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 1 页 共 1 页审核人签字: 教学目标: 1、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精神。
2、学习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南洋的开发;倭寇的掠夺和骚扰;戚继光抗倭。
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 点:郑和下西洋 难 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一、复习抽测 二、自主预习 1、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 及其沿海一带。
3、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 和 ,对 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三、合作探究并展示: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与目的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大概情况怎样?意义及影响作用? 3、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戚继光抗倭与岳飞抗金有何区别?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胜利有何意义?四、梳理巩固: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归纳。
1、郑和下西洋 伟大壮举2、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五、当堂检测1、下列人物能称得上民族英雄的是( )A 、戚继光B 、文天祥C 、郑和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哪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A 、亚非B 、拉美C 、东南亚D 、欧美3、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筹备组,隆重纪念中国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我们现在之所以纪念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因为其( )A 、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显示明朝的实力B 、发展了古代的对外贸易C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 、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4、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 、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B 、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 、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的联系D 、发展对外贸易5、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A 、非洲的西海岸B 、非洲的东海岸好地中海一带C 、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6、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A 、抗击金军B 、肃清倭寇C 、抗击蒙古D 、作战勇敢,军纪严明 7、“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的对联主要称颂( )A 、张骞出使西域B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 、郑和下西洋D 、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8、明朝戚继光抗倭时是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_______武装集团( )A 、英国B 、美国C 、日本D 、俄国多项选择题9、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B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C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0、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A 、玄奘B 、鉴真C 、郑和D 、马可·波罗六、课后反思:。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南苑中学杨光生2011年5月11日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课堂导入: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它又是怎样加强自己的君权的?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自立为,国号,史称。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
年,改国号为清。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清朝初,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权力很大。
2、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目的:设立者: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裁决。
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影响: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专制,从领域严密控制。
时期:三朝最严重。
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案。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知识分子都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和。
合作探究:1、军机处设立的利弊?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诗人因此被处斩?(2)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清初这种做法有何影响?精讲点拨: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开始产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强化,到清朝达到顶峰。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合作探究:1.佛教的传人(1)起源地区:起源于。
(2)传人时间: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3)基本教义①人死后能够。
②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得到。
(4)传播发展①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
②东汉明帝时,兴建。
(5)深远影响:对我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1)起源地区:是我国的宗教。
(2)兴起时间:时期,在兴起。
(3)创始人物:创始人之一叫;尊为教主。
(4)基本教义:主张,炼制,以求(5)传播发展①迎合了长生不老的欲望。
②利用道教,允许各地建立。
(6)深远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1)生活年代:生活在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成书条件:家庭熏陶,爱好;游历广泛,眼界开阔;治学态度严谨等。
2.《史记》(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肯定了、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的罪恶,评论了的功过。
(3)价值:成为后世 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 著作。
1.特点: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造型 ,表情 ,神态 ,生动传神,气势磅礴。
2.价值:是秦汉时期 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 。
课堂检测:1、右图,1974年,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经过几年的发掘,这是本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该遗址是A 、半坡遗址B 、秦始皇陵兵马俑C 、阿房宫遗址D 、敦煌莫高窟2、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4、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A.秦统一六国B.陈胜吴广起义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D.华佗制成“麻沸散5、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方开洞窟,南方修庙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
课导学案
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 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并回答随后的问题。
师适当引导补充;2、 思考、讨论: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王充和《论衡》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司马迁和《史记》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思考、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四子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观看影视资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 )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理解。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 )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 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 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9. 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相2、讨论解决动脑筋 三、达标检测:佛教起源于( A.西域)B .欧洲C .古印度D •大秦2. 3.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春秋时期 道教形成于( A.春秋时期B .秦朝末年 ) B .战国时期)C .西汉末年 C •西汉时期 4. 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 C .佛教兰教5. 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 与之相关的宗教是()A .道教 B.佛教兰教6. 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A.有救世主能够普渡众生.基督教D .东汉末年D. D.伊斯 D.伊斯东汉时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能够得到幸福关项羽的历史。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课时导学案上课班级七(2)班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12月3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法运用问题导学法;《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学法指导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的欲望。
P1初学新课(初步探究)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P2-5引导释疑(合作学习)1、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
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
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
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2、“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 课鼎盛的秦汉文化导教案一、知识梳理二、要点难点剖析1.要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期间的发展状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期间中国对外经济文化沟通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根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仙人方术。
佛教所倡导的此生忍耐累难,来生转世获得幸福的思想,起到麻木人民抗争意志的作用,切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逢迎了统治者追求长命百岁的心理需要。
所以,这两大宗教得以流传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与流传,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长的传统,到西汉期间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代史学研究的发展确立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期间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由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期间西汉社会的繁华与国力的富强为他供给了有益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祖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由。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以前的历史供给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代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依据的原则。
别的,《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应了西汉期间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所以夸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流传的原由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流传的原由:宗教教义的欺诈性,麻木了人民反对封建盘剥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此获得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扶持。
①对于佛教的传入,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回想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拓的有关知识,联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看法。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发源和主要看法,在此基础上联合秦汉期间的阶级矛盾指引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流传的原由。
②对于道教的盛行,在认识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领土生土长的宗教。
第17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的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讲述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影响)。
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2)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 ;皇帝多是 ,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 ,造成中央对社会的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背景(原因)1.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程导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太上老君”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最大的区别又在哪儿?人死后会变成鬼吗?日食、月食、地震、干旱是上天对人的警告吗?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是怎样批判这些观点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知道为什么吗?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的?这部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对中国史学和文学有什么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建了巨大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准备随时镇压山东六国的叛乱。
那么,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什么时候被发掘出来的?为什么会享誉世界?它的魅力何在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们都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你能举出有关佛教和道教影响我们文化生活的具体例子吗?2.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你是否会像司马迁那样在《史记》中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大胆地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精神?你认为司马迁的观点对吗?为什么?3.通过教材和查阅其他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质材、艺术造型特点、烧制、规模布局等,说一说它的伟大之处,并就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
4.通过学习秦汉文化,选出一个你最佩服的这一时期的人物,讲讲他的故事。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二、判断题1.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课题: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课型:【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交流合作,探究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杰出成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预见】1、学习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难点:如何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达标。
【学习流程】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造纸书的发明和改进”,议一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合作探究A、秦汉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B、你的疑点、难点:2、展示提升【达标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
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D.制墨技术2.如果你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
但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字只可能是 ( )A.西汉以前 B.西汉初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时期3. 南阳“医圣”祠,供奉的先贤是()A.华佗 B.管仲 C.蔡伦 D.张仲景4.创制出外科手术前使用的麻醉药“麻沸散”的是 ( )A.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扁鹊 B.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张仲景C.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华佗 D.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张衡5.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神医”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D.“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二、非选择题看上图,请回答:1.在纸发明前,人们有书写材料主要有哪些?2.蔡伦在造纸上有什么贡献?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3.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B、选做题一、非选择题看图回答: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期?2.该书总结了什么时期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哪些内容?3.《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什么的形成?【自主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感悟:。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北方的基本情况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成果、影响)(二)能力目标:1.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总结 归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2.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教学要点 】本课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课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为什么主动向汉族学习?)【三、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1.2.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84-86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四、合作探究】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北魏 隋陈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①冯太后改革:政治上 经济上②孝文帝改革: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汉化措施: 、 、 、内容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孝文帝改革3.民族大融合表现在那些方面?【五、课堂检测】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缓和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5、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A、胡人汉服B、汉人胡食C、实行均田制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6、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A、平城B、洛阳C、长安D、许昌7、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8、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民族交往B、民族冲突C、社会改革D、民族大融合9、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刘备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往来14、材料解析: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晶华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主备人:审核人: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自学重难点】1、君主集权的强化2、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自主学习】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完成学案。
1.________年,________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迁都沈阳,改称________。
2.努尔哈赤死后,________继承汗位,________年,他改国号为_____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君主集权的强化”完成学案。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________。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统治者实行________,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帝在位时期最为盛行。
【合作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个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争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学生展示有关文字狱的有关例子。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清朝君权加强的原因、文字狱产生的危害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㈠填空题:1、清朝实行“文字狱”的目的是()。
2、女真族建立的第二个政权是()。
3、我国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的设立。
4、清朝时,有人曾经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被杀,这和()有关。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导学案课型:必修课备课人:周三娟宋建莹审核组:七年级历史组总19课时第17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五胡十六国、前秦南伐、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对比法、填图法、填表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政权的频繁更替是战争的恶劣后果之一。
要树立反侵略战争、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淝水之战。
三、【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胡”?什么时期以后,我国历史进入民族大交融时期?2、什么是“五胡”?3、什么是“五胡十六国”?他们之间关系?4、后赵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5、高坐的胡床和椅、凳取代汉族原有坐具是在什么时候?6、前秦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7、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方、结果、原因、影响、典故?8、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都城?如何改革?9、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重点?作用?10、什么是“北朝”?【合作交流】(交流成果,方法和问题,兵教兵)【质疑探究】1、列举统一北方的政权?2、与十六国并立的南方政权是哪一个政权?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4、结合实例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5、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
6、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勇敢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填图】南北朝的并立。
【班级展示】(展示成果,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测评反馈】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6<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7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匈奴B.鲜卑C.羯D.氐6、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司马迁的《史记》;秦兵马俑。
【难点】分析秦汉时期佛教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本课的知识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预习时注意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或自己搜集相关课外读物,自己了解。
2.学会用图示小结的方法梳理知识料的习惯。
四、知识链接1.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2.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
自我测评
1、下列事件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①曾被明朝政府为顺义王②明朝后期女真族的杰出首领③率领女真族起兵反抗明朝的
明祖压迫④曾经帮助明朝抵抗倭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人物中,与努尔哈赤共同之处最多的是()。
A.冒顿单于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3、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 B.明朝后期,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定都沈阳 C.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情 D.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
4、将下列历史事件案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①努尔哈赤自立为汉,建立后金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③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迁都沈阳,改名盛京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清朝第一个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顺治 D康熙
6、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7、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是在()时期。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
9、“胡忠藻狱”这一重要的文字狱案件发生在()时期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
10、列举建立金和后金的女真族首领。
11、阅读下列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
请回答:(1)材料中“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设?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
结果查嗣庭被押回北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
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
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是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13、清朝君主集权是怎样得以强化的?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