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指征标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未在出生后关闭。
这种病症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3毫米,或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此外,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6毫米,或者存在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次,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流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
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直径、长度、位置等。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如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最后,患者的整体情况也需要考虑。
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功能等因素。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对于满足这些指征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患者和家属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机制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围生儿出生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没有在出生后闭合。
通常在胎儿期,导管起到将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液分流的作用,帮助血液绕过肺部,因为在胎儿期肺部不用于换气。
一旦婴儿出生后,导管应该在48小时内自行关闭。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氧合血液从主动脉到肺动脉进行分流,造成左至右分流,从而使大量的氧合血液流入肺循环,增加肺动脉的负载。
这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增大,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心脏和肺部功能。
通常情况下,动脉导管未闭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常采用导管介入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通过放置一个占位性装置将导管关闭。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这些药物可以促使导管闭合。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氧合血液和非氧合血液的混合,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心脏和肺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动脉导管未关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它是动脉导管出生后不关闭的病理状态。
动脉导管是由第六对支气管动脉弓的远端演变而成的。
在胎儿循环过程中,它将右室进入肺动脉的大部分血流引入降主动脉,并将其输送到胎盘进行氧合。
出生后,动脉导管不关闭可作为独立病变(可单独存在)或其他心血管畸形,如主动脉弓缩窄或中断、严重主动脉狭窄、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和肺动脉闭锁、严重肺动脉狭窄或血管环的一部分。
1.病因妊娠期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
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内外两类,其中后者很常见。
内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儿童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预期。
更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宫内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感和柯萨奇病毒;其他如妊娠接触大剂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老年(接近更年期)等,都有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以收缩和关闭动脉导管壁肌肉。
一般来说,大多数动脉导管在出生后的第一天都是功能性的,但在7~10由于缺氧和其他原因,天空可以重新开放。
解剖闭塞通常需要在1岁左右才能完成。
组织变化是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出到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出血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疤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形成索带残留。
如果动脉导管继续开放,则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不应有的通道,即动脉导管未关闭(PDA)。
2、发病机制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液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
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
动脉导管未闭鉴别诊断要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畸形。
在胎儿期,由于胎儿体内的肺功能不发达,导致血液不能通过肺循环流入左心室,而是通过动脉导管直接进入主动脉。
然而,出生后,肺功能逐渐发达,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左右心室的血液混合,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影响身体健康。
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PDA的治疗至关重要。
1.心脏杂音:PDA患者心脏可出现连续性喀喇音,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持续性的舒张期杂音。
如果是轻度的PDA,杂音的音量也会比较低,甚至不能听到。
因此,注意分辨不同类型的心脏杂音,可以为PDA 的诊断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2.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心血管超声、MRI等检查来确定PDA的位置、大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
PDA可以发生在左/右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交汇处上方,在左侧第4肋间、第5肋间等。
PDA的大小和血流速度的大小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
3.患者的症状:PDA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疲劳、体重下降、呼吸时哭闹、离心性肝大、肺部感染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PDA。
4.年龄和生理状态:PDA通常出现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年龄和生理状态。
同时,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的鉴别也是很重要的。
5.根据家族病史:家族病史对于PDA的鉴别也是很有指导意义。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家族病史,如果PDA患者有家族病史,应该考虑到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对于PDA鉴别诊断,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等多个方面。
当然,最终诊断还要基于综合分析结果进行。
准确的鉴别诊断可为PDA患者的治疗、康复提供有力保障,这要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严谨、细致、科学,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常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正常闭合或闭合不全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
该疾病的特征是动脉导管在婴儿出生后没有关闭,导致动脉血流通过未闭的导管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增加肺部血流量,向左向右分流并产生肺高压。
下面就PDA 的护理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1.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
对于监测动脉血压,应定期测量患儿四肢血压,评估动脉压力水平,确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2.保持患儿室内环境的舒适和稳定,保持室温适宜,防止感染,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进行体温监测,并控制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饮食护理:对于年龄适宜的婴儿,应提供充足的营养,适宜体重增长。
对于较大的孩子,应适当添加高能量食物,保证营养需求。
4.保持患儿平卧,保持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大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动脉导管更加扩张。
5.保持体液平衡: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输入和输出,确保足够的水分和溶质的摄入,经常监测患儿尿量和尿液的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化。
6.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症状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非选择性负性肌肉松弛剂如氯巴比妥、硝普钠、呋塞米、吗啡等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和肺动脉高压。
7.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PDA或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经导管封堵或开胸手术,将未闭的动脉导管关闭或删除。
8.家属护理:向家属详细介绍PDA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提供相关资料,解答家属的疑问并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护理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感染、衰竭、心力衰竭等。
综上所述,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常规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室内舒适环境,给予适宜的饮食,保持休息和睡眠,维持体液平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提供家属教育和支持等方面。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
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为1/2000。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与脱氧血混合,从而导致心脏负
荷增加,引起心脏肥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PDA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PD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PDA患者常常出现呼吸急促、心悸、乏力、发绀等症状。
此外,由于心脏负荷增加,患者的心脏可能会出现肥大,甚至出现心
力衰竭等症状。
2. 体征检查:PDA患者的体征检查主要包括听诊和触诊。
听诊时,医生可以听到连续性杂音,该杂音通常在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最响亮。
触诊时,医生可以触及左心室搏动增强、左心室扩大等体征。
3. 影像学检查:PD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
线片。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
位置、大小、形态等。
胸部X线片可以观察到心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表现。
4. 心电图检查:PDA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心房、心室的电活动情况、心律等。
总之,PDA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和
心电图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PDA。
对于确诊
的PDA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知识概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系胎儿期连接肺总动脉(或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塞所致。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
动脉导管80%在生后第3个月闭塞,95%在生后1年闭塞,如1年后仍未闭塞则认为动脉导管未闭。
根据解剖改变可分3型:①管型:导管长度10~30 mm,直径5~10 mm;②窗型:动脉导管几乎没有长度;③漏斗型:未闭导管呈漏斗状。
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故不论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血液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肺循环血流量增大,常达体循环的2.4倍,可有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
分流的血液增加了左心负荷,可有左心增大。
因主动脉在舒张期仍向肺动脉分流,周围动脉舒张压低,脉压增大。
肺血管阻力增高致显著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右向左分流。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1.症状临床症状与分流量有关,轻者无症状,病重者可有心悸、气急、咳嗽、咯血等,小儿有活动受限,发育障碍,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右向左分流时发生发绀。
2.体征心脏听诊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伴收缩期震颤。
幼儿或儿童伴有肺动脉高压或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和主动脉压水平接近,可仅有收缩期杂音或无杂音。
分流量大时心尖部可有舒张期杂音(相对性二尖瓣狭窄)。
左向右分流量大时心浊音界扩大,心尖搏动增强,可有周围血管征:如脉压大、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等。
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向左分流,可出现发绀,且发绀下半身较上半身明显(差异性发绀)。
影像学检查1.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野充血,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搏动增强;可有肺门舞蹈征。
升主动脉或主动脉结增大,左心室左心房扩大;右室也可扩大。
2.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房左室内径增大。
室间隔活动增强。
胸骨上主动脉长轴和胸骨旁主肺动脉长轴(又称肺动脉分叉短轴)可显示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注意勿将左肺动脉误为动脉导管),同时可见主动脉、肺动脉增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动脉导管及肺动脉干内的连续性高速湍流。
动脉导管未闭后注意事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在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的一种心脏畸形。
动脉导管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存在,负责将氧气富集的血液从母体供给胎儿的肺动脉到体动脉,但在出生后应该会自行关闭。
然而,对于一些患者而言,动脉导管未能封闭,造成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
动脉导管未闭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术后的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都非常重要。
术后限制活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限制。
术后病人通常需要在床位上休息一段时间,以减少体力活动。
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起。
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和指导。
定期复查: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跟踪治疗。
定期复查有助于确保手术效果良好,以及预防并发症和复发。
通常,在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进展。
复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等。
抗生素预防感染: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患者需持续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存在造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方法来决定用药方式和药物剂量。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去医院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服用药物:术后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凝剂、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定时吃药,并注意不要忽略、越量用药或突然停药。
定期复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整: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饮食调整对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为主,避免高钠、高脂食物的摄入。
饮食中应包含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钙、镁等。
此外,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在国外的病例统计中成年人此种畸形已罕见,因大多数儿童期已经手术治疗,国内安贞医院1993年统计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此症仍占第3位,多见于女性,男:女为1:3。
【病理解剖】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
出生后一般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塞,如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未闭动脉导管的长度、直径、形态不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同,预后亦各异。
【病理生理】由于在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压总是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所以通过未闭动脉导管持续有血流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即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回流至左心系统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左心负荷加重,左心随之增大。
由于舒张期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故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临床表现】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者可因分流量大小,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形式:1.分流量甚小即未闭动脉导管内径较小,临床上可无主观症状,突出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可伴有震颤,脉压可轻度增大。
2.中等分流量者患者常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杂音性质同上,更为响亮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有时可在心尖部闻及由于左室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及(或)狭窄所致的轻度收缩期及(或)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
3.分流量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常伴有继发性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可导致右向左分流。
上述典型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减轻或消失,继之收缩期杂音亦可消失而仅可闻及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时患者多有青紫,且临床症状严重。
【特殊检查】心电图:常见的有左室大、左房大的改变,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右房大,右室肥大。
X 线检查:透视下所见肺门舞蹈征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
胸片上可见肺动脉凸出;肺血增多,左房及左室增大。
严重病例晚期出现右向左分流时,心影反可较前减小,并出现右室增大的表现,肺野外带肺血减少。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概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
胎儿期动脉导管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动脉导管逐渐关闭,若持续开放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急、呛咳、多汗、体重不增,甚至心力衰竭。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有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动脉内膜炎、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英文名称: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其它名称:动脉导管开放。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气急、呛咳、咳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声音嘶哑。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母体、环境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重要提醒: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会导致患儿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但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中,如肺动脉闭锁,未闭的动脉导管是患儿生存的必需血流通道,一旦关闭可致死亡。
临床分类:基于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形态分类:1、管型导管连接主动脉和主动脉两端,粗细一致。
2、漏斗型近主动脉端粗大,向肺动脉端逐渐变窄,临床多见。
3、窗型导管很短,但直径往往较大。
二、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特点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病因总述: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与遗传、母体和环境因素有关。
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85%以上可能是胎儿遗传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既有单基因的遗传缺陷,也可表现为染色体畸变,但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的遗传缺陷。
动脉导管未闭与室间隔缺损的鉴别要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儿童心脏先天性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两种疾病。
虽然这两种疾病都涉及心脏结构的异常,但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要点。
一、发病机制的区别动脉导管未闭是指胎儿出生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通道未闭合,导致氧合血和脱氧血在心脏内混合。
而室间隔缺损是指心室之间的隔壁有缺损,使得左右心室的血液可以相互流动。
二、临床表现的区别1.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1)心脏杂音: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血流异常,可在心脏听诊时听到连续性的机械性杂音,位于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
(2)呼吸困难:由于血液在心脏内混合,导致肺循环负荷过重,使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3)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因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2.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1)心脏杂音:由于血液可以在左、右心室之间自由流动,可在心脏听诊时听到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位于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
(2)呼吸困难:室间隔缺损导致左右心室的血液混合,使肺循环负荷过重,引起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3)生长发育迟缓:室间隔缺损使得心脏负荷增加,影响全身的氧供,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受限。
三、体征的区别1. 动脉导管未闭的体征:(1)震颤: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触及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的震颤。
(2)动脉搏动:在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及较强的搏动。
(3)肺动脉段杂音:在心脏听诊时,可听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的连续性杂音。
2. 室间隔缺损的体征:(1)震颤: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触及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的震颤。
(2)心尖搏动:在心脏听诊时,可触及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的心尖搏动。
(3)全收缩期杂音: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听到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措施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指婴幼儿期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或部分闭合的一种疾病。
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数日内或几个月内发现。
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措施动脉导管未闭需要综合护理措施来解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病情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持续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皮肤色泽等。
此外,还应该记录每天的体温、体重和进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正常的情况。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体内循环不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吃奶困难。
在护理中,护士应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特别是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
如果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或静脉营养来提供所需的营养。
保持患者的舒适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疼痛。
护士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提供舒适的睡眠条件、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来帮助患者舒适度。
防止感染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婴儿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的规程,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教育家属护理中,护士应该主动向患者家属提供有关动脉导管未闭的教育,包括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护理措施以及预后等内容,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并指导家属如何进行居家护理。
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护士应积极参与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在术前,护士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药物和护理用品,并向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指导。
在术中,护士需要密切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手术效果。
术后,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护,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结束语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护理措施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呢孩子的到来让很多家庭欣喜,但是如果孩子刚出生就出现疾病,会让家庭蒙上阴影。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合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危害,甚至危机生命。
有些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慢慢的闭合动脉导管,但有些孩子还是无法闭合的,这就需要手术来治疗了。
那么,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i,pda)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性血流通道。
正常在出生后即功能上关闭,继而解剖上闭合,但在某些病理情况影响下,动脉导管仍持续开放,即成为动脉导管未闭。
由于主动脉压高于肺动脉压,因此无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血液从主动脉经未闭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因而致使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及肺血流量明显增多,导致产生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负荷过重。
肺动脉高压开始由动力性逐渐发展为阻力性,最终出现右向左分流。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
一般在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
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
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
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了吧!动脉导管室患儿赖以生存的生活通道,家长不要存在于侥幸心理,最好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看是否需要治疗,如果需要治疗,那就需要及时治疗,避免情况的恶化。
夏科氏三联症的名词解释夏科氏三联症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它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Artery Stenosis, PAS)以及右心室肥厚(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H)这三个结构性心脏异常的同时存在。
首先,了解夏科氏三联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个主要病态的含义和影响。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导管在出生后未能正常关闭。
这导致氧合血在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发生倒流,增加肺动脉的血流量。
虽然动脉导管在胎儿期起到了胎儿循环系统的重要作用,但出生后的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增加流向肺循环而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
肺动脉狭窄是指肺动脉在出生后的病理性狭窄,这可能是由于肺动脉瓣膜或者肺动脉的一部分狭窄造成的。
由于肺动脉狭窄,血液在通过狭窄处时会受到阻碍,导致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将血液推向肺动脉。
这种额外的负担会导致右心室肥厚。
右心室肥厚是指右心室的壁变厚。
由于血液在通过狭窄的肺动脉时的阻力增加,右心室需要产生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
为了适应这个额外的负荷,右心室的肌肉会变得更加厚实。
然而,长期以来,这可能导致心脏的运作异常,进而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严重问题。
夏科氏三联症的病症是三种结构性心脏异常同时存在的结果。
这意味着患者需要面对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肺循环负担过重、肺动脉狭窄增加的右心室负荷以及右心室肥厚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对于夏科氏三联症的治疗,通常需要采用合适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和维持较好的心功能。
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可以使用特定的药物来促使导管闭合;对于肺动脉狭窄,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性手术或心脏导管治疗来扩张狭窄的血管;对于右心室肥厚,常需要控制血压和心率来减轻负荷,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可能需要手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总之,夏科氏三联症是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包括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以及右心室肥厚这三个结构性心脏异常。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什么呢心脏,做为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它控制者我们的生命。
一旦心脏停止跳动,我们的生命也随之走向灭亡。
所以当心脏有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的治疗。
像动脉导管未闭就是由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的。
所以它的治疗同样迫不及待。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这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什么呢?不要怀疑,这就为您好好介绍!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而持续开放的病理状态。
动脉导管是由第6对支气管动脉弓远端演化而成。
在胎儿循环时,它将大部分右室入肺动脉的血流导入降主动脉送往胎盘进行氧合。
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可作为一个独立病变存在(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合并存在,如主动脉弓缩窄或中断、严重的主动脉狭窄、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及肺动脉闭锁,严重的肺动脉狭窄或者作为血管环的一部分。
知道了动脉导管未闭合之后,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表现:1、动脉导管未闭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增多、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主动脉结凸出或增宽及心脏大血管的搏动增强。
部分病例可出现“漏斗征”。
2、由于导管的粗细、分流量的大小及有无肺动脉高压,可出现以下不同的X线表现。
1.导管细小,有少量左向右分流心肺的阳性X线表现较少。
左心室轻度增大,搏动正常或略增强。
肺血轻度增多,肺动脉段轻凸或平直。
主动脉结略增宽,有时可见“漏斗征”。
2.导管粗大,有中~大量左向右分流心影外形呈“二尖瓣-主动脉”型或“二尖瓣”型。
心脏中~高度增大,左、右心室均增大,常以左室增大为主,左心房亦增大,但多见轻度增大。
肺血明显增多,肺动脉段凸出,肺门动脉扩张。
主动脉结常增宽。
左室和主动脉搏动增强,可示“陷落脉”。
3.动脉导管未闭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心脏增大不如前组显著,房室增大则以右心室为主。
在肺血增多的基础上,肺野外围血管变细、扭曲。
肺门动脉扩张,肺动脉段高度凸出或呈瘤样扩张。
主动脉结增宽仍较多见。
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心病总数15%,居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母孕期初3个月多有风疹病毒感染史。
女性多见。
婴儿出生后10-15小时,动脉导管即开始功能性闭合。
生后2个月至1岁,绝大多数已闭,1岁以后仍未闭塞者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本病常单独发生于正常婴儿、儿童及早产婴儿。
或者并发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等。
动脉导管的粗细不一,足月产儿与降主动脉直径相近,一般直径为5-20mm,长度
6-10mm,可分为五型:管型、漏斗型、窗型、哑铃型和动脉瘤型。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婴幼儿先心病的15%左右
易感人群:好发于婴幼儿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肺动脉高压乳糜胸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心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1个月左右
治愈率:98%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1.5万到3万元左右温馨提示不宜多吃巧克力等甜食。
小儿先心病系列之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动脉导管连接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分叉处,是胎儿时期的正常结构,是胎儿赖以生存的生理性通道。
绝大多数出生后24h内功能性闭合,2~3周后完全解剖闭合而形成动脉导管韧带,一周岁后仍未闭合即为病理性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第三位常见类型,约占5-20%,女性多见。
动脉导管分型:
1、管型;
2、漏斗型;
3、窗型;
4、哑铃型(罕见);
5、动脉瘤型(罕见)
病例1 PDA,近似管型。
剑下降主动脉频谱舒张期逆流,重要间接征象。
病例2 PDA,漏斗形。
典型双期频谱
病例3 PDA,窗型。
超声检查常用切面
1、剑下右室流出道切面,可观察到动脉导管的分流。
2、剑下降主动脉频谱的变化,重要的间接征象。
3、大动脉短轴切面及其左高位切面,观察动脉导管形态及大小。
“三指征”。
4、胸骨旁双动脉长轴切面、胸骨上窝动脉导管长轴切面,可直观的显示动脉导管全程,观察其形态。
小结
1、超声多切面结合可以对PDA进行准确分型及测量。
2、动脉导管未闭常常与其它心内畸形并存,尤其应注意有无合并主动脉缩窄(三联征)。
3、当PDA作为生命通道存在时,单纯结扎PDA会导致严重后果(如肺动脉瓣重度狭窄或闭锁,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等)。
图片资料由丁香园战友Sunshinewangkun提供
丁香园xiaofen930整理发布
丁香园超声时间
1、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的【丁香园超声版】--选择关注--更可查看完整的历史消息。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一、回顾性复习
小儿心脏在胚胎2—8周形成,在此期间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畸形:
a.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b. 外在因素:较重要的为宫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
其它如放射线、代谢性疾病、药物影响
二、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也是其中的一种,占15%—20%。
女多于男,近半个世纪以来,始于心血管检查和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临床上对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分型:根据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分为六型: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最窄处在肺动脉端。
3、反漏斗型:最窄处在主动脉端。
4、不规则型:有两个狭窄处。
5、不定型:长或不规则的壶腹状。
6、窗型
四、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位置:一端在肺总动脉与左肺动脉的连接处,另一端在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即动脉导管三角内。
五、病理生理
1、动脉导管开放使主肺动脉之间存在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的压力,血液在收缩散和舒张期都通过动脉导管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2、分流大小取决于3种因素。
a. 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
b. 动脉导管的直径与长度。
c. 以及体、肺循环之间的阻力差,导管越精,压力差越大,分流量越大。
3、由于主动脉分流,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扩张,压力升高。
4、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器质性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右心室血(肺动脉血)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故紫绀在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左上肢也可较右上肢明显形成差异性紫绀。
六、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
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心力衰竭。
c. 紫绀以双下肢左上肢明显。
d. 严重时因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2、体征:
a. 肺动脉第二音包进
b. 震颤: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明显,在婴儿期仅有收缩期震颤,以后收缩期
与舒张期均有
c. 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粗糙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婴儿期和新生
儿期或重度肺高压时,可仅有收缩期杂音,大分流时心尖区有舒张期杂音。
3、并发症:(1)支气管肺炎(2)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重者可致充血
性心力衰竭
七、辅检:
1、X线
a. 肺门阴影:扩大,常见肺门舞蹈征。
b. 心脏扩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扩大,肺动脉高压时,左心室扩
大。
c. 肺野:充血,肺高压时,肺野变为清晰。
2、心电图:电轴正常,左心房、室扩大。
3、心导管检查:
a. 肺动脉血氧含量比右心室高0.5容积/dL。
b. 肺动脉压力高于右心室。
c. 导管可从肺动脉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
八、治疗:一般在1岁以内关闭,故1岁后一旦确诊宜手术结扎或切断治疗,以及
封堵治疗。
1、在早产儿期未闭者可口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消炎痛。
2、在学龄前期:可行结扎或切断。
3、非开胸治疗:
(1)Porstman法:最早用,但并发症多,已不用。
(2)Rashkind双面伞法:由于残余分流率高,现已少用。
(3)Sieleris纽扣式补片法:效果差。
(4)Anplatza蘑菇伞样装置法:效果好,分流率小,现常用。
(5)弹黄圈堵塞法:多用,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
并发症:(1)溶血(2)残余分流(3)异位栓塞(4)动脉血栓形成
思考题:
1、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
2、差异性紫绀
3、艾森门格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