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27 KB
- 文档页数:3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读《水调歌头》有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
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
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
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
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篇二: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外婆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很喜欢。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月圆之夜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好事难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进一步抒发了苏轼怀念手足的深情。
这首词让我想到了还未回归祖国大陆母亲怀抱的台湾,以及台湾的小朋友们。
每当中秋月圆的夜晚,我们就会家人团聚,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月亮又大又圆,象征着美好和团圆。
我吃着香甜的月饼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如果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能团聚在一起赏月,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妈妈曾经告诉过我,宝岛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阿里山、妈祖庙……真是说也说不完,如果我能象去上海一样去台湾旅游,那该多好哇!啊,亲爱的台湾,请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吧!篇三: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了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读后感《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读后感1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
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
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
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水调歌头》读后感2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哎,说起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直就是诗词界里的一股清流,让人一读就心头暖洋洋的,仿佛月光直接照进了心里头。
这词啊,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他老人家不光文章写得好,还特爱喝酒赏月,这词就是他在一个月亮特别圆、特别亮的晚上,有感而发写下来的。
开头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多直白,多接地气!就像是咱们平时晚上闲着没事,抬头一看,哎哟,这月亮真圆真亮啊,然后随口就问旁边的人:“嘿,你说这月亮啥时候这么圆的啊?要不咱喝点小酒,对着月亮聊聊?”苏东坡这问法,直接把咱们拉进了他的世界里,感觉就像是他坐在咱们对面,一起喝酒赏月呢。
接着往下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又是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的话。
咱们平时看月亮,是不是也经常想,月亮上到底有啥啊?是不是也有宫殿,也有神仙住着?他们那儿现在是啥年头了?苏东坡这么一写,就把咱们心里的好奇劲儿全给勾出来了,感觉就像是跟着他的思绪,一块儿飞到了月亮上,去探个究竟。
再往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苏东坡说他想乘着风飞到月亮上去,但是又担心那上面的宫殿太冷清了,自己受不了那份寂寞和寒冷。
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做梦,梦见自己飞上了天,但是醒来后又觉得还是地上好,有亲人有朋友,有温暖的家。
苏东坡这么一写,就把咱们心里的那份矛盾和挣扎都写出来了。
然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两句又让咱们眼前一亮。
他说他在月光下跳舞,影子也跟着动来动去,这样的感觉多好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在外面玩得很开心,但是最后还是觉得家里最好,因为家里有亲人的关怀和温暖。
苏东坡这么一说,就让咱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边的人了。
最后几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简直就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他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那些没有睡意的人。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下面是关于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学赏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他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表时间:2018-08-09T14:56:17.94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作者:康中华[导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东五家子初级中学12200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至密州为官,想借外放之机,与亲人团聚,但事与愿违。
两年后的中秋(即公元1076年中秋),他只身密州,中秋之夜,明月千里,银辉遍地。
而此时他与胞弟苏辙已经分别整整七年,明月勾起了他对亲人无限的怀念,面对明月,诗人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粗读此词,以为是一首爱情词。
精读后方知这首词是苏轼借千里明月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词。
诗人苏轼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明月当空、银辉遍地、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传统的神话传说与诗人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合起来,在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之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不愧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是一个小序,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丙辰”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
当时苏轼正值人生失意之时,心中郁愤不平,一方面手足分离,另一方面忧患朝廷,所以这里大醉是真,欢饮是假,这欢饮难免有借酒浇愁之嫌。
词的上阙提笔就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种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及屈原的“天问”颇有几分相似。
敢于把酒问天,这突显出苏轼不凡的气魄及他那豪放的性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由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名篇。
这首词以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将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评估,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以展示它的深度和广度。
让我们来探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即清丽、质朴、含蓄。
他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用“明月”和“酒”巧妙地表达了生活的无常和美好。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使词中的意境更加深刻和生动。
我们需要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深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在表达含蓄的还通过精妙的用词和排比的方式,表现出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且向天开一壶酒,问君何事重重叠叠。
”这两句中的“天开一壶酒”和“何事重重叠叠”巧妙地表现出了词人对生活和时光的疑问和思考。
这种语言深度的展现,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抒发。
让我们来总结和回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清丽、质朴、含蓄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精妙用词和排比方式,表现出了词人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使词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我个人认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极具艺术价值,通过它可以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深度和广度兼具。
它不仅在简洁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中展现出深刻的内涵,还通过用词和排比的方式表现了对生活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你能更深入地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同时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读水调歌头有感600字
嘿,说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可真是太有名啦,我读了之后呀,心里头挺有感触的呢。
记得有一回中秋夜,我们一家人聚在院子里准备赏月吃月饼,那气氛别提多好了。
月亮慢慢爬上了夜空,又大又圆,亮晃晃的,就跟个大玉盘似的挂在那儿。
我当时就想起《水调歌头》里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里想着苏轼当年对着这月亮,肯定也是满肚子的感慨呀。
我们把小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摆上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看着就诱人。
我拿了块豆沙月饼,咬了一口,一边嚼着一边抬头看月亮,就琢磨着这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玉兔呢,就跟苏轼琢磨那“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似的。
我那小侄子可有意思了,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还举着个小灯笼,嘴里嘟囔着要去月亮上找神仙玩儿呢。
这时候我爸就笑着说:“你呀,可别乱跑,小心月亮上的神仙不欢迎你哦。
”一家人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可笑着笑着,我又想起《水调歌头》里后面那些词句,像“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觉得挺对味儿的呀。
就说咱这一家人,平时也不是总能聚在一块儿的,各有各的事儿,这不就跟那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一样嘛,不过只要心里头惦记着彼此,哪怕分开着,那情分也还在呀。
再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更是觉得这词写得妙极了,不管离得多远,对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在乎的人,那感觉也是暖暖的。
从那之后呀,每次看到月亮,我都会想起这首《水调歌头》,它就像藏在我心里头的一个小美好呢,让人回味无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宋词艺术之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以其优雅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美描绘得惟妙惟肖而闻名于世。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更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1. 优雅而精致的语言表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博大精深而又简洁优雅的语言脱颖而出。
苏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典故等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艺术魅力。
例如其中几句"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就以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无法预知未来和把握命运走向所产生的迷惑和彷徨。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整首词的美感和表现力。
2. 感人至深的意境描绘苏轼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岁月、人生短暂以及离别的惆怅之情。
他通过描绘明月在夜空中的万籁俱寂和孤寂浑然一体,进一步凸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匆匆流逝的主题。
同时,明月也象征着情感和希望,在这首词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3. 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体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独特审美情趣。
苏轼通过描绘月亮、花草、春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琐碎之间微妙变幻所产生的共鸣。
他在词中加入琴音声声伴随下的意境描写,使得整首词更具韵味和艺术性,传达出华丽宫廷生活与平凡百姓的对比之美。
总体而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其优雅的语言表达、感人至深的意境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体悟,展示了宋代诗人苏轼在艺术创作上的才华和独特魅力。
这首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诗意和启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闲适人生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苏轼的诗歌是备受推崇的。
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远的哲理闻名于世。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闲适放松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苏轼追求生活的真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示了苏轼的闲适人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人生的向往。
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他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和对逆境的接受。
苏轼认为,生活中经历的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有通过这些困难才能够看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背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抒发心情的词。
这首词的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创作意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月亮象征着美丽而短暂的事物,也象征着人们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因此,苏轼通过描绘月亮,表达了自己对闲适人生的追求。
诗歌的艺术特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广为人知。
这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苏轼对明月的不解和思念。
苏轼通过瑰丽的景象和凄凉的思绪,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美丽又悲伤的境界。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借代、比喻和夸张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更具情感和艺术的张力。
诗歌的内涵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意丰富多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这首诗表现出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考。
月亮是苏轼心中的一个寄托,他通过对明月的追问,折射出他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这首诗还呈现出苏轼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苏轼生活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僚体制中,在这个体制中,他常常感到束缚和压力。
因此,他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变得尤为强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听课反思简、实、明、透-——余映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思东坡写词当由杭州始。
诗“言志”,言的是自己内心的感情和志意。
文人们的某些情怀不能通过诗来传达的时候,词,便成为最佳载体。
尤其是花间词派,皆以女子口吻,写爱情、相思、怀念,通过这些传达某一些隐秘的情感。
东坡写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他不便于使用诗来抒情达意,种种遭遇,使得词成为承载他主观情绪的文体,且东坡在词中抒发的是真正的性情之我,是痛彻心扉、真情流露之后的表现。
所以他在词坛之贡献为大开写词新路,抛开歌舞环境,完全回到自己内心,把词作为心路历程的展现。
这与以往词人的创作是大大不同的。
有很多人以为东坡在密州写《水调歌头》的时候是被贬之作,其实不对。
他去密州,是自请而去,为的是能够与彼时在齐州(今济南)的弟弟见面。
在去密州之前,东坡在杭州做通判。
杭州是宋代仅次于四京的大州,密州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与其相比。
但东坡有两个创作的重要时期,除密州外就是“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了。
我们在教学此词时必得知道这些,才能定准基调。
古典诗词之于课堂教学,实在是难之又难的。
陌生的文体,陌生的形式,陌生的作者,陌生的写作年代,最重要的是陌生的语言运用--比如用典。
在距离学生如此遥远的情况之下,怎样将诗词讲得让学生学有所获,余映潮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语文课堂我们反对“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
但是我觉得,古典诗词或许是个例外。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在老师讲解之前能够做到的,除了背诵默写之外,只是简单模糊的理解。
其实若学生不知道,很简单,告诉他们,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增加会知道会理解的。
我们要学生欣赏,在完全陌生的时候你要他欣赏什么呢?就算是挤出一两个词语也是架空文本的苍白表达。
像如这首《水调歌头》,有很多的“点”学生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进行自我解读的。
先说苏轼兄弟之间的这种情意,已不是简单的“想念”两个字就能概括;关于“离别”的概念,不只是针对学生,恐怕也离着我们也很遥远,毕竟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已经将这个概念淡化了好多好多;关于“豁达与乐观”,这是一种基于人生种种波折和遭遇之上的跳出自我的解脱,恐怕我们当老师的也很难读透彻;关于最后的两句,用“美好祝愿”来解读其实也是肤浅苍白的,因为这里面饱含着人生的种种无奈、兄长对弟弟的深深情意、杭密两地对比之后的失落……如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读苏轼之《水调歌头》有感作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诵着这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我的心里不禁有许多感想。
《水调歌头》出自大才子苏轼之手,以表达苏轼在中秋节时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古人评论这首词,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着《词洁》)”
可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全文的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运用优美的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这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篇词无句不在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篇用圆月衬托别情。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
“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门漠的感觉,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跟深刻更沉重”。
这些论断,对理解《水
调歌头》这首词的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苏轼诗文中的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就是这样。
”
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优美的词句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词中,作者把对人生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月亮的赞美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描绘了词人对月亮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寻,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接下来,词人描述了自己的故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珍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对故乡的思念,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故乡的影子总是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接着,词人又描绘了与朋友们欢聚的场景:“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这几句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欣赏明月的美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友情的珍贵,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过风雨,迎接阳光。
最后,词人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悲欢离合,而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都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里,词人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美好的情感,一起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谢谢,我的演讲结束了。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浅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层意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作以明月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同时也蕴含了苏轼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首先,词作以明月为象征,意在唤起人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词开始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在古人的眼中,常被视为寄托着纯净、高远和持久不变的象征。
词中的诗人手持酒杯,望向天空中的明月,寓意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思索。
接着,词中使用了举杯邀明月共饮的意象,将明月与诗人存的情感相连,表达出对青春短暂与岁月易逝的懊悔。
承词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一句了解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与明月的圆缺相对应。
明月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中种种幸福与悲苦的情感经历。
其次,诗人通过对繁华人世的描绘,展示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词中描绘了京城繁华的盛景,描述了人们繁忙的日常生活和浮躁的心态。
他用“忧伤”、“销魂”等词语,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环境的不满和对人们追求名利的批判。
在词的结尾提到“白首为谁雪”,将自己置身于忙碌的世界中,觉得时光荏苒,人生如白发一般,然而却追逐着虚名和权势,这一巧妙的比喻将现实社会与个人内心的冲突和对抗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词作也表达了苏轼关于人生境遇的思索。
在明月和现实社会的对比之下,苏轼展现了出世之心和行入世之事的矛盾。
在词中,他对风花雪月、人情世故、名利权势进行了批判和嘲笑,表达了自己对于虚浮世俗的远离之心。
然而,他又坦然面对人生的艰苦和愁苦,并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转化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的句子,表达了他愿意放下个人困境,投身到大是大非中去的决心。
这种高扬淡泊的情致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苏轼一贯秉持的出世之志。
总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之余,也通过对繁华人世的描绘传递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水调歌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词作。
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探讨了人生的离合悲欢与宇宙的浩瀚无际,将哲理与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我仿佛与苏轼一同站在明月之下,感受着他的豁达与超脱,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这首词让我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苏轼的豪放性格和不凡气魄。
他敢于向青天发问,挑战宇宙的奥秘,这种气概让我深受震撼。
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留恋,这种情感与豁达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其次,这首词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离合悲欢与宇宙的浩瀚无际。
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宇宙的永恒。
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事。
此外,《水调歌头》的艺术魅力也让我深受吸引。
苏轼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形成了一幅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人生哲理的画面。
这首词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婉约的情感既有哲理的思考又有情感的寄托让我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
它让我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离合悲欢与宇宙的浩瀚无际。
这首词让我明白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与事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变故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与有意义。
同时这首词也让我更加热爱诗歌艺术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与价值。
政治冷遇与兄弟久别之双重困境的自我解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蕴新解苏轼,北宋文人伟大的代表之一,诗、词、散文皆有卓越成就。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被广泛传唱、历久不衰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苏轼在青城山放逐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在政治冷遇和与兄弟久别之下的困境中,通过自我解脱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苏轼生于一个文化世家,长年在朝堂职位上工作,政治才能出众。
然而,由于他的直率性格和激进主张,使得他多次受到朝廷排挤和冷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苏轼在被贬谪山中的心情流露。
词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何时醒来时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展现出苏轼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执着追求。
政治冷遇通常会带来个人的挫折和失意,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在贬谪的青城山上,苏轼感到自己被辜负、被误解,他把种种不如意都归结为人生的一场大梦。
然而,他并未陷于消沉和绝望中,反而通过反思和自省,达到了对人生的超越和内心的解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曲抒发了苏轼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感慨地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素华年华逝如水/怎料再相逢”。
他意识到岁月的流转不会停止,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是无法掌控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直面自己的处境,并通过寻求宁静和自由,安定了心神。
苏轼借助明月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于兄弟久别之情的无尽思念。
明月是一个凭借光辉独立于世的存在,如同苏轼和他的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们曾经并肩奋斗,如今却分隔两地,这使苏轼倍感孤独和失落。
但他在词中写道:“还把春风问/常嗟流水人家”。
他以流水的比喻抒发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和生活的思念。
明月虽然冷遇,但它仍具备灿烂的光芒,如同苏轼内心中的希望与坚持。
在政治冷遇和兄弟久别的双重困境中,苏轼通过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诗意表达,实现了自我解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倾诉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景象的感慨。
读完这首词后,我不禁为苏轼的才情和豁达的心态所折服,同时对他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所敬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写意的笔法,展现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他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无常和变幻的感慨。
词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借助明月的形象来表达了他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人生短暂性的认识。
他在明月中把酒问天,渴望能够了解天上宫阙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借此来反思自己当下的处境。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也贯穿了整首词。
他写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苏轼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情感的价值,并质问了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情为何物,为什么人们总是在感情中相爱相杀。
他还以“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来形容了自己的不同经历和历史背景,以此来对比当下社会的浮躁和虚荣。
这些反思和质问,展示了苏轼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清醒认识。
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之外,苏轼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将人与自然相融合,展现了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于人生的启示。
他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雪落孤城闭古寺。
乌噪枝头春又过,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描写彰显了苏轼对于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
他以悲鸟号古木、雪落孤城闭古寺来形容孤独和寂寞,同时又通过乌噪枝头春又过、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展示时间的悄然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思考,进一步凸显了苏轼全面而深刻的思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苏轼通过描绘明月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思考,同时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反思。
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真正是流传千古了,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豪迈与雅兴,便令我心驰神往。
脑海中,思绪瞬间回归千百年前,依旧是这一抹月光之下,豪放的苏轼喝得酩酊大醉,端起手中的酒杯,眼神迷离,似乎思绪正遨游在千百年前,用手中的酒敬着天上的明月,那轮亘古以来就存在的明月,不由得思考起来,这轮照耀过屈原,照耀过李白,照耀过杜甫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月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寄托各种情感的载体,苏轼看到月,便想到了月亮之上那些传说之中的琼楼玉宇,也不知道那美轮美奂的仙宫,是什么时间了。
其实,苏轼或许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重回官场、重回世间权力巅峰的渴望吧。
不然又怎么会有后面一句的“我欲乘风归去”呢?之所以是“归去”,而非“登上”、“造访”,便是因为以前便是那里的人吧。
但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因此才有了“高处不胜寒”的说法。
苏轼已对那黑暗的朝廷失望了,才发出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叹。
虽孤单萧条,但却率性诗意。
这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其酷肖。
这明亮的月,这寂静的夜,总是令人不由自主的思考着,苏轼也不例外,他开始思考人生,一个尝尽人生百态的人,将人生描述为四个字:悲、欢、离、合。
但无论是悲,是欢,是离,是合,生命健康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苏轼于全文的末尾,送上了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也就是王勃所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吧。
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读出了作者的率性放达,读出了作者对人生未来的迷茫,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感1清月几时有,将酒问青天,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事古难全。
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年前的中秋夜,苏轼曾望着月亮沉醉,举杯轻吟。
今天,又是一个月圆的夜晚,我再次频唱首歌。
从古代开始,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称赞这一轮月圆,月圆虽美,但也只是一瞬间。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过去,而明天我们将再次成为碎片。
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哀伤,而苏轼则一反古人对残月的哀伤,反道是写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年佳句。
是的,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这圆月哪来的?就像人生一样,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能换来成功的快乐?人与人之间有离别的痛苦,重聚的`欢乐,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朗。
人的月亮无常,自古如此。
月圆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凝望着月亮,想念着家人。
有的东西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怀念就够了。
如今,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离别的忧伤,既然如此,就请珍惜眼前的这些点点滴滴,不要等到悲叹离别的时候才去珍惜。
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任何事物。
有的东西虽是古往今来的事情,但只要换个角度去想,也许就会茅塞顿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后感2这首《水调头》深深地写下了苏轼对家人的思念,对皇帝的思念,通通映衬在这首诗里,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显得凄凉啊!想起了以前家人团聚的日子,如今在这里孤零零的一个人,也只能在中秋,与家人同时看着那又圆又亮的月亮。
可是,尽管同时望着月亮,却相隔两岸,不免忧伤。
农历十五日的中秋节。
就像春节一样,中秋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在那个又圆又大的月亮下面,一起烤肉,一起吃柚子,一起赏月。
而且看着那皎洁的月亮,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月亮的各种传说,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玉兔捣药,等等传说,我们不妨停下来仰望月亮,也许能看到吴刚努力砍树,玉兔“咚咚”捣药!现在中秋节又到了,各家各户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喜气洋洋地买柚子,准备烤火用具,又在那个又圆又大的`月亮下,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地吃柚子,喜气洋洋地团聚赏月;全家团聚,就像过年除夕一起吃团圆饭一样,大家欢聚一堂,这样的日子并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就会有许多欢乐。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感
春天的江南多雨,天气时好时坏的,更别提晚上那变幻多测
的脸色。
太阳高声喧嚣自己的存在,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夏天的气息。
即便到了晚上,春夜的晚风仍是带着和煦。
夜色降临,只剩
下远处的云端还做着垂死挣扎。
“砰——”谁家的喜宴燃尽烟花,一片一片盛放,一丝一丝消亡,艳丽整个夜空。
天上,夜幕,繁星,烟火,却独独少了明月。
缥缈的云层间亦是没有它的身影,
是寂静的夜。
楼下的路灯还在亮,妈妈拿着手机拨号,是外婆的号码。
“喂,妈,还没睡吗……”妈妈的声音有些嘶哑,是太累的原因。
我没有打扰她们,我知道她们要打好一会。
恍惚想起去年的暑假,记得很清楚,岁的外婆她自己到机场来接我们,花白的头发,瘦
弱的身躯,像个八九十的耄耋老人。
迎面就刮着风,吹起地面的
灰尘,外婆小声咳了咳,尽可能地忍住这坏天气,穿着短袖的我
颤了颤身子。
妈妈为此还抱怨了会儿,说,外婆这门大的年纪还
不知道好好休息,这么多灰尘一定要小心生病。
语气中带着责怪
的意思,外婆却是一话而过,话语间带着孩童般的喜悦。
妈妈在
家排第六,是外婆的小女儿,最宠爱的也是最少见到的。
外公说,外婆知道我们来了,就兴奋地像个小姑娘,高兴地不得了。
的确,
那一个月里她很迁就我这个外孙女。
带着我去找蘑菇,牵着我去
爬山,领着我去摘松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起手中的诗词,只可惜今晚
连月亮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有苏轼的酒兴作伴。
手臂感到丝
丝凉意,还是春夜,不是夏晚。
噩耗是在去年十月传来的,外婆在电话那一头哽咽地说着不
标准的普通话,外公查出病来,是老年痴呆。
妈妈震了下,立马
定了机票,同爸爸一起飞去了云南。
我的心也跟着一起着急。
据说,外婆哭了很久,妈妈也安慰了很久。
寒假里,我跟着妈妈一
起去看望了外婆。
同样的白发,佝偻的身躯,满布皱纹的面颊,
却呈现出同那个暑假不一样的年华。
她就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头转过来微微看了我们,带着稍稍喜悦地说:“你们来了,快过
来坐下吧,陪我这老婆子聊聊天。
”语气中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沧桑,手脚也不复往常的利索。
那天晚上,她和妈妈聊了很久,自
己的苦,自己的念,一句一句讲给妈妈听。
将近天明,而那满天
的繁星照亮了外婆的心。
妈妈还在和外婆通话,默默读完手中的《水调歌头》,早就耳熟能详的“高处不胜寒”,被世人传诵。
我却独爱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没有前者的大志,却是诗人的思念和祝愿。
那天的晚上,花桥月圆,他独自一人举杯望向明月,苦想着这月
圆下的相别之时。
人有着悲欢离合,月有着阴晴圆缺,在这相思之晚,却没有
这婵娟相伴,不知道外婆那边能否看见那皎月?我知道,妈妈繁
忙的工作牵连着回家的时间,云南距离杭州又那么遥远,她能够
时常打个电话去问候,对外婆来说也是足够了。
抬头望夜,嵌着几颗残留的星星,“外婆怎么样?”妈妈说,还算硬朗,也不用那么担心她身体。
说着,她摸了我的头。
那一
瞬间,我觉得只是这样简单的生活也不错。
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不知那月下阿弟是否一样?我想:于事,
对人都一样。
亲人的思念还在,联系也还在,不论身处何地,至
少不会孤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读了一遍。
外婆,愿千里
之外的你也能如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