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28.37 KB
- 文档页数:10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介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协议、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等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网络系统,并对网络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媒体接入控制第三章:网络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网络层的协议•路由算法第四章:传输层•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传输层的协议•TCP和UDP协议第五章:应用层•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DNS协议•HTTP协议第六章: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攻击和防御•网络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方式进行。
实验操作主要通过网络仿真软件、虚拟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比重如下:•闭卷笔试:50%•实验报告:30%•课堂表现:20%参考书目•《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库罗斯,原子出版社•《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Jim Kurose,Keith Ross,机械工业出版社教学进度安排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2周第二章数据链路层2周第三章网络层2周第四章传输层2周第五章应用层2周第六章网络安全2周总计- 12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高级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4. 学习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方法;6. 培养解决计算机网络故障和网络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2.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网络接口和传输介质3. 网络传输和互联-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连接和互联4.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 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和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 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和选型5. 网络编程和安全- 网络通信协议和编程接口- 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6. 局域网建设和管理- 局域网的组网方案和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局域网的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7. 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 广域网的连接方式和传输介质- 广域网的路由选择和优化方法- 广域网的带宽管理和故障恢复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操作和实际项目实践,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和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考核;- 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 期末考试或项目实践评估;-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
五、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2. 《计算机网络教程》- 毛翔宇3. 《TCP/IP详解卷1:协议》- W. Richard Stevens六、其他说明1. 本大纲仅作为教学参考,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2. 建议学生配备计算机实验环境,进行网络配置和实验操作;3.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项目实践和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和机器,促进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工具,能够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4. 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能够保护网络免受攻击;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拓扑和组成-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网络传输介质和信号传输方式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以太网和局域网技术-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IP地址分配和子网划分-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3.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网络故障排查和故障处理- 网络监控和性能优化4.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与恢复5. 网络应用与实践- 网络应用开发和分布式系统设计 -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IoT和物联网应用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讲授:教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提供实际示例进行说明。
2. 实验:学生将有机会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通过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排查和解决网络故障来加深理解。
3. 课程项目:学生在小组中参与网络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和互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部分:评估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评估方法进行评定: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为信息传输提供了便利。
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熟悉程度。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管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网络性能和优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 网络通信原理2.1 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2.2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2.3 IP地址和子网划分2.4 路由和转发算法3. 传输层协议3.1 传输层协议的作用和特点3.2 TCP和UDP协议的比较3.3 TCP连接管理和流量控制3.4 UD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 应用层协议4.1 HTTP协议和Web应用4.2 DNS协议和域名解析4.3 SMTP协议和电子邮件4.4 FTP协议和文件传输5. 网络安全和管理5.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5.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5.3 虚拟私有网络和加密通信5.4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如搭建局域网、配置路由器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网络项目,如搭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论文阅读和讨论: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论文,并组织小组讨论,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进行考核。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原理、标准、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当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标准,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和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具备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标准,了解网络分层模型、协议、地址和路由等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了解其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和应用。
4、具备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除和安全防范。
三、课程内容1、网络概述: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2、网络协议层次结构:介绍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层次结构,以及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3、网络设备: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4、网络接口:介绍网络接口的类型和标准,如Ethernet、Token Ring、FDDI等。
5、网络协议:介绍常见的网络协议和技术,如TCP、UDP、HTTP、FTP、SMTP等。
6、网络应用: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和相关技术,如多媒体通信、电子商务、远程访问等。
7、网络管理和安全:介绍网络管理和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网络管理协议、防火墙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标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故障排除和安全防范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标准、技术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总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为理论教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的掌握和应用,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类工作奠定基础。
具体的知识目标如下:1.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协议和体系结构,并对OSI 参考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有较深的理解;1.2掌握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组网要求,能够规划、组建、调试和维护局域网,并能够划分VLAN;1.3理解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网络层相关的协议,尤其是路由协议,会规划和配置广域网;1.4理解传输层的功能和端口的作用,掌握传输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尤其是TCP的建立管理、传输策略、拥塞控制及定时器管理;1.5理解应用层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配置WWW、DNS、FTP、Telnet、E-mail等常用的服务。
2.能力目标基于本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及跨学科和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具体的能力目标如下:2.1 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2.2 培养学生的自学(终身学习)能力;2.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4 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网络拓扑的能力;2.5 培养学生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6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程相关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组网设计的能力。
3.思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思政案例讲解指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将知识传播、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的思政目标如下:3.1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2 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意识;3.3 培养和增强学生科技强国、报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4 培养和增强学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严谨规范的工匠精神;3.5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职业使命感;3.6 引入哲学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协议与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平台,具体学习目标包括: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技术;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3.了解各层协议的功能、数据格式和交互过程;4.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组成、特征与应用;5.熟悉常用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6.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物理层1.信号的基本概念2.传输媒介3.信道带宽4.调制与解调5.误码率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2.基本概念3.差错控制4.数据链路层的协议5.以太网6.ARP7.RARP第四章网络层1.网络层的功能2.IP协议3.路由选择协议4.ICMP协议第五章传输层1.传输层的功能2.TCP协议3.UDP协议4.数据分段与组装第六章应用层1.应用层的功能2.DNS协议3.FTP协议4.SMTP协议5.HTTP协议第七章网络安全1.安全的基本概念2.密码学基础3.防火墙4.VPN5.病毒和恶意软件6.安全认证和安全协议第八章网络管理1.管理的基本概念2.SNMP协议3.网管功能和结构4.SMI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和综合实践等。
其中,课堂讲授以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讨论则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实验和综合实践则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问题来强化他们的理论知识。
评分方法本课程评分一般采用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学时安排:32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2学时)4.学分安排:2学分二、课程目标1.理论目标:a.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b.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层次模型。
c.熟悉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
d.理解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2.实践目标:a.能够使用网络调试工具和模拟器进行网络实验。
b.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程序。
c.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和常见攻击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计算机网络概述a.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b.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a.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b.TCP/IP协议族及其主要协议(如IP、TCP、UDP等)。
3.物理层a.传输介质与信号编码。
b.信道复用技术。
4.数据链路层a.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
5.网络层a.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IP协议和路由算法。
6.传输层a.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b.TCP和UDP协议。
7.应用层a.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SMTP等)。
b.网络应用开发与调试。
8.网络编程与网络安全基础a. Socket编程基础。
b.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与常见攻击方式。
四、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使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实验课程采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研讨和课程项目实践。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计算机连结成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手段,使计算机能够互联成网,进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共享、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互通、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任务分布式处理。
在这基础上实现各种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协议实现各种新的应用,并为新的网络应用开发出新理论和新协议,对网络协议及网络性能进行改进和提高。
当今是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这门学科其重要性是毋用置疑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它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导论》、《编程基础》紧密关联,且比《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高一层次,与这两门科同等重要。
因为计算机网络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的体系结构和软件的操作系统之上,所以必须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作为前导课程。
又因为《计算机网络》学科的内容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有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分枝课程,分枝出计算机网络的其它课程,如《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网页制作和网站组建》、《网络应用编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等。
这些课程有些是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有内容上的重复,总体上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内容可分为五部分:(1)《计算机网络原理》或《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分层的体系结构,ISO的七层模型,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功能实现的原理,TCP/IP协议,应用层的协议及实现原理,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等。
(2)《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的组建》或《网络工程》:主要内容是网络工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现,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的布线,网络操作系统选定与服务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安全配置等。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协议以及相关技术。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互联网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常用协议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相关技术。
4.能够进行网络设计和搭建。
5.具备解决网络故障和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8学时)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2.网络体系结构和层次化模型(10学时)2.1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2.2网络体系结构的分类和比较2.3网络层次化模型的设计思想和目标3.链路层和物理层(12学时)3.1链路层的功能和实现方式3.2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传输介质3.3链路层协议的介绍和实例3.4物理层的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层(16学时)4.1网络层的功能和路由选择算法4.2IP协议和子网划分4.3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4.4IPv6的引入和实现4.5ICMP协议和ARP协议5.传输层(16学时)5.1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式5.2TCP协议的特点和机制5.3UDP协议的特点和运用场景5.4传输层协议的性能和安全问题6.应用层(20学时)6.1应用层协议的作用和分类6.2 HTTP协议和Web应用6.3DNS协议和域名解析6.4SMTP协议和邮件传输6.5FTP协议和文件传输7.网络安全和管理(18学时)7.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7.2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7.3网络管理和监控技术7.4网络故障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四、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和作业(20%)2.实验和项目(30%)3.理论考试(50%)五、参考教材2.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7版)-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六、备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一门涉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编码和解码、差错控制等。
理解网络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网络互联技术。
熟悉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和功能。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安全技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
具备初步的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和管理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3、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二)数据通信基础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信号、带宽、数据率等。
2、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3、数据编码技术,如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4、信道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
5、差错控制技术,如检错码和纠错码。
(三)网络拓扑结构与介质访问控制1、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
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如 CSMA/CD、CSMA/CA 等。
(四)网络互联1、网络互联设备,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2、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及应用。
3、路由选择算法,如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技术,以及网络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原理和技术,为未来的网络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网络拓扑、通信协议、网络设备等。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功能模块。
3. 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如IP、TCP、UDP、HTTP等。
4. 能够应用网络调试和分析工具,解决网络故障和性能问题。
5. 了解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网络拓扑和通信方式1.3 网络协议和数据传输原理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2.2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2.3 网络设备和网络管理3. 网络协议和技术3.1 IP协议和路由算法3.2 TCP和UDP协议及其特点3.3 DNS、HTTP、SMTP等常用应用层协议4. 网络安全和管理4.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4.2 防火墙、入侵检测和加密技术4.3 网络性能管理和故障排除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模拟软件、网络调试工具等进行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计算机网络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网络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学生的文档撰写和表达能力。
5.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五、教材参考1.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谢希仁,机械工业出版社2. 《计算机网络》 Andrew S. Tanenbaum,机械工业出版社六、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计算机网络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0811161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学分:2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概率论》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启明学院信息类数理提高班学生、电信卓越计划实验班、基于项目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全英文授课留学生通信工程专业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技术领域,是当今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1. 从系统观点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直连网络、交换网络、互联网络等;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架构与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主要概念、功能与实现机制等;3. 理解和掌握关键的网络算法与协议,包括可靠传输、媒体接入控制、交换与转发、IP路由、TCP拥塞控制等;4. 结合实验实践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方法;5. 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和趋势。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性能分析、地址管理、可靠传输、以太网、无线局域网、路由算法、网络协议设计和性能分析课程难点:网络性能分析、端到端协议设计、滑动窗口算法、媒介接入控制、载波监听机制、冲突检测机制、冲突避免机制、基于距离向量和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算法、TCP拥塞控制机制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手段:采用电子教案,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实施过程性评价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理论部分:32学时,具体内容如下(一)网络基础(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6小时))教学内容: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史;理解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技术需求;掌握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概念与区别;理解客户端服务器的通信模式;掌握层次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原理,理解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实体、协议、服务、接口等概念;掌握层次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实现机制,理解报文的封装、层次间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等概念;掌握七层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各层功能;掌握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各层功能,与OSI七层结构对比;掌握主要的网络性能指标,包括带宽、吞吐量、时延、RTT、带宽时延积等,具备计算的能力。
课后文献阅读:J. H. Saltzer, D. P. Reed, and D. D. Clark, "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 ACM Trans. Comput. Syst., vol. 2, no. 4, pp. 277–288, 1984.M. S. Blumenthal and D. D. Clark, " Rethinking the design of the Internet: the end-to-end arguments vs. the brave new world," ACM Trans. Inter.Tech., vol. 1, no. 1, pp. 70–109, 2001.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一章;讨论网络架构设计端到端原则和互联网尽力服务的服务模型。
(二)直连网络(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6小时))教学内容:理解直连网络的概念,区分节点、网络适配器、链路的特征;了解网络通信编码,包括NRZ、NRZI、Manchester、4B/5B 等;理解不同的组帧方法,包括面向字节、面向比特的组帧协议案例;理解差错控制的概念,包括二维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掌握可靠传输的概念和基本实现机制,掌握停止等待、滑动窗口的ARQ算法;理解以太网的设计要点,掌握CSMA/CD冲突检测的原理;了解无线局域网的设计要点,理解CSMA/CA冲突避免的原理;课后文献阅读:R. M. Metcalfe and D. R. Boggs, “Ethernet: Distributed packet switching for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Commun.ACM, vol. 19, no. 7, pp. 395–404, Jul. 1976.N. Abramson, "The Aloha System - Another Alternative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AFIP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 37, pp. 281-285, 1970.Hang Liu, Hairuo Ma, Magda El Zarki and Sanjay Gupta, "Error controlschemes for networks: An overview",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MONET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 (1997), pp. 167-182.P. Karn, “MAC A – A New Channel Access Method for Packet Radio”, 9th ARRL Computer Networking Conference, London, ON, Canada, September 1990.G. Bianchi,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EEE 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EEE J. Sel. Areas Commun., vol. 18, no. 3, pp. 535–547, Mar. 2000.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二章;讨论滑动窗口控制算法,发送端和接收端窗口的大小与数据帧序号之间的关系;如果所有的节点均执行载波监听, 仍然会发生冲突的原因;IEEE 802.11协议采用冲突避免机制, 而非冲突检测的原因。
(三)网络互联(教师课堂教学学时(10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0小时))教学内容:理解分组交换网络的概念;掌握数据报交换、虚电路交换的原理,了解源路由选择的交换方法;掌握局域网扩展的概念,理解网桥、学习型网桥的概念,了解生成树算法;掌握以太网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设备的功能与区别;理解网络互联的需求和概念;理解IP服务模型,包括地址设计、分段与重组、数据报转发等;理解IP 地址管理相关协议,包括地址转换ARP、动态地址分配DHCP等;掌握子网的概念,以及相应的IP地址分配方式;掌握路由与转发的概念,理解路由表与转发表的区别;掌握基于距离向量和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算法的原理,理解RIP和OSPF的实现要点,具备进行简单路由计算的能力;理解路由权值代价设置的问题,了解互联网链路权值设计的演变;理解路由器的执行机制,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区别;课后文献阅读:A. Khanna and J. Zinky, “The Revised ARPANET Routing Metric”, ACM SIGCOMM 1989, Austin, TX, USA, September 1989.R. Ahlswede, N. Cai, S. Li, and R. Yeung, “Network Information Flow”,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 46, No. 4, July 2000.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三章;讨论数据报交换和虚电路交换的区别;讨论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区别;讨论路由算法的复杂度。
(四)高级网络互联(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2小时))教学内容:理解无类别域间路由的路由转发实现机制;掌握互联网域内路由和域间路由的概念,理解BGP协议的实现机制;理解IPv6的设计目标,了解IPv6的主要技术特征;了解移动主机的路由实现机制。
课后文献阅读: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四章;讨论BGP协议的收敛性;讨论IPv6部署的现状与困难。
(五)端到端协议(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2小时))教学内容:理解进程间通信的协议设计需求;理解实现简单多路分解功能的传输协议UDP的原理;掌握实现可靠字节流服务的传输协议TCP的设计原理,理解互联网架构设计的端到端设计原则;掌握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理解在互联网上实现传输层可靠传输的技术挑战,理解TCP滑动窗口协议和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设计的区别。
课后文献阅读:V. Cerf and R. Kahn, "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mmuni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COM-22, pp. 637-648, May 1974.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五章;讨论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讨论TCP滑动窗口协议和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设计的区别。
(六)拥塞控制与资源分配(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4小时))教学内容:掌握流量控制的概念,TCP流量控制的基本机制;掌握拥塞控制的概念,不同拥塞控制机制的分类;掌握基于窗口的TCP拥塞控制机制,理解其与TCP流量控制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加性增加乘性减少、慢启动、快速重传等TCP拥塞控制机制。
课后文献阅读:Van Jacobson, "Congestion avoidance and control," AC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vol. 18, pp. 314-329, Aug. 1988. Proceedings of the Sigcomm'88 Symposium in Stanford, CA, August, 1988.D. Chiu and R. Jain, “Analysis of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Algorithms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Com puter Networks”,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Vol. 17, No. 1, June 1989, pp. 1-14S. H. Low, “A duality model of TCP and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s,” IEEE/ACM Trans. Netw., vol. 11, no. 4, pp. 525–536, 2003.课后作业和讨论:课后作业参考《计算机网络习题集》第六章;讨论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区别;讨论加性增加乘性减少、慢启动、快速重传等TCP拥塞控制机制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