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2)
- 格式:doc
- 大小:39.05 KB
- 文档页数:10
⼈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寡⼈之于国也》是《孟⼦·梁惠王上》中的⼀章,表现孟⼦“仁政”思想的⽂章之⼀,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梁惠王①⽈:“寡⼈②之于国也,尽⼼焉⽿矣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思啦。
①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称梁惠王。
②寡⼈:寡德之⼈.是古代国君对⾃⼰的谦称。
③焉⽿矣: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重语⽓。
)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
(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
古⼈以中原地区为中⼼,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②凶:⾕物收成不好.荒年。
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
在今⼭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西省境,⾃北⽽南,故称⼭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④粟:⾕⼦,脱壳后称为⼩⽶,也泛指⾕类。
⑤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如①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①⽆如:没有像……。
②加少:更少。
下⽂“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 这是课⽂第⼀部分,提出中⼼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地宽⼴,⼈⼝众多作为国家强⼤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尽⼼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却也“民不加少”。
对此,梁惠王⼤惑不解,于是向孟⼦提出了这样⼀个问题。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孟⼦对⽈:“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翻译课文第三段: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推荐文章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汇总3 热度:高一语文学习的要求汇总热度:高一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汇总热度: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热度:高一年级语文古诗课本上册汇总热度:《寡人之于国也》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具有多种艺术美因素,这篇文言文赏析如何写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一)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精选《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知识点(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附翻译(2)
(1)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
(2)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解析】
1.1】试题分析: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怪罪。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C项,兵:兵器。
A项,加:①更,②夸大。
B 项,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
D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
关键字:寡人,君主自谦,译为我;于译为对;生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活人;死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死人;憾译为遗憾。
句式: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
考点:理解并翻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点击。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常识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通假字1.无通“毋”,不要2.颁通“斑”3.涂通“途”,道路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3.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供养身体)四、一词多义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范增数目项王 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密、细密2.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野花发而幽香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3.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五、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3、非我也,兵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言文字词
重点文言字词
(一)以:
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二)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三)之:
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四)然:
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五)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2)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未2009-03-04 2151《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测提问,理清课文思路。
2、讲析课文二、三部分。
3、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1—3段情况。
二、检测提问,复习第一部分内容。
1、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
2、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3、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4、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5、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6、再次让学生朗读、背诵。
三、导入并学习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3、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段解·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简要分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研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
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
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
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
“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