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故事一: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故事二: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

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故事三:老舍家训,勤奋是做人的根本

老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说:“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老舍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儿为自己数学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兴,老舍却安慰女儿说:“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我小时候数学还净不及格呢!”当女儿问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老舍先生回答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在家待着,我教你英语。

以下还有一些有关家风家训的名人名言,优秀的家风应当辈辈传:

1、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长者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2、家里有问题,长者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3、要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年,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4、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5、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6、长者要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互相看大家的好处,还得要兜全家。

7、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子孙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当家,不摆老资格。儿孙自有儿孙福。

8、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的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9、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

10、长者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为家庭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家庭教育父母要重视,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中无形的财富

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及舆论营造的,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成年人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家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舆论营造不良的家风。

好的家风,能为孩子日后的成功定下基调

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孩子在这种特定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

这其中,“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孩子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某种性质的影响,孩子都在模仿。孩子早期的行为习惯折射着父母亲的人格和行为习惯,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好的家风,教会孩子懂得尊重

好的家风,可以培养孩子平等的心,让孩子在往后的生活懂尊重、被尊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因为地位、财富等等的差异,使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人格上的差别。如果以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姿态看这个世界,等待他的可能是敌视、嫉妒和怨恨。

好的家风,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为人父母,要修身养性,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轮到你的孩子加倍努力;你不成长,你的孩子同样难于成长。有位父亲曾说过:因为拼搏过,所以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努力维持好家风的父母,更加明白奋斗的艰辛,人生的不容易。他们能将自己受过的苦转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学习、思考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孩子。

一个好的家庭,一定会从小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家庭条件比人家好,还是比人家差,都要平等看人,平等的尊重人,理解人。

家风小故事15篇

《家风小故事》 家风小故事(一): 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务必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时刻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但什么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表示: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训中反复强调,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惰是惰性,就是明 白就应做有好处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就是做无聊的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勤字。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 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能够做得到的。 曾国藩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他在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立刻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由此可见,坚持勤奋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勤奋、坚持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中个性严格要求。一次孩子犯懒,不想去舞蹈班了。她摆出各种理由,什么 作业多呀;觉得累呀;腿疼,不舒服呀等。当时我想,孩子所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孩 子也很辛苦。但转念一想,如果我让孩子放纵一次,就会有下一次。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孩子懒惰、散漫的不良习惯。勤奋坚持的态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于是,我拒绝了孩子可怜巴巴央求,当了一次狠心的妈妈。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监督,需要家长的鼓劲儿。在孩子出现懒惰的苗头时,家长要及时提醒;在孩子失去勤奋动力时,家长要加油鼓劲儿,甚至严厉督促。这样才能养成良 好的习惯。 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务必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透过日常生活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风对孩子们则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 让我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完美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建立者,实践者,推行者,给社会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一个高度礼貌、繁荣昌盛的大家庭! 家风小故事(二):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家的家规就十二个字:勤简持家、诚实守信、孝敬父母。这十二个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因为这十二个字代表着妈妈、爸爸和我。 1、勤简持家之星:妈妈

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故事一: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故事二: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

优秀家风的故事

优秀家风的故事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地言传身教。 3、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道“他读书不行,说不定

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4、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 5、诸葛亮《诫子书》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3、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一):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 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 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 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 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家风家训小故事(二):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

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家风家训小故事(三):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我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靠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此刻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此刻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 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 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 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之后,鲁迅向母亲写信解 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 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 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 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家风家训小故事(四):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十一篇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十一篇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重视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很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2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 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但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XX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 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 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3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 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 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20个)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20个) 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20个),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

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6篇)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6篇)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1 *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我记得去年寒假临*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我家的家风什么呢,爸爸说:我家的家风家训是“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宽容、换位、*等、尊重” *等待人表现为对各种人,无论其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

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 所谓宽容是指人处世有度量,不苛求。能够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说的即是宽容。 但是宽容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不断地丰富、智慧不断地增加、修养不断地提高,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它是与人的思想品性、社会阅历、人生抱负、文化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宽容是一种人生的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原则,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宽宏大度者,能够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 “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让我们学会宽容,互谅互让。让生活中多一份和谐和幸福,少一份烦恼与仇恨吧!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2 很多电视节目,宣传资料上都在说家风家训,我问妈妈我们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妈妈让我自己观察,自己总结,因为家风家训不是挂在墙上,或者天天说的,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我悄悄地观察,总结了以下几点:礼仪,节俭和诚信。下面

有关家风家训的故事5篇

有关家风家训的故事5篇 有关家风家训的故事1 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时刻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但什么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表示: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训中反复强调,最败人的两个字______傲、惰。“惰”是惰性,就是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就是做无聊的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勤”字。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曾国藩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他在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马上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由此可见,坚持勤奋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勤奋、坚持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中

特别严格要求。一次孩子犯懒,不想去舞蹈班了。她摆出各种理由,什么 作业多呀;觉得累呀;腿疼,不舒服呀等。当时我想,孩子所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孩子也很辛苦。但转念一想,如果我让孩子放纵一次,就会有下一次。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孩子懒惰、散漫的不良习惯。勤奋坚持的态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于是,我拒绝了孩子可怜巴巴央求,当了一次“狠心”的妈妈。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监督,需要家长的鼓劲儿。在孩子出现懒惰的苗头时,家长要及时提醒;在孩子失去勤奋动力时,家长要加油鼓劲儿,甚至严厉督促。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关家风家训的故事2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我家的家规的一些规矩是一点点形成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家里的收入高低,生活是否富裕,我们都应该勤俭持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勤俭持家的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7篇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7篇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篇1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篇2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宁夏政府主席。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篇3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

古代好家风的典型人物事迹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俊彳忽,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 3、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4、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 为言传身教的典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当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的话。 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 5、诸葛亮《诫子书》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T立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他临终前曾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6、陆游《放翁家训》 说起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小编想到了陆游。提起陆游,我们往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陆游写过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诗词,时常告诫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暇,于德不亏。 同时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I,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谆谆教诲,传给子孙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1、鲁莽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家庭,父母十分严格,非常注重家风家训。他们的儿子十分鲁莽,脾气 火爆,经常因为小事大发脾气。父母很担心儿子的性格会影响他的未来,于是他们开始制 定一些家训来教育儿子。 有一天,儿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发了很大的脾气,父母知道了,就要其停止,但是儿子 仍然不听。父母便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们叫儿子站在中央大街上,手拿一把菜刀,同时又 站在一坛水中,要求儿子在水中练习用菜刀,不断地割菜,直到能掌握好指法。 儿子站在水中,用力地割着菜,可是手臂疼痛,手指又麻又痛,到了晚上,儿子的手 指还在流血,但他却毫不动摇地坚持着。父母看着他的努力,深深地为儿子骄傲和感动。 最后,儿子终于掌握了好的指法,他的脾气也变得缓和了许多。从此,父母的家风家 训深入了儿子的心中,他成为了一个懂得尊敬别人,尊重他人意见的人。 2、母亲的小布袋 有一位母亲,她十分注重锻炼自己的孩子。每次孩子做错了事情,她总是会给孩子讲 故事,并让孩子自己去反思。在一个晚上,孩子又犯了一个错误,母亲便开始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你看我这个小布袋。”母亲拿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一些棉花。“这个小 布袋,我每天都会在里面放一些棉花,目的就是为了练习我的针线功夫,同时也是想给你 一个教育,告诉你做事要踏实,才能有所成果。” 孩子看着母亲的小布袋,心里十分好奇,便问母亲:“妈妈,你每天在里面放一些棉花,为什么不是直接在布上练习呢?” 母亲微笑着回答:“是的,如果我直接在布上练习,很可能会出现错位,不整齐等等 问题,那么我的练习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我选择了这么做。” 孩子点了点头,恍然大悟。母亲继续说道:“孩子,这个小布袋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我们想做好事情,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脚踏实地。” 孩子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话,心里明白了许多,从此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脚踏实地的生 活。 3、借给别人

古人优良家风家训的故事

古人优良家风家训的故事 一:李世民家训: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他定了一条家训,即“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也就是说,每吃一顿饭,都不能忘记农夫的辛劳。李世民作为一代皇帝,从不奢侈浪费,谦虚待人,而且从谏如流,广纳英才,成为一代明君,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二: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三: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道“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2、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family style)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鉴赏。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某某某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梁启超教出全能儿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其中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某某某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某某某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 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 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 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 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丰子恺,让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 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 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 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 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 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 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 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某某某 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某某某”,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某某某生活,并无 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某某某后, 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吉鸿昌不忘父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