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思想派别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291.32 KB
- 文档页数: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学派总结一、古典经济学派(十九世纪中期之前)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2.基本观点:(1)“经纪人”理论;(2)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二、新古典经济学学派(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2.基本观点:(1)核心思想为萨伊定律;(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3)引入边际分析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凯恩斯;2.基本观点:(1)反对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不足;(2)反对二分法,复活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货币主义学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基本观点:(1)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长期则没有影响;(2)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3.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五、供给学派(20世纪六十年代)1、代表人物:拉弗;2.基本理论观点:(1)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2)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3、政策主张:减税、降低管制等类似措施可以增加供给和投资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1.代表人物:卢卡斯;2.基本理论观点:(1)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2)人们的预期在遵循理性预期假说;(3)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4)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5)政策无效性;3.政策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七、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1、代表人物:曼昆、伯南克;2、基本理论观点(1)非市场出清假设:(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3)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3、政策主张:(1)抑制价格粘性(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区别于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以及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的市场出清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粘性、引进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一、凯恩斯本人1、代表人物:凯恩斯2、理论特征: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看不见的手原理);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基本观点:凯恩斯交叉图、有效需求理论4、政策主张: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1、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2、理论特征:将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与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和分配论融为一体。
3、基本理论:(1)IS-LM模型与AD-AS模型(2)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3)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4)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5)混合经济制度4、政策主张:(1)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
三、新剑桥学派1.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等人。
2、理论特征:(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3、基本理论:(1)价值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滞涨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均与收入分配有关。
4、政策主张:(1)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新凯恩斯主义1、代表人物: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阿克洛夫等。
2、理论特征:(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一、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时间段: 17 世纪中叶— 19 世纪中叶;经济实践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劳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等 .□ 宏观经济理论核心: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市场机制使劳动市场永远处于供求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市场会自动实现经济均衡;政府不应该干预任何市场和经济活动。
二、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时间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实践背景: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即市场不能自动均衡;经济波动明显,即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明显不一致,表明经济资源有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瑞典学派: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不一致将自动调整经济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成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从而使生产具有周期性);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又称伦敦学派:代表人物有爱德温·坎南、罗宾斯、哈耶克等;其宏观经济理论核心:工人大规模失业是因为工人对工资和工作条件要求太高所致;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投资过度引起;利息率的自动调整能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货币数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而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因此,不赞成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间段: 20 世纪 30 年代— 60 年代;经济实践背景: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经济增长下降 30%,失业率高达 25%,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凯恩斯理论产生时期和凯恩斯主义理论形成时期:A.凯恩斯理论产生: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称为“凯恩斯革命”核心内容: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致;政策选择:实行国家干预和调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的框架消费需求{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收入国民收入和就业决定投资需求{流动偏好利息率{(货币需求数量)货币供给数量理论预期收益资本边际效率重置成本B.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希克斯—汉森提出“IS-LM ”模型,着重解决收入变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也决定利率,而利率又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收入,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b.汉森—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阐述收入增加会通过消费影响投资,使引致投资增加,从而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c.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劳动比例不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d.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劳动比例可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e.各种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现期收入、绝对收入和实际收入为函数条件的;发展的消费理论包括: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f.罗宾逊等提出的开放型经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并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流派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代表。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完美而有效的,能够自动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充分就业。
他们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和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即“萨伊定律”。
在他们的观点中,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以消除任何供求失衡。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凯恩斯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兴起的。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他指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可能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此时,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可能是缓慢而不完全的,从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货币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他们强调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该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相适应。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增长过慢,就会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规则,即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
这一流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
他们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理性预期,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而且,市场能够迅速调整,实现供求平衡。
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
自古至今,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和学派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源,其核心思想主要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和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实现自我平衡。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劳动分工、货币、经济增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运行规律的理论。
然而,随着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实践中逐渐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缺陷和内外部冲突。
于是,新的学派开始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向前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凯恩斯主义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使得古典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宏观经济学又迎来了新的理论派别——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修正凯恩斯主义的一些缺陷,强调市场的局部失灵和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主张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这一时期新发展起来的学派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和解释框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四、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各种流派1.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经济理论体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2.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需要对经济整体进行研究。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经济整体的增长和波动提出了一些观点。
然而,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面临的经济问题。
2. 凯恩斯主义阶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1936)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书中提出了需求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并强调政府干预可以改善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策制订和宏观经济调控。
3. 新古典主义综合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以保罗·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综合理论,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古典经济学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包括供求关系、预期效应和市场结构在内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框架。
4. 新凯恩斯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如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存在),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引入名义僵硬、价格不完全灵活等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提出了政策与经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学派1. 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该学派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来防止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
2. 新古典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并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经济状况和波动的主要因素,主张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实现最优资源分配。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自经济学的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也涌现出了多种现代经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反映农业收益递减法则的土地边际产出理论和厂商利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时期的开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要。
他的辩证观点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阐明了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需求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对当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供给学派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孟山都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供给和供给决定的因素,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
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减少政府的干预。
他们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观点受到了质疑。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粘性和市场失灵,认为虽然市场有时可能自我调节,但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说,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01第一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了,并且已经运用了总量概念,但是与19世纪晚期以后的各种宏观经济学相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仍有一些重要区别:(1)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宏对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分工;(2)总量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在边际概念基础上;(3)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边际效用论;(4)均衡理论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和运用。
02第二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时期,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03第三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
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302017世纪中叶到世纪从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古典经济学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剑桥学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等,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2年代70201936这一时期是指从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世纪1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从,即学的建立观恩凯斯革命与现代宏经济阶第一个段是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1929-1933,建立和形成最初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 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
凯恩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汉森等人的新A.萨缪尔森、R.哈德、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两个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剑桥之争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