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20 曹刿论战

《左传》

........................................................................

预习: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

十年②春,齐师③伐我④。公⑤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

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

,必以分人○

11。”对○

12曰:“小惠未遍○

13,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14,弗敢加○

15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7

(f ú),神弗福○18

也。”公曰:“小大之狱○19

,虽不能察○20

,必以情○21

。”对

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曹刿(gu

ì),春秋时鲁国人。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③[师]军队。④[我]《左传》

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⑤[公]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 -前662年在位。⑥[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⑦[间( ji àn)]参与。⑧[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⑨[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

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11[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2[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3[遍]遍及、普遍。○14[牺牲玉帛(b 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15〔加〕虚夸,夸大。○16〔信]实情。○

17〔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18〔福〕赐福,保佑。○

19〔狱〕指诉讼事件。○20〔察〕明察。○21〔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曰:“忠之属也①,可以一战②。战则请从③

。”

公与之乘④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⑤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⑥

。公将驰⑦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⑧

,登轼(sh ì)而望之⑨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10

,公问其故。对曰:“夫(f ú)战,勇气也○11

。一鼓作气○

12,再○

13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

15,故克之。夫(f ú)大国,难测○

16也,惧有伏○

17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8,故逐之。”

①〔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②〔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③〔从〕跟随。④[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⑤〔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⑥〔败绩〕大败。⑦〔驰〕驱车追赶。⑧〔下视其辙〕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忠,⑨〔登轼而望之]登上车

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10〔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11〔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1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13〔再〕第二次。○

14〔竭〕(士气)枯竭。○1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6〔测)推测,估计。○

17〔伏〕埋伏。○18〔靡(m ǐ)〕倒下。 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 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李新超编辑整理)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左丘明。2. 选自:《左传》,本文记述的(战役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原叫《左氏春秋》,后为《春秋左氏传》。二.注意下列的【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1)【重点词语解释】:(参考课下注释) (2)【文言现象】知识点归类梳理: (一)【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进攻)今义: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报【既加冠:戴。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实情【小信未孚:信用】今义:书信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形作动)今义:忠诚 11、衣食所安安:古义:有“养”的意思【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今义:安稳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能,行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焉:①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②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5、故:①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温故知新()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4、公将鼓之(助词,无实意) 5、故克之(代词,指齐军)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 么启发? 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21.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22.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2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4.“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5. 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26.文中的“将鼓”、“将驰”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作结局说明了什么? 27. 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8.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9.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0.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31.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2)既克:已经打了胜仗。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曹刿论战-注音版

曹刿论战-注音版

c ao g u il un zh an 曹刿论战 zhu a n g go n g h i ni an 庄公十 chu an 传zu o w o 我 c a 曹yu e yu e b i 鄙, ji an 见ni an ch un q i 年春,齐 nj i a n 将 go 公 g u iq i n g i an q xi 刿请见,其 r bu sh i zh e m ou :「肉食者谋 y ou h e ji an y an ,又何间焉 r bu sh i zh e :「肉食者 w ei n e n gyu an m ou 未能远谋。. a n gr e 乡 su 遂入

w en h e y 1 zh an go nyu e 问何以战?公曰 y 1 sh i su o an 「衣/ 食所安 f U gan zhu an y e b i y i f ,弗 敢 专 也, 必 以 分 r en du i yu e 人。 对 -: ■ V xi a o hu i w ei pi n min f 「小 惠未 偏 民 弗 c o n g y e go nyu e 从也。公曰 g o nyu e xi aod a zh 1 y u su 1 公曰「小大之狱,虽-a i 加 ■可帛 、玉 g n n i 信 小以 必 ? 11 恥未 n 、"信 O d 、 力-e yuH 对 一口

b u n e n 不能 b i y i q i n g 必以情 zh i 之 y j 以 c o 从 sh u 属 y ( n g ch a 长 zh i 之 s an 也, zh a 战 a du i yu e 」对曰 k e 可 n gu 与 n o o 公 -u 鼓, g u iyu e 刿 j i iyu e 曰 zh o n g zh an z e q i n g 战 则 请 ch e n g zh an y u 于 zh i 之 go n j i a n ggu 公 将… w ei k e 「未 乘,战 k e :「可 n g a n g 将 矣1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的事。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 (1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

《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解析版)

第20课曹刿论战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jiān)小惠未遍.(biàn) B.民弗.从也(fú)小信未孚.(fú) C.齐师败绩.(jī)下视其辙.(zhé) D.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í) 【答案】B 【解析】A.间——jiàn;C.绩——jì;D.靡——mǐ;故选B。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 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D.可以一战./何以战. 【答案】D 【解析】A.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两个“间”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两个“战”都是“打仗”;故选D。 3.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 【答案】B 【解析】“小大之狱”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句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B项意思相同;ACD三项,都是作代词;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忌不自信。 A.吾孰与徐公美?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D.何以战?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忌不自信”正确语序为“忌不信自”,宾语“自”前置,是宾语前置

句。A.“吾孰与徐公美?”正确语序为“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前置,是宾语前置句;B.“君美甚”正确语序为“君甚美”,状语“甚”后置,是状语后置句;C.“何陋之有”正确语序为“有何陋?”宾语“何陋”前置,是宾语前置句;D.“何以战”正确语序为“以何战?”宾语“何”前置,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5.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答案】D 【解析】课文第2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选D。 6.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发议论)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答案】A 【解析】A.句意:又为什么参与呢?为一般的疑问的语气,并不是发议论。故选A。 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B 【解析】B.句意: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故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故选B。 8.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左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音】 曹刿(guì) 间(jiàn) 玉帛(bó) 未孚(fú) 辙(zhé) 靡(mǐ)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 ............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 ..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 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的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曹刿其人: (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 (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 (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6.启示(分别从曹刿和鲁庄公的角度说明) 从曹刿的角度谈: (1)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2)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莽撞从事; (3)仔细观察,周密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庄公的角度谈: (1)善于用人; (2)能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7.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因为鲁庄公“秉公执法,体察民情,公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曹刿从这点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而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赞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