行抽象符号运算的表面现象掩盖不了他理解上的缺陷――他不懂得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因此,严格说来,这两位幼儿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
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
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和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认知。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1. 数数游戏:- 利用小玩具、图画或实物让幼儿数数。
可以从1数到10,也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场景,如数菜市场上的水果、家里的玩具等。
- 创造趣味的数数歌曲,帮助幼儿记住数字的顺序。
2. 形状认知活动:- 利用各种形状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辨认和归类。
可以在故事中引入形状,让幼儿通过故事情境来认知不同的形状。
- 利用剪纸、拼图等手工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各种形状。
3. 大小比较:- 制作一些不同大小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进行比较。
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大中小的玩具、水杯等。
- 利用童谣或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大”和“小”的概念。
4. 颜色辨认:- 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教幼儿辨认和记忆颜色。
可以通过涂鸦、彩虹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颜色的美丽。
- 利用故事情节或歌曲,引导幼儿关注物品的颜色,培养对颜色的敏感度。
5. 量的认知:- 利用比较长短、多少的游戏,培养幼儿对量的感知。
例如,比较两根棒棒糖的长度,数一数房间里有几把椅子。
- 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如餐桌上的饭菜、水杯里的水量等,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不同量的差异。
6. 数字操作游戏:- 利用数字卡片或图案,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认知。
可以使用一些小玩具或物品来模拟加减的过程。
- 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字卡片配对等,培养幼儿对数字操作的兴趣。
在进行这些数学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压力。
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积极认知。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实施策略数学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早期接触数学能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由于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限制,数学教育的实施策略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来设计,以确保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有效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实施策略。
一、通过游戏引导学习学前儿童天性好奇,喜欢参与有趣的游戏。
将数学教育与游戏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他们的参与程度。
例如,在游戏中可以引导孩子识数,通过数数游戏帮助他们理解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此外,可以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游戏,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具体教具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来建构数学知识。
因此,使用具体教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可以使用计数棒、色彩积木等教具,让孩子亲自操作,感受数的变化和数的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
三、注重情感因素学前儿童的情感因素对于数学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和兴趣。
例如,当孩子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不论答案是否准确,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整合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学前儿童是多学科融合的学习阶段,将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可以增加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阅读绘本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和解决故事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节拍和律动培养儿童的数学感知能力。
这种整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将数学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五、家园合作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对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施非常重要。
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目标,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教案设计方案一、教案背景数学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教案以幼儿园大班儿童为教学对象,通过丰富的数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数字的概念和基本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认识数字2.学习数词的读法和顺序3.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4.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数字的基本概念活动1:数字认识图活动描述:老师通过制作数字认识图,教授幼儿数字的基本概念。
具体流程:•制作数字认识图,将数字从1到10进行排列;•通过数字认识图引导幼儿认识数字;•序数卡片游戏:每位幼儿抽取一张序数卡片,老师以题目形式呈现数字,幼儿根据抽取的序数卡片猜测该数字的大小,进而形成对数字的认知。
2. 数词的读法和顺序活动2:数词顺序排列活动描述: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学习数词的顺序和读法。
具体流程:•教师采取团队竞赛形式,将同桌幼儿编为一组;•教师发现数词卡片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字排列,并模仿教师朗读数词;•活动结束,教师检查结果,并给予表扬。
3. 数字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活动3:数字比大小活动描述: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比较和运算数字,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具体流程:•教师设计多种比较大小游戏,如数字排列游戏、数码拼图和数字选秀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字的大小关系以及数字可视化运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错误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记录教学过程和幼儿表现,老师进行评价。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听写数词能力2.数字排列游戏表现3.数字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表现4.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表现五、教学反思和改进在执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常见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趣性和多样性;2.活动流程不够顺畅,导致教学效果下降;3.教材难度不适合幼儿,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定制。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5篇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学打算1一、学期教学目标1、娴熟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把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娴熟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熟悉钟面,会熟悉整时和半时。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分类。
11~20各数的熟悉,熟悉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依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同学学习数学供应了更丰富的学问。
2、重视同学的阅历和体验。
依据同学的已有学问和阅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同学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到达计算娴熟。
4、重视同学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表达算法多样化,允许同学采纳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支配“用数学”的内容,培育同学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7、支配实践活动,使同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三、同学分析有同学41人。
全部进入学前班,同学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
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主动向上的班级。
同学刚入学,年龄小,坐不住,但同学的基础参差不齐。
有少数几个同学的数学成果较差。
由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
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训练同学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想方设法多设计一些让同学感爱好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使师生融为一体,使同学尽快良好的形为习惯。
四、详细措施1、努力表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2、尽量留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究数学问题供应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关心同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3、时常留意强调同学仔细做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学打算2一、指导思想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老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阅历,把握粗浅的数学学问,培育幼儿对数学的爱好和初步的运用数学学问熟悉事物的力量,为入学校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教案设计方案一、教育活动描述本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在数学领域拓展认知能力,以及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活动面向3-4岁的幼儿,持续时间约为60分钟。
二、教育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形状、颜色、数量等。
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提高幼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让他们从小学习团队协作。
三、教育活动材料1.各种彩色泡沫板、磁性形状、棋子和建模用的小球2.固定在墙上的黑白相间大方格纸、白板和彩笔四、教育活动步骤1. 上手活动:任选一组物品,实物照片、单词图片和词卡一对一匹配或分类。
为方便幼儿理解,可以参考以下示例:1.彩色泡沫板放在相应的颜色板上2.磁性形状按颜色分组3.棋子按颜色或形状分类4.建模用的小球按颜色分别放入几个杯子中2. 学习活动:用固定在墙上的黑白相间大方格纸,创建一张抽象数字图形、拼图和其他适当的数学图像,让幼儿观察,并尝试复制成原样或发展其他想法。
3. 提问和回答:引导幼儿通过课堂提问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考、表达和聆听技能。
例如,此活动中的问题包括了:1.下面是什么形状?它是什么颜色的?2.你需要几个棋子才能堆成类似这样的塔?3.你能用什么形状创建什么东西?五、教育活动结论在活动结尾,用白板和彩笔写下幼儿从此次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以及他们需要进一步回忆和学习的内容。
此外,家长也应该被邀请参加,这是确保家长对幼儿学习进步的参与和了解的好方法。
六、教育活动评估方法1.对幼儿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课堂集中程度、解决问题的技能、想象力、与同学的合作等。
2.对这次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价,包括是否符合教育目标,是否需要修正或优化。
七、教育活动优化计划1.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互动性和多样性。
2.在教育活动结束后,收集幼儿的反馈并做出改进。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方案与实施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能够发展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案以及实施方法。
一、数学教育方案的设计1. 课程目标设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此外,还需关注他们的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制定适用的教育目标。
例如,培养基础数学技能、发展空间想象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等。
2. 教学内容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可以涵盖数与数量、形状与空间、时间与顺序等方面。
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逐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游戏和实物演示等形式,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学方法规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 资源准备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准备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具和材料。
例如,计数棒、积木、形状拼图等工具可用于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和形状空间。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和视频等形式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数学教育实施方法1. 激发兴趣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经验的限制。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如游戏和竞赛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此外,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2. 融入日常生活数学教育应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购物和制作饮食等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数量和计算练习,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多样化教学策略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将教学分为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两个环节,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
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范例案例一小熊吹泡泡——复习1—4数数(小班)活动要求:1、复习1——4数数,能说出总数;2、会归类数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准备活动:小熊吹泡泡图片一张,泡泡若干(各种颜色,大、中、小三种规格)活动过程:一、小熊吹泡泡(出示小熊吹泡泡图片)小熊今天可高兴了,它在玩吹泡泡的游戏,我们看它怎么吹泡泡的。
1.出示1只红泡泡,问小熊吹了几只红泡泡?(1只)出示2只绿泡泡,问小熊吹了几只绿泡泡?(2只)2.我们给它加油,请它多吹几只好吗?大家一起说:“一、二、三,用力吹。
”老师:请它吹出4只花泡泡。
(请一个幼儿上来找出4只花泡泡贴上去)再来一次,大家说:“一、二、三,用力吹。
”老师:“请它吹出3只黄泡泡。
”(幼儿找出并贴上)3.小熊吹出了很多泡泡,你们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的?(不是)最大的有几只?(2只)最小有几只?(4只)4.再看看,泡泡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不是)谁看出来是什么颜色的,有几只,请告诉大家。
二、帮小熊找泡泡小熊又吹呀吹呀的,吹了很多泡泡。
这些泡泡都在教室旁边的桌子上。
它要我们帮它找泡泡,看哪个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又多。
1.找1只泡泡的。
2.找3只泡泡的。
3.找3只绿色泡泡的。
4.找4只黄色泡泡的。
5.找比2多1的泡泡。
6.找比4少1泡泡。
7.找3只红的大的泡泡。
注:每找一次,教师问若干幼儿,找到张,请幼儿数大家看,检查正确与否。
三、帮小熊吹泡泡现在,我们大家一起班小熊吹泡泡,好吗?幼儿自由组合,手拉手围成圈,边走边说,“吹泡泡,吹泡泡,要吹几个人的泡泡?”老师说:“要吹2个人的小泡泡”,幼儿就两个两个的手拉手,说:要吹2个人的小泡泡”,老师检查幼儿做的是否正确后,继续玩。
幼儿园数字乐园:数学启蒙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数学启蒙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幼儿期是孩子认知、思维、语言和感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幼儿园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字乐园活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数字乐园的数学启蒙教育活动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
数字乐园中的活动设计应该围绕着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展开。
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字游戏,建立数字的概念;或者通过制作数字图案和拼图游戏,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故事讲解等形式,将数字融入到日常的活动中,使数字教育变得富有趣味性和生活性。
活动设计要考虑到幼儿自主性和动手能力。
在数字乐园中,可以设置各种DIY数字乐园游戏,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数字工艺品,比如用糖纸制作数字卡片,或者用彩纸剪贴出数字形状。
还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比如数数字游戏、数字拾取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体验数字。
数字乐园的活动设计也应该借助自然环境和外部资源进行。
可以组织幼儿们到野外进行数字探索活动,比如寻找自然界中的数字形状、观察数字变化的规律等,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也可以邀请数学专家或志愿者来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讲座,让幼儿在听讲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
对于数字乐园的数学启蒙教育活动设计,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同时需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知识。
多方位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数学启蒙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园数字乐园的数学启蒙教育活动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全方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阶段。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字乐园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幼儿园能够重视数学启蒙教育的活动设计,为幼儿们提供一个更加充实、丰富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教学课时:十八课时教学方法:观摩、讲授、练习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2、年龄段目标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1、认知方面的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1、感知集合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2、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3、10以内的加减运算4、认识几何形体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6、空间与时间概念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见书p25-27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1、操作法的含义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也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单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3)交代操作规则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二)游戏法1、游戏法的含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种类(1)操作性数学游戏(2)情节性数学游戏(3)竞赛性数学游戏(4)运动性数学游戏(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3、运用时的注意点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
(四)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讨论应该以幼儿的操作体验为基础,讨论中要注重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五)发现法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七)寻找法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第二节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教学内容: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一)分类的含义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一)小班: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二)中班能按否定方式分类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三)大班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学习自由分类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
基本步骤: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 5 个。
基本步骤: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教学要求: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
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2、有助于掌握计数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
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见书114-116页图示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1、重叠比较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一、教学步骤: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
注意:1、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2、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3、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
第六课时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2、掌握区别1和许多的方法教学内容一、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目的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物体可以合成许多物体二、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组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区分和判断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初步理解1个和许多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在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大小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区分判断,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视觉,其他还要哪些感官可以感知判断1和许多。
听觉:触觉:运动觉:3、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进行寻找4、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操作活动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还要在语言表达中,强调1和许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