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知识点整理1.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2】表示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
【3】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或中心语,一般不译。
【5】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6】表示假设关系。
【7】表示因果关系。
(2)助词,补足音节。
“而已”(罢了)“已而”(一会儿)“俄而”(一会儿)“既而”(一会儿,不久)。
(3)通“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2.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宾语。
代住所或事物,哪里,什么。
【3】作定语。
什么,哪。
(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译为“怎么样”或“什么样”。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3.乎(1)助词【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用在句中,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介词【1】相当于“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2】相当于“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4.乃(1)副词【1】表示承接,于是,就,便。
【2】表示条件,结果,才。
【3】表示转折,竟然,却。
【4】表示判断,是,就是。
【5】限制数量、范围、程度,仅仅,只有,才。
【6】乃至,甚至。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5.其(1)代词【1】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2】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3】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其中的。
(2)副词【1】表揣测,大概,或许。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把握是关键,前面我们总结了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的120个实词,这里我们整理了高中18个最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 [之乎也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 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一介词。
1.依靠,乘,凭借。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仗。
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依照,顺着,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文: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趁着,趁此,乘机。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蔺列传》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③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译文: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
1.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译文: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因此,因而。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沿袭”“继续”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在”“由”“从” “以”等。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文言文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会涉及到很作虚词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实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一、代词
(一人称代词:吾、我、余、女、尔、而、若、其、彼、伊、予、汝、乃、之
(二指示代词:此、是、兹、斯、其、夫、之、彼
1.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曾是以为孝乎?是社稷之臣也无乃尔是过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某所,而母立于兹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3.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亦将有感于斯文何故至於斯则风斯在下矣事君数,斯辱矣
4.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其后秦伐赵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5.告夫三子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逝者如斯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夫子欲之之二虫又何知填然鼓之仰观宇宙之大
(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恶、安、焉、
1.孰能无惑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
2.踏死不顾,亦曷故哉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何,什么时候
3.胡为而来哉
4.彼且恶乎待哉
5.沛公安在安能屈豪杰之流君安与项伯有故
(四无定代词:或、无、有、莫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脱身以逃或凭几学书或移徙,无不活得其门者或寡矣
2.无亦犹是也夫是故无贵无贱暴秦之欲无厌
二、副词
(一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
1.稍:余稍为修葺其制稍异于前
2. 请略陈固陋
3.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老当益壮
5. 久则弥觉其甘奉之弥繁
6.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7. 邻国之民不加少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8. 滋可痛已
9.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10. 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11. 尽态极妍水极甘南江则极清澈,
1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13. 绝类弥勒
14. 感我此言良久立良有以也
(二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啻
1.举: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2.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3.少长咸集
4.赵王悉召群臣议
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欲呼张良与俱去(一起俱不得其死然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吾与汝俱幼(全,都
6.群贤毕至
7.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8.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凡富贵之子(凡是
轩凡四遭火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一共
9.客不得已,与偕行(一起,共同
10.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1.但以刘日薄西山但观之,慎弗声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1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唯求则非邦也与?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今独臣有船,汉军至岂独怜人也哉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三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初、向、昔、//适、方、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不知东方之既白既而民之乱请于朝相如既归
2.而天地曾不能一瞬曾不知老之将至斤斧何曾赦箨龙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4.草创未就,适会此祸适莽苍者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会其怒,不敢献长风破浪会有时适会此祸
6.赵立奉璧来立诛杀曹无伤己欲立而立人至于成立
7.且为之奈何?且适南冥也彼且恶乎待哉
8.且相如素贱人素善留侯张良素所自树立使然
9.雅善鼓琴
10.俄复开霁
11.宇文新州之懿范,(衤詹帷暂住如听仙乐耳暂明
(四情态副词: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竟、终、卒、果、故、徒、几、乃
(五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
(六否定副词: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
(七谦敬副词: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
三、连词
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
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
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
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
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
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
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
表转折:但、然、而、则、顾
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
四、介词:于、乎、以、为、与、自、从、由、因、用、至、当、缘、见、被、比、方、值
五、语气词:者、也、兮、矣、焉、耳、而、云、乎、邪、耶、哉、欤
六、兼词:诸、焉、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