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0
农业经济学考试要点大全第一篇:农业经济学考试要点大全1.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一般特征:(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市场具有供给弹性大和需求弹性小的特点(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1)产品贡献如:食品贡献,是劳动力再生来源,为轻工业、服务行业提供原材料。
(2)市场贡献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一方面农业要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另一方面,农业还是工业品的购买者。
(3)要素贡献①.土地要素贡献②.劳动力要素的贡献③.资金要素的贡献(4)外汇贡献4.农村与农业的区别农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地域。
主要从事农业,以农业人口为主5.二元经济结构(1)二元经济:是指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于相对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
(2)形成原因a.历史原因,重农轻商b.制度原因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第3章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较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
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畜力的过程(产业、作业项目)。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养殖、育种等)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2)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农业现代化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专业化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公民经济的基础,在公民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
表此刻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供应人类生计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公民经济其余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一样的期间,农业也有不一样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公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根源始累积主要来自农业节余的转移,并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切合农业自己发展的需要。
其二,跟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渐达成了为国家工业化供应资本累积的重担,非农业完好弄够依靠自己的累积获取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因为自己的原由贸易条件不停恶化,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比较利益愈来愈小,市场自己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就有必需对农业推行保护性政策。
(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因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此刻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平定和促进有关家产、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添公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公民经济增添也拥有重要作用。
其二,因素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因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供应的生产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花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余非农家产的扩充。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余农产品销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花费者。
跟着农业生产水平易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愈来愈大。
农业经济学复习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来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内涵。
1)植物栽培+动物饲养;2)“农业前部门”,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后部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活动——外延。
2.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
)3.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质特征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5.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6.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7.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
8.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9.粗放经营:是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名词解释: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者控制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与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历史性的和世界性的概念。
人力资本:又称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所作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向导,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简答:农业的特征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一般特征是: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市场起起作用的规律。
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劳动力,外汇贡献;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农业的生态功能。
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价性;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1. 你认为土地在农业的地位如何?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作为生存空间,土地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 作为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人的劳动只有同合并于土地的自然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
因此,没有土地,人们就不可能生存和进行任何生产活动。
(1)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植物生产对十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具有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2. 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1)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概念①粗放经营是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及收入的经营方式。
②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2)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应当从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有区别,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在充分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和资金的集约。
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农业仍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充分地利用这些农业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畜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和改善农产品供给。
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措施有:a. 实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用其他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
农业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1—6章1、简述农业的特点:(1)本质特点: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
(2)具体特点:①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③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④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
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4、农业的多功能性:生态环保功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功能5、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土壤肥力的可变性、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7、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措施:遵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与开发的深度、拓宽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范围8、农业劳动的特殊性:时间上的季节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内容上的多样性、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9、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4)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加强劳动管理。
(6)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10、农业资源的运动特点:(1)农业资金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2)农业资金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农业资金效益的外部性较强。
(4)农业资金的政策性11、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举措:(1)资金使用侧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筹资渠道有所区别。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根本特性;农业的地位、农业的贡献;农业的多功能论。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性质、种类;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农产品需求定理,炫耀性农产品、吉芬农产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影响因素、种类;恩格尔系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蛛网理论。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体系期货市场的含义;期货市场的功能;试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批发市场、期货市场)。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理论;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绿箱政策、蓝箱政策、黄箱政策;我国入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试论述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土地与水资源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化改革的方向;土地市场的含义、特点,土地价格;试论述我国应该如何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托达罗模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试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面临困难,应该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意义,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第八章农业资金农业资金的概念与特殊性;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第九章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试论述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农业兼业化的原因,试分析农业兼业化的利弊得失;如何理解我国农业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结合我国目前家庭承包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完善的途径和措施。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自然在生产过程,经济在生产过程,二者的交织。
农业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要素,外汇。
农业的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环境功能: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社会功能: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
粮食安全:四要素: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安全卫生质量偏好。
经济功能: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
文化功能:保持农村特色文化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是一个社会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食品和其他农产品,将土地等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理论和方法。
阿瑟杨,农业经济学之父。
色诺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之父。
效用价值论:产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由此来判断价格。
供给:生产商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影响供给因素:商品本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的价格预期,生产者人数。
农产品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农产品的可能供给总量是有限的,因此价格的提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
2、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
3、受环境影响大,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4、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1、农业生产者目标与市场反应行为。
2、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3、农产品自身价格和相关品的价格。
4、生产要素价格。
5、政府政策和市场预期。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农业现代化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专业化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2.按照空间范围分: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
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 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
即农业企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
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
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所有制结构生产关系结构生产总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力结构劳动对象结构劳动资料结构●粮食安全定义: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三个层面的完整概念。
粮食安全系数:期末库存量与全年消费量之比。
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1.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的“五大体系”,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的生产体系、确保粮食供应的市场贸易体系、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灵敏、准确综合信息的粮食预警体系、援助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2.巩固粮食安全基础,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
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粮食的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粮食生产;充分开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制定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抵制国外的倾销。
●农村产业结构定义:一定的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
畜牧业农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村渔业产采矿业业工业加工业分第二产业制造业类建筑业建筑业建材业交通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1.农业发展滞后,商品率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较低。
2.工业内部生产发展不协调,质量不高。
(1)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目前已经高达80%以上,造成新的结构性问题。
(2)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3)农村工业存在着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很低;“五小”企业比重较大,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面临国家强制调整转向的现实;众多农村工业企业是短缺经济的产物。
另外,诸如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3.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1)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低。
(2)第三产业水平低,高新产业少。
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而像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几乎为空白,高附加值产品在整个总产值比重中仅为8%左右。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1.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市场、经济、政策2.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资源利用充分合理、产业协调发展、适应市场动态需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3.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第一产业绝对量增长,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绝对量增长,并超过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比重上升,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即:1>2>3—2>1>3—2>3>1—3>2>1。
4.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一主线,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目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化改革,推动乡镇企业优化升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规模经营见书P105●农业科技推广见书P180●农业生产结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特点:(1)多层次性(2)地域性(3)稳定性多层次、多级别的结构复合体: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农业生产结构畜牧业大牲畜禽类林业: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1.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状 (1)种植业比重大,其他各业相对小;(2)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的比重大,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3)在畜牧业中,以生猪为主,其他畜产品少(3)在林业中重采轻造,在渔业中重捕轻养。
问题:(1)对整个土地和人财物的利用不充分;(2)从生态环境来看,布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等问题;(3)当前生产结构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程度低。
2.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必将改变落后的、封闭的、自给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起商品性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农业的增长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专业化;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发展信息产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区类型:(1)郊区,沿海和交通发达工矿区,应以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为主; (2)大平原、大盆地、应建立各具特色的粮、棉、油、糖等商品农产品基地,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3)丘陵和山区,应在粮食自给的条件下以林、牧业为主,辅以土特产品的生产;(4)牧区和半农半牧牧区,应以牧为主,发展农、牧、林结合的农业生产。
●农产品流通定义: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全部经济活动的总称。
包括农产品收购、调运、贮存、销售等基本环节。
意义: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为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条件;满足城乡人民的农产品需要;调节产销矛盾,导向农业生产;维持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产品供需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产品损耗特点:明显的季节性;较大的分散性;复杂的技术性;较强的政府干预农产品流通渠道:1.基本概念: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经过的路线。
2.类型(1)按照销售形式:直接流通渠道、间接流通渠道。
(2)按照专业分工情况:专营商业渠道、兼营商业渠道、产销结合渠道(3)按照流通主体不同:国有流通渠道、合作社流通渠道、个体流通渠道3. 现代商品经济主渠道:生产者——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农产品流通环节:1.概念: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处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包括收购、批发和零售。
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环节●农业科技推广见书P180●农产品成本ﻫ概念: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各种费用支出,即C+V+部分M。
(商品价值=c+v+m,即商品价值 =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降低农产品成本的途径:(1)根本途径------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加单产和总产(2)具体途径:合理决策,发展新产品,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生产资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节约物质资料消耗节约活劳动消耗,防止无效劳动节约管理费及非生产性支出●农产品比价见书P260内涵: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实质:反映不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同一生产者生产不同农产品的收益关系。
意义:比价合理,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原则:以粮价为中心工农业产品比价:1.概念:农民购工业品付出的价格与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2.实质:反映了国民收入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在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
3.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长期交换中,因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况差距。
剪刀差存在的原因是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