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一开始看这本书,我看到作者余华各个时期给这本书写的前言。看到了作者对这本书不同时期的情感:《活着》这本书的自序一共有五个版本这些秩序的版本是不同时期作者所对这本书的一些重新体验。

第一个自序是他的中文版本: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里面的那位老黑奴经历的一生苦难引起了余华的深思。老黑奴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作者余华被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活着》他认为写作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当时对他这一句话就十分不解,后面读了小说,把这句话放到小说里我才看懂。我感兴趣的第二篇自序是他日文版的自序。里面有一个问题是问这本书讲述的是生活还是幸存。余华的回答是,对于福贵来说那是生活,对于旁人的看法来说他是苦难中的幸存者。这个回答更加的印证了中文版的自序中那句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小说讲述了福贵这一个富二代去赌博然后输光家产。之后因为输光家产而逃过了当时因土改而要地主儿砍头的命运。他认为这是塞翁失马。然而他却被抓去当壮丁,家里的老婆孩子生死未卜,等他战败以后被八路军放了,还拿到了盘缠回家。他也认为这是必有后福,用友好的心态去对待他前面所遭遇的苦难。他回到家乡终于看到了了老婆儿子和瞎掉的女儿,然而等待他的却也是多灾多难。在这些多灾多难之中又夹着着小确信比如他的瞎女儿嫁给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但是之后的绝望也接踵而来,儿子捐血过多而死,老婆病危,女儿难产女婿在工地意外死了。而是而自己最可爱的孙子因为自己的无知喂他吃太多的豆子而撑死了。到故事的最后,他只有孤独一人和一头牛。他跟那头牛却活到了最久。村里人都戏称他们老不死他也只是笑笑。而文章一开头是作者以自身去听别人讲故事的角色,听福贵用第一人称描述了整个故事。而小说开头老牛与老人的对话是通篇的一个线索,虽然我读后面的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联想起前面老人与老牛的对话,但是读到文章结尾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前面老牛跟老人对话。我又再看了一遍里面福贵对牛说的话,说的几个人的名字。分别是“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原来这些全都是后面他家里人的名字。若如果再小心一点读书或许我就可以懂了其实这一开头就已经点明了一个故事的悲剧的开始。后面首尾呼应,最后留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孤独苍凉。而单独看老人却没有给读者一种他过于悲伤绝望的情感反倒是他给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但这更加反衬了故事的悲剧性曲折性,让人觉得这个富贵经历过的太多伤心的事情已经从麻木到寻找自己的个人趣味。甚至是一种绝望到平静的心态,而他时常以回忆过去的苦难当作是他存活下来的一点念想。福贵作为最后一个存在的人他所活着这个意义是福贵世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读到后面的《时代》中对《活着》的书评:对于一个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还活着的人也代表着中国过去60年发生的一切灾难,代表着一个活着的希望。然后我就忽然读懂了一开始作者写的自序“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这句话不应放在当下于我的时代去理解,应放在那个时代来理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确实是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我没有经历过文革土改动荡的那个时代,可能就没有太多的体会。通常对于这些我只是在文字书面上看,所以没有可能太多的感触。福贵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经历的很多痛苦,但是在这个痛苦之后还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去描述自己的苦难。正是这种平凡的心态让我觉得他的精神就是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精神并不会是为了某个事物而去活着。要是那个事物失去了,而他也不会说不活了,而这个痛苦却是他为活着而活着的力量源泉。他在苦难过后却有得到了因为这个苦难而带来的小“福”。这时他的心理是矛盾的。就有一种打一鞭子再在给口糖的感觉不知是开心还是伤心。我认为其实他这个人的精神有点矛盾,而大概这种矛盾是受了太多的折磨而产生的。却不能说这是一种阿Q精神,因为他的确是有心有肺有情感,他只是被他的人生锤击到麻木了,给人一种感觉他就是一个存活下来的人在以轻松的口吻讲述自己过去受过的苦难而已。正因为他活下来这种苦难而随着时间退化为记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回

忆。所以他对待这个回忆也像对待平常幸福美好的回忆一样语种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小小福贵是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的平常人家的缩影,也是作者余华对那个时候的一个状态反射,最后引用一下德国《日报》1998年6月13日的书评“富贵单纯的世界观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仍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作无名的命运打击,读者如果不相信类似讽刺和陌生化的更高的手法,应该佩服化解了困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